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0

主题

61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1
发表于 2025-6-30 21: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50*王五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答:⑴闻鸡起舞     晋代祖逖,半夜闻鸡啼,立即起床操练武艺的故事。典出《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后用以比喻及时奋起行动。
⑵励精图治     发愤图强,力求有所作为。《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答:⑴童叟无欺    對待小孩和老人的態度一樣,不會欺瞞。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
⑵恪守不渝    恪:谨慎,恭敬。 渝:改变。严格遵守,绝不改变。
出处:明•王圻•《明故文学超然李公暨配沈•孺人合葬墓志铭》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答:⑴大义凛然   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一)
⑵威武不屈    面对权势压迫,亦坚贞不屈。语本《孟子.滕文公下》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答:⑴别出机杼    机杼,织布机。比喻创作另辟途径,不落俗套。见宋.楼钥 跋李伯和所藏书画薄薄酒二篇之二
⑵不拘一格    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或标准。见《镜花缘》第六八回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答:①.披星戴月
【注释】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处】元代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折“这大的个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另《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也有“披星戴月,涉水登山”的用法,均以“星星月亮”比喻早晚操劳的状态。

②.赴汤蹈火
【注释】指敢蹚沸水、踏烈火,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原指面对强敌如投身水火般危险,后引申为不畏牺牲的勇气。

③.废寝忘食
【注释】指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事,到了极度投入、忽略生理需求的程度。
【出处】出自《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注:此处原指杞人因担忧天地崩塌而失眠忘食,后“废寝忘食”逐渐演变为褒义词,形容专注做事的状态。)

④.夜以继日
【注释】指晚上接着白天,形容加紧做事,昼夜不停。
【出处】它出自《孟子•离娄下》,原文是“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讲的是孟子认为君子对待学习,应努力思考,白天不够就用夜晚来接续,直到有所收获。

⑤.临危不惧
【注释】遇到危难时不畏惧,态度镇定。
【出处】《邓析子•无厚》“临难不惧,知天命也”,指面对危难仍能保持镇定,是知晓天命的表现;后多用于形容人在险境中的胆识。

⑥.视死如归
【注释】把死亡看作回家,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原指将士在战场上不惧牺牲;现多用来赞美为理想或正义而舍生取义的精神。

⑦.过目成诵
【注释】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记载北宋史学家刘恕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后多用于形容人记忆天赋出众。

⑧.心灵手巧
【注释】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多形容人擅长手工技艺。
【出处】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原指女子针线活精妙,现泛指各类手工创作中手脑协调的能力。



点评

内容全面,覆盖了传统文化的范畴、特点解释清晰。结构规整,按问题分类作答,成语注释包含含义、出处,逻辑清楚,引用文献较准确。 细节到位,比如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成语的语义变化等,体现了对内容的细致把握。   发表于 2025-7-10 12:25
部分内容稍显冗余,比如广义文化的分类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不够紧密,可简化。个别表述不规范,如“恪守不渝”的出处标点使用混乱,需统一格式。传统文化特点的概括可更聚焦,比如“博大精深”可结合具体领域说明   发表于 2025-7-10 1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9
发表于 2025-6-30 21: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06-风若兮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1)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2)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3)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
2)具有民族特色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1)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闻:听到;舞:指舞剑习武),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出处:(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2)百折不挠
注释: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屈服、退缩。比喻意志顽强、节操坚贞。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公碑》:“(公)高明卓异,为众杰之雄,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1)抱诚守真:抱诚守真指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出处:最早见于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原文为“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
‌ 2)一诺千金:一句诺言价值千金,形容信守承诺。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1)除暴安良‌: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

2)怒发冲冠:愤怒时头发竖起顶起帽子,形容愤慨抗争。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怒发上冲冠”。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1)吐故纳新:革故鼎新(革: 除去;鼎新:立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
出处:先秦《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2)别出机杼
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成语出处:《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

