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湘竹

湘竹资治通鉴1-3年级作业

[复制链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级第十讲作业


1.谈一下石虎在立储问题上的失当之处。
回答:石虎立了太子石宣,又过度宠爱石韬。造成兄弟之间骨肉相残,可以说是愚蠢至极。最后石虎不顾自己病体沉重,立年幼的石世为太子,自己没有足够时间保护他成长,也没有安排可靠的顾命大臣来辅佐。等他一死,只留下石世这个小孩和毫无势力的刘氏守着皇位。其他人怎么肯善罢甘休。有道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石虎的愚蠢行为害死了自己的宝贝儿子。

2.冉闵杀胡为什么会得到广泛响应?
回答:匈奴侵袭,五胡乱华,突厥犯唐,宋辽夏金的对峙,蒙元入住中原,清军进入山海关,都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其实,文明之间本不所谓冲突,有了人也就有了冲突,文明也就有了冲突。上世纪国际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通过一系列著作阐述了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其中一点就是:

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
来相安无事,但是,到了一些年份,干旱、雪灾给了游牧民族借口,南下侵袭中原,掠夺粮食财物,到了后来逐步演化为政治军事上的功伐。

说到这里,读者朋友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蒙元和满清彻底征服了中原王朝,但是,他们对中国文明本身并没起到冲击性的打击,最后都中原化了。
其实,在这其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五胡乱华。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残酷的历史,严格来说是汉人不愿意回顾的历史。
五胡乱华,指西晋王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衰弱之际,纷纷南下建立非汉政权,促使西晋灭亡、王朝东迁偏安一隅形成东晋,中原被五胡占据。五胡包括鲜卑,匈奴、羯,羌,氐五个胡人部落,其实,不仅仅是这五胡,只不过这五部力量相对强大罢了。这一历史时期可以说的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中华文明的延续差点就被断层,汉人差不多面临真正的亡国灭种。五胡野蛮不开化,先后四次屠杀汉人,以汉人作为食物,造成尸骨遍野,活生生的造就人间地狱。像羯部石勒屠杀动辄就是数十万起步,放在一千多前人口基数相对小的时代,不可谓不恐怖,汉人真正的走到了文明断层种族灭亡的边缘。

礼仪之邦的中华何时见过这种阵仗,何时见过真正的人间地狱,中原人口损失大半,华夏文明奄奄一息,汉族危在旦夕。这时候,出来了一个乱世英雄,一个战神,一个“屠夫”,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冉闵。冉闵本身是羯族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时势造英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冉闵少年成名,当石虎死后,后赵进入了权利争夺中,石氏一方面拉拢冉闵,另一方面又想灭了冉闵。

不知道冉闵当时内心的变化,他剿灭了石氏的皇族,更是以不可想象的方式灭了整个羯族,一个民族在人类长河中彻底消失,冉闵以极端的手段改变了历史。
你以为这就是历史的全部了,当然不是,那一刻开始,杀戮的大闸开启。
冉闵挥舞着他的长剑,呐喊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不愿遍野白骨的人们,起来想做亡国奴都不可得,拿起你们的镰刀,拿起你们的锄头,跟着老子杀过去,见胡人一个杀一个,见胡人一锅端一锅,见胡人一群灭其一族,前进,前进,再前进。
冉闵颁布了“屠胡令”。
以杀人为乐的五胡没想到自己也成了砧板上的肉肉,因为杀胡令是要杀尽所有的胡人,不管军人还是百姓,他们极大的恐惧致使他们慌不择路,一路北遁退出中土,相互践踏,死伤无数。五胡乱华的年代,中原大地被血液浸透了,这是一片伤心落泪的土地,金发碧眼退出了中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那一段历史,天空是褐色的,大地被血色浸透,空气是浑浊的,黑色的瞳孔里充满的是压抑的愤怒和白色的恐惧,人们杀红了眼。置之死地而后生,绝望的生命迸发出的力量惊人,一个民族的血性一览无遗。胡人纷纷北逃,一路逃一路死。

至此,五胡再也不成气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9:4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湘竹 于 2020-1-19 10:17 编辑

三年级第十一讲作业


作业:《咏冉闵》,诗词联不限。
咏冉闵

作者/湘竹

气慑蛮夷胡杀令,江山力挽汉家安。
云边天外风中雨,平帝今朝上盛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2: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一讲作业湘竹

作业:你对苻生的杀人治国有什么高论?
答:前秦厉王苻生(公元335-357年),字长生,前秦皇帝,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陇城)人,氐族。苻健三子。自幼独眼,是秦王苻健的第三个儿子。苻生自幼无赖,瞎了一只眼。祖父苻洪活着的时候,十分不喜欢苻生,曾当着苻生的面对左右说:“我听说瞎子一只眼流泪,不知是不是真的?”左右都说是。幼小的苻生竟拔佩刀,刺瞎眼出血,然后指示苻洪说:“这难道不是泪么?”苻洪极为惊骇,用鞭子抽打苻生。苻生不觉得痛苦,反而狠狠说:“性耐刀槊,不宜鞭捶。”苻洪叱道:“你这贱骨头,只配为奴。”苻生冷笑说:“难道如石勒不成?”


苻生从小就很无赖,他的祖父苻洪很讨厌他。苻生少一只眼,当儿童时,苻洪开玩笑,问侍者说:"我听说瞎子一只眼流泪,是真的吗?"侍者回答说是。苻生发怒,用佩刀刺自己身上流出血来,说:"这难道不是眼泪么?"苻洪大吃一惊,用鞭子抽打苻生。苻生说:"生来不怕刀刺,岂能受不了鞭打。"苻洪说:"你如果这样下去不改,我把你贬作奴隶。"苻生说:"难道如石勒不成?"苻洪听后害怕,光着脚掩住他的嘴,对苻生的父亲苻健说:"这孩子很残暴,要早除掉他,不然的话,长大了必然会祸害家人。"苻健要杀他,苻雄阻止说:"小孩子长大后自然会学好,何必这样呢!"苻健这才作罢。

苻健病死,时年三十九岁。太子苻生当日即位,改元寿光。尊其母强氏为皇太后,立其妻梁氏为皇后。群臣进谏说:"先帝刚晏驾,不应当日改元。"苻生勃然大怒,叱退群臣,令嬖臣追究出议主是右仆射段纯,立处将他处死。
残暴不仁,作茧自缚。御史中丞梁平老私下对东海王苻坚说:"主上失德,人怀贰心,燕晋二方,伺隙欲动。一旦祸发,家国俱亡,殿下何不早图?"苻坚颇以为然,但畏惧苻生身强力猛,未敢遽然行动。苻生夜里对侍婢说:"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当除之。"这夜清河王苻法梦见神告他说:"祸将集门,惟先觉者可以免祸。"这夜,那个侍婢将苻生的话报知苻坚,苻坚转告兄长苻法。苻法立即与梁平老、梁汪等密商。

苻法与梁汪召壮士数百,潜入云龙门。苻坚领麾下三百余人,鼓噪继进。宿卫的将士,都恨苻生,毫不抵抗,竟随了苻坚杀进宫里。苻生醉卧床中,苻坚兵杀入,他才起来问左右:"这些人何故擅入?"左右回答说:"是贼。"苻生醉眼朦胧说:"既说是贼,何不拜见?"

