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影横窗瘦 于 2019-7-11 21:26 编辑
小渔村元曲六期A/B/C组毕业答卷:A19~梅影横窗瘦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地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来讲,它指的是杂剧。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产生大约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人物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1)、内容上的特点: 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2)、在形式上 曲通常只有一段。曲有衬字,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部分曲可以加句子。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 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是散曲的特征之一。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 1)、词贵雅,曲尚俗。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的曲调:就是曲牌和宫调: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 元曲的标题格式: 即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中吕?喜春来;中吕?山坡羊;商调?梧叶儿;双调?落梅风(寿阳曲);凭栏人;越调?小桃红;仙吕?四块玉;仙吕?醉中天;南吕?凭栏人;南吕?干荷叶;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一、元曲的平仄韵律: 1:平仄严格;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二、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 (1)字音组合平仄相间, (2)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的对仗共有10种特点: 【一】曲的对仗种类: 1、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 2、鼎足对;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 3、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 4、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5、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 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 6、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 7、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 8、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 9、衬字对;曲词多衬字;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由于衬字的出现,使得曲词中本来是对仗的句子,看起来不对仗了。 10、叠字对。对句由叠字构成,称叠字对。 【二】、元曲的对仗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元曲的小令: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寻常小令,具体指单阕之曲,为曲中至简者。 小令分为寻常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和集曲四种形式。 寻常小令指单支小曲。这是元曲中最简单但也是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种形式。 特点: 1)小令每支独立,一韵到底(也有少数不句句押韵的),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 2)每支小令都有曲牌(曲调),如同词牌(也叫词调)一样。各调有不同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即所谓“句式定格”。 重头小令:重头小令:是指以同一宫调和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若干遍,即围绕某一主题撰写数支曲子。重头小令中的数支曲子,可同押一韵,也可各押一韵。 (3)带过曲: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带过曲的特点: 1)在用韵上:带过曲必须是同一宫调,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 2)在书写格式上:书写时曲牌一并写在前面,曲中两调中间空两格,或者分成两段,这与词之两片或三片的表示方法相同,或者两调干脆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新曲牌。 散曲:散曲元代称为“乐府”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散曲的特点: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2)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3)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杂剧中只有套数,没有小令。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 特点是: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小令所用的衬字较少,套曲则比较多。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加衬字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是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幺篇与词,重头小令 (1)“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有人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曲本来就源于词,那么,“幺篇”源于词的下片则顺理成章了。 凡曲牌与词牌相同的,应是直接延用下片为“幺篇”。 凡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幺篇”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 (2)“幺篇”与同调重头小令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些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后者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集曲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 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 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写作要求: 1)在名称上,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 2)在宫调上,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 3)在曲式上 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 二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 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 我们不需要自己去只做集曲,初学者按词谱填写即可! 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别称 。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 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 。句字可以增损,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曲字的增损很复杂,一个曲牌有可能有多种体式 。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1.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 王力先生对其中一些韵部进行了划分: 宽韵:齐微、鱼模、萧豪; 中韵:真文、尤侯、江阳、庚青、先天、皆来、家麻、歌戈、车遮和东钟十韵; 窄韵:寒山、监咸和支思 险韵:桓欢、侵寻和廉纤; 有的宽韵如齐微韵,其平、上、去声字本来就很多,再加上入声字,更是庞大到了极点 但像尤侯韵原字虽很多,但入声字太少,故也是中韵 车遮韵的原声字虽很少,但加入的入声字很多,故也成了中韵 从元曲作品看各韵的使用情况 王力先生曾就《北词广正谱》做过如下统计: 齐微韵占90首以上; 尤侯韵占60首以上; 鱼模、萧豪、先天各占50首以上; 家麻、皆来二韵各占40首以上; 庚青、江阳各占30首以上; 歌戈、真文、寒山、东钟四韵各占20首以上; 支思、车遮、监咸三韵各占10首以上; 廉纤、侵寻、桓欢三韵都不满10首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使用频率与韵的宽窄有关 2、 韵字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常情况下,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行事,曲谱要你哪句末押韵,押平声还是押去声,照办好了 其实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 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 (1)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 (2)赘韵: 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 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 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 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3)暗韵: 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4)重韵: 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 ,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 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 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 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这些例子我们看的很多了,就不再举例了 (5)失韵: 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 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 。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杂剧套数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杂剧套数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 (4)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断,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正名与题目: 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所谓题目:即总结剧情的一句或对句;正名:即剧名,也是一句或对句。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借宫是 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套曲可以借宫的有: (1)黄钟宫可借曲牌,有5调:(2)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3)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4)南吕宫可借曲牌有5调(5)中吕宫可借曲牌有31调(6)双调可借曲牌:有9调(7)越调可借曲牌有4调(8)商调可借曲牌有23调:(9)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 杂剧的体式特征:元杂剧的基本结构体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四折加一楔子。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提高散曲的写作技巧,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练习:1、“俗”,就是通俗,但绝不是口语的照搬,而是从追求声音上“悦耳”、意义上“会心”、具有美学效果的角度而着意取舍。使之看文能感发人心,听歌使“奴童妇女”皆喻,方为得体。2、“活”,就是不拘泥而富于变化,形成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3、“真”,即明言直说,神髓毕现,情真意切。“盖曲尚显豁疏放,大抵以嬉笑怒骂出之,尽情直述而已,不暇掩饰,亦毋庸避忌”。4、现成词组的活用,现成词组即俚言俗语、书面成语、前贤诗句等过去已存在并被人们日常所熟知的字词句组,均可应用。5、别具一格使用典故,散曲用典不同于诗词,不求幽深隐蔽,而是直呼人名事名,以取显明透辟,通俗易懂的效果。6、花样翻新的语言巧体,在散曲用韵、造语、立意、架构诸方面逞才弄巧,立异标新,调侃讥讽,滑稽戏谑,丰富散曲的语言特色,形成散曲语言豪辣奔放的风格。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多诵读前人的作品,并对照作品格式,模仿创作。力求语言通俗,合乎时代特征具有生活气息,适当运用典故。
二、试用新水令—驻马听—乔牌儿—水仙子—尾(收尾)作散套
《双调.新水令.应考记》曲谱
【新水令】曲谱: ×平×仄厶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厶平去△。
夜来辗转梦难招,意烦心乱如何好。嫌灯儿太亮,怨隔壁儿吵。思也煎熬,不思也焦躁。 【驻马听】曲谱:×仄平平△,×仄平平平厶上△(平);×平×厶△,×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厶△。平厶上△(平),×平×仄平平厶△。
雨打芭蕉,滴滴哒哒心上敲;试翻水调,平平仄仄更无聊。已非年少尚无学,四旬岁月空叹愕。前事错,如今逢考真成虐。 【乔牌儿】曲谱:×平平厶上△(平),×仄仄平去△。×平×仄平平去△,×平平去上△(平)。
临时寻佛脚,纵有那堪抱。浆糊满脑难开窍,颠来倒去浑淆。 【水仙子】曲谱:×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厶平△。×平×仄平平去△,平平平厶平△(上),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厶,×仄平△,×仄平平△。 本经不读任枯凋,重捡如今寻旧糟。悔玩些左门旁道,单词浑忘了,待从头、整理书包。天天记,日日抄,一定提高。
【尾】曲谱:×平×仄平平去△,×仄平平去上△(平)。××仄平平,平平去平上△。
心中已有謹然诺,当下烦忧遁逃。悔多又何用,知行应趁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