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跟帖处

[复制链接]

109

主题

1218

帖子

1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1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17 08: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统计名单:
1.独舞者
2.枭
3.零度的冰
4.静思
5.一点春
6.绿化树
7.勿忘初心
8.依雪轻寒
9.如烟
10.彭斐儿
11.绮梦
12.紫燕
13.吾谷丰登


http://chinaxiaoyucun.com/forum. ... p;extra=&page=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50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17 11: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第11期元曲毕业作业
学号:1179-心静如水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分类: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小令又分为寻常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集曲等形式。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一是内容上的特点: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二是在形式上句子长短更为参差;通常只有一段;曲有衬字。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方言俚语大量运用。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表示十二律,换成中国传统音乐术语,则可以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我国古代以“黄钟”为标准音,由管长来决定。
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宫调、曲牌和题目。
喜春来属中吕;凭栏人属越调(黄钟商声);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属双调;小桃红属越调;四块玉属南吕宫;醉中天入“仙吕宫”,亦可入“双调”或“越调”;干荷叶属南吕宫,亦可入中吕和双调;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一是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二是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三是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的对仗种类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各自特点是: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叫首尾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两韵对是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曲中的衬字相对就叫衬字对;叠字相对就叫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重头小令” 是一种联章体,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散曲的特点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重头小令和带过曲的相同点是都属于小令;使用的宫调都是相同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同调同题小令联合而成,而后者是不同曲调但宫调相同的小令组成的新曲谱。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衬字的特点
是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曲之“幺篇”与“重头小令”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是: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后庭花〕,我们通过对照“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增句。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一是借韵,二是赘韵,三是暗韵,四是重韵,五是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一是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二是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三是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其实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四是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17、什么是借gōng?借gōng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gōng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gōng。
借gōng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可以借gōng。
杂剧的体式特征:(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一是认真复习讲义,领会要领,掌握制度;二是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必须多看多记;三是多看例曲,加深理解,多加研悟;四是多练多写,勤能补拙;五是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指导意见;六是不懂不装懂,及时请教老师;七是在学习和创作中要带着问题,边学边写边提高;八、注意其他正常学习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问题;等等!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
〔商调•集贤宾〕枣树下灰鸲复仇

〔集贤宾〕河东树林迎日晓,薄雾覆青梢。浪漾起、黄花倒映,风吹过、绿叶轻摇。见炊烟、屋顶冉冉,听灰鸲、巢里嚣嚣。凭尖喙尝尝蜜枣,鸣几声、理羽梳毛。抓虫飞陌野,挖蚬入湖泊。
〔逍遥乐〕归来当乐,满载佳肴,急寻幼鸟。踪迹全消,哪还有、淘气含娇。只见长蛇嘴上咬,这般地、怎不心焦。凄凉顿起,哀绝未休,怒火频烧。
〔醋葫芦〕含悲藏密枝,发狂伸利爪。袭其对目刺其腰,身踡头昂真懊恼。奈何谋少,悔知恨大猛如刀。
〔浪里来煞〕无处逃,终卧倒。横尸树下不曾饶。疯撕乱划腹被剖,何须行恶。可怜切切叶中号。
【商调集贤宾】建党百年
1179-心静如水
南湖画舫星火燃,杀寇战万川。两万五红旗漫卷,一身热血洒前沿。遵义瘴消捷报传,井岗扬臂凯歌还。高瞻远瞩启宏篇,帷幄运筹握紧拳。为民执政念,建国画图圆。
【逍遥乐】(为民为国)跨江朝鲜,捍卫家园,驱除美顽。(神州)美江山,春色展芳研。五代伟人挥巨橼,赤县礼乐舞翩跹。排除万险,力挽狂澜,拨正航船。
【醉葫芦】捷报传,蓝图展。东方崛起焕新燃。开放改革站前沿。明珠璀璨,花红柳绿遍山川。
【浪里来煞】千里(月)(宫)穿,千(年)月(星)见。
康庄道路笑语远。兴伟业携手攻坚,观空间殿。初心牢记谱新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3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17 21: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第11期元曲毕业作业

学号:1152  网名:绿竹清泉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分类: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小令又分为寻常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集曲等形式。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一是内容上的特点: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二是在形式上句子长短更为参差;通常只有一段;曲有衬字。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方言俚语大量运用。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表示十二律,换成中国传统音乐术语,则可以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我国古代以“黄钟”为标准音,由管长来决定。

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宫调、曲牌和题目。

喜春来属中吕;凭栏人属越调(黄钟商声);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属双调;小桃红属越调;四块玉属南吕宫;醉中天入“仙吕宫”,亦可入“双调”或“越调”;干荷叶属南吕宫,亦可入中吕和双调;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一是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二是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三是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的对仗种类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各自特点是: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叫首尾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两韵对是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曲中的衬字相对就叫衬字对;叠字相对就叫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重头小令” 是一种联章体,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散曲的特点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重头小令和带过曲的相同点是都属于小令;使用的宫调都是相同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同调同题小令联合而成,而后者是不同曲调但宫调相同的小令组成的新曲谱。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衬字的特点

是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曲之“幺篇”与“重头小令”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是: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后庭花〕,我们通过对照“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增句。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一是借韵,二是赘韵,三是暗韵,四是重韵,五是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一是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二是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三是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其实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四是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17、什么是借gōng?借gōng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gōng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gōng。
借gōng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可以借gōng。
杂剧的体式特征:(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一是认真复习讲义,领会要领,掌握制度;二是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必须多看多记;三是多看例曲,加深理解,多加研悟;四是多练多写,勤能补拙;五是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指导意见;六是不懂不装懂,及时请教老师;七是在学习和创作中要带着问题,边学边写边提高;八、注意其他正常学习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问题;等等!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
〔商调•集贤宾〕抗疫抒怀