左右都窃笑,连苻坚的手下兵都忍不住。苻生催士兵下拜,不拜者就斩。苻坚指挥军士,从卧榻上把苻生拖下,牵拉出去幽禁起来。不久废苻生为越王。

苻生醒后已成阶下囚,只好每日在酒中寻乐。苻坚即位,自立帝号,称大秦天王。遣使逼苻生自尽。苻生临死前饮酒数斗,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被使者勒毙,时年二十三岁。苻坚谥苻生为厉王。
刘知几:昔秦人不死,验苻生之厚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2: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二讲作业
你如何看待王猛和苻坚的君臣的风云际会?


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王猛一年升官五次、其升官迅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猛打击豪强政策的成功,加强了苻秦的中央权力,因而中央才能调动诸豪强控制下的劳动力,去兴修水利工程。当时,关中常闹水、旱灾荒。朝廷一声令下,调集了王侯富室的奴仆3万多人,兴修水利。经过苻坚、王猛的拨乱反正,前秦国内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在十六国云扰时期,呈现出一种小康的气象。在此基础上,苻坚、王猛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东北的新罗、肃慎,西北的大宛、康居、于阗以及天竺等六十二国,都跟前泰建立了友好关系。

由此可见,坚以猛为国家利器,整顿朝纲,皇亲国戚亦无赦免,杀一儆百,有效的维护与管理了法纲法纪,令天下平和。坚是知人善用,任人为贤,猛是克尽职守,兢兢兢业业,且刚勇忠诚。君臣之间合作紧密,共同管理统治一片大好江山,令秦雄居群雄,各自成就一番辉煌伟业,幸哉胜哉,元元百姓之福哉。

苻坚与王猛,如齐桓公之与管仲,曹操之与郭嘉,君主在认定人才后,坚定不移的支持,不受任何外界干扰;而管仲、郭嘉、王猛们也能毫无保留,竭尽全力辅佐群主,施展才能,治理国家,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在专制体制下,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君臣关系,可遇而不可求。因为这要求君主有非同寻常的胸襟、胆识和自律;而大臣也需要既有超常的才能,更有优秀的品质。双方在性格、政见等方面还要能互相认可,互相常识。所以这纯属偶然。而历史正是充满了偶然,才更精彩。
君臣合心,乾纲玉成,君信臣工,乾纲激振。王猛贞贤,苻坚倾心,密不容间,邪魅遂息。王猛志在修治秦地,故不避华夷,得贤主则进,胸无私意,故宗亲难讳,冒罪则死。苻坚文武之辅尽得,秦之地不复失矣。
王猛怀扪虱之才,舍身命之享,能择人而栖,见机而动,是个难得一见的历史人物,很值得揣摩。 晋自弃中华,衣冠南渡,忘中原涂炭,享隔岸荣华,故王道不举,士民心寒,焉得王猛事之耶?天乃公,公乃明,明乃诚,诚乃德,王猛事天道奉明君,故怀才惜身,晋室非敢托命,桓温难孚其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2: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三讲作业
为什么桓温的北伐得不到认可?
答:因为北伐是为了权力。桓温第一次北伐的目标是关中。桓温军一开始所向披靡,数次大败前秦军,很快就兵屯长安郊外的灞上。此时前秦皇帝苻健已经做出了最坏的准备,只留6000老弱士兵留守长安,而自己把剩下的3万能用之兵拉出来准备打游击。可是桓温却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按兵灞上不动!这次北伐最终由于桓温军在灞上逡巡不进,丧失战机,被前秦军队切断了补给,导致转胜为败。两年后桓温再次出兵北伐,他成功收复了西晋故都洛阳和大片国土。可是这次北伐的结局却比上一次更诡异,在要求朝廷迁都到自己控制的洛阳未果之后,桓温竟干脆从洛阳撤军了,“温还军之后,司、豫、青、兖复陷于贼”,北伐成果毁于一旦。
桓温北伐共有三次,三次都在取得了一定的战绩后又功败垂成,而三次桓温北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东晋的局势日渐稳定,而北方政权的更替频繁,使东晋有了一定的实力可以收复北方。成汉政权是一支由流民起义组建起来的政治军事力量,从西晋末年开始就一直盘踞在西蜀一带,成为了威胁东晋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永和二年底开始,桓温就开始了对成汉政权的作战,并在第二年击败了成汉,平定了西蜀。如此一来,让东晋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同时也让桓温在朝中赢得了一定的威望。同时,东晋的名将陶侃也平定了对东晋首都造成严重威胁的苏峻之乱,开创了东晋前所未有的稳定局面。此消彼长,在北方却陷入了大乱。一直盘踞在中原地带的后赵国主石虎去世,后赵逐步走向分裂和崩溃。氐族的首领苻健趁着后赵大乱,引兵进入关中,建立了前秦政权。同时,原隶属于后赵的大将冉闵也灭了后赵,建立了冉魏政权。冉闵发布了“杀胡令”,开始大肆屠杀盘踞在中原地带的胡人,给胡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不久之后,前燕的鲜卑族首领慕容皝又消灭了冉魏政权。总之,此时的北方陷入了一片混乱和分裂之中。东晋方面却着手开始准备收复中原的工作。第一次由大将褚裒北伐,但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换了殷浩,在殷浩无法获得战果的情况下,东晋政权又替换了平蜀有功的桓温,从而开始了桓温先后三次的北伐战争。因此,南方的相对稳定和北方的混乱,是桓温北伐的原因。失败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将领素质、政治、军事和目的等,是历史的必然性。
桓温确实很熟悉兵法,也善于用兵,但还不是一个出类拨萃的军事家。用兵贵在多谋善断,相机而动。桓温于此却略逊一筹。他多次在大好形势下观望不进,虽与他志在立威,无意真正北伐有关,但也反映出他用兵不善于捕捉战机,缺乏灵活性。
从客观上来说,东晋君臣无意恢复失地,志在割江自保,又桓温权势日增,朝廷对其深怀戒心,因此其北伐得不到真正的支持。当桓温大军进展顺利之时,申胤就曾预料说:"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微,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2: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湘竹 于 2020-1-19 12:10 编辑

