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一课作业
赋1452-若隐天涯
1、什么是辞赋?
答: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答: 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 诗经 )、( 楚辞)、( 上古散文)。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 荀况 )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 两 )字或( 三)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 诗经)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 韵)文大类。只是( 用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 先秦)开始,到( 宋)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 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文赋)五大类。 ================================================== 小渔赋14第二课作业
赋1452-若隐天涯
一、简答:
1、 什么是骈句?
答:什么是骈句?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
2、 什么是骈体赋?
答:骈体赋,即是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 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律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 至六朝时期,(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 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的)的(《寒梧栖凤赋》)。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 )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 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 第三课作业:1452-若隐天涯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 壮)、(紧 )、( 长)、(隔 )、(漫)、( 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 三 )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4 )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5 )至( 9)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分 )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 )、(重隔 )、( 疏隔)、(密隔 )、(平隔)、(杂隔)”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4 )字,下(6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 )字,下( 4)字; 疏隔:为上(3 )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5 )字以上,下句( 6)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 ),但要字数(相等); 杂隔:上(4 )字,下( 5、7、8 )字不限。或下( 4)字,上亦(5、7、8 )字不限; 漫句:既( 散句 ),不需要( 对偶)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
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
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句:若夫银河暗,晓月沉。
紧句:嫦娥舞袖,玉兔望乡。
长句:圆缺人生之得失,升沉天道之轮回。 ======================================================= 小渔村赋14第四课作业:
赋1452-若隐天涯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4 )言的基础上加字 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 )或者( 中间)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虚 )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2 )连读“。诗句是”尾(3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 虚字( 后)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 尾)。之 后(双),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前 )或者(中间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2 )连读或(4 )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望红枫之满岭,惊黄菊而倾心。 轻隔:中秋赏月,斟桂酒以众朋;九月登高,插菊花于双鬓。 重隔:正有早行之客,一径铺霜;来观初染之枫,三山成赤。 疏隔:喜红枫,橘子洲头乎红遍;观黄菊,梅山顶上之黄初。 ========================================================= 小渔村赋14第五课作业:
赋1452-若隐天涯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骈赋)、(律赋 )与(骚体赋 ),而(文体赋 )与(散体赋 )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 )赋与(文体 )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 )赋(律 )赋要弱。形象的说,(骈)赋、(律)赋合适高声吟诵;(散体 )赋与(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 整齐 )且句式( 变化 )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偏密 )者,宜于(高歌配曲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答:区别有,诗一韵到底,赋换韵。
相同的地方,韵字忌重复使用。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答:诗的吟诵节奏为2+3,赋的吟诵节奏为2+2。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谋求“上去入”。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答:
疏隔
绽东篱,何顾西风之瑟瑟;妆西岭,正感秋意之绵绵。 密隔
饮篱东之酒, 何人可效乎白衣;观舍畔之花,此处正同于仙府。
平隔
野菊之芬芳,邀朋于十里;赤枫之烂漫,留册以千年。 杂隔
菊开一径,可效于陶潜;风满千山,宜呼之宋玉。 ============================================================ 小渔村赋十四班第六课作业: 赋1452-若隐天涯
1、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连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虚实死活)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字时,除了(方位)词之外,通常不论(虚实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现代)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结合,(以今辅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脉通常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破云成浪,逐月为朋。 长句:临风兮展翅,越岭兮腾云。 轻隔: 起落有时,观河山于一瞬; 往来继日,载宾客于八方。 重隔: 一霎腾空而起,双翼翱翔; 何时落地而归,众人邂逅。
漫句:今日腾云八千路兮,谁人可敌? ==============================================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七课作业第七课作业:
赋1452-若隐天涯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答:所谓“成句翻展法”,其“成句”的意思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主要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难度上要小于“母字成骈法”。“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母字成骈法”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
(3) 何为“提引”?