〔集贤宾〕叹新冠又燃风雨久,华夏上下添忧。暂闭门,居家警惕,细防控,减免交游。一层层,仔细查看,一轮轮,确认防留。青春白衣气昂昂,奔一线,谱写春秋。朝颜何烂漫,豪气干云遒。
〔逍遥乐〕德尔塔寇,洪水禽兽,悄惊上眉头。貌似新瘤,勾触旧愁。北美西欧,几大洋,席卷全球。灾难来如舞潜虬。更何堪,掩耳任休。自行为战,自我麻醉,祸水难收。
〔醋葫芦〕幸国强,斗疫扭,山乡城镇共鸿猷。报备摸排齐遵守,不凭天佑,神州瞩目自风流。
〔浪里来煞〕春意稠,花共柳,山河美景乐心头。民心聚凝精气抖,处处锦绣,红旗指处唱金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21: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班第十一期毕业答卷
学号:1163   网名:红叶秋歌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 1、内容上的特点:
   词一般反映了:一是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二是都市繁荣和个人的享乐;三是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四是丧国的悲恸和庶民的痛苦 ;曲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2、 在形式上同异
   曲和词同属于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和曲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1-7字以至8-12字不等,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而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
   1)词分为一段(或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一段,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
   3)用韵不同:
   学过词的朋友都知道:词韵通常用《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声、上、去、入声各部分押,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4)词不能加句子,而部分曲可以加句子。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
6)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是散曲与词区分俗雅的特征之一。
3、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
 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清旷、愤激、典雅、婉约与艳丽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1)词贵雅,曲尚俗。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表示十二律,换成中国传统音乐术语,则可以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我国古代以“黄钟”为标准音,由管长来决定。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宫调、曲牌和题目。
喜春来属中吕;凭栏人属越调(黄钟商声);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属双调;小桃红属越调;四块玉属南吕宫;醉中天入“仙吕宫”,亦可入“双调”或“越调”;干荷叶属南吕宫,亦可入中吕和双调;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一是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二是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三是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的对仗种类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各自特点是: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叫首尾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两韵对是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曲中的衬字相对就叫衬字对;叠字相对就叫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重头小令” 是一种联章体,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散曲的特点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重头小令和带过曲的相同点是都属于小令;使用的宫调都是相同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同调同题小令联合而成,而后者是不同曲调但宫调相同的小令组成的新曲谱。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衬字的特点
是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曲之“幺篇”与“重头小令”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集曲中的“集”与“犯”。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集曲的写作要求是: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后庭花〕,我们通过对照“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增句。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一是借韵,二是赘韵,三是暗韵,四是重韵,五是失韵。
16、 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一是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二是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三是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其实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四是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17、什么是借gōng?借gōng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gōng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gōng。
借gōng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可以借gōng。
杂剧的体式特征:(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1、认真复习讲义,领会讲义精华要领掌握写作技巧 。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必须多看多记,反复钻研领会。
2、 多看例曲,学习大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加深理解, 以备己用。
3、 多练笔,勤能补拙。
4、 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指导意见,不能不懂装懂,遇到问题及时请教。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例曲:〔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
元代:乔吉
恨青青画桥东畔柳,曾祖送少年游。散晴雪杨花清昼,又一场心事悠悠。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同心方胜结,缨络绣文球。
〔逍遥乐〕绾不成鸳鸯双叩,空惊散梢头。一双锦鸠。何处忘忧?听枝上数声黄栗留,怕不弄春娇巧转歌喉。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殢风流还自怨风流。病多不奈秋,未秋来早先消瘦。晓风残月在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你护雕,阑花甃香,荫苍苔石径纲。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灞陵别后酒。如今时候,只要向绿阴深处缆归舟。

曲谱:〔商调•集贤宾 〕
〔集贤宾〕×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仄平平(韵)。×××、×平×厶,×××、×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逍遥乐〕×平平去(韵),×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醋葫芦〕×厶平,×厶上(韵,可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上(韵,可平)。×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韵)。 (说明:[上]韵可[平]代)
〔浪里来煞〕平去平(韵),平去上(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去平平(上)去上(韵),+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


[商调 . 集贤宾]初见
1163红叶秋歌
[集贤宾]西风尽携寒作响,吹落满程霜。初心起情真意切,轻歌曼梦里成双。祥云舞兴远天涯,香风送意到情长。青鸾度吟香胜览,紫凤栖顾影清扬。身轻歌满路,梦远爱盈江。
[逍遥乐]站台歌荡,行客匆匆,穿流过往。翘首前方,寻佳丽,秀影容光。窈窕轻姿舞靓妆,莺语细,眉宇清阳。不言时晚,相契云开,惟愿情芳。
[醋葫芦]美味尝,佳境访。梧桐树下话思量,芍药花前诗畅想。春心摇荡,芳辰与共漫馨香。
[浪里来煞]永夜狂,逸兴享。深情笃爱向柔肠。地天共融星月朗,欢歌轻唱。今宵同醉曼徜徉。
注:韵为《中原音韵》第二部江阳。
                  2022年1月1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10: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班第十一期毕业答卷
学号:1145   网名:黄裳元吉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 1、内容上的特点:
   词一般反映了:一是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二是都市繁荣和个人的享乐;三是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四是丧国的悲恸和庶民的痛苦 ;曲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2、 在形式上同异
   曲和词同属于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和曲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1-7字以至8-12字不等,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而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
   1)词分为一段(或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一段,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
   3)用韵不同:
   学过词的朋友都知道:词韵通常用《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声、上、去、入声各部分押,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4)词不能加句子,而部分曲可以加句子。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
6)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是散曲与词区分俗雅的特征之一。
3、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
 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清旷、愤激、典雅、婉约与艳丽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1)词贵雅,曲尚俗。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表示十二律,换成中国传统音乐术语,则可以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我国古代以“黄钟”为标准音,由管长来决定。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宫调、曲牌和题目。
喜春来属中吕;凭栏人属越调(黄钟商声);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属双调;小桃红属越调;四块玉属南吕宫;醉中天入“仙吕宫”,亦可入“双调”或“越调”;干荷叶属南吕宫,亦可入中吕和双调;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一是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二是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三是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的对仗种类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各自特点是: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叫首尾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两韵对是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曲中的衬字相对就叫衬字对;叠字相对就叫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重头小令” 是一种联章体,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散曲的特点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重头小令和带过曲的相同点是都属于小令;使用的宫调都是相同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同调同题小令联合而成,而后者是不同曲调但宫调相同的小令组成的新曲谱。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衬字的特点
是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曲之“幺篇”与“重头小令”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集曲中的“集”与“犯”。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集曲的写作要求是: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后庭花〕,我们通过对照“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增句。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一是借韵,二是赘韵,三是暗韵,四是重韵,五是失韵。
16、 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一是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二是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三是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其实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四是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17、什么是借gōng?借gōng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gōng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gōng。
借gōng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可以借gōng。
杂剧的体式特征:(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1、认真复习讲义,领会讲义精华要领掌握写作技巧 。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必须多看多记,反复钻研领会。
2、 多看例曲,学习大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加深理解, 以备己用。
3、 多练笔,勤能补拙。
4、 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指导意见,不能不懂装懂,遇到问题及时请教。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例曲:〔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
元代:乔吉
恨青青画桥东畔柳,曾祖送少年游。散晴雪杨花清昼,又一场心事悠悠。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同心方胜结,缨络绣文球。
〔逍遥乐〕绾不成鸳鸯双叩,空惊散梢头。一双锦鸠。何处忘忧?听枝上数声黄栗留,怕不弄春娇巧转歌喉。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殢风流还自怨风流。病多不奈秋,未秋来早先消瘦。晓风残月在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你护雕,阑花甃香,荫苍苔石径纲。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灞陵别后酒。如今时候,只要向绿阴深处缆归舟。