1)愚公移山:这则成语形容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艰难,自能成事。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2)废寝忘食: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战国《论语·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夜以继日:本义是指夜晚接上白天,后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4)披星戴月;原义是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处:有这大的个孩儿,多亏了他早起晚眠,披星戴月,挣揣下这个家私。(元·郑廷玉《冤家债主》)

4)赴汤蹈火: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5)临危不惧:遇到危难,并不顾惜自己。没有私心,十分英勇。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

6)视死如归:原义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人勇敢不怕死。
出处: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7)大义凛然:临难不苟的节操或高尚远大的气概所表现出严峻而不可冒犯的神色。形容坚持正义、英勇不屈的气概。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8)高瞻远瞩: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9)过目成诵:意思是看过一遍就能背诵下来,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追溯至《晋书·苻融载记》。记载"耳闻则诵,过目不忘",首次将"过目"与记忆能力结合表述

10)心灵手巧: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特能力。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11)远见卓识:解释为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点评

按题目顺序分点作答,条理分明,方便阅读和核对。  发表于 2025-7-10 12:34
内容完整,覆盖了题目要求的所有知识点,成语相关部分标注规范,每条成语都包含注释和准确出处(如《晋书·祖逖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等),且注释能结合含义解释文化内涵,体现对成语的深入理解。结构清晰,按   发表于 2025-7-10 12:33
与“不畏强暴”的关联可在注释中稍作点明;“吐故纳新”与“革故鼎新”释义混淆,需修正(“吐故纳新”侧重吸收新事物,“革故鼎新”侧重破除旧制)。注意排版   发表于 2025-7-10 12:32
传统文化特点表述较简略(如“世代相传”可举例说明哪些文化载体代代延续,“博大精深”可提及其涵盖的领域),稍显单薄。个别细节可优化:如“表现不畏强暴的成语”中“怒发冲冠”,原典体现的是蔺相如对秦王的愤怒   发表于 2025-7-10 1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14
发表于 2025-6-30 22: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11 芳华依旧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
1、中国传统文化范畴:
①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家)
②文学艺术(文学、绘画、书法)
③风俗习惯(节日习俗)
④传统乐器(吹管、弹拨、打击、拉弦乐器)
⑤文人字画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①愚公移山,注释:比喻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出处《列子·汤问》
②闻鸡起舞,注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①言信行果,注释: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出处:梁启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发端及其略传》:“正直谨严,言信行果。”
②一言九鼎,注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①宁死不屈、宁愿死也不屈服。出处: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②赴汤蹈火,注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①开天辟地,注释: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出处: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②日新月异,注释: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出处:《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答:
①愚公移山:比喻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出处《列子·汤问》
②远见卓识,解释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出处:明 焦竑 《玉堂丛语·调护》:“ 解縉 之才,有類 東方朔 ,然遠見卓識, 朔 不及也。”
③高瞻远瞩,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④披星戴月,解释: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⑤临危不惧,解释: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自命,贫富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⑥大义凛然,解释: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点评

