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轻寒一剪梅

资治通鉴班轻寒一剪梅作业整理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0 19: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十一讲 晋01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业:简析汉文帝能继汉位的原因。

       皇权更替一般是两种形式:其一:顺理成章地继承,子承父,弟承兄;其二:推翻政权自立。这不仅包括朝代迭,也包括玄武门兵变这样的宫门喋血。继承者具有合法性或者主动性。而汉文帝的继位,则不同于这两种常见形式。因此,我觉得他的继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深层的必然性两种因素。
        高祖生八子:庶长子刘肥(封齐王)、二子刘盈(即孝惠帝)、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四子刘恒(即文帝)、五子刘恢(封梁王)、六子刘友(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在八子中,三子刘恒,非嫡,非长,非得宠,非权力中心。与其母远居代国,看似于世无争。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人争名,争利,吃喝玩乐的时候,刘恒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功课:修身,齐家,养德。刘恒仁孝,宽厚的美名,为他带来两件财富:第一,在皇位之争中,被宗亲看重,得以承继大统,其二,在治国从政时,使汉室得以兴盛,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了文景之治。
        他的修为,内功是他能承继大统的一个必然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当时的环境:吕后亡,吕氏灭。此时,掌握朝中大权的是功臣派,刚刚经历了吕氏之祸的汉室,需要一个什么君主呢?少帝,与吕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保。刘盈无后,那么,高祖的八个儿子仅余的刘恒与刘长,高祖长孙刘肥的儿子刘 襄 就成为最有可能入选的人。刘襄有个舅驷钧,是个恶人,大臣们害怕驷氏成为吕氏第二,因母家舍弃刘襄。刘长是由吕后抚养长大,也有家庭背景。而刘恒的母家势弱,他本人为人忠厚,就成为一个入选的内因。
        再来看偶然性。一个远离政权的皇子,被选中,推出来当皇帝的概率有多大?纵观中国历史,有这样运气的人,也算是廖若晨星吧。吕后死,吕家败,少帝不能掌权,兄弟和孙子的母家过于强大,在这些理由全部同时存在的前提下,有人提议,有人附和,无人从中搅局,无人在这其中反叛,才使得刘恒做了皇帝。如果,这其中,某一个条件不合适,或者,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就是这样一个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就象一桩父母包办的婚姻一样,却能结出最美丽的爱情果实。  刘恒,这个被偶然性推上历史舞台的帝王,以其宽厚的性个,慈孝的形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9: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二讲晋组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封制的缺点
  1、所有权的分散,很难形成合力,当盟主力量强大,并且有收到外族入侵的情况下,在盟主的带领下,诸侯们形成合力共同御敌是可行的。一旦盟主力量式微或是诸侯力量增强,必然导致互相攻伐。
  2、分封制辖区内的土地所有权绝大部分是属于分封的诸侯,小部分属于诸侯分给的属下。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都是依附在他们土地上的奴隶,也就是贵族永远是贵族,奴隶永远是奴隶。
分封制的优点
  1、由于所有权的分散,各方力量其实是互相牵制的,即使是盟主力量稍强但是很难对抗各个诸侯的联合,这就势必使得盟主和诸侯之间形成一种妥协的机制。很难实现盟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犯诸侯的利益。牵涉到利益的问题,势必会先协商,而非一纸诏书就可以强制推行,这就是早期议会制的雏形。(英国的上院就是当时国王和诸侯议事的地方,下院是骑士和有土地的平民议事的地方。中和了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诉求)
  2、同时当盟主出现问题和危机时,诸侯们由于利益不一致,为了各自的不同利益诉求,有些诸侯就会出来维护盟主,虽然结果往往是之前的盟主成为了傀儡,但是不至于亡国。