2、曲谱:〔商调•集贤宾 〕
〔集贤宾〕×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仄平平(韵)。×××、×平×厶,×××、×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逍遥乐〕×平平去(韵),×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醋葫芦〕×厶平,×厶上(韵,可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上(韵,可平)。×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韵)。 (说明:[上]韵可[平]代)
〔浪里来煞〕平去平(韵),平去上(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去平平(上)去上(韵),+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



〔商调•集贤宾〕雪
〔集贤宾〕天庭散花妆玉楼。轻卷小帘钩。昨夜雪,碎银铺就。倒想把,旧梦重游。竹苗长,清扫蜿蜒,径旁边,梅点枝头。秋千霜粉落,杨柳白色偷。
〔逍遥乐〕(不管)手儿凉透。(偏去)推雪堆人。(给她)描眉画眸。(又插)两鬓冰球。(樱桃)小口红收。(杏眼)风情万种,笑脸相迎,面目温柔。
〔醋葫芦〕小院中,望不休。佳人雪里好风流。更比当年堆的牛。静观思旧。一怀心事又悠悠。
〔浪里来煞〕临灶头。烧美酒。抚琴弄曲展歌喉。叹声韶华流逝走。镜中容丑。不由今日举杯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10: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统计名单:
1.独舞者
2.枭
3.零度的冰
4.静思
5.一点春
6.绿化树
7.勿忘初心
8.依雪轻寒
9.如烟
10.彭斐儿
11.绮梦
12.紫燕
13.吾谷丰登
14.心静如水
15.绿竹清泉
16.红叶秋歌
17.黄裳元吉
18.
19.
http://chinaxiaoyucun.com/forum. ... p;extra=&page=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14
发表于 2022-1-18 12: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
学号:1133   网名:百合天使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答: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称元曲。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小令又分为寻常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集曲等形式。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一是内容上的特点: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二是在形式上句子长短更为参差;通常只有一段;曲有衬字。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方言俚语大量运用。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答: 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  宋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如:〔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表示十二律,换成中国传统音乐术语,则可以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我国古代以“黄钟”为标准音,由管长来决定。
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宫调、曲牌和题目。
喜春来属中吕;凭栏人属越调(黄钟商声);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属双调;小桃红属越调;四块玉属南吕宫;醉中天入“仙吕宫”,亦可入“双调”或“越调”;干荷叶属南吕宫,亦可入中吕和双调;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答:一是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二是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三是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答:曲的对仗种类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各自特点是: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叫首尾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两韵对是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曲中的衬字相对就叫衬字对;叠字相对就叫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重头小令” 是一种联章体,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散曲的特点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重头小令和带过曲的相同点是都属于小令;使用的宫调都是相同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同调同题小令联合而成,而后者是不同曲调但宫调相同的小令组成的新曲谱。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衬字的特点
是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曲之“幺篇”与“重头小令”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集曲中的“集”与“犯”。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集曲的写作要求是: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写作规律(1)、在名称上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一系列例子。《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2)在宫调上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3)在曲式上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二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后庭花〕,我们通过对照“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增句。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一是借韵,二是赘韵,三是暗韵,四是重韵,五是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一是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二是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三是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其实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四是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正名与题目。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答:借宫: 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原则: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当然,这与元曲当年所创造的音韵理论有关。
可借宫的有:(1)黄钟宫可借曲牌。(2)正宫可借曲牌。(3)仙吕宫可借曲牌。(4)南吕宫可借曲牌。(5)中吕宫可借曲牌。(6)双调可借曲牌。(7)越调可借曲牌。(8)商调可借曲牌。(9)大石调可借曲牌。杂剧的体式特征:(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认真复习讲义,领会要领,掌握知识点打牢基础,多看例曲,加深理解,多加研悟,多练多写,把握好字句的衔接,语言的优美,字的韵味,情感的融洽。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指导意见。学会结构缜密,布好“三篇”三篇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精心酌句 体现“三美”即音乐美,语言美、风格美。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商调•集贤宾〕咏云感怀
百合天使
〔集贤宾〕
无风幻形难遁隐,来去似无心。阴晴转巫山化雨,日月升沧海留痕。何等闲游历江湖,自有情泽润苗根。人惊叹霓霞画锦,谁休说雾霭藏神。声隆隆霆震撼,势浩浩韵氤氲。
[逍遥乐]
如花娇嫩,似玉纯真,风华至品。(日出日落)五色加身,接天地三界同尘。视富贵悠悠不淫,对贫贱脉脉相亲。飘飘荡荡,卷卷舒舒,浅浅深深。
〔醋葫芦〕
闲探窗,愁卧枕。今宵暗淡月光昏,往事依稀乡梦吟。无穷无尽,谁为解语牧云人。
〔浪里来煞〕
争报春,犹默忖。缘来缘散泯仇恩。彩虹化桥鸿雁引,人间传信,悲欢离合意纷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主题

