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
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簧)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花鼓)、(滩簧)、(采茶)、(秧歌)、(道情)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白);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春台)、(和春)、(三庆)、(四喜)。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本色)与 (当行),元曲曲文分(清丽)和(豪放)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首尾对)、(连璧对)、(联珠对)、(两韵对)、(衬字对)、(叠字对)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