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9-19 14: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萱浙江 于 2024-9-20 13:05 编辑
21期辞赋赋基础班毕业试卷
学号:赋21040 网名:紫萱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赋?赋的特点?
答:<1>、什么是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2>、赋的特点?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概括:词藻华美,对偶形式多变,用典用韵讲究,是一种特殊的古代文学形式。
2、什么叫骈文、骈赋、律赋、诗赋、俗赋?它们流变的过程。
答:<1>骈文:骈文文体名,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常用四字、六字句,故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简言之即是由骈句、提引以及发送组成的不押韵的文章。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2>骈赋:骈赋又称俳赋,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体。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
<3>律赋:是指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有严格规定格律的赋体。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
<4>诗赋: 诗赋乃体制类诗之赋,意思是诗和赋。它是仿《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因而称之为“诗赋”。
<5>俗赋:是指语言通俗接近口语的赋体文。又称小品赋、白话赋、民间赋。
<6>它们流变的过程:赋的流变的过程从:古赋(汉代及其以前)——骈赋(魏晋南北朝)——律赋(唐朝)——文赋(宋朝,主要是由欧阳修和苏轼倡导)...
3、汉赋与文赋的区别?
答:汉赋是汉代散体大赋,时间上汉赋早于文赋。文采上汉赋铺陈宏大,华丽夸张;文赋轻文辞骈俪,直抒胸意,气势清新,畅达不涩。借鉴汉赋手法,带有先秦散文风骨。
4、什么叫壮句、紧句、长句、隔句(包括六种隔句),试各举一例。
答:壮句就是三字单句对。
举例:乃/举多士,命有司。
而後/谐四声,祛八病.
紧句就是紧句就是四字单句对。
举例:
观夫/义类错综,词采舒布。文谐宫律,言中章句。
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绘素,铿若钟鼓。
长句就是一对五至九字的单句对。
举例:(五字长句)是谓/艺文之敬策,述作之元龟。
隔句(包括六种隔句),
答:隔句,隔句就是相隔一句对仗,因此又叫“隔句对”。这是赋句的基本句式之一。
它和对联中两分句的联相似,也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有轻、重、疏、密、杂、平六种。
轻隔:前四字,后六字。例:覆地则微,庶表三冬之候;翻空虽小,那无六出之姿。
重隔:前六字后四字。 例:拥婵婵于天际,晚境梦留;浮皎洁于樽前,良宵人醉。
疏隔:前三字,后五至八字。例:望曲来,绿蛇之宛转;观斜往,紫燕之轻盈。
密隔:前五至八字,后六至九字。例:独浮空而远照,吐霜华;频入望且兴怀,含诗话。
杂隔:前四字,后五七八字;或前五七八字,后四字。例:寒梅枝发,渔家傲演乎李易安;咏絮思奇,林下风吹兮谢道韫。如令区别妍媸,愿为轩鉴;倘使削平祸乱,请就干将。
平隔:前后字数相等,一般不超过八字。例:金杯共色,对酒当歌;玉兔增鲜,临花照水。
5、什么叫提引词,提引词有什么特点?
答:提引词是用于文章开头,或段落换韵开头,或有关句子开头的词语。特点:提引词为文言语气词,由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实词组成。提引词从一字到三四字都可以有。提引词在骈句中要单独画分节奏。
6、什么叫虚词?什么叫骈句的领字?虚词和领字各有什么特点?
答:<1>虚词:空话、假话,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2>骈句的领字:所谓领字,就是指在句子的开头或句中,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字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在句义上有统领作用的字。
<3>虚词的特点: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
领字的特点:领字一般为动词,其中去声字占大多数,去声和动词运用于辞赋创作中,能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动词能增强句子的灵动感,而去声激厉劲足,其腔高,这也是合乐的需要。
7、什么叫平仄?骈句的平仄和骈文的平仄有什么特点?
答:(1)平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指平声仄声,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
(2)骈句的平仄特点:
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但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能做到平仄交替;
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对;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同一节奏内三或四字也不能同声调。
(3)骈文的平仄有什么特点?