1218

帖子

1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1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18 19: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11期毕业答卷  
学号:1129   网名:林林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从文学史上所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文体,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前文讲元曲分类及特质的时候我们初步概括地讲到了词与曲的区别,下面,就词与曲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上再进行比较。
    1】内容上的特点:
    词一般反映了:一是爱国的激情和抗敌的壮志;二是都市繁荣和个人的享乐;三是世情的感伤和归隐的清高;四是丧国的悲恸和庶民的痛苦 ;曲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以后再详细分析。
    2】在形式上同异
    曲和词同属于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和曲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1-7字以至8-12字不等,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而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
    1)词分为一段(或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一段,如曲牌《满庭芳》大家可以查一查,是不是词和曲中都有这个牌,它们的词曲名相同,那么如何区别呢?此调词、曲名同,实则异,如果没标宫调,大家一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看,如是二段的,即是词,如是一段的,即是曲。如:越调就是宫调名。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
    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之外的字,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字较少,剧曲加衬字较多,甚至使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南曲一般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如: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套中将原有的两句14字,加衬字后增至53字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这里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 ” 均为衬字。衬字越多,音节就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这个我们以后会细说。
    3)用韵不同:
    学过词的朋友都知道:词韵通常用《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声、上、去、入声各部分押,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也就是作业要求所用的韵书,特地请大家下载这部韵书!
    《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部,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了平、上、去,像现在的普通话那样,当然也有人主张用今音,但我们学习古典,我们的作业,还是统一要求用《中原音韵》。
    4)词不能加句子,而部分曲可以加句子
    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可增句的共有十四调:〔正宫·端正好〕、〔正宫·货郎儿〕、〔正宫·煞尾〕;〔仙吕·混江龙〕、〔仙吕·后庭花〕、〔仙吕·青哥儿〕;〔南吕·草池春〕、〔南吕·鹌鹑儿〕、〔南吕·黄钟尾〕;〔中吕·道和〕;〔双调·新水令〕、〔双调·折桂令〕、〔双调·梅花酒〕、〔双调·川拨棹〕等。这个我们以后会细交流。
    散曲在字数、句数和调数方面的上述特点,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动灵活,又可扩大曲体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散曲比词在体制方面的长足进步。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词的句子从一字句可至九、十字句(甚至有11字句之说)。
如元代辛弃疾的《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chán)风僽(zhòu)。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译文:昨天,还是春光明媚,就像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用她轻快灵巧的小手,把一枝枝的花绣得丰盈娇艳;而今就不同了,夜来那一阵无情的风雨,把园中的花吹得满地都是,就像给园林铺上了一块起着皱纹的红色地毯。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niàng)作,一江春酎(zhòu)。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今天,春光犹如那朝秦暮楚的“轻薄荡子”,尽管你对他一向情意绵绵,也是留他不住的。记得上次送春归去之后,那碧波荡漾的春水呀,都酿成了一杯醇美飘香的浓酒了。请到杨柳岸边来吧,我们在这儿饮酒叙旧,消除那离别的清愁。
注释:
晋臣:即赵不迂,字晋臣,官至敷文阁学士。寓居上饶时常与辛弃疾唱和。十三女儿: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
不教花瘦:将花绣得肥大,这里指春光丰腴。
甚:正。下得:忍得。
雨僝、风僽:原意指恶言骂詈,这里把连绵词拆开来用,形容风雨作恶。
向:同像,地衣红绉:地衣指地毯。
荡子:浪荡子,指不重感情的轻薄男子。
春波:碧波荡漾的春水。
醇酎(zhòu):浓郁的美酒。
约:束、控制,
清愁:凄凉的愁闷情绪。
相候:指等待春天归来。
另外在 套曲中,曲的句子则表现更长。
6)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是散曲与词区分俗雅的特征之一
散曲中大胆运用俗语是和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的,为后世非正统文学的发展,在语言上做了必要的准备。
例如:
〔南吕•四塊玉〕玉娇枝过四块玉
元代:未知作者
休争闲气,都只是南柯梦里。想功名到底成何济?总虚华几人知!百般乖不
如一就痴,十分醒争似三分醉。则这的是人生落得,不受用图个甚的!赤紧的乌
紧飞,兔紧追,看看的老来催。人无百岁人,枉作千年计。将眉间闷锁开,休把
心上愁绳系,则这的是延年益寿的理。
再如:〔越调•凭栏人〕闺怨
元代:王元鼎
垂柳依依惹暮烟,素魄娟娟当绣轩。妾身独自眠,月圆人未圆。
啼得花残声更悲,叫得春归郎未知。杜鹃奴倩伊,问郎何日归?
又如:〔越调•凭阑人〕春思
元代:乔吉
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
曲中描绘了一幅思妇凭栏远眺丈夫,并为丈夫烧香祈祷的画面,表达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概括地说:词贵雅,曲尚俗。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词与曲的区别:
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宋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方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原音韵》的内容,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的曲调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
【中吕宫·喜春来】【越调·凭栏人】【商调·梧叶儿】【双调·落梅风】【越调·小桃红】【南吕宫·四块玉】【仙吕宫·醉中天】【南吕宫·干荷叶】【中吕宫·山坡羊】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关于元曲的韵律,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今人已不可能完全破解;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学做元曲,可以根据同一曲牌的共性,总结出这一曲牌最合理的平仄韵律关系,这一方法虽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还是可取的;另外《四库全书》在考校词谱时同样运用了这一方法;在《四库全书》的提要中说:“今之词谱,皆取唐宋旧词,以调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数;以句法字数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数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其平仄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可平可仄。自《啸余谱》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为科律而已。然见闻未博,考证未精,又或参以臆断无稽之说,往往不合于古法。”所以,笔者认为,初学词曲者完全可以自己考校曲谱,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古曲范本和细心。
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 这一点大家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在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和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我们还是以马致远的的〔越调•天净沙〕秋思为例:
(平)平(仄)仄平平(韵)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仄)仄平平(韵)小桥流水人家。
仄仄平平去上(韵)古道西风瘦马。
仄平平去(韵)夕阳西下,
(平)平(仄)仄平平(韵)断肠人在天涯。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
1)律句
   (1)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
(2)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
    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
2)非律句
    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元曲的对仗种类
1】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
2】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
3】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
4】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
5】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6】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7】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8】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两韵对。   
9】衬字对: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以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     