作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彩”,丰富彩?丢字了吧?  发表于 2025-7-9 21:38
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也应更明确一些才好!  发表于 2025-7-9 21:25
如,第一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还可详尽一些。  发表于 2025-7-9 21:22
问好同学,作业整体看认真简洁,个别地方需全面些,会更好!  发表于 2025-7-9 2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5
发表于 2025-6-30 23: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4020*素衣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其中
(1),传统文化主要种类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农历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还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4)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是文化的总和。
①从时间上讲:
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②空间上讲:
分东方、西方、海洋、大陆等文化。
③社会层面讲:
分贵族、平民、官方、民间、主流等文化。
④社会功用上讲:
分名号、礼仪、制度、服饰、校园、企业等文化。
⑤内在逻辑层次上:
分物态、心态、行为、制度等文化层面。
⑥经济形态上:
牧猎、渔盐、农业、工业、商业等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
(1)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虽在历史时期内有短暂中断,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答:发愤图强、卧薪尝胆。
1)发愤图强:下定决心,刻苦努力,谋求自身的强大。
出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述而》)
2)卧薪尝胆:在柴草上睡觉,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处: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他把苦胆悬挂在坐处,“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吴国。后用“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答:言而有信、千金一诺。
1)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2)千金一诺:一个诺言价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轻易许诺。
出处: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答:除暴安良、威武不屈。
1)除暴安良:铲除强暴势力,安抚善良百姓。‌‌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
2)威武不屈:在权势胁迫下不屈服。指人有骨气;刚强不屈。
出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战国·孟子等·《孟子·藤文公下》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答:不拘一格、推陈出新。
1)不拘一格:指不拘泥于一种规格或形式;不为某种风格、样式所限制。
比喻打破常规。
出处:寻常自怪诗无味,虽被人吟不喜闻;见说与君同一格,数篇到火却休焚。——唐·姚合·《寄李干》
2)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古义本指秋收后从仓中推去陈粮,换储新谷。
今义后指除旧更新。特指在文化艺术方面去掉旧的糟粕,吸取精华,创造出新的来。
出处:《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答:
①体现勤劳的
愚公移山: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出处:古代有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铲平大山。有个叫智叟的老者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率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废寝忘食:顾不得吃饭,忘记睡觉。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杞国有人忧天地蹦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战国·列御寇·《列子·开瑞篇》


②体现勇敢的
赴汤蹈火:即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投入、踩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以舜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战国·荀子·《荀子·议兵》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平原广牧,车不结辄,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春秋·管仲《管子·小匡》


③体现智慧的
高瞻远瞩:往高处和远方瞭望。多用来形容眼光远大。
出处: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汉·王充·《论衡·别通篇》


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超群。
出处: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听暂闻,尔忘于心。——东汉·孔融·《荐祢衡表》

点评

问好同学,作业认真仔细,不错,继续加油!  发表于 2025-7-9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0

帖子

1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0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7-1 14: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45*紫萱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 (1)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2)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答: (1)锲而不舍
注释:不停地镂刻。比喻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出处:源自《荀子•劝学》的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自力更生
注释:指不依靠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壤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虚,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答: (1) 一诺千金:
注释:一句诺言价值千金,形容信守承诺。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2)一言九鼎:
注释: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之重。指人说话的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答: (1)视死如归:
注释:指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2)宁死不屈:
注释:意思是宁愿死也不屈服,形容人坚守气节。
出处:出自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答: (1)革故鼎新:
注释:指破除旧的事物,建立新的制度或理念,强调创新变革的决心。
出处:《周易•杂卦》中提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以“革”“鼎”两卦象征除旧布新,后凝练为“革故鼎新”,体现对创新的追求。
(2)推陈出新:
注释:剔除旧事物中的糟粕,吸取精华并创造新事物,侧重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出处:源自明代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推陈出新,饶有别致”,后常用于形容在文化、技艺等领域不断革新的精神。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答: (1)愚公移山:
注释:这则成语形容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艰难,自能成事。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2)废寝忘食:
注释: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战国《论语•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夜以继日:
注释:本义是指夜晚接上白天,后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4)披星戴月;
注释:原义是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处:有这大的个孩儿,多亏了他早起晚眠,披星戴月,挣揣下这个家私。(元•郑廷玉《冤家债主》)
(5)赴汤蹈火:
注释: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6)临危不惧:
注释:遇到危难,并不顾惜自己。没有私心,十分英勇。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
(7)视死如归:
注释:原义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人勇敢不怕死。
出处: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8)大义凛然:
注释:临难不苟的节操或高尚远大的气概所表现出严峻而不可冒犯的神色。形容坚持正义、英勇不屈的气概。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9)高瞻远瞩:
注释: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10)过目成诵:
注释:意思是看过一遍就能背诵下来,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追溯至《晋书•苻融载记》。记载"耳闻则诵,过目不忘",首次将"过目"与记忆能力结合表述
(11)心灵手巧:
注释: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特能力。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12)远见卓识:
注释:解释为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点评

