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将离离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将离作业汇总

[复制链接]

1

主题

103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05: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将离离 于 2021-4-2 05:31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     
85-将离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正确地指导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原则。
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学说重视整体,强调整体的和谐,认为个体价值只有通过整体价值才能体现,个人只有在整体(包括家族、集体和国家)中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个人的意志、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建立了庞大、完整的道德体系,不仅把道德规范列举了出来,而且找除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忠信是入德之门,行礼才能进入道德的文明领域,求仁才能进入道德的奥堂,并进而指出了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在孔子看来,道德不是依赖于外部力量———上帝去获得,而是通过人们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实践(因道德植根于心)去获取。它强调人自身的因素,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 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
仁学讲究:
1.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2.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3."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4."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5.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七绝 时光
文/将离
两鬓飞霜万点愁,红颜易逝梦难留。
半生荣辱随风去,可叹时光若水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3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1-4-3 04: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85-将离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孔子曾提出'性近习远",对人性善恶没有表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性善论的根据是:"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孟子的教育主张: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著名讲话,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同时也是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7周年,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答:
五绝  民心
民心自古不能违,去蛀扬清显国威。
树正影身须是直,山高哪敢遏云飞。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答:阅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3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04: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7课作业
85-将离
1.简要回答题
本课我们对《劝学》篇进行了赏析,知道《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重要意义。
请简要回答
①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②从形式上看,请找出《劝学》中从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阐述观点,论证道理的经典句子。

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反面设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什么。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写作题
①国计民生
注释: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出处:《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②任贤使能
注释: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出处:《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汉·王充《论衡·自然》
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主题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热情讴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最美奋斗者”为榜样,自觉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个人理想价值的过程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基层优秀党员干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外交等方面不懈奋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重要贡献的各行各业代表人士;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以及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等。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歌颂时代先进人物的作品,题目:最美奋斗者,也可以自己命题。体裁不限,韵字不限!

七绝.白衣天使
冠状病魔来势汹,死神突降世人惊。
白衣天使挺身出,众志成城战疫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3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05: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8课作业:
85-将离
1.简要回答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
1)道德学说: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政治学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
3)经济学说: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4)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5)史学思想: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dòng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6)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2.写作题
成语1:不饮盗泉
注释:比喻为人。
出处:《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清正廉洁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是在各种利益的诱惑面前,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的约束、抑制自己的私念和贪欲的一种行为。
孔子言:“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在年幼时,心灵是纯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的膨胀,思想也随之复杂。坚强意志的人,就能够始终把清正廉洁放在心上,能经受各种诱惑的考验,成为人们敬仰的榜样。
古往今来,清正廉洁所蕴含的内容不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是孔夫子对廉洁的诠释。清正廉洁不是口号,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与每个人自身的品质和情操相关。
请根据以上资料,结合今天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好干部,创作一首歌颂时代先进人物的作品,体裁不限,韵字不限!或成联两幅。题目:清正廉洁赋或自己命题!(先进人物各项各业都有,百度搜索)
操守
七绝.廉洁
民心所向众望归,法纪规章不可违。
身在官场严律己,一声赞誉自光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3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07: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将离离 于 2021-4-5 06:26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9课作业  
85-将离
1. 简要回答老子的主要成就?
答: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一生的成就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概括:
⑴天道理论: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
⑵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
⑶社会理论: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⑷美学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⑸文学成就: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其次,老子在文章技巧上的成就。老子的文学技巧可归纳为:
①文简意高,文短味长,善于三字四字构成对句。②妙用比喻妙用对句。③老子文章都很容易理解,并不是“难识微妙’,但要从他的语言运用上找出它的妙处。④老子文章善于用矛盾说明事物相互转化的自然法则,⑤老子文章是以明理的散文为本。⑥老子力求文工,一个道理常以数个同义词,反复论证,老子文章不求驾空、纤巧,而是靠实,叙述议论,辞正理备,《道德经》八十一章,从头到尾前后呼应条理清晰没有混淆之处,体现了结构服从主题的表现。
⑹哲学思想:《道德经》五千余言,言简意赅,是老子哲学、道家哲学的精髓。
2.写作题:
⑴成语:上善若水
注释: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上,善若水,指最高的品质应该和水一样。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⑵资料:水,无毒,可饮用。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地球表面有72%被水覆盖。它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我国的现状看,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加之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前往浙江余村考察;4月1日,在听取汇报后指出,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请根据以上给出的资料,结合当今新时代对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体裁不限,韵字不限!或成联两幅。
提示:主题内容广泛,题目可以任意选择。
成联:
休道水源无尽数
须知万物有穷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3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06: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将离离 于 2021-4-22 06:50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20课作业:
85-将离
一、简要回答庄子的辨证思想。
答: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上学的观照。庄子曾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这里的至知,就是从知进入到不知的浑池的能观照一切的知识境界。道由于其不可言说性和无限性,对道的体认实际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万物齐一的认识原则,主张人应突破自我形躯的局限而对万物加以整体性把握。因此,他对现存的各式知识系统持蔑视态度,认为仅以经验获得的知识含有极大的片面性,并把他们统统归结为“道隐于小成,而言隐于荣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各囿于己见,人人自我执著,一副“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供启态”纷争纠结之态。