10】叠字对:因为元曲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在格律上又比较宽的缘故,妙用叠字更显得缠绵流转,音节和美,琅琅上口。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但近世学者多舍弃以字数的分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引《类编草堂诗余提要》说:“词家小令、中调、长调之分自此书始。后来词谱依其字数以为定式,未免稍拘,故为万树《词律》所讥。”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但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寻常小令,具体指单阕之曲,为曲中至简者。如黄钟节节高、贺圣朝等。 
小令的形式
小令分为寻常小令、摘调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和集曲五种形式。 
1)寻常小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与诗一首、词一阕相当。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如黄钟节节高、贺圣朝。
2)摘调小令:指从套曲中摘出之曲调,有如词中之摘遍,所摘之调必是套中精粹者。如《中原音韵》作词十法所附定格四十首中之“雁儿落带得胜令”,题下注一“摘”字即是。
3)重头小令:
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张可久有四首〔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分咏春夏秋冬四时景色。《录鬼簿》记载乔吉有咏西湖的〔梧叶儿〕百首,是重头小令之最长者。 
  4)带过曲: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如〔十二月带尧民歌〕、〔山坡羊•过青哥儿〕、〔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等。如: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元代: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过)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5)集曲:又名犯调,见于南曲。集曲是摘取各调的零句而合成的一个新调,另外起一新名。即集合数调之美声而腔板可以衔接者次为一新曲,此南曲为盛。如仙吕九回肠乃集解三酲首至七、三学士首至合、急三枪四至末而成。另一种集曲乃以一曲保留百尾而犯以他调,此亦南曲为盛,如仙吕二犯桂枝香乃合桂枝香首至四、四季花四至合、皂罗袍五至八、桂枝香九至末而成。
   例如:〔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合句而成。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
衬字的特点
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衬字的作用
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
衬字的应用
散曲可以加衬字,不讲平仄,不拘字数。既可以补充语义,也可以增加语言的通俗流畅,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加衬字有三种情况:
(1)句首加衬字:句首的衬字可虚可实。
(2)句中加衬字:句中的衬字原则上只能用虚词。也有用实字做衬字的。
(3)句末加衬字:一种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句末的衬字称为语法上的衬字,没有词汇意义。
以邓玉宾的《叨叨令》句末加的衬字除了上例中的“也么哥”。
曲加衬字多少
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中将原有的两句14字,加衬字后增至53字,衬字比原字多。衬字越多,音节就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戏曲音乐名词。 同曲变体连用。 在北曲中, 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 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我们在读北曲或北曲谱时,经常可以看到“幺篇”之谓,或写作“么篇”,也有简作“幺”或“么”的。
“幺篇”与“重头”的关系,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这样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曲之“幺篇”与“重头”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但我们要掌握的是集曲也有一定的写作规律。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的分类,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王力在《曲律学》中也曾提到:如:南吕〔玄鹤鸣•哭皇天〕就是。《北词广正谱》所谓“字句不拘,可以增损,周德清释注”的。( 就是说这个曲牌可以字句增损,但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没有标注出来),还有刘长年在《格律新编》中指出了增损的曲牌。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 
(1)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曲里借韵的情形远不如词时之多,王力先生总结到《北词广正谱》只认为有十二处是借韵。如杨西庵〔赏花时〕,其中“衾人春裉分”为韵,属于真文韵,而在这里借用了侵寻韵部中的“衾”,这种情况属于借韵,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
(2)赘(zhuì)韵: 
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如:无名氏〔六国朝〕冰肌胜雪:
其中的黑隔二字当属车遮部,故而是准赘韵,而侠则是本韵部的字则属赘韵,又如:王伯成〔六么令〕《天宝遗事》:
这首曲子作者处处求谐和,主韵是先天,再仔细观察,尽、神、千、银、灿、远、天、紧、然、近都是和主韵相应的,以上我们看出曲家在度曲时,尽可能使它谐和,不肯放过一些机会。
(3)暗韵: 
    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如: 关汉卿的散套《闺怨》:“乍凉时候西风透”这里的候字即是暗韵,相当于跻和撞。因候字与其句尾透字同属于尤侯韵部。
(4)重韵: 
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5)失韵: 
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如〔商调•玉抱肚〕(套数)  
渭城客舍,微雨过,陌尘轻浥;
丝丝嫩柳摇金,情袅为谁牵惹
这里的“浥”字处本该用韵,这里却未用韵,曲中失韵者很少见,我们初学
者,要尽量避免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
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4)楔(xiē)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6)正名与题目:
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所谓题目:即总结剧情的一句或对句。其题目:
穷秀才暗宿状元店   张商英弘地叩御阶
所谓正名:即剧名,也是一句或对句,如:郑廷玉写的《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其正名:杨太慰屈勘银匙箸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补充一个曲学概念:什么叫三煞、二煞?这相当于“煞”的特殊的幺篇,可以重复多次,比如北曲〔南吕•一枝花〕一枝花—梁州—三煞—二煞—黄钟尾(曾瑞)又如般涉调•耍孩儿,可以用七次煞,按降幂排列为:七煞、六煞、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当然,这与元曲当年所创造的音韵理论有关,可惜在元末即已经失传。因此,今人只好按元人留下的规矩执行,这有点像宋人创立词谱理论后来失传一样。我们今天只能按后人总结出的所谓词谱小心填写,不敢越池一步,就再也看不到那优美的今人所创的自度腔。
我们只能按照曲套的相关套式进行排列,其排列我们在讲整套曲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按宫调的排序介绍258套,大家在以后的作品中选用即是了。
  散套一般不借宫,但较长的借宫者也不少。如:
  刘时中《既官府甚清明》使用正宫曲牌,却借用了中宫[十二月]、[尧民歌]和般涉调的[耍孩儿]与[十三支煞],共用了34支曲牌。
哪些套曲可以借宫:
(1)黄钟宫可借曲牌,有5调:
  (来自大石调)随煞、(来自仙吕)柳叶儿、(来自中吕)山坡羊、(即随尾,来自南吕)黄钟尾、(来自商调)挂金索。
(2)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
    来自中吕的:叫声、鲍老儿、十二月、尧民歌、快活三,朝天子、红绣鞋、喜春来、上小楼、满庭芳、剔银灯、蔓菁菜、柳青娘、道和、四边静(来自中吕)、四换头(来自中吕)、醉春风、迎仙客、古鲍老、醉高歌石榴花、斗鹌鹑、齐天乐、红衫儿
    来自双调的有:太平令、梅花酒、收江南、牡丹春、七兄弟
    来自仙吕宫的有:金盏儿
    来自般涉调:耍孩儿、煞
(3)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
    来自大石调:归塞北、好观音、青杏子、随煞
    来自正宫:塞鸿秋、醉太平、货郎儿、六么遍
    来自中吕:满庭芳
    来自双调:得胜乐、小将军
    来自商调:凤鸾吟
(4)南吕宫可借曲牌有5调
    来自黄钟宫:神仗儿
    来自双调:水仙子、荆山玉、竹枝歌、收尾
(5)中吕宫可借曲牌有31调
    来自正宫:滚绣球、倘秀才、灵寿杖、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伴读书、笑和尚、白鹤子、双鸳鸯、蛮姑儿、穷河西、六么遍、菩萨蛮、啄木儿煞
    来自仙吕:六么序、后庭花
    来自南吕:隔尾、干荷叶
    来自双调:镇江回、乱柳叶、风流体
    来自越调:三台印
    来自般涉调:哨遍、脸儿红、墙头草、墙头花、煞、尾声、耍孩儿、急曲子
(6)双调可借曲牌:有9调
    来自大石调:随煞
    来自仙吕:金盏儿
    来自中吕:卖花声
    来自南吕:梧桐树、金字经、干荷叶、玉交枝
    来自商调:玉抱肚
    来自般涉调:耍孩儿
(7)越调可借曲牌有4调
    来自仙吕:醉中天、醉扶归、三番玉楼人
    来自双调:收尾
(8)商调可借曲牌有23调:
    自来黄钟宫:节节高、四门子
    来自正宫:小梁州
    来自仙吕宫:赏花时、村里迓鼓、元和令、上马娇、游四门、胜葫芦、后庭花、柳叶儿、青哥儿、上京马、四季花、双雁子
    来自中吕:山坡羊
    来自双调:雁儿落、得胜令、春闺怨、牡丹春、秋江送
    来自越调:酒旗儿
    来自商角调:应天长
(9)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
    来自小石调:天上谣、恼煞人、伊州遍
  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借宫曲牌最多的是正宫,可借32调;其次算中吕和商调,分别为31调和23调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曲很美,学起来太难了。自己的体会就是反复学习老师的讲义,多读老师讲的作品,增加知识积累,体会语感,多写多练习。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例曲:〔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
元代:乔吉
恨青青画桥东畔柳,曾祖送少年游。散晴雪杨花清昼,又一场心事悠悠。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同心方胜结,缨络绣文球。
〔逍遥乐〕绾不成鸳鸯双叩,空惊散梢头。一双锦鸠。何处忘忧?听枝上数声黄栗留,怕不弄春娇巧转歌喉。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殢风流还自怨风流。病多不奈秋,未秋来早先消瘦。晓风残月在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你护雕,阑花甃香,荫苍苔石径纲。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灞陵别后酒。如今时候,只要向绿阴深处缆归舟。