作业:为什么东晋发生好几次废帝?四年级第四讲作业
答:废帝是一个统称,泛指在政变和战乱中被推翻的皇帝。
      西晋王朝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十六国”史称源出于北魏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成汉(巴氐)等政权,总称十六国。
       公元46年后,东汉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除了辽河流域的鲜卑和青海、甘肃的氐、羌外,大都由原住地迁来。这些胡族逐渐成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由于他们需要纳税,且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时有举兵之事。
       270年晋武帝时,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率众内侵,直至九年后始平。294年晋惠帝时,匈奴郝散叛乱,不久平定。两年后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举兵,晋将周处阵亡,此事至299年方平。而后郭钦与江统相继建议强制迁离胡族,江统更著有《徙戎论》,但晋室不予采纳。由于胡汉摩擦的状况没有改善,当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便趁机举兵。八王之乱的爆发,使晋廷失去在地方的影响力,胡族陆续叛变。晋惠帝时,益州内乱,巴氐势力扩大。之后益州刺史罗尚击杀巴氐领袖李特。
       而东晋初期有五股势力争夺最高权力,政治斗争激烈险恶!随着苏峻祖约之乱平定,东晋方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关于晋室南渡与内乱:
      晋元帝司马睿原属于东海王越一党,镇下邳。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且财富充裕,但是吴人并不得志于晋室,所以有意光复吴国。吴姓世族中以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最盛,并为江东二豪,而吴郡朱、张、顾、陆四氏则居次。八王之乱后江南发生三次叛乱,由于起事者出身卑寒,未受世族支持。最后该事依序由义兴周氏的周玘所平定,史称三定江南。           
       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政策稳定政权,他借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东晋得以偏安。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但是晋廷在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压抑了吴姓世族。周玘等吴姓世族不满,有意叛变,但事泄未果,周玘忧郁而死。其子周勰继之,意图叛变,但被其叔周札泄密而未果。而后晋室分化周、沈二氏,使其先后崩溃,并将亲晋的朱、张、顾、陆四氏递升。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
       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实力派世族意图叛变,夺取政权。当时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王敦素来桀骜,有意控制朝廷,晋元帝为了抑制王氏权势,以刘隗、刁协、戴渊等人牵制,并防御京师。王敦万份怨恨,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史称王敦之乱。晋元帝备受恐惧,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晋明帝。当时王敦欲篡位,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但于324年病危。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由于王导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
       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衔继立,是为晋成帝。由王导及外戚庾亮辅政。当时军事重镇分由陶侃镇守荆襄地区及由苏峻及祖约等镇守淮南地区。陶侃怀疑因为庾亮的干预而未能辅政,所以感到不满。庾亮为了提防陶侃,任温峤镇守武昌。由于苏峻及祖约对庾亮巩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满,所以于327年反叛。次年苏祖联军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庾亮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史称苏峻之乱。此时陶侃观望,经温峤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而后苏峻迎战阵亡,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事后庾亮请罪,外调镇芜湖,朝廷由王导执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遥控朝廷,与王导交恶。339年后王导与庾亮先后去世,由庾翼执政,掌握荆州军权。
      又说公元316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晋朝皇室成员和江东士族的支持下在建康(今南京)登基建立东晋政权。东晋政权自开国以来政治上发展的很不稳定和谐。司马睿在江南的统治地位和基础都很不稳固,司马睿建立的东晋本身就是一个流亡政权,缺乏士族的支持就处于一事无成的局面。起初士族领袖王导、王敦兄弟对于元帝真心拥戴,尽力辅佐,元帝对于王导、王敦兄弟也是推心置腹放心使用。然而合作的好景不长,元帝即位不久就发现面临着强臣柄政、大权旁落的尴尬。当时王导担任丞相,总揽国家行政权,王敦则是大将军,掌握军权。兄弟二人一文一武已经架空了皇权。司马睿当初即位的时候,曾经招呼王导和他一起登上皇帝宝座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王导婉言谢绝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皇帝降尊纡贵在公共场所下向下属大臣妥协。这就是“王与马,共天下”典故的由来。正是因为这种不健康的政治模式形成了以后长久主弱臣强的局面。埋下了强臣柄政专权、篡位夺国的祸根。司马睿作为开国君主自然难以容忍下属臣子对于皇权的威胁,听从了其他大臣刘槐等人的建议,逐步对于王导、王敦兄弟疏远起来。作为王导涵养高深,有休休大臣的气象,对于元帝的猜忌和疏远淡然处之。王敦作为武人品性,自然心怀不满;君臣关系在东晋开国不久就紧张起来。君臣之间的矛盾最终需要解决,在永昌元年,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反叛。同时上书给元帝:“刘槐佞邪谗贼。臣辄进军致讨,昔太甲颠覆厥度,幸纳仡尹之言,殷道复昌。愿陛下深垂三思。”元帝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当初元帝的太子出生之后,元帝非常高兴,大肆赏赐下属臣僚,宴请朝廷的文武百官庆贺。其中一个大臣冒冒失失的说:“皇上喜得太子,天下后继有人,实在可喜可贺,然而我们却没有什么功劳,受到陛下的赏赐,感到有愧。”元帝却笑着说:“我自己有儿子,岂能让你们有功劳?”然而一看王敦这样无礼的奏章,不禁勃然大怒;下诏书说:“王敦辜负国家对于他的恩典,欺君罔上,竟然把朕比做成昏君太甲,还要把朕幽囚起来,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我要亲帅六师出征与他决一死战。谁要杀死王敦,赏五千户侯。”结果作战失礼,被王敦打败,连首都建康也被占领了。不久元帝羞愤成疾,鹤驾西归。从此彻底拉开东晋王朝强臣柄政专权,最后篡位夺国的序幕。