二、写作题
1、出自庄子的成语一共有400多条,请选择其中的成语一条,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蝶恋花.思离人
文/将离
菡萏初开如彩蝶,往事全非,却是愁时节。一点销魂酬岁月,枉凝眉处东风绝。  

未料世情坚似铁,落尽尘缘,一段风和月。入梦周庄欢意叠,云笺何以传歌阙。

2、要求:请列出所用的那条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庄周梦蝶
注释: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出处: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3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06: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将离离 于 2021-4-24 06:57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21课作业:
85-将离
一、简答题
《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需要如何学习,请简要回答,可加入自己的感慨,能举例说明更好。
答: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学习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一定要持之以恒。
二、写作题
请从《列子》中,选择其中的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要求:请列出与作品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高山流水
注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浣溪沙.知音
文/将离
流水高山绿霭沉,身披云锦抚瑶琴。
知音难觅醉千寻。
鬓发染霜风满袖,飞花凝露泪盈襟。
光阴未改旧时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3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04: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将离离 于 2021-4-25 04:10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22课作业
85-将离

一、简答墨子的十大思想主张?
答:1.政治思想: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2.兼爱非攻:墨子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3.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4.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5.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
6.非乐非命: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
7.军事思想: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8.哲学思想:墨子的哲学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
9.逻辑学:《墨子解说》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10.科学思想:⑴宇宙论;⑵数学论述;⑶物理学研究;⑷教育思想;⑸机械制造。

二、写作题
请从《墨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要求:请列出与作品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答:戮力同心lù lì tóng xīn

注释: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五律.战疫
江城新冠虐,百姓命垂危。
壮士辞亲友,白衣伤别离。
封关朝暮守,救治唯嫌迟。
战疫轻生死,凯旋归有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3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05: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将离离 于 2021-4-25 05:24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23课作业
85-将离
1.简答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答:⑴以法治国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以进化的历史观作为推行法治的理论基础,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作为奋斗理想和目标,以“以法治国”作为他思想学说的核心,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他观察事物和斗争的武器,它们有机联系,浑然一体,构成了韩非的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韩非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体。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
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子·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 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
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他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就是君主的权力和地位,可以理解为国家权威。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难者》),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的论点。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⑵法不阿贵
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更把它发展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
⑶以法为教
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韩非的法治思想在后世有它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 法、术、势” 相结合的理论。韩非“以法为本”的主张得到现实的实践,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想。

2.写作题
请从《韩非子》中,选择其中的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要求:请列出与作品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百岁千秋
注释:一百年,一千载。形容岁月漫长,历时很久
出处:《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五律.黄河
九曲黄河水,由来天地传。
纵横三万里,上下五千年。
两岸帝皇始,六朝将相延。
如今临古迹, 回首忆英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3

帖子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05: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将离离 于 2021-4-25 06:35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24课作业  
85-将离

一、简要回答《兵略》篇中的军事理论思想。

答:《兵略》篇,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

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首先,政治上得道,军事上才能取胜。

①《兵略》认为: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精明);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

②《兵略》认为:军事上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众多)等物质条件,以及奇谋诈术的巧妙运用和良臣猛将的合理任用等主观条件。

③《兵略》认为: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再次,《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

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①《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神出而鬼行,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使敌人无法察觉,莫知其所之、莫知其所集,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②《兵略》同时认为:军队不动则已,动则应发如疾风,疾如骇龙,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使敌人未见其发,固已至矣。因此《兵略》十分注重兵贵神速的思想。为了保证兵出而不徒归,《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三势(即气势、地势、因势)、二权(即知权、事权)。

然而,《兵略》由于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最推崇的还是所谓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制有为的战术思想。

③《兵略》认为,己方应相应调整部署,待敌动做,侍机出击。

《兵略》在强调以静制动的同时,还强调以无形制有形。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

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

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

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④将帅必须具备三隧、四义、五行、十守等能力或品质。

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实,攻敌方之虚。

由此,《兵略》指出:善于治国统军者,能实其民气,以待人之虚也;不能者,虚其民气,以待人之实也。《淮南子•兵略》的上述主要思想,既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军事理论,同时又有许多独到之处,因而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写作题

请从《淮南子》中,选择其中的一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一叶知秋
注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西江月.秋思
文/将离
一夜秋风叶落,半杯浊酒花残。
寒窗剪烛影孤单,远处琴声幽婉。
那日黯然离别,今时凄恻难安。
相思无计未成欢,却是山遥路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37 , Processed in 0.1062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