曲谱:〔商调•集贤宾 〕
〔集贤宾〕×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仄平平(韵)。×××、×平×厶,×××、×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逍遥乐〕×平平去(韵),×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醋葫芦〕×厶平,×厶上(韵,可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上(韵,可平)。×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韵)。 (说明:[上]韵可[平]代)
〔浪里来煞〕平去平(韵),平去上(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去平平(上)去上(韵),+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答题要求:
1、自己复习讲义认真完成答题!
2、允许韵字重复,切记不可过多,不重复使用更佳。
3.注意对偶部分:
〔集贤宾〕“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
〔逍遥乐〕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鼎足对。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
【商调·集贤宾】清明时节
文/林林
清明节纷纷细雨,叹闺蜜魂孤。竹帘外、丝丝缕缕,思知己、更自悲呜。燕穿柳、展羽参差,声唧唧、相伴相呼。此情似闻天上语。望云天,珠泪凝眸。仙姿犹驾鹤,抛下断肠孤。
【逍遥乐】(忆)闺中情趣,描凤绣花,欢声笑语。恍恍惚惚,倩影归、月下回眸。对镜衰颜情似初,难忘却、相伴巴蜀。常回梦境,无语离伤,挚手无言凄哭。
【醋葫芦】眉锁愁,问细雨,缘何春去几归途。揉碎百花埋土。知音何处,昏眼盈珠。
【浪里来煞】人渐枯,心愈苦。如失手足殁帮扶。黄垄下谁来护汝。愿为一处,断魂但得可相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2-1-19 11: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班毕业答卷
学号: 1112   网名:一缕风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元曲分杂剧和散曲。散曲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杂剧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元曲的产生分为三个时期:初期是元朝立国到灭南宋,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中期是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是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1)内容上的特点: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2)形式上的特点:句子长短更为参差当时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1-7字以至8-12字不等,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而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它通常只有一段,曲名必须标宫调。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之外的字,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字较少,剧曲加衬字较多,甚至使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南曲一般有“衬不过三”的说法。用韵方面,有人主张用今音,但我们学习古典,我们的作业,还是统一要求用《中原音韵》。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另外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 1)词贵雅,曲尚俗。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这是词和曲在语言上的区别,就语言特色而说“曲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手法多用比兴象征。因而以此作为词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曲则不然,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而又在当时普遍传唱的新诗体。它是唱给读书人(文人学士)和不读书人(所谓“村夫俗子”)听的。曲则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1)《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中原音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阑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1)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
      2)元曲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在我们接触元曲或散曲经常会看到一些如“中吕?山坡羊?怀古”或写成〔中吕?山坡羊〕怀古”、“越调?天净沙?秋思”、或写成〔越调?天净沙〕秋思,“双调?沉醉东风?渔夫”、“南吕?四块玉?天台路”等等。
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
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
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3)喜春来(中宫吕)、凭阑人(越调)、梧叶儿(商调)、落梅风(双调)、小桃红(越调)、四块玉(南宫吕)、醉中天(仙吕宫)、干荷叶(南吕宫)、山坡羊(中吕宫)。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 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在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和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
       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律句的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大家在大量的阅读中会遇到。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1)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
       2)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少见也即是有。
       3)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这种对法在诗词中是不用的,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
       4)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5)首尾对 :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6)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7)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8)两韵对:前面我们交流了,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9)衬字对: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
     10)叠字对:因为元曲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在格律上又比较宽的缘故,妙用叠字更显得缠绵流转,音节和美,琅琅上口。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重头小令: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
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杂剧中只有套数,没有小令。散曲里有小令,也有套数。

