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元曲班毕业答卷 学号:1176 网名:御剑逍遥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1)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又称元曲。(2)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1)可分三个时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的初期、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的中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的末期。(2)初期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中期代表人物: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代表人物: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1)内容上:元散曲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2)形式上,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通常只有一段;曲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另外在套曲中,曲的句子则表现更长;方言俚语大量运用。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1)词贵雅,曲尚俗;(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1)元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2)主要包括三方面: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1)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2)〔宫调•曲牌〕题目(3)喜春来:《太平乐府》入〔中吕宫〕,《太和正音谱》入〔正宫〕;凭栏人:〔越调〕;梧叶儿:〔商调〕;落梅风:〔双调〕;小桃红:〔越调〕;四块玉:〔南吕〕;醉中天:〔仙吕〕;干荷叶:〔南吕〕;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1>律句。①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什么不同,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②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2>非律句。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哪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1>合璧对:两句相对。<2>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3>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扇面对。<4>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5>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6>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7>联珠对:曲中更多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句子相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8>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较密,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两韵对。<9>衬字对: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字数以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10>叠字对:因为元曲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在格律上又比较宽,妙用叠字更显得缠绵流转,音节和美,琅琅上口。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1)①小令:元散曲的一种,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②重头小令: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③带过曲: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④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⑤套曲: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2)①相同点:都由几个音韵相近、声调谐和的曲子组成,其形式相同,且都不能任意组合。②不同点:一是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支曲子组合,重头小令则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二是带过曲一般最多三支;异调重头小令曲子数和重复次数无限制。三是用韵上,带过曲绝大部分是同一宫调(极少数串宫带过),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中的数支曲子,可同押一韵,也可各押一韵。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 (1)曲律规定必需字之外,增加的字。也称为字。(2)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灵活性,行文造字更自由,衬字不受格律束缚。(3)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衬字越多,音节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戏曲音乐名词。在北曲中,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2)“幺篇”与“重头”的关系。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1)曲学名词。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曲牌。(2)“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3)在名称上,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在宫调上,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在曲式上,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二是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较为灵活。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1)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2)①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如: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②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③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周德清所谓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曲字本身可以增损,衬字在句子中不论平仄,增句如加在正格押韵处,一般要求押韵。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1)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周德清将平水韵重新划分成十九部。(2)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王力先生对其中一些韵部进行了划分: 宽韵:齐微、鱼模、萧豪;中韵:真文、尤侯、江阳、庚青、先天、皆来、家麻、歌戈、车遮和东钟十韵;窄韵:寒山、监咸和支思;险韵:桓欢、侵寻和廉纤。(3)从元曲作品看各韵的使用情况。王力先生曾就《北词广正谱》做过如下统计:齐微韵占90首以上;尤侯韵占60首以上;鱼模、萧豪、先天各占50首以上;家麻、皆来二韵各占40首以上;庚青、江阳各占30首以上;歌戈、真文、寒山、东钟四韵各占20首以上;支思、车遮、监咸三韵各占10首以上;廉纤、侵寻、桓欢三韵都不满10首,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使用频率与韵的宽窄有关。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1)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2)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3)①宾白;②科范;③折;④楔子;⑤煞(煞尾);⑥正名与题目。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1)剧套在表现复杂剧情时,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时,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2)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散套一般不借宫,但较长的借宫者也不少。(3)<1>哪些套曲可以借宫。①黄钟宫可借曲牌有5调;②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③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④南吕宫可借曲牌有5调;⑤中吕宫可借曲牌有31调;⑥双调可借曲牌有9调;⑦越调可借曲牌有4调;⑧商调可借曲牌有23调;⑨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2>杂剧的体式特征:①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②音乐体制:③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1)结构缜密,布好“三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2)精心酌句,体现“三美”:音乐美、语言美、风格美。 二、写作题 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答: 〔商调•集贤宾〕月夜思乡 文/御剑逍遥
〔集贤宾〕归家梦遥愁未洗,蓬海泛涟漪。天涯路、何年踏破,清风中,旧事依依。百思想、鸿雁难栖,千系念、步履频移。晚来玉箫飞不已,曲悠扬,别绪凄凄。重山人寂静,残月鸟空啼。
〔逍遥乐〕境迁时易,好景谁同,婵娟又几?有限佳期,无情岁、催老青髻。多少故途成客羁,终化作、逝水长堤。阑珊灯火,锦瑟韶华,半掩疏篱。
〔醋葫芦〕玉漏吟,红蜡泣。薄寒轻透意如溪,心字香销金兽底。茶汤醇细,雕窗醉饮待晨曦。
〔浪里来煞〕星汉稀,暗夜里。平宣走笔记离题。挥毫未觉乡忆起,万般滋味,尽随翰墨释淋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