问好同学,作业认真仔细,而且超额完成,点赞了!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25-7-9 2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7-1 15:5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疏竹 于 2025-7-1 15:54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28疏竹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1)前赴后继
注释:指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出处:【祭梓潼帝君文 】
(2)勇往直前
注释:勇敢的一直向前。
出处:最早出自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原文为“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后亦见于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的引用。‌‌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1)一言为定
注释:一句话就说定了,不再更改或反悔
出处:《新水令·思忆》:"谁道下一言为定,俺执手到数千回,刬地孤令。"
‌(2)抱诚守真‌
注释:坚守真诚品质
出处:鲁迅《坟》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1)不畏强御‌
出处:源自《诗经·大雅·烝民》,原句为“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注释:形容刚正不阿、不惧权势的态度。‌
(2)威武不能屈
出处: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强调在武力威胁下仍能保持气节。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1)不拘一格‌
注释: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格局,强调打破常规的多样性。‌‌
拘一格的出处 - 百度教育汉语
出处:《寄李干》:"寻常自怪诗无味,虽被人吟不喜闻;见说与君同一格,数篇到火却休焚。"
(2)标新立异‌
注释: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新风格,突出与众不同。‌‌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怀)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1)愚公移山
出处 :《列子·汤问》:"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铲平大山。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释义: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2)废寝忘食
释义:褒义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寢食者。"
(3)过目成诵
释义:褒义看过一遍就能背得下来。形容印象极为深刻。也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荐祢衡表》:"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听暂闻,尔忘于心。"
(4)如火如荼
出处 :《国语·吴语》:"万人以方为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旂、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释义:褒义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
古义原比喻军容之盛。
今义后以“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
(5)一蹴而就
释义:贬义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常用作否定句。
出处:《嘉祐集·一四·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6)指顾之间
出处:是唐·刘禹锡的《上杜司徒书》‌“乞恩于指顾之间,为惠有生成之重。虽百谷之仰膏雨”‌
释义:意思是用手一指或回头一看的瞬间,形容时间非常短暂。

点评

威武不屈:化用在诗词里可以这样写,威武不能屈。  发表于 2025-7-11 1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4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48
发表于 2025-7-1 17: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4037*风雨无阻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答:
锲而不舍
【解释】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百折不挠
【解释】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答:
一言九鼎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一诺千金
【解释】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答:
坚忍不拔
【解释】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出处】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坚定不移
【解释】移:改变,变动。稳定坚强,毫不动摇。
【出处】《资治通鉴·唐记·文宗开成五年》:“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答:
推陈出新
【解释】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出处】出自宋·费衮《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别出心裁
【解释】指另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新办法。
【出处】出自明代李贽的《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彩于回中”。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答:
披星戴月
【解释】常用来形容工作繁忙的人、学习刻苦的学生、追求事业的人等为工作或学习付出艰辛努力的情景。
【出处】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公孙丑下》。
赴汤蹈火
【解释】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成语出处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高瞻远瞩
【解释】是指眼光高远,思维深远,能够看得远,看得透,具有远见和洞察力。
【出处】出处来自《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过目成诵
【解释】含义是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心灵手巧
【解释】形容人的心思灵活,手艺精巧。
【出处】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栖真》。
远见卓识
【解释】意为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7

帖子

14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47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7-1 19: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08*蓝纱巾

1、        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        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励精图治:形容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或把事情做好。
出自《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锲而不舍: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言而有信:意思是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视死如归:指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宁死不屈:意思是宁愿死也不屈服,形容人坚守气节。
出自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革故鼎新:意为去除旧的,建立新的,常用于指重大变革创新。
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标新立异:通常指提出新的见解、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披星戴月
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
春秋时期,鲁国单父县令宓子贱坐在公堂弹琴却能把县治得很好,而继任的巫马期每天披星戴月、事必躬亲,十分劳累才把县治得井井有条,巫马期向宓子贱请教秘诀,宓子贱说要善于利用能干的人为你办事。