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区别
1)相同点:都由几个音韵相近、声调谐和的曲子组成,其形式相同,而且都不能任意组合。
2)不同点:在这两者之中,带过曲指同一宫调中三个以下单支曲子的联合,它们所使用的韵脚是相同的。而重头小令则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
衬字的特点是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中将原有的两句14字,加衬字后增至53字,衬字比原字多。衬字越多,音节就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我们在读北曲或北曲谱时,经常可以看到“幺篇”之谓,或写作“么篇”,也有简作“幺”或“么”的。

“幺篇”与“词”的关系:“幺篇”,标示着北曲的一种体制形式。它的产生应该比较复杂,与词的“遍”、“换头”等有渊源,词之上片称前篇,下篇称幺篇,幺篇即后篇。一说"幺篇"为"腰篇"之省文,从中可知“幺篇”有后篇的含义。借用曲的术语来说词,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因此,“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幺篇”与“重头小令”的关系: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集曲,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也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需要我们掌握的是集曲也是有一定的写作规律的。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王力在《曲律学》中也曾提到:如:南吕〔玄鹤鸣?哭皇天〕就是。《北词广正谱》所谓“字句不拘,可以增损,周德清释注”的。(就是说这个曲牌可以字句增损,但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没有标注出来),还有刘长年在《格律新编》中指出了增损的曲牌。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
(1)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
(2)赘韵: 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3)暗韵: 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4)重韵: 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5)失韵: 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杂剧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关于借宫,下节课再作交流。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有人说二者基本相同,只有大小和完善程度之差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这个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4)楔(xiē)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6)正名与题目: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所谓题目即总结剧情的一句或对句。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借宫: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当然,这与元曲当年所创造的音韵理论有关,可惜在元末即已经失传。因此,今人只好按元人留下的规矩执行,这有点像宋人创立词谱理论后来失传一样。我们今天只能按后人总结出的所谓词谱小心填写,不敢越池一步,就再也看不到那优美的今人所创的自度腔。

哪些套曲可以借宫:我们只能按照曲套的相关套式进行排列,其排列我们在讲整套曲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按宫调的排序介绍258套,大家在以后的作品中选用即是了。散套一般不借宫,但较长的借宫者也不少。
(1)黄钟宫可借曲牌,有5调。
(2)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
(3)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
(4)南吕宫可借曲牌有5调。
(5)中吕宫可借曲牌有31调。
(6)双调可借曲牌:有9调。
(7)越调可借曲牌有4调。
(8)商调可借曲牌有23调。
(9)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

杂剧的体式特征:
   (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
  (2)音乐体制: 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可都不唱,只用旁白。
  (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除了多读多练还要多多思考,另外它与诗词一样必须要有艺术美,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等曲中同样能用到,初次接触曲,其他的谈不了什么,只能借助讲义。
怎样才能写出合格的作品?
  (一)结构缜密,布好“三篇”
三篇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接下来我们会和大家一一交流。
曲由于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来叙事,由此也带来曲在创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
1)凤头篇:
    所谓“凤头”,是拿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引申到戏曲剧本结构上,即一出戏的开头则要俊拔、挺秀。用鲜明有力的戏剧动作提出全剧总的悬念,以便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笔墨清晰、精炼、奇俏,故以凤头相喻。
2)猪肚篇;
    “猪肚”的要义在于丰厚,它是饱满的象征,拿它来比喻文章的中间部分,是指文章主体内容的展开要充实,要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的中心得到生动具体的表现,而不是空瘪(biē)无味,因此大家在创作时力求言之有物,有血有肉。
3)豹尾篇
      结尾是作文结构中最后一环。结尾的好坏,对文章有相当的影响。 生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有句俗话说“编筐编篓,全靠收口”。我们行文不能虎头蛇尾,而要精心设计“豹尾”。所谓“豹尾”,是喻文章的结尾要简短有力,作文是十分重视应在哪里结尾,该如何收笔。“为人慎晚节,作文重煞尾。”
  (二)精心酌句 体现“三美”
有人如是说:元曲写起来顺手,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
元曲这种抨击时弊的不平则鸣之声,声声不绝于耳,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悲剧之美”。散曲之美,独具其美,美不胜收。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体现美?
1)体现音乐美
音乐美是曲的天然属性, 它的产生与发展,皆源于音乐,赖于音乐。曲本来是供演唱的,元杂剧在舞台上表演,散曲在歌台上清唱,都和音乐融为一体。而当它成为案头文学之后,音乐性依然存活、流动在曲魂中。

2)体现语言美
元曲用语,是传统诗歌中最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具有通俗美、朴素美、风趣美的艺术个性,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可充分运用四个方面趣味:讽刺之趣;描写之趣;构思之趣;修辞之趣, 即通过夸张、衬字、重叠、对仗等手法来增加曲味。

3)体现风格美
其实音乐美与语言美也许属于风格的范畴,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格,仅是“曲不忌直,直抒胸怀”这样一种谋篇取向。而曲则敢于离经叛道,另辟前程,大家以后的创作中尽量回归自然,贴近生活,喜怒笑骂,皆可成曲。要跳出写诗、词的樊篱。不能用写诗、词的方法创作曲,否则写出来的曲缺乏“曲味”。

