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晓苑风辞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传统文化有很多,传统文化有有糟粕也有精华。
(1)传统文化主要种类: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层次去发掘。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大禹治水_
①大禹治水[dà yǔ zhì shuǐ]
释义: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出 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近义:过门不入
②铁杵磨针
释义: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抱诚守真、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①抱诚守真
释义: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出处: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
②表里如一
释义:表:指外表,也形容一些表面功夫;里:指 内心;意思是说话、行动和心里所想的完全一致,表面和内心都一样。形容言行和品质完全一致。
出 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朱子全书·论语》:“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近义:言行一致、心口如一、说一不二、名副其实、名符其实、表里相符、表里一致
反义: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色厉内荏、叶公好龙、言行相诡、表里不一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临危不惧、勇往直前、马不停蹄
①临危不惧 [lín wēi bù jù]
释义:临:遇到;危:危zhi险;惧:怕。遇到危dao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出 处:《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贪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近义词:无私无畏 见义勇为 无所畏惧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反义词:临阵脱逃 惊惶失措 不可终日 如临大敌 惊慌失措 贪生怕死
②勇往直前
释义:不怕艰险,奋勇地一直往前进。
出 处: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
近义:一往无前、奋勇向前、昂首阔步、再接再厉、前仆后继、不屈不挠、马不停蹄、重张旗鼓、所向无敌、义无反顾、奋勇直前、一往直前、高歌猛进、死不旋踵
反义:畏缩不前、畏首畏尾、趑趄不前、打退堂鼓、裹足不进、望风而逃、不能自拔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另辟蹊径 、不落窠臼、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独具匠心(匠心独运)
①推陈出新
释 义: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出 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近义:吐故纳新、除旧布新、鼎新革故、铸新淘旧、除旧更新、独辟蹊径、逐新趣异、涤故更新、推陈致新、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标奇立异、花样翻新
反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食古不化、一仍旧贯、安常习故、墨守陈规、泥古不化
②另辟蹊径
释义: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出处:叶圣陶《倪焕之》:“对于这样另辟蹊径的教育宗旨与方法,自己确有坚强的信念。”
近义:独辟蹊径
反义:随大流、依样画葫芦、例行公事。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①愚公移山
释义:传说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北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路,他下决心要把山平铲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近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铁杵磨针、精卫填海、铁杵成针
反义: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②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释 义:也说废寝忘餐。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 寝,昃晷忘餐。”
出 处:《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寢食者。”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近义: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发愤忘食、凿壁偷光、以夜继日、孳孳不倦、不遑暇食、忘餐废寝、闻鸡起舞、起居无时、焚膏继晷、宵衣旰食
反义:饱食终日、游手偷闲、游手好闲、心不在焉、旰食宵衣、因噎废食、无所事事
③披星戴月[pī xīng dài yuè]
释 义: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 出 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近义:早出晚归、废寝忘食、披霜冒露、水宿风餐、餐风宿雨、戴月披星、餐风饮露、栉风沐雨、带月披星、夜以继日、餐风宿露
反义:悠闲自得、玩岁愒时、游手好闲
④赴汤蹈火 [fù tāng dǎo huǒ]
释 义:晋嵇康《与山 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汤:滚开的水。蹈:踩。
出 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近义:出生入死、粉身碎骨、出死入生、历尽艰险、两肋插刀、不避汤火、赴蹈汤火、肝脑涂地、奋不顾身
反义:贪生怕死
⑤大义凛然 [dà yì lǐn rán]
释 义:坚持正义,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凛(lǐn)。
出 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近义:临危不惧、浩然正气、视死如归、正气凛然、从容不迫
反义:奴颜婢膝、卑躬屈膝、临阵脱逃、奴颜卑膝、里通外国、缩手缩脚
⑥过目成诵 [guò mù chéng sòng]
释 义: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很强。《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成诵:能背诵出来。
出 处:《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宋史·刘恕传》:“恕少颖司,书过目即成诵。”
近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博闻强记、一览成诵 反义:熟视无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