答: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都要交替);
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在某些情况下,也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平,三仄;骈文的句脚走马蹄。
8、什么叫词珠、骈珠,请从《滕王阁序》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词珠,标注注解及出处,并做成骈珠。
答: (1)词珠就是词珠是指通常以两个字为一词组的经典词汇。
(2)骈珠是指在词珠的基础上组珠成为骈句。把四字典故,通过分析理解,然后扩展成 6、7、8、9字长句或隔句。所得的句子就叫骈珠。
(3)《滕王阁序》中骈句: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取词珠“耸翠” 【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
“流丹”【流丹】流动着红色。形容色彩飞动。
做骈珠如下:
危峰百丈,看耸翠之青松;
曲岸千家,醉流丹于红叶。
二、填空题:
1、骈句的特点是对偶的上下句的每个节奏点平仄要(相对 )。(壮句 )句子前必须有题引词;(五 )个字以上需要加虚词。
2、诗的最后一个节奏点是三个字,骈句的最后一个节奏点是(两 )个字或者(四)个字。
3、诗没有领字,骈句可以(有 )领字,领字单独(一 )个节奏。
4、骈文的文体特征,即(裁对)、(句式)、(隶事)、(敷藻)、(调声)。六朝骈文形式的特点主要有(对)、(典)。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或骈赋)。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文赋)。不押韵骈文的题目里面不要带(赋)字,骈文(骈体文)不需要(押韵),押韵的是(赋),赋属(韵)文。
5、杜牧的《阿房宫赋》更是(文 )赋的典范。还有《秋声赋》、前后《赤壁赋》等都属于(文 )赋。
6、律赋一般限韵是(八)个字。古代科考选择一般是(四)个平韵,(四)个仄韵。
7、直起)、(陪起)、(题前起)、(对起)、(翻起)、(颂扬起)(暗笼)、(明擒)、(古体);
赋之其他首段技法有(开篇实起)、(开篇虚起)、(开篇破题);
8、赋之次段技法有(溯源)、(顺拍)、(逆翻)、(映合);赋之中间诸段技法有(铺叙)、(互勘)、(提起)、(点染)、(停顿)、(反正)、(折落)、(开合)、(浅深)、(推原)、(推论)、(赞叹)、(旁衬);
9、赋之末段(尾)技法有(颂扬)、(怀古)、(寓意)、(推原)、(推论)、(赞叹)、(托题)、(压题)、(翻题)、(旁衬)、(杂体)。
10、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律诗中的偶句相似。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不对偶、不要求押韵的句子为散句,散句又叫(漫句)。
11、对偶是一种修辞格,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文句就是偶句,也就是骈句。排偶指(字数相等)(不避同字)、(不拒平仄),是修辞学界提出的一种既有(对偶)又是(排比)的一种修辞手法。
12、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形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13、古偶句虚词除外,在相应的位置上出现了(相同)的字,这种特色形式的对偶句,叫(古偶句)。
14、赋后往往有“乱”,乱为赋中最后一节,起(总结)作用。
15、马蹄律的声律规则,其特点是(左前右后右前左后)。左边比作“平”声,右边比作“仄”声,即成“平仄仄平”。同理,如先以右蹄迈出,即成“仄平平仄”。
三、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X表示)
1、骈文不需要押韵,但句脚需要通篇走马蹄,不可以文白参杂。(√ )
2、隔句不必遵循马蹄律。(Ⅹ)
3、有领字的骈句,领字都是单独划分节奏,上下句领字的平仄可以不相对。(√)
4、曹明纲先生总结文赋的特点为“韵散配合、骈散兼施、用韵宽泛和结构灵活”。( √ )
5、诗赋的语言要求是句式整齐而不对偶,不含或少含虚词。(Ⅹ)
6、“膏摇唇而增炽兮,焰掉舌而弥葩。”是sao体句式(√ )
7、根据艺术风格之差异,俗赋约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通俗故事型;另一种为诙谐调笑型。(Ⅹ)
8、可以直接换韵、换段、换内容,不用提引词。(Ⅹ )
9、散句可以放在一篇辞赋的最前面或最后面?也可以放在段落的前后(Ⅹ)
10、押仄韵时,骈对上多以四声为用,可以在上、去、入三种声调中变化。(√ )
11、骈赋、律赋一般都在偶数句用韵,文赋可以奇数句用韵。(Ⅹ )
12、sao体赋常有换韵,最主要的体式则是带有语助词“兮”,以及含有虚词,以此调剂诵读节奏,渲染情感。(√ )
四、创作题
秋,禾谷熟也。——《说文》
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
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
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
处处田畴尽有秋。——宋•范成大《颜桥道中》
请以“秋”主题,作一篇骈赋《××赋》,字数300-400之间。
答:秋赋
金风送Shuang,白露沾衣,菊花怒放,丹桂飘香。四郊落叶,万物皆秋。感时序之变迁,赋秋声于翰墨,愿抒怀抱,以寄悠情。
观其秋景,如画如诗。山川改色,草木换妆,天高云淡,气 shuang风清。黄叶纷飞,若蝶舞之轻盈;白露点点,似珍珠之晶莹。秋声萧瑟,如琴弦之低鸣;秋意阑珊,若诗情之飘零。
此乃秋之为实,硕果盈枝。稻香四溢,弥漫田野,农夫欢笑,收割繁忙。果实累累,挂满枝头,色泽诱人,甘美异常。人生如秋,亦须勤勉,耕耘播种,始得丰收。
秋之为气,亦多悲凉。寒风拂面,凉意侵人,万物凋零,生机渐藏。然秋亦有欢,丰收的喜悦,人间烟火,与秋韵而交相辉映。当以豁达之心,观秋之景,悟人生之道,以平常之怀,度悲凉之秋。
然则秋之为时,岁之将晚。回首往事,如烟如梦,岁月匆匆,人生几何?然秋亦是始,万物更新,蓄势待发,待春来之蓬勃。当珍惜时光,勿使岁月空流逝,努力前行,始得人生之真谛。
于是赋成而秋意浓,心绪亦随之而飞扬。愿诸君闻此秋赋,亦能感秋之美,悟人生之哲理。以豁达之心,度悲凉之秋;以勤勉之志,始人生之新篇。共赏秋之芳华,同品人生之韵味。
【注释】
金风:秋风之别称,因其带来凉shuang之气,故称之为金风。
翰墨:笔墨之雅称,常用于诗文书画之中。
阑珊:将尽之意,此处形容秋意渐浓,即将进入深秋。
耕耘播种:农耕之基本,此处比喻人生之努力与付出。
蓄势待发: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此处比喻秋为新生之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