       东晋贤明的文臣很多,象王导、谢安等贤相都一直忠心耿耿的尽力维护朝廷。多次挽狂澜于即倒拯救东晋王朝于危难之间,王敦造反的时候,就是王导作为中流砥柱,在其中运筹斡旋最终使王敦篡位的阴谋破产。谢安则是主持“淝水之战”的主要领导者,“淝水之战”的胜利是东晋王朝百年统治期间对付外族侵略最为光彩的一笔,以少胜多、以弱抵强的军事胜利至今还为后人津津乐道。而与之相反的武将多数都是心怀不臣之心的枭雄;一有机会就想变家为国,谋朝篡位。仅仅王敦就叛乱过两次,幸好是第二次叛乱的时候得了重病,不久就死了。否则在王敦的时候就要运移晋阼了。之后历代东晋皇帝无不孱弱,始终受制于强大的诸侯,每个东晋皇帝下面的大臣都非常强悍,中央政府有名无实,东晋朝廷名存实亡。在恒玄专权的时候曾经废掉晋安帝司马德宗,自己篡位作了皇帝。
       恒玄称帝之后,天下人心不服,刘裕乘机起兵勤王,灭掉了篡权的恒玄。刘裕从此之后掌控了东晋王朝的实权,逐渐也象前代枭雄那样阴谋篡夺皇位。东晋自从偏安南渡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政权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中原,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无一成功。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刘裕决定兴师北上。结果北伐出师顺利,先后灭掉了南燕、后秦2个少数民族政权。巨大的成功使刘裕迫不及待的想篡位称帝。就连当时在北方的政权——北魏的君臣都看的很清楚,崔浩曾经臧否当时的政治人物,对于刘裕是这样评论的:“刘裕之平祸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然而刘裕之后的表现连曹操都不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专权之实而无篡位之名。当时连孙权都劝曹操废汉自立,曹操则老奸巨猾的说:“这个小子要把我放在火炉子上烤火吧,假如天命在我,我要做周文王。”他要把改朝换代的大业留给自己儿子去做。刘裕平定国家祸乱之后虽然年事已高,却锐进无厌,等不及让后代子孙去改朝换代了。自己急不可待的废掉东晋皇帝,做起皇帝来,建国号:“宋”,东晋终于在偏安一隅的江南苟延残喘了104年彻底灭亡。
        作为史上最冤枉的皇帝,东晋废帝司马奕字延龄,晋朝第12位皇帝(包括司马伦在内),是成帝司马衍的次子,哀帝司马丕的亲弟弟。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人,司马奕刚一降生便被册封为东海王,11岁时出任散骑常侍、镇军将军,19岁时晋升为车骑将军。哀帝即位后,改封弟弟司马奕为琅琊王,并进拜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让他参与军国大事,端的是无比信任。
       哀帝是个“短命鬼”,在位4年便驾崩,终年25岁。由于哀帝没有子嗣,所以等到他死后,临朝听政的褚太后把年仅21岁的司马奕扶上帝位,是为晋废帝,时在兴宁三年(365年)二月。褚太后本名褚蒜子,是晋康帝之妻,穆帝(在晋哀帝之前驾崩)之母,同时也是哀帝、废帝的婶母,曾先后三度临朝,扶立过5位皇帝(穆帝、哀帝、废帝、简文帝、孝武帝),在晋朝历史上极具影响力。
        此时,褚太后以皇帝年幼为由宣布临朝听政,而大司马桓温则坐镇荆州、遥控朝政,由此使得司马奕徒有皇帝的名号,手中却没有半点实权,朝廷内外皆受制于人,真好比一个“双重傀儡”。好在司马奕深谙韬晦之术,上台后并未急着亲政,而是谨言慎行,大事小情均交由褚太后、桓温裁决,自己则做起了“甩手掌柜”。但在暗地里,司马奕却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并耐心等到反击的机会。
       作为晋朝头号权臣,桓温早就有篡位的心思,为了树立威望、收拢民心,曾西灭成汉、三伐中原,在建立战功的同时,也将军政大权揽入自己手中。随着年事渐高,桓温篡位的欲望愈发强烈,然而他深知自己的威望还不够高,而三次北伐的失利更让他名誉大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废立皇帝来重树威望、铲除异己,然后才能行篡位之事。
        然而晋废帝在位期间谨言慎行,既没有残忍暴虐的举动,又没有沉溺酒色的表现,如此清白纯洁,根本就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桓温既然找不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便决定拿皇帝的私生活做文章,通过泼脏水的方式,把他搞臭、搞倒。为此,桓温派人到京师去散布流言,污蔑皇帝性无能,他的三个儿子乃是宠臣跟妃嫔所生的“孽种”。
      等到流言被炒得沸沸扬扬之际,桓温便威逼褚太后下诏,以司马奕不能生育、宫闱秽乱为由,将他废黜,改立晋元帝幼子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诬帝在籓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长欲封树,时人惑之,温因讽太后以伊霍之举。”见《晋书·卷八》),时在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
      褚太后的懿旨刚刚发布,桓温便派散骑侍郎刘亨进宫收缴玉玺,然后威逼着司马奕搬离皇宫。时值仲秋,天气还比较暖和,司马奕来不及收拾,便穿着单衣步行走出西堂,然后乘牛车出神兽门,被数百名士兵押送到他当年做东海王时的府邸。群臣见状,无不悲泣哽咽。司马奕不仅被污蔑为性无能,而且没有任何过错便被废黜,堪称史上最冤枉的皇帝。
       司马奕退位后,先后被降封为东海王、海西公,并被送往吴县西柴里居住,由吴国内史刁彝、御史顾允领兵监管。此时,国中有不少同情司马奕遭遇的大臣、将领,假借他的名义起兵反抗桓温,并打算把他重新扶上皇位。而司马奕听到风声后,却变得更加忧惧,每日里闭门谢客,唯恐被桓温抓到把柄,从而遭到杀害。
       此时,简文帝的儿子孝武帝在位,在获悉堂侄司马奕种种举动后,便认为他已经安于屈辱、堕落,再无复辟之心,由此解除对他的杀心。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十六日,司马奕在被废黜15年后,最终病死于吴县住所,时年45岁。司马奕死后没有谥号,不起皇陵,史书上一般把他称作废帝或海西公。纵观司马奕的人生,怎一个“悲”字了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2: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五讲作业

