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2-11 10: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3课作业
慢慢长大的作业
一、简答题
《中庸》一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中庸”和“中和”。读者读起来,常常弄不清两者的关系。道“中庸”而求“中和”,这表明“中庸”和“中和”是有区别的。请简要回答:
1.什么叫“中庸”?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答:《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中庸》指出,用中和之道处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而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能自然符合中和之道,这才叫做中庸。
“中庸之道”从文字上的涵义就是“中间平常的道理”.这个中间平常的道理,就是智慧的临界点,从人的思维角度来讲就是灵感,由于你处于心态归零的状态,没有任何的偏见,所以判断的事物对于错,就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最高的德行.使事物按照规律发展,使人按仁道发展. 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中庸之道”的解释本身就是需要智慧的.供参考.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最高的道德.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思想和天圆地方应该没什么关系,却和天人合一有关系。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2.什么叫“中和”?
答:《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达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达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是修养人性,其中关联了学习的方式,做人的规范和“三达德”等。
二、写作题
根据今天所学的成语,找出其中一条你喜欢的成语,根据它的白话注解,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一幅),韵部不限!
七绝·同文共轨(中华新韵)
不敢惜身卑似虫,但愁未见轨文同。
慨情化作推天手,捏拢海峡寰宇惊。
http://chinaxiaoyucu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467&extr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