郡县制优点:
  第一、废除了贵族对于国家利益的侵蚀,将国家的各个利益阶层统一起来为国家服务。
  第二、充分调动了中下层人民的积极性。
  第三、国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最大资源集中办大事,做到资源配置最优。
郡县制的缺点:
  第一、由于废除了贵族的特权,所有的人都只是国家的雇员,哪怕你位高权重战功赫赫,你只要死了或是退下来了,你所拥有的就没有了,无法通过血缘传承。这就是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造成了管理者的所有人缺位,在没有外敌入侵或是大规模内乱的时候,弊端还不明显,一旦出现了危机,内部缺乏免疫机制自救。
  第二、由于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往往会形成只对上负责的集体腐败。比如设置御史监察官吏,可是谁又来监督御史呢?你能保证每个皇帝都向秦始皇朱元璋一样精力充沛?
  第三、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国家政令在执行的过程中,各级官员会从中渔利,造成极大浪费和重复投资建设。
几千年来,郡县制,分封制,中国在这个怪圈中轮回着,郡县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非常容易造成官员的所有人缺位,集体腐败,反正是流水的官,趁在位干一票就走(比如现在的很多官员,根本不管老百姓的利益,只顾自政绩,污染的项目有害的项目也不考虑就上马),另一个就是容易造成浪费(因为不是自己的,所以越浪费越有钱赚,比如修个铁路,本来10亿可以搞定的,就报价100亿,如果是封地的领主自己修的铁路,你这样做绝对死翘翘)。
  按封建制度的定义,分封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郡县制其实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封建制度了,而且郡县制的阶级差别已经不像分封制的那么明显了,两者相比较,分封制更稳定,郡县制多了流动性。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在读曾国蕃家训,深以为然,姑且录之职下: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09: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三讲晋组轻寒一剪梅作业:
1.汉朝面对匈奴的入侵,在大规模反击尚不具备时机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应对。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当国力不济时,以卵击石的确是呈了一时之快,但也缺失惨重,给对方更多打击自己的机会。无论是刘邦还是勾践,他们的休养生息之道,忍一时之辱的坚忍,都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汉朝面对匈奴的入侵,以小损失换取时间,为以后的大规模反攻提供条件是对的。
其一、发展经济。打仗打的就是钱,这是自古以来的硬道理。弱国无外交,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发言权。
其二、加强军队训练。就是要和谈,也要在胜仗后和谈,谈判桌上谈不如用胜利来增加一些法码。
其三、文化渗透。中原文化博大精神,外民族入侵,就算是成功了,元朝,清朝入主中原后,依旧不得不学习中国文化,甚至导致满族的整体汉化。文化和信仰的征服才是取有效的,永久的。
谋定而后动,如此便是。



2.说一说你对于金钱的态度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违于心,不伤于德;不饬于世,不损于人。惟克已助人,侍亲行孝。则坦途大道,财必生焉。

适逢盛世,寰宇清明。仍抱赤贫之身,岂非汗颜之至。机遇繁多,俯仰皆是,倘或躬行致力,上报于国,下养于家,中结于亲友,救助于老弱。此则君子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律已,诚为佳品。然则过尤不及之处亦存。节财不若生财,若报国于万金,此所为岂非百倍于节省乎?
君子行于世,当以大义为先。设若淡薄名利,虽则闻之高洁,然亦无作为于天下,便为君子,其用何如?
吾辈何惜乎区区微名哉?
君子爱财,道以取之。于家,于人,于国,于已。百利而无一害。崇尚成功,乃吾民族所缺乏之精神也。仇富悯贫,实则无能之举,避世而无为之由。
噫!若能成其大事,何憾于我哉?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4: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四年级第七讲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一、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作《春秋繁露》一书,其“大一统”理论来源于《春秋》.(董仲舒属于公羊学派,重视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里继承君位,而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君临天下后就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据此,他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
3、针对土地兼并问题,他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主张在统一思想,增加国家统一,教化民众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汉初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得到了保证,在短期看,他的主张是于民,于国有利的。
但是凡事有两方面,也正是因为这种统一,使得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复存在,受命于天的君主思想进一步禁锢了人的大脑,三纲五常更是成为捆绑人的绳索,历经千年而影响深远。
作为一种思想,大凡在它刚刚问世的时候,都是因其先进才得以推行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世态变迁,如果不进步,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屏障。后人一直不加进步地运用他的思想,从某种意思上说,不是思想发明人的过错,而是后世的无知了。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无论哪朝哪代,双头政治一定不是好事。
首先,领导人不团结,就一定会产生内耗。大臣无所适从,或者被迫站边,从客观上导致分化。
其二,政令无法实施。因为意见不同,政见不同,都想用自己的人,按自己的想法做,就会相互掣肘,彼此拆台。
其三,太后与皇帝的特殊关系,会给世人以负面的导向。母子不和,母强子弱,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讲作业:
一、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这是中国千年来最理想的治国理念,在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种统治需要的是比法制和制度更高的管理智慧,是我一直向往的那种清明世界。只是,这更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真正走到权力顶峰的人,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凤毛麟角。