1.你如何评价慕容垂逃亡?
回答:公元349年,前燕的军队大举南下进攻幽州,开始了慕容鲜卑争霸中原的时代。前燕先后击败后赵、冉魏,割据于黄河下游的广袤土地。当时的前燕曾与前秦、东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然而好景不长,前燕的昭明帝慕容俊和辅政大臣慕容恪死后,前燕陷入混乱中。
慕容恪去世前向幽帝慕容暐推荐吴王慕容垂接替自己担任辅政。戎马一生的慕容恪深知慕容垂的能力,故不遗余力地将他推荐给慕容暐。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自己死后,不但慕容垂被逼逃亡他国,连前燕也被灭国。

369年,东晋的桓温趁慕容恪去世,大举北伐燕国。晋军长驱直入,一直推进到枋头。前燕国内一片混乱,不知所措。吴王慕容垂联合前秦的军队击退东晋的入侵,才使燕国幸免于难。但此战过后,慕容评和太后担心慕容垂功高震主,密谋想将他杀死。
得知内情的慕容垂与长子慕容令连夜出逃关中,投奔前秦而去。就在慕容垂离开的第2年,前燕就被前秦所灭。鲜卑族慕容部的宗室王爷们或逃或降,树倒猢狲散。此时距离前燕进入中原称霸不过才20年左右。

慕容垂在前秦这10多年,苦苦寻找机会复国。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他的机会终于来了。384年,已经近60岁的慕容垂振作精神,集合鲜卑旧部,在邺城宣布复国,建立了后燕国。在生命最后的10多年里,慕容垂继续统领着鲜卑骑兵南征北战。不断努力下,后燕国基本上恢复了前燕时代的版图。


2怎么看待孙盛作《晋春秋》之后桓温的行为?
回答:东晋太和年间,频繁的劳役、疾病和战争,使百姓死亡十之四五,引起百姓的怨愤。369年12月,秘书监孙盛写成《晋春秋》直书时事,谴责当权者,并直书恒温北伐失利之事。恒温见后大怒,对孙盛的儿子说:北伐前燕,却有失利,但还不至于入孙盛所说的那样严重,如果不加修改而让其流行,当心孙家的名媛。孙盛之孙遂请求恒温谅解,并答应立即改正。诸子哭泣叩头,请求孙盛为孙家百口命运,改写书籍。孙盛大怒,坚决不允许,诸子只得私下将书修改后交付出去。然后,孙盛当初已另写副本,流传他国,晋孝武帝即位后征求天下异书,从辽东人手中获得副本。该本书与东晋流行本不同。于是,两种版本都保存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2: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对王猛 的金刀记有什么看法10-湘竹四年级第六讲作业

答:王猛,字景略。山东寿光人,文武俱能胸襟广阔,气度不凡。在符坚登基为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王猛为尚书左仆射,司隶校尉,总揽朝纲。王猛用金刀计,心思缜密,其计不可谓不毒,但是并没有完成用计目的,杀死慕容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计失败了,可是真的失败了吗。灭燕几年之后,王猛病死,可以说慕容垂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果不出王猛所料,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分崩离析,慕容垂复国,史称后燕。后燕强盛一时,可是慕容令死后,嫡子只剩下慕容宝,慕容垂子侄中不乏能力突出的人,可偏偏这位活宝,这个太子,庸碌无为,“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为了给太子立威,为了清除北魏的威胁,参合陂之战爆发,慕容宝率领后燕军队惨败,坑杀后燕军队数万,慕容垂以老病之躯又一次征讨,病死军中,慕容宝接任后燕皇帝。后燕国每况欲下。且因慕容宝不能服众,慕容氏内部也是分崩离析。没过多少年,后燕就灭亡了。可以肯定,无论立嫡长子还是立贤,慕容令都将承接慕容垂的位置,而且将是无可争议的燕主,他的资历、经历、能力是所有人都服气的,所有兄弟都不会有谋逆之心,参合陂之败或许就不会是后燕惨败,那时大燕精锐犹在,北魏纵有拓拔珪,两人之间也不会是一边倒。王猛的“金刀计”看似没有达到直接效果却改变了历史。金刀计没能杀了慕容垂,间接却死了慕容令,以至于有慕容宝参合陂惨败,有后燕的遗憾,如果慕容令没死,就没有他的妻子献幽皇后丁氏拥立小叔子兼情人慕容熙为帝,造成的后燕基业崩坏,如果慕容令没死,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南征失败关键在于王猛,如果王猛不死,苻坚定能一统天下。而苻坚与王猛定是相得益彰。堪称翻版的刘玄德与诸葛亮。虽然苻坚对王猛言听计从,但有一件事情没有听,就是在对慕容垂的处理问题上。王猛就几次相劝符坚,慕容垂龙颜凤目,长子慕容令更是虎狼之辈,陛下最好除之,符坚道,天下未定,如果杀了投奔我们豪杰之士,以后谁还来投奔于我。再说我以恩意款待慕容垂,想必他不会恩将仇报。但历史证明王猛是对的,最后符坚亡国就亡于慕容垂之手。  在当时王猛并不甘心,用“金刀计”除去了慕容垂最有出息的儿子慕容令。也算除了后患。在公元360年,符坚任命王猛为主帅,慕容垂为副帅兼向导,慕容令为参军讨伐慕容垂母国燕国。出征在即,王猛与慕容垂自然要商讨作战计划,二人一个是深谋远虑,一个是能征善战,双方谈话愉快,最后王猛对慕容垂说:“慕容兄,你我一见如故。此番久别,不知兄有何物赠我,使我睹物思人?” 慕荣垂道:“承蒙王兄抬爱,我有金刀一柄,未曾离身。今宝刀赠英雄,千里之外,见之如晤。
  也许就在拿到金刀那一刻,王猛灵光一闪,所谓“金刀计”就此形成。王猛收买下慕容垂亲信金熙去完成此项计划,金熙拿着慕容垂金刀来到慕容垂长子慕容令住所洛阳,带来慕容垂密令(口信 ),言道:“我父子投奔秦国是避祸而已。但现在苻坚讨伐燕国。你我具是燕国宗室,焉能自己讨伐母国,苻坚若灭燕以后,你我父子必死无葬身之地,但我们如果现在反正,我们还有机会,现在我已经脱离秦国大军控制,你现在立即前往燕都邺城。将此事告知皇帝陛下(慕容韦)定能成功。事情机密以金刀为证。慕容令相信了金熙传话,毕竟燕国是慕容垂的母国,于是在此情况下慕容令叛逃重回前燕。
  在长安的慕容垂得知长子慕容令逃回燕国,大惊之下仓促出逃但被追回,本来王猛是想借刀杀人,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苻坚还是原谅了慕容垂,待慕容垂如初。而逃回燕国的慕容令,却没有得到慕容韦信任,对于慕容令二次反叛十分反感,但慕容韦没有杀而是流放了。合该慕容令倒霉,被流放好好待着就完了呗,慕容令心有不甘,而是密谋起兵反叛。叛乱被镇压。慕容令只身逃走后被斩杀。至此“金刀计“计划完成。王景略手段毒辣,一石二鸟之计。心思十分缜密。可惜苻坚过于宽厚,“金刀计”只成了一半。

