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江仙•秋夜感怀(贺铸体)
文/雏菊23-行稳致远
夜静云疏清露坠,庭梧叶叶凋残。酒醒孤馆倚雕阑。数星渔火暗,一水月光寒。
潘鬓偏惊时节换,中宵凝坐无眠。旧游如雾复如烟。壮心随雁远,幽梦隔灯看。
剑客学评:格律无误,全词押词林正韵第七部平声韵,用韵正确。
起拍夜静奠定深沉悲秋的基调,夜晚看不清云的疏密,清露坠(在夜晚)唯有触觉可感,而视觉上的"庭梧叶叶凋残"不切实际。叶叶有实物所见之嫌,与夜的视觉光线明度不高略有冲突。可改为听觉的"庭梧鸣(或风或廊,廊似乎有出入)叶凋残"。以听觉代视觉,既符合"夜静"的光线条件,又以其声反衬夜之静,让"凋残"的过程更具可感性(如"叶落有声"更显夜之幽寂)。与"清露坠"形成感官呼应:上句"清露坠"是触觉(寒凉)与听觉(露滴轻响)的结合,下句"鸣叶"以听觉承接,使两句从"露坠声—叶鸣声"形成声韵链条,强化了秋夜的静谧与萧瑟,场景的连贯性更显自然。酒醒孤馆倚雕阑,与首拍算不上断裂但有点小小的跳跃。这里的"跳跃",其实是省略了"叶凋之后人如何辗转至倚栏"的过程——或许是叶落声惊醒了浅眠的人,或许是残叶的凄清触动了酒醒后的愁绪,诗人没有明说,却让读者能顺着"凋残"的萧瑟感,自然联想到人在孤馆中的孤寂与敏感。这种衔接像电影镜头的切换:前一帧是晃动的落叶特写,下一帧切到凭栏者的背影,中间的过渡被隐去,却因情绪(秋夜的寒凉、独处的怅惘)的连贯性而丝毫不显突兀。"凋残"的景物为"酒醒倚栏"的心境做了铺垫,而人的出现又赋予"凋残"的景物以主观情感——叶的凋落不再只是自然现象,更成了人内心"愁绪凋残"的外化。
要说这种"小跳跃"有什么微妙效果,大概是让场景从"纯客观的秋夜之景",悄然过渡到"人观秋景的主观之境",既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拖沓,又让"景"与"情"的交融更显含蓄。就像水墨画上的飞白,看似未填满,却让整幅画的气韵更流畅了。庭梧——孤馆——雕阑,衔接紧密。给作者一个大大的赞。读罢歇拍两个五字句让我感觉有点出画,虽然用字从情感前后和谐统一,但你到底是在孤馆的庭院独饮还是在江边?还是孤馆所建临江且位置居高可俯瞰江面?那弱弱的问一句"孤馆没有院墙吗"?人的视觉点大概在1米6-1米7之间。不考虑一下物理环境的因素?渔火,一水,这和庭梧地点略感有出入。或许是我不具备浪漫主义精神,就当临江高馆,院墙低矮吧。向下看数星渔火暗,向上看一水月光寒。等等,根据一水月光寒,一水的一是形容词"全满"的意思,那问题来了,这是什么视角?视点在哪?1米7.给你1米85行不?你不还是在江边看到的满江的江面撒满孤月冷辉。改数星渔火暗,孤月水光寒。星名词作量词,漂亮。给作者点赞。孤月,月不是量词而是定中结构的名词中心语主语,这样就避免了一水的平视视角,把视野聚焦于高空,再次水光寒可解作抬头复低见江面水映孤月撒寒辉。这里的"水光寒",已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孤月"的清辉与"人心"的寒凉在江面上的交融——月在高空,光是月的投射;寒在水面,更是心的折射。这种"先抬后低"的视线轨迹,让空间感立体起来,也让"寒"的情绪有了具体的落点(从高空的月,到江面的光,最终沉淀到人的心底)。
这样的修改,既守住了格律,又让"望景"的过程更符合人的生理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孤"与"寒"的情感不再悬浮,而是随着视线的流转,一点点渗透到每个意象里。