我们要记住前辈的忠告:初学作曲时,首先要把基本功打牢。然后是随手写写,最后再把握好字句的衔接,语言的优美,字的韵味,情感的融洽。要经历不断地磨练和突破,才能步入原创的殿堂。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二、写作题
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商调?集贤宾〕冬思
文/一缕风
[集贤宾]天阴地寒风向北,偶见雪花飞。一年年、冬来春去,经多少、世易时移。火炉温、香茗飘瓯,歌声亮、奶酒倾杯。夕阳下胡琴渐息,毡包外
、瘦马频嘶。平原无寸草,十月结清溪。
[逍遥乐]暂抛尘累,不理纷争,莫闻是非,夜烛朝鸡。老枝丫、有鸟来栖,小路斜斜旅客稀。数声狗、守护栅篱。捱过寒风,守住初心,待得春雷。
[醋葫芦]水解冰,草破泥。莺莺燕燕影相追,遥望野花开又齐。春风牛背,牧童悠坐一声笛。
[浪里来煞]邀旧知,轻踏碧。远山一脉与云齐。鹰抟翼长空奋击,满眸佳气。夕阳回首翠沾衣。

曲谱:〔商调?集贤宾 〕
〔集贤宾〕×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仄平平(韵)。×××、×平×厶,×××、×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逍遥乐〕×平平去(韵),×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醋葫芦〕×厶平,×厶上(韵可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上(韵,可平)。×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韵)。 (说明:[上]韵可[平]代)
〔浪里来煞〕平去平(韵),平去上(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去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26
发表于 2022-1-19 22: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班毕业答卷
学号:1176  网名:御剑逍遥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1)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又称元曲。(2)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1)可分三个时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的初期、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的中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的末期。(2)初期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中期代表人物: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代表人物: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1)内容上:元散曲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2)形式上,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通常只有一段;曲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另外在套曲中,曲的句子则表现更长;方言俚语大量运用。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1)词贵雅,曲尚俗;(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1)元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2)主要包括三方面: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1)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2)〔宫调•曲牌〕题目(3)喜春来:《太平乐府》入〔中吕宫〕,《太和正音谱》入〔正宫〕凭栏人:〔越调〕梧叶儿:〔商调〕落梅风:〔双调〕小桃红:〔越调〕四块玉:〔南吕〕醉中天:〔仙吕〕干荷叶:〔南吕〕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1>律句。①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什么不同,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②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2>非律句。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1>合璧对:两句相对。<2>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3>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扇面对。<4>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5>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6>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7>联珠对:曲中更多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句子相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8>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较密,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两韵对。<9>衬字对: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字数以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10>叠字对:因为元曲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在格律上又比较宽,妙用叠字更显得缠绵流转,音节和美,琅琅上口。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1)①小令:元散曲的一种,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②重头小令: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③带过曲: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④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⑤套曲: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2)①相同点:都由几个音韵相近、声调谐和的曲子组成,其形式相同,且都不能任意组合。②不同点:一是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支曲子组合,重头小令则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二是带过曲一般最多三支;异调重头小令曲子数和重复次数无限制。三是用韵上,带过曲绝大部分是同一宫调(极少数串宫带过),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中的数支曲子,可同押一韵,也可各押一韵。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呢?
答:
1)曲律规定必需字之外,增加的字。也称为字。(2)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灵活性,行文造字更自由,衬字不受格律束缚。(3)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衬字越多,音节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戏曲音乐名词。在北曲中,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2)“幺篇”与“重头”的关系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1)曲学名词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曲牌。(2)“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3)在名称上,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在宫调上,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在曲式上,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二是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较为灵活。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1)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2)①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如: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②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③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周德清所谓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曲字本身可以增损,衬字在句子中不论平仄,增句如加在正格押韵处,一般要求押韵。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1)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周德清将平水韵重新划分成十九部。(2)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王力先生对其中一些韵部进行了划分: 宽韵:齐微、鱼模、萧豪;中韵:真文、尤侯、江阳、庚青、先天、皆来、家麻、歌戈、车遮和东钟十韵;窄韵:寒山、监咸和支思;险韵:桓欢、侵寻和廉纤。(3)从元曲作品看各韵的使用情况。王力先生曾就《北词广正谱》做过如下统计:齐微韵占90首以上;尤侯韵占60首以上;鱼模、萧豪、先天各占50首以上;家麻、皆来二韵各占40首以上;庚青、江阳各占30首以上;歌戈、真文、寒山、东钟四韵各占20首以上;支思、车遮、监咸三韵各占10首以上;廉纤、侵寻、桓欢三韵都不满10首,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使用频率与韵的宽窄有关。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1)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2)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3)①宾白;②科范;③折;④楔子;⑤煞(煞尾);⑥正名与题目。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1)剧套在表现复杂剧情时,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时,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2)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散套一般不借宫,但较长的借宫者也不少。(3)<1>哪些套曲可以借宫。①黄钟宫可借曲牌有5调;②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③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④南吕宫可借曲牌有5调;⑤中吕宫可借曲牌有31调;⑥双调可借曲牌有9调;⑦越调可借曲牌有4调;⑧商调可借曲牌有23调;⑨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2>杂剧的体式特征:①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②音乐体制:③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1)结构缜密,布好“三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2)精心酌句,体现“三美”:音乐美、语言美、风格美。
二、写作题
参照元代乔吉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答:  
〔商调•集贤宾〕月夜思乡
                文/御剑逍遥
〔集贤宾〕归家梦遥愁未洗,蓬海泛涟漪。天涯路、何年踏破,清风中,旧事依依。百思想、鸿雁难栖,千系念、步履频移。晚来玉箫飞不已,曲悠扬,别绪凄凄。重山人寂静,残月鸟空啼。
〔逍遥乐〕境迁时易,好景谁同,婵娟又几?有限佳期,无情岁、催老青髻。多少故途成客羁,终化作、逝水长堤。阑珊灯火,锦瑟韶华,半掩疏篱。
〔醋葫芦〕玉漏吟,红蜡泣。薄寒轻透意如溪,心字香销金兽底。茶汤醇细,雕窗醉饮待晨曦。
〔浪里来煞〕星汉稀,暗夜里。平宣走笔记离题。挥毫未觉乡忆起,万般滋味,尽随翰墨释淋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17:57 , Processed in 0.0858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