金刀计没能杀了慕容垂,间接却死了长子慕容令。让慕容垂后继无人,慕容垂后来反叛苻坚,建立后燕,慕容垂太子慕容宝在参合陂之战惨败,坑杀后燕军队数万,慕容垂带病出征病死军中,这个花花大少慕容宝接任后燕皇帝。后燕国力衰退。二世而亡,可以说王猛的计策是成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2-15 22: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湘竹 于 2020-2-16 07:39 编辑

四年级第七讲作业10湘竹
比较王猛和桓温
答:王猛是忠臣,桓温是奸臣小人。乱臣贼子存祸心,废除皇帝更立新。小人桓温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常人相佐,即: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能力有限。桓温知道北伐立功是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最好途径,但是能力有限,意志不坚定,最后只好把全部精力转向对内,擅行废立,走上邪路。郗超智识过人,屡献正策不能用,今献邪计而见用,惜其不遇明主,和桓温一起走上邪路。
桓温行废立事。按常理,当选择未成年的小孩,以便控制。可是他却选择了位高权重的司马昱,有些蹊跷。等到司马昱去世,原因就不言自明了,司马昱年龄大,桓温指望他死后禅让给自己。这让我想起公元365年,“司徒昱闻陈祐弃洛阳,会大司马温于洌洲,共议征讨”,这次会面,值得怀疑。是否桓温与司马昱有阴谋,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死后禅让帝位给桓温?所以桓温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行废立事,把司马昱送上皇帝宝座。桓温认为司马昱胆小,不敢不履行承诺,可是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在关键时刻不入朝,朝中又没有得力的人,虽拥重兵于外,却不能及时左右局势。结果两封诏书前一封被王坦之撕毁,后一封被王彪之封还,均不得执行。这里面也有疑点,王坦之封还诏书是可能的,当着皇帝面直接撕毁,可能性不大。再回想司马昱“若晋祚灵长,公便宜奉行前诏;如其大运去矣,请避贤路”的诏书,可知司马昱是个官场老手,不排除表面上让位,实际上暗中让二王反对,演戏给桓温看。而此时桓温年龄也大了、身体又不好,无力再发动新的政变,只好接受现实。结果桓温背下骂名,却为他人做嫁衣裳。
缺乏政治智慧。东晋乱就乱在世族政治,也乱在荆州。荆州占了全国一半的兵,也一直控制在世族手中。皇帝没有办法,也只能靠世族维持政治。话说回来,桓温还是忌惮谢安等人。世族忌惮世族。他不像王敦敢杀到建康逼宫,就怕留下千古骂名。结果还是留下了。
中国有句俗话:朝中有人好做官。恒温作为封疆大吏,虽然有实力,但自己并不接触核心的游戏规则,也没有死党为自己在中央穿针引线,提供信息。这就决定了恒温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破坏一个旧有的世界,但并没有资源、能力去把他改造成自己希望的新世界。可叹恒温竟然不知错在哪里,一味地拒绝寻找中央的资源。那恒温距离“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的失败就不远了。
桓温的根本当然在军队,但是要想成大事,自己又不想亲自出面,必须中央有一帮兄弟抬轿子,“里应外合”,桓温连这个都不知道,政治智慧实在有限。以他的才能,能到这个位置已经很对得起他了。
小人真不小,官架子大得很,皇帝多次征召而无动于衷,稳坐钓鱼台。没办法呀,军权在人家手里呀!司马昱一点新意也没有,学着刘备说同样的话,说什么可辅则辅之,不可则自取之,真不知天高地厚,竟自比于刘备,他比于孔明,差之十万八千里。司马昱、桓温之流,历史小丑而已,怎么能比肩诸葛孔明呢?恬不知耻!晋国总算出现了可以称为人臣之人:王坦之、谢安,维护朝廷尊严及皇家礼制,秉持正义,不辱职守,难得啊!
咸安二年,372年。二月,关东一批精英汉族人才在王猛的举荐下开始担任前秦帝国的重要官职,清河郡人房旷为尚书左丞,并且征召房旷的哥哥房默、及清河郡人崔逞、燕国韩胤担任尚书郎,北平郡人阳陟、田勰、阳瑶为著作郎。
乱臣贼子存祸心,废除皇帝更立新。这就是晋国,厚颜无耻的晋国,苟延残喘的晋国。小人桓温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常人相佐,即: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利用下三滥的手段先把司马奕搞臭。褚太后倚户看桓温的奏表,看了数行就说:“我就说么,桓温好不恙地回到建康,肯定是有大事。”女人敏感,搞政治的女人尤其敏感,做了太后的女人那就是最敏感。褚太后异常冷静,命人取笔过来,在桓温的奏疏上加了这么几句话:“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只是表达对时世人生的无限伤感,这几句可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媲美。  褚太后那意思是说:“你们这帮爷们真没劲”,但是桓温还是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他的改选计划。问题是皇帝“素谨无过”,怎么办?没有最狠的,只有更狠的,桓温的改选办就策划说,皇帝阳痿,他的三个儿子血统不纯。咸安元年,371年。自369年,袁真因为受到兵败之后的桓温推卸责任,因而愤怒反叛以后,投向燕、秦。