过片的"潘鬓"既是借代,亦是典故,以潘安自喻。"潘鬓"暗指自身如潘郎般芳华已逝,故而对时节更迭格外敏感,"偏惊"二字,正见这份猝然惊觉的锐度 ——"惊"字堪称全词灵魂。秋夜的萧瑟本是寻常,却不经意间触动心绪,搅起怅惘波澜。这份敏感中,既含对时光流逝的怅然,亦藏着感物怀人的悲悯之心。有一种感物怀人的悲悯之心,中宵凝坐无眠。凝不如痴或呆,更能突显内心那份迷茫。"凝坐"的"凝"虽不如"痴/呆"直白,却暗合"酒醒后"的状态(半清醒、半怅惘),这种"克制的迷茫"恰是成年人"感怀"的典型状态。旧游如雾复如烟,这种 "如雾如烟"的状态,更接近现实中大多数"旧游"的结局:不是激烈的断裂,而是温柔的消散。通过雾、烟的意象特质,传递一种更微妙的情感:曾经的交往与记忆,在时光冲刷下变得模糊、缥缈,既难以捕捉,又挥之不去,是对"往事不可追"的怅惘。这种表达比直白写"好友离散"或"友情破裂"更含蓄,也更具普遍性——它写出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回忆褪色":无论友情是否存续,曾经的亲密时光终究会被时光冲淡,留下的只有朦胧的暖意与淡淡的怅然。"如雾复如烟"的妙处,正在于它避开了具体的"变故",而写出了时光对记忆的普遍作用:让曾经清晰的"旧游"变得朦胧,却又在朦胧中留存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余味,恰如我们心中对往事的怀念——不真切,却从未消失。
壮心随雁远,幽梦隔灯看。紧承七字句旧游如雾复如烟的状态,以曾经的意气风发对应现在的随雁远,壮字用得好,与远形成强烈的今昔对比。幽梦隔灯看则道出了现在的无奈。"幽梦"是对"旧游"与"壮心" 的残留念想——或许是梦中重遇旧友,或许是梦回壮志未减的当年,这份"梦"本应是慰藉,却被"隔灯"二字打碎。与"壮心随雁远"的外放式感慨不同,"幽梦隔灯看"是内敛的蜷缩:前者是对"失去"的愤怒与不甘,后者是对"失去后仍残留念想"的苦涩与认命,两种情绪叠加,让"感怀"更显厚重。这两句以极简的笔墨,写尽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过去与现在的断裂",而"随雁远"的动态与"隔灯看"的静态,又让这份感慨既有辽远的苍凉,又有贴身的孤寂,堪称全词的"情眼"(不是词眼哦,这首词的词眼,个人觉得应该是过片的"潘鬓偏惊时节换")。
临江仙•城夜
文/雏菊09-燕来
身在霓虹灯影外,心萦方寸屏间。伊人笑语指青天。双城同一月,一月两情牵。
莫负清宵归去早,街头夜色斑斓。好风着意绕襟前。曾吹卿鬓角,又抚我眉端。
剑客学评:格律有误(第21字双应仄,第40字夜应平),全词押词林正韵第七部仄声韵,用韵正确。
起拍的不等字对仗做得真好。该夸还是要夸,我从不会对赞美之持吝啬态度。伊人与首句的身心有呼应,脉络未断,掌握了词脉之密码。就是这个"青"有待商榷,"青天"昼景,你让题目中的"夜"情何以堪?听着"中国联通"非要说"中国移动"信号好?双城,因前面没有铺垫而略显突兀,不过同一月传达出吻合主题的信息,改"两城同一月,孤月把情牵"。要坚持用"两城"就得改七分句"伊人万里问苍天"。用万里为两城做出铺垫的伏笔。