二、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百越包括三部分:闽越、南越、东越(东瓯),包括今天福建、浙江、广东、广西、越南北部部分地区。
做为以武功闻名天下成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这是他平生的大功之一。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国土。百越首度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为后世的版图做出贡献。
2、强大中央政权。为汉朝的集中统治和稳定起到了突出的贡献。
3、福泽后世。到如今,当年汉武收复的蛮荒之地,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繁华所在,则福泽如今更盛。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22: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九讲晋组晋01-轻寒一剪梅 作业:

1.分析一下中原王朝屡屡受到北方胡虏侵扰的原因。
答:中原王朝屡屡受到北方胡虏侵扰的原因有:
1)、地理位置,中原地区当时的版图是在内地,远离塞外的大漠异域。中原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对北方游牧民族有巨大有吸引力。
2)、北方游牧民族以牧猎为生,受季节影响较大,为了生存。
3)、文化落后,中原的文化比较先进,文明礼节也是北方胡人所向往的。而落后的文化,习惯做战的个性也使他们更愿意进犯中原。
4)、进则有得,退则无失。他们的战争成本低,收益大,也是原因之一。

2.汉朝开发岭南的必要性。
答:因为岭南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连接了中原和南越各地。秦朝之后脱离了中原,汉朝此时若不采取措施,那么当时必然是一个分裂的局爱面。汉朝采取统一的政策实施管理,开发岭南,促进了民族团结,是各个民族能够和睦相处,缓和了民族的矛盾,同时,这样,对汉朝的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原科学技术的发展。
汉朝充分利用岭南的优越的自然条件,设置郡县,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越人自治。适当的地区,汉朝实行了经贸往来,形成了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综上所述,不管怎样,汉朝从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对岭南的开发都是很有必要的。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22: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学习班四年级第十讲晋组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1.游侠对于社会是好是坏。
答:游侠,泛词也。莫可一概而论。惩恶扬善者有之,为奸犯科者亦有之。或快意恩仇,或追名逐利,或侠肝义胆,或卖国辱家。      然则,后世书以传奇,则另当别论。此游侠,已非彼游侠矣。青衫振振,红粉妍妍。一酒一诗,一萧一剑。此乃文人心中之侠,而非元造之侠也。
      侠之本义,取之杀生,度之无法,论之无证。仅凭一已之好恶,而定他人之生死,实非天下之幸也。
      今逢煌煌盛世,安邦以法,治民以绳。所谓之游侠,实非善举也。

2.评价一下主父偃的为人。
答:主父偃者,罔念之人也。空负天赐之才,乃无节制之心。无敬乎君,无悯于民。所谓“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噫!知其穷途而无返,知其为恶而相从者,主父偃是也。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5: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交五年级第一讲作业
作业:你对汉武帝复兴礼教的看法?
礼教又称儒教,是由儒家学说演化发展而来的。礼教的诞生,以汉武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董仲舒回答汉武帝的《天人三策》是礼教的第一个纲领。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他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传统的天神观念,结合阴阳五行说, 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儒教信仰体系,与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统治相呼应,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
董仲舒将儒家学说进行宗教化改造经过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在孔子“天命”观念的基础上,对先秦以来的天道观进行了修补,制造一个人格化的至上神——天,又以“天”来神化封建君主为“天子”,把皇帝变成为“天”神在人间的代表,完成了神权与皇权的统一。
二、为了进一步说明天意、天志,董仲舒又吸收了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天”的意志体现为阴阳两种形式:阳,是天志的积极方面,持“正”,主“生”;阴,是天志的消极或辅助方面,持“反”,主“死”。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他指出,阴阳两者虽对立,但阳是主,阴是辅;阳永远处于主导地位,阴永远处于隶属地位。由此产生了“男尊女卑”的理论。
三、提出唯心主义目的论。他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体现“天”的目的,人类本身的出现,也是天的目的。寒暑变化,四时运行,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
四、提出“天人感应”的观念。他认为,人的出现是天意、天志的最高产物;人类产生之后,其他的天地万物要为人类服务。“天”神按自己的形态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因而,天、地、人三者是统一的,是天意的体现。人有什么变化,“天”便会感知而有所反应;“天”有什么变化,人也会感知而有所反应。
五、提出“君权神授”的社会政治观。他认为,“君权”来自“神权”,君主的行为也要顺从“天意”,否则,君主也一样会受到“天”神的惩罚,如各种天灾。“君权神授”的观念,是遵守儒家学说中的“礼”和“仁”的规范,将儒学宗教化,便于君主更主动、积极地推行封建社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六、提出礼教的人、圣观念。他认为,人性是“天”所先天赋予的,不可更改。人的仁,即善的品质,体现了天的阳的方面;人的贪,即恶的品质,体现了天的阴的方面。人的性(理性),体现天的阳的方面;人的情(情感、欲望),体现天的阴的方面。他得出结论:性可以产生善,情可以产生恶。因此,他主张以性控制情。这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
七、提出人性三品的观念,论证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他按人性中的性、情对比不同,分为三类: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具有“圣人之性”的人,其实就是天子;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中民”或“斗筲”之徒。这样,“圣人”(天子)就成了百姓的老师,学生受老师的管教,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董仲舒根据这种神学人性论,建立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是绝对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五常”是用来调整这种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三纲”这种秩序,完全出于天意,不可改变。这样,就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法则,建立起神权、皇权、父权、夫权的封建道德观。
八、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董仲舒认为,由“天”选择“天子”来治理天下,“获德者受天命,失德者失天命”。因而,改朝换代是合理的,但天命的本质(德),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说,反映天命本质的封建制度是不可改变的。
董仲舒把儒家学说宗教化后,他的思想体系成了礼教的经义,儒家学说变成礼教经典。但此时的礼教只是雏形。到了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学说融合,使礼教进一步完善。宋明理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礼教的正式完成,朱熹的《大学章句》成为礼教的又一个纲领。礼教的发展,也进一步把孔子神化,他成了礼教的教主“至圣先师”。礼教在中国封建社会广泛深入到各个阶层和每个家庭,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延续时间之久,是其他宗教难以匹敌的,它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对巩固和发展封建大一统的专制制度起过积极的作用,对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延续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腐朽意识,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了反作用。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5: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五年级第二讲作业  晋1轻寒一剪梅