王猛的策略十分深远。关东的局势日益稳定,氐、汉合作的强大政治基础显示出极其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三月,秦王苻坚下诏征求关东人才,并要求官员们必须努力学习,不具备一定知识者,都罢免为民。前秦帝国的政治措施十分优良。六月,秦国任命王猛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特进、常侍、持节、将军、侯如故;召回中央任职,这是汉族人才、甚至说自古以来任何人物,所能够达到的最高信任与任用,这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有史以来、直至永远,无人能够超越。另外,为了代替王猛,苻坚任命阳平公苻融为使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镇军大将军、冀州牧,承担已经基本稳定的东方大任。
富有政治韬略。拿下燕国,王猛开始部署自己的人马,人才标准仍然是“皆关东士望”。王猛书生典兵,为了矫正当时氐族军队的军纪风气,有操切之处,也有妥协之处,没有自己强硬过界的地方,也就没有所谓妥协。王猛还是想用君臣之道、先王之法、朝廷纲纪一类的东西给这这些矫兵悍将们上个笼头,不光是自己使用起来方便,也为整个秦帝国将来作考虑。
促进民族融合。王猛正在自觉不自觉在进行所谓民族融合工作。当时的中国北方,汉人、鲜卑人、氐人的人口比例是多少,我们没有确切的数据,从总体上,应该是汉人多,但是从“有效政治人口”来看,也就是有资格参与国家事务的精英人口来看,汉人可能却是少数。氐人和后来的满族人一样,面临着以少治多的局面,在苻坚之前,没有这方面成功的榜样。王猛无疑是在主动寻找一种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保持军事的高压,一方面却要在政治上、文化上进行妥协甚至是被同化。民族之间的斗争,不论是以少对多(如以色列还是中国历代的少数民族统治),还是以多对少(比例俄罗斯对车臣),军事优势是一切的前提,民族的同化和被同化,双方或多方文化的认同,都是在军事压迫下进行的,这虽然看上去不美,却接近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在“游牧—农业”竞争时代,少数游牧民族用军事优势和文化上的主动妥协,可以形成民族融合的结果,这在中国历史上已被证明;在“农业—工业”竞争时代,早期的工业文明用坚船利炮和政治文明也有殖民成功的案例,但是在现当代,在很多地方,在军事上、文化上都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却反而有了一种“非对称”的优势,他们可以用极端的手法来对付貌似强大的对手,后工业代的高度文明,包括物质与文化,甚至包括“军事文明”,在攻击之下体现出了很大的脆弱性。911、阿富汗以及车臣等一系列种族民族冲突,也就是享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都是向着对立而不是认同的方向发展。 也许要再过几个世纪,人类才能对眼下的对立和冲突做出解释并提出解决办法。探险家、军人、传教士以及商人开创的“前全球化时代”还将继续,这个历史任务也许将由国际组织、互联网以及跨国公司来完成,而中间的接力者则是现代国家。建立超越种族、民族认同的国家认同,在东西方都有实践,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思考有无远弗界的能力,而作为人或人群其行为都有局限,有历史的局限,有文化的局限,有经济的局限。 
忠心耿耿,深得信任。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苻坚对王猛给予充分信任,充分授权,使得王猛能充分发挥才能,苻坚是最大的受益者,前秦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秦车骑大将军王猛,以六州任重,言于秦王坚,请改授亲贤;及府选便宜,辄已停寝,别乞一州自效。坚报曰:“朕之于卿,义则君臣,亲逾骨肉,虽复桓、昭之有管、乐,玄德之有孔明,自谓逾之。夫人主劳于求才,逸于得士。既以六州相委,则朕无东顾之忧,非所以为优崇,乃朕自求安逸也。夫取之不易,守之亦难,苟任非其人,患生虑表,岂独朕之忧,亦卿之责也,故虚位台鼎而以分陕为先。卿未照朕心,殊乖素望。新政俟才,宜速铨补;俟东方化洽,当兖衣西归。”仍遣侍中梁谠诣邺谕旨,猛乃视事如故。
公正无私。前秦车骑大将军王猛,考虑到都督六州的责任重大,向前秦王苻坚进言,请求将此重任改授给亲近而又贤明的人。还有受命相机选拔六州郡县官吏的工作,也已经停止了,王猛请求自己去镇守一州以效力。苻坚回复王猛说:“朕和你的关系,从道义上讲是君臣,从亲情上讲则胜过骨肉,虽然这又像齐桓公、燕昭王拥有管仲、乐毅,刘备拥有孔明,但我认为要超过他们。人主寻求有才能的人时辛劳费力,得到人才就省力放心了。既然把六州委托给你,那么朕就解除了东顾之忧,不是以此来对你表示优待尊崇,而是朕自己寻求消闲安逸。打江山不易,坐江山也难,假如任非其人,祸患出现于我们预料之外,岂止仅是朕的忧患,也是你的责任,所以宁肯让三公的职位空虚也要首先分职陕东。你不了解朕的心愿,有违朕本来的期望。刚刚建立的政权急需人才,应该尽快选拔充实官吏,等到东方教化融洽以后,理当让你身着上公礼服西返。”苻坚于是派侍中梁谠到邺城去传达诏令,王猛也就像从前一样地处理政事。王猛依据洛川的战功,请求任命邓羌为司隶校尉。前秦王苻坚下达诏令说:“司隶校尉负责督察京城周围的地区,职责重大,不能用来优待名将。汉光武帝不以政务官职赏赐功臣,实际上是更看重他们。邓羌有廉颇、李牧那样的才能,朕准备将征伐的事情交给他,在北方平定匈奴,在南方扫除扬、越,这才是邓羌的重任,司隶校尉怎么值得交给他呢!进升他的封号为镇军将军,赐位特进。”  
文武双全。王猛帅兵三万,后加兵至六万,春发秋收,攻取邺城,一举灭燕。而桓温肯定是羡慕嫉妒恨。羡慕的是苻坚对王猛支持绝对够力,嫉妒的是这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北方穷汉竟然奏此大功,恨的是朝廷上下苟且偷安,对自己北伐扯胳膊拉腿看笑话。秦灭燕,北方东西合为一体,俨然当年晋灭吴之前的局势,桓温知道,要从苻坚、王猛手里夺回河洛幽并更是做梦都不可能了。怎一个郁闷了得!
  桓温有名言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如今流芳的大路堵上了,遣臭的洞口却开着,桓温出口受阻,于是眼光向内扩大内需。郗超揣摩透了桓温的心思,建议桓温学习伊尹、霍光好榜样,改选皇帝。
  是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建康,给褚太后打报告,请求废掉皇帝司马奕,立丞相司马昱,而且370年二月,袁真卒,部下陈郡
出类拔萃。二月,前秦帝国任命韦钟为青州刺史、梁成为兗州刺史、徐成为并州刺史、王鉴为豫州刺史、彭越为徐州刺史、皇甫覆为荆州刺史、姜宇为凉州刺史、王统为益州刺史,并同时任命方面军事大员,主要由秦国贵族功臣担任。苻坚又认为关东大地刚刚平定,郡守、县令应当富有威信并且称职,因此命令王猛可以权宜自主选拔英俊人才,补充任命六州守令各级官员,授任以后,再向中央上报,然后正式补办任命文书。王猛此时在东方的权势极大,充分显示出他个人极其出类拔萃的才干谋算,形成一种氐、汉全面合作的最为强大的政权基础。王猛之破张天锡于罕也,获其将敦煌阴据及甲士五千人。秦王坚既克杨纂,遣据帅其甲士还凉州,使著作郎梁殊、阎负送之,因命王猛为书谕天锡曰:“昔贵先公称藩刘、石者,惟审于强弱也。今论凉土之力,则损于往时;语大秦之德,则非二赵之匹;而将军翻然自绝,无乃非宗庙之福也欤!以秦之威,旁振无外,可以回弱水使东流,返江、河使西注,关东既平,将移兵河右,恐非六郡士民所能抗也。刘表谓汉南可保,将军谓西河可全,吉凶在身,元龟不远,宜深算妙虑,自求多福,无使六世之业一旦而坠地也!”天锡大惧,遣使谢罪称藩。坚拜天锡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西平公。
王猛在罕攻破张天锡的时候,俘获了他的将领敦煌人阴据及披甲士兵五千人。前秦王苻坚平定了杨纂以后,派阴据率领他的披甲士兵返回凉州,让著作郎梁殊、阎负去送他们,顺便命令王猛写信告诉张天锡说:“过去你的先公向刘曜、石勒称藩的原因,只是考虑了力量的强弱。如今要论凉国的力量,则不如过去;要说大秦的德威,也不是二赵所能匹敌,而将军却反而与秦国绝交,这恐怕不是祖先的福份吧!以秦国的威力,只要一动作就没有谁能够阻挡,可以让弱水掉头东流,让长江、黄河回流西向,关东既已平定,就将移师黄河以西,恐怕不是你六郡的士人百姓所能抵抗的。刘表说汉水以南可以自保,将军说黄河以西可以保全,凶吉祸福全都系于你身上,可以借鉴的往事并不遥远,你应该深思熟虑,自己多谋求一点福份,不要让六代人经营的大业毁于一旦!”张天锡十分害怕,派使者向前秦谢罪称藩。苻坚授予张天锡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西平公。  [15]王猛以潞川之功,请以邓羌为司隶。秦王坚下诏曰:“司隶校尉,董牧皇畿,吏责甚重,非所以优礼名将。光武不以吏事处功臣,实贵之也。羌有廉、李之才,朕方委以征伐之事,北平匈奴,南荡扬、越,羌之任也,司隶何足以婴之!其进号镇军将军,位特进。”
敢于进谏。  冬季,十月,前秦王苻坚到邺城,在西山打猎,竟然十多天还留连忘返。乐官王洛勒住马劝谏说:“陛下为百姓所依托,如今久猎不归,一旦出现不测之患,让太后、天下人怎么办呢!”苻坚因此停止打猎回到了王宫。王猛接着进言说:“打猎确实不是当务之急,王洛的话,不可忘记。”苻坚赏赐王洛一百匹帛,授官箴左右,从此就不再打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96