莫负清宵归去早,街头夜色斑斓。清宵,清静的夜晚。清宵,清静的夜晚。"清"字既写环境之静(霓虹灯影外的清幽,与街头斑斓的热闹形成对比),也写心境之净(虽身处尘世,心却因牵挂而澄澈);"宵"字直指"夜",紧扣题目,与上片"月"的意象呼应,共同构建出"月明清静夜"的场景。正因为是"清宵",才更显"归去早"的不舍——这般清静美好的夜晚,本就适合沉浸在"夜色斑斓"中,与远方的人共享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清宵"的静,恰是"两情牵"的动的最佳背景,让"不愿早归"的眷恋更有依托。这两个字看似平淡,却暗合了"以静衬情"的笔法,让"城夜"的意境更显醇厚。
好风着意绕襟前。风略感突兀,还好有前边的修饰词"好"承"两情牵"来进行隔句勾连,这种"情→物→情"的循环,让"风"的突兀感转化为"情感延续"的惊喜:原来除了共看的月,还有共沐的风,"两情牵"的载体从"视觉"扩展到"触觉",情感的浓度反而因这"突兀"的风而更显饱满——就像思念一个人时,会觉得 "他曾走过的路、看过的云都格外亲切",这缕"好风"正是这种心理的诗意表达。
可见,诗词中的"突兀"有时是创作者的"刻意留白",而"修饰词"则是填补空白的钥匙。"好"字看似简单,却让风有了"情的基因",既化解了意象跳转的生硬,又让"两情牵"的内涵从"共享月色"延伸到"共沐好风",让"城夜"的思念既有月光的温柔,又有风的灵动,层次更显丰富。
上片"两情牵"是抽象的情感("情"),下片"好风"是具象的载体("物"),"好"字则是从"情"到"物"的转换器。结拍曾"吹"与风的默契不言而喻,曾吹卿鬓角,又抚我眉端。堪称"以风为媒"的神来之笔,"吹"与"抚"两个动词,将"好风"的"默契"写得可触可感,让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触碰,余韵悠长。一吹一抚,吹是时间的纵深——那是过去的风,或许是分别前、或许是记忆中,风拂过对方鬓角的瞬间被定格,成了 "我"心中的温暖存档。这个"曾"字,让风成了"记忆的载体",勾连起两人共有的过往,回应上片"两情牵"的"情之根源"。抚是那温柔的情感流动,像对方的指尖或目光,将遥远的思念转化为近在眉睫的温柔,让"双城"的距离在这一"吹"一"抚"中消弭于无形。这两句的妙处,在于作者把风拟人所倾注的"主动性" 与"唯风知我心"特意从"卿"处来,到"我"那去,成了跨越双城的"信使"。这种"默契"无需明言:它不仅是 "两情牵"的勾连者,更是"思念有痕"的见证者——风过无痕,却在两人的鬓角与眉端,刻下了只有彼此能懂的默契。
临江仙•故乡【徐昌图体】
文/雏菊06园丁
绿柳荷池叠影,竹林步道长廊。村庄无处不花香。小楼连别墅,哪里是城乡。
曾忆尘灰土路,时常落雨羊肠。野生茅草随风狂。屁孩光脚板,求学几回蹚。
剑客学评:格律有误(按龙谱第5字叠应平,第25字土应平,第34字随应仄按钦谱第46字随应仄,第49字 屁应平),全词押词林正韵第二部仄声韵,用韵正确。
绿柳(于)荷池叠(柳)影,之所以用叠,因为柳是动的嘛!竹林(状语)步(行于)道(上的)长廊。道与长廊意象重复。有凑韵之嫌。村庄(庄字有一种突兀感,不如乡村)无处不花香。小楼连别墅(小楼一上来让人感觉突兀。此处意脉断裂。且两者太接近了,但有钱人都回归农村开始吃野菜了,所以才有了),哪里是城乡(的感慨)。
(被好生活打破了自己以前的认知,于是)曾忆尘灰土路,时常落雨羊肠(过去的种种浮上心头)。野生茅草随风狂(七字句是对过片的承接与拓展)。屁孩光脚板,求学几回蹚(浓浓的乡土气息)。
试改如下,并不是说我改得就一定比原作好,就当我不要回脸,抛砖引玉嘛:
翠柳荷池摇影,清风竹径吹凉。蓬莱仙子不甘降。密林传锦瑟,郊野舞霓裳。
犹忆灰尘迷径,途艰风雨羊肠。道旁丛草任风狂。顽童光脚板,求学往来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