作業:你覺得劉安為什麼謀反不能成功。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是汉武帝刘彻的叔叔。淮南王还有两件千古传世之作,那就是他召集手下编著的《淮南子》和他家发明的做豆腐之法。淮南王志大才疏,优柔寡断、终成悲剧。不得不说,做为文人,还是比较可怜这个淮南王的。
刘安因为父辈的关系,对朝廷不能忠心,即使汉武帝对刘安敬重有加,刘安仍旧一心想着造反。
刘安最早想要起兵,是在七国叛乱的时候,但是当时的淮南相国拿到兵权后,并没有去起义,而是用来对抗叛军,也是因为这个,淮南国才能逃过一劫。后来淮南王听信了小人谗言,相信了“天子没有子嗣,一旦出事,淮南王作为刘长的儿子,王位的直系传承人,怎么能容忍别人做皇帝?”的话,一直想要起兵谋反,甚至开始制造兵器,开始招募士兵,拉拢朝中大臣。
后来,起兵的事情因为刘安的孙子刘建,仇恨刘安不重视刘建的父亲刘不害,而被刘建告发到了朝中。天子派人来查,发现情况属实,而此时的刘安又举棋不定,最后事情彻底败露,与儿子刘迁商量后,淮南王放弃谋反,为了不受屈辱,淮南王自刎而死,而参与了刘安密谋谋反的人都被天子处死。淮南王刘安的造反注定会是失败的。
首先,从能力上来看,志大才疏的刘安与雄武能干的刘彻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其次,从当时地位上看,刘彻已经继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刘南的作为是造反,名不正而言不顺。
第三,从准备不足,用人不当,财力不够,时机不对。都是他不能成功的原因。
究其根本,刘南只是个空有志向的文人,政治能力和手段,都远不是能造反为王的。所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5: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第三讲晋01-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你对汉武帝内迁匈奴的看法?


汉武帝之所以称武帝,是与其用兵对抗匈奴有直接关系的。有人说他喜欢打仗,也有人说他好大喜功。诚然,这些都存在,但,究其原因,与国也是必然的,无论成与败,他都必须这么做。于是,必然有事后如何处置的问题,内迁就成为一个可能性。当然,也有部分匈奴人西迁至欧洲,比如现在的匈牙利人,就认为自己是当时匈奴人的后代。
内迁的好处,不言而喻: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了匈奴人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解决了随时有匈奴进犯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与国与民都是有利的。
但隐患依然存在,这种大批的内迁,并没有让匈奴人真正转化成汉人。为以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了定时炸弹。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9:51 , Processed in 0.0666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