大义凛然
坚持正义,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
最早出现在宋代曹辅的《唐颜文忠公新庙记》中,原文表述为:“大义凛然,奋裙首倡。”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形象,即某人在面对重大正义之事时,展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尊严和严肃,这种行为和态度令人敬畏。这里的“大义”指的是正义或正气,“凛然”则是形容那种令人敬畏的严肃模样。

高瞻远瞩
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瞻(zhān):往上或往前看。瞩(zhǔ):注视。
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别通篇》。在这部著作中,王充提出了“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的观点,强调了开阔视野和远见的重要性。这里的“高瞻”指的是从高处观看,象征着广阔的视野;“远瞩”则指注视远处,代表着长远的目光。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高瞻远瞩”,用来形容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

赴汤蹈火
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
晋嵇康《与山 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过目成诵
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很强。
《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成诵:能背诵出来。

心灵手巧
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栖真》,原文为“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不过也有说法称其故事起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鲁仲连的人,他心灵手巧,能够巧妙地应对各种挑战,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用逐渐形成了成语“心灵手巧”。

远见卓识
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见识。
有观点认为该成语最早出自《晋书•刘裕传》“裕既袭位,远见卓识,有度量” ,此处用来形容刘裕具有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

帖子

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
发表于 2025-7-1 20: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副班任*水上往来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发愤图强
解释: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出处:老舍《鼓书艺人》十七:“你越是发愤图强,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你得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否则就一事无成。”
百折不挠
解释: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言信行果
解释: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梁启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发端及其略传》:“正直谨严,言信行果。”
一诺千金
解释: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不屈不挠
解释: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出处:《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坚定不移
解释:移:改变,变动。稳定坚强,毫不动摇。
出处:《资治通鉴·唐记·文宗开成五年》:“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推陈出新
解释: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出处:出自宋·费衮《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别出心裁
解释:指另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新办法。
出处:出自明代李贽的《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彩于回中”。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愚公移山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
披星戴月
解释:常用来形容工作繁忙的人、学习刻苦的学生、追求事业的人等为工作或学习付出艰辛努力的情景。
出处: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公孙丑下》。
赴汤蹈火
解释: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成语出处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高瞻远瞩
解释:是指眼光高远,思维深远,能够看得远,看得透,具有远见和洞察力。
出处:出处来自《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过目成诵
解释:含义是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心灵手巧
解释:形容人的心思灵活,手艺精巧。
出处: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栖真》。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24
发表于 2025-7-1 21: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回答题
诚心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光彩;“精深”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映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程。第二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1、闻鸡起舞:褒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练武。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努力。
出处:《晋书·祖逖传》:"(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卧薪尝胆:褒义在柴草上睡觉,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他把苦胆悬挂在坐处,“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1、一诺千金: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2、童叟无欺:褒义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
出处:出自清代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原句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1、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2、视死如归:褒义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1、革故鼎新:褒义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出处:《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2、吐故纳新:谓吐出浊气,吸纳清气。比喻扬弃陈旧的,吸收新鲜的。
吐:呼出。
出处:《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1)愚公移山: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出处:《列子·汤问》
(2)废寝忘食:褒义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寢食者。"
(3)夜以继日:褒义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4)披星戴月:中性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苦劳碌,或夜间赶路,旅途艰辛。
出处 :《冤家债主》:"有这大的个孩儿,多亏了他早起晚眠,披星戴月,挣揣下这个家私。
(5)披星戴月:比喻义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6)大义凛然:临难不苟的节操或高尚远大的气概所表现出严峻而不可冒犯的神色。形容坚持正义、英勇不屈的气概。
出处:《栾城集·五〇·贺致政曾太傅启》:"继陈止足之诚,自求清静之乐。付青简以遗事,追赤松而并游。大节凛然,四方仰止。"

点评

谢谢老师点评!  发表于 2025-7-11 16:39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8:22 , Processed in 0.08650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