答: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答:“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答: 压 壮句:是谓情迟管,恨咽弦。
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翻
五言句:情迟于急管,恨咽于长弦。 展
六言句:泥情迟于急管,流恨咽以长弦。 七言句:任泥情迟于急管,怜流恨咽以长弦。 八言句:莫任泥情迟于急管,空怜流恨咽以长弦。
九言句:莫任之泥情迟于急管,空怜乎流恨咽以长弦。 =============================================================== 第八课作业:赋 1452-若隐天涯
一、 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赋
文/若隐天涯
时逢八月,序属中秋。望天清而云淡,观水净而霞浮。含笑登高,喜山间之菊艳;停身近水,欣泉际之枫稠。唐有刘公之雅兴,楚成宋子之离愁。此乃悲欢有异,今古谁谋。昔者嫦娥奔月,后羿添忧。多别妻之伤痛,无射日之风流。今者离家以千里,有泪而盈眸。既而天临夜色,月上山丘。岂知九龄观之肠断,苏轼歌而无休。辛苦利名,思故乡而遣雁;途径霜雪,累半世而为囚。嗟夫!影身为伴,寻路而归,今宵深锁于驿楼。 ============================================================== 第九课作业:1452-若隐天涯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 ),也可做( 叙述 )与(议论 )。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词 )词以强调(感情色彩 )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 4-8 )字。这个字数,即便于( 朗读 ),亦有一定的(容量性 )。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按一个段落的粗算:先数清楚有多少句(计算句数,以需要停顿为一句。即遇逗号算一句。隔句的分句也要单独算一句)。通过计数,我们知道这一段有28个短句。然后再看这段有多少个字。需要消掉标点符号统计。通过统计,这段的字数是168字。现在用168除以28==6 那就知道他的平均每一句的字数是6个字。这个数字正好符合要求。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 )、( 抒情 )、(议论 )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 主次详简 ),段落的( 安排顺序 )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 起首段 ),(腹段 ),(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 )、(分叙 )(渡结 )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 )、(虚起法 )、(破题法 )。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虚起法开篇即是指在起笔之时,并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用一些与主题相关联的素材,做引发之笔。或者用大过文章主题的元素,从上向下延伸;或者也能用小过主题的元素,自下向上反推。无论如何,这些素材都应是在内涵方面,与文章主题是有必然联系的。虚法开篇不宜拉的太远,通常在2骈之内即应拉回主题,最长不宜超过4骈。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夫秋风瑟瑟,草木苍苍。经风落叶,结露为霜。因时而序转,应节之重阳。成人字于天际,鸿雁南飞;听箫声于异地,游子北望。 ==========================================================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十课作业:
赋1452-若隐天涯
一、填空:
1、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 分叙)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 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暴露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情况描写。
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
“分叙”指的是腹段内容细写和虚实相结合的写法。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文/若隐天涯
时维九月,节至重阳。喜看天高而云淡,偏听雁阵之声长。犹是登高,忆八荒之兄弟;何须把酒,思千里之家乡。
徒观峻岭枫红,重林松翠。本是红绿叠加,宏图壮美。然则枫红四季之轮回,松翠一生兮意志。偶感青春易逝,妙手难回;壮志难酬,流光增岁。
由是身因风冷,心逐绪寒。廿载飘蓬而为客,四时随影则不单。偶有鱼书,深夜悄然而落泪;未圆鸥梦,今朝秋色以强欢。
悲哉!今日翠微,明朝枯色。年复一年,客还为客。常吟恨别之二赋,难消心中之孤寂也! =================================================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作业 赋1452-若隐天涯
以“竹赋”、“高铁赋”、“飞机赋”为题,任选其一为题作赋。
骈律赋不限,若作律赋题韵字自选。
字数300~500字(不含标点)。
时间2020.11.7~2020.12.6
要求:一份交冯尧老师,待修改后,一份交论坛,作毕业考核!
竹之七德赋 作者:若隐天涯
夫世间万物,各有本心。吾独爱竹,视作知音。共松梅以结友,独气质而成林。厌一人兮作秀,期同伴之立岑。松干耐寒,孤傲而山峰独立;竹枝经雪,善群乎石径争阴。
观其宁折不弯,虽倾却直。自成本色而迎风,不羡葵花之向日。忠言纳谏,何忧祸之临头;白发成囚,不畏强而屈膝。
然则仪形外直,心意中虚。纵使身高之攀日,依然怀净兮如初。虽入凡尘,不为凡尘之所扰;尚如虚谷,且安虚谷而常舒。
每至遍岭经风,万株抽笋。层层褪去之笋衣,节节传来之佳信。何须止步,应观风景于险峰;自有坚心,敢对云霄而列阵。
方虑高处苦寒,望中卓尔。穷劲节而顶天,极深根而立地。对皑皑之白雪,翻作高清;临朔朔之寒风,岿然不媚。
可知竹有花而素面,多子兮青衣。质朴成之本色,清虚贯于生时。不慕春朝,桃花灼灼;何欣秋日,菊色迟迟。
可谓赞之无言,德则无限。谁记春秋,何承坟典。取贤道而成经,破竹书之作简。千年华夏,文明得以续延;一曲长河,画卷观之舒展。
既而庐开三径,竹作四邻。欣其常绿,不独有春。欣其犹壮,不厌吾贫。遂作赋歌之,乐道津津也哉!
注: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 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 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 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