帖子

12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50

灌水之王优秀版主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超级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21: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湘竹 于 2020-2-23 07:13 编辑

四年级第八讲作业10-湘竹

一、恒温为什么没拿到九锡?
答:谢安故意拖延。谢安是官场斗争的高手,不露锋芒,左右逢源,却每于关键时候巧妙地实现自己的意图,终于掌控朝政。九锡是古代位极人臣的最高礼遇,也是一种危险的政治信号。历代篡位的臣子都把它视为迈向皇帝宝座的最后一步。此时桓温要求加九锡,称帝意图昭然若揭。对此,谢安不予正面回应也没法回应。见桓温病重,便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反复修改,借机拖延。不久,桓温就病逝了,九锡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一代枭雄,最终没能如愿。+
“九锡”就是“九赐”,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据古书《礼记》所载,这九件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jù chàng)、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 、乐县,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
1.车马:指天子所乘的马车,用六匹马牵引,豪华又威严。天子赐车马,表彰德行高尚的人。2.衣服:指衮冕之服和赤舄(xì)。衮冕是古代皇帝及大臣参加重大活动时穿的礼服和礼冠,赤舄是天子和诸侯穿的鞋子。 天子赐衣服,表彰能安定人民的人。3.秬鬯:古代一种香酒,用于祭祀和赏赐诸侯。天子赐秬鬯,表彰有孝道的人。4.朱户:指红漆的大门。古代富贵之家也通常将大门漆红,但和天子赏赐的朱户有些区别。 天子赐朱户,表彰拥有民众多的人。5.纳陛:特制的台阶。有两种不具体的说法,一是能隐藏登阶人身体的台阶,二是阶级平缓的台阶。天子赐纳陛,表彰能进善言或贤才的人。6.弓矢: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天子赐弓矢,表彰能征讨不义的人。7.斧钺。上古两种相似的兵器,代表刑罚、杀戮,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天子赐斧钺,表彰能诛杀罪者的人。8.虎贲:古代称皇宫禁卫军的将领为虎贲,也称勇士为虎贲。天子赐虎贲,表彰能除退奸恶的人。9.乐县:乐悬,指制定和校正音律的工具。天子赐乐县,表彰使人民安和快乐的人。斧钺
二、王猛之死对苻坚最大打击是什么。答:王猛之死让苻坚失去了成就千古伟业的谋士,难得的忠臣和伟大的政治家。有王猛在,前秦国泰民安!王猛之死,各方蠢蠢欲动,潜伏的危机更深。 让具备无人能够超越的特殊见识、谋略和才能的汉族最杰出的天才人物清河武侯王猛病重,秦王苻坚特地为了他的病情祈求南、北郊及宗庙、社稷,并且分别派遣侍臣祈祷全部河、岳诸神,但是没有什么效果。王猛在病情略微好转的时候,上疏给这位不计民族差异、出身低微、一力举拔、使得自己能够有机会成就千古伟业、施展一生学业抱负的英明君主苻坚,发出自己生命的最后强烈声音:没有想到陛下为了挽留臣的生命而违背天地大德,自从开天辟地以来,这样的事例绝无仅有。臣听闻报答大德,没有比尽言更大的了,现在谨以即将垂没的生命,仅献遗言。陛下的功勋,已经威震八荒、光教六合、遍于天下,九州大地已经占据十分之七;平定燕国、占有蜀地,轻易完成。古代圣哲贤王,知道功勋业绩来之不易,因而执政之时战战兢兢、如同站立于深谷边缘;只希望陛下能够追踪前代圣贤君主,那就是天下的幸运。苻坚看完上疏,悲恸无比。

王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后人评价他是“功盖诸葛第一人”,“景略之存亡则苻氏之兴衰也”。从苻坚夺位开始,王猛在苻坚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是关键角色。苻坚和王猛,就如前秦的两翼,如今一翼已折,苻坚的大业亦随之去亦。
前秦扩张太快,内部构成非常复杂,各方势力的归属感尚未完全建立,思故国之心仍在,再加上苻坚过于宽厚,疏于整顿,使得潜伏的危机更深。王猛,可以压得住各方,王猛不在,各方必蠢蠢欲动,苻坚不能制。
柏杨:王猛是中国成功的伟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诸葛亮,在他之后有王安石,诸葛亮欠缺军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强大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独展长才,把一团乱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恶霸,硬是凝结成为金钢;不但国泰,而且民安。距今虽已一千余年,但仍使我们对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怦然心动。
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苍延长他十年二十年寿命,他带给社会的政治轨道会更稳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27 , Processed in 0.0661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