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6-30 21: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06-风若兮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1)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2)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3)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
2)具有民族特色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1)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闻:听到;舞:指舞剑习武),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出处:(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2)百折不挠
注释: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屈服、退缩。比喻意志顽强、节操坚贞。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公碑》:“(公)高明卓异,为众杰之雄,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1)抱诚守真:抱诚守真指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出处:最早见于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原文为“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
2)一诺千金:一句诺言价值千金,形容信守承诺。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1)除暴安良: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
2)怒发冲冠:愤怒时头发竖起顶起帽子,形容愤慨抗争。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怒发上冲冠”。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1)吐故纳新:革故鼎新(革: 除去;鼎新:立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
出处:先秦《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2)别出机杼
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成语出处:《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
1)愚公移山:这则成语形容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艰难,自能成事。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2)废寝忘食: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战国《论语·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夜以继日:本义是指夜晚接上白天,后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4)披星戴月;原义是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处:有这大的个孩儿,多亏了他早起晚眠,披星戴月,挣揣下这个家私。(元·郑廷玉《冤家债主》)
4)赴汤蹈火: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5)临危不惧:遇到危难,并不顾惜自己。没有私心,十分英勇。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
6)视死如归:原义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人勇敢不怕死。
出处: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7)大义凛然:临难不苟的节操或高尚远大的气概所表现出严峻而不可冒犯的神色。形容坚持正义、英勇不屈的气概。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8)高瞻远瞩: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9)过目成诵:意思是看过一遍就能背诵下来,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追溯至《晋书·苻融载记》。记载"耳闻则诵,过目不忘",首次将"过目"与记忆能力结合表述
10)心灵手巧: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特能力。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11)远见卓识:解释为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