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9-21 23: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画蝶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八讲作业
1.桓温为什么没有拿到九锡?
答:先说说九锡,它是一个汉语词语,锡,在古代通“赐”字。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记载见于《礼记》。第一个意思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第二个意思是魏晋六朝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率皆袭王莽谋汉先邀九锡故事,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皇权最盛的汉武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问题在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至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历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锡以避嫌,譬如李严曾向诸葛亮试探劝进受九锡,诸葛亮回答要灭魏之后再接受。《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魏,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桓温生性豪迈高洁,十分有气概,且样貌伟岸,与他年龄相仿的刘惔认为他是稍逊于孙权、司马懿的人才。桓温长大成人以后,被选为南康长公主的驸马,成为晋明帝的女婿,桓温在仕途上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他是皇帝的驸马,他确确实实有真才实干,无论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他都具备,剿灭成汉,收复徐州、豫州,都是实打实的功绩,因此可以说他最后能得到权倾朝野、一手掌权的地位都是他自己打拼下来的。承袭父爵位,逐步登上仕途,成帝元年时他23岁任琅琊太守,逐步升至徐州刺史。此后,桓温逐渐在朝中大展抱负,先是镇守荆州,为日后专权打下基础;之后桓温伐蜀得胜更是声名大振;最后由于三次北伐告败然而他在历史上的争议性,主要在于他晚期显露出来的篡权异心,桓温野心勃勃,晚年废帝专权,欲求九锡而得皇位,一度威势极盛,连东晋时期地位十分显赫的谢安见他都俯首遥拜,甚至以君臣名义相称,可见他当时在朝中的地位。
桓温为人极具才能,小小年纪便英气俱现,十六岁时便报杀父之仇,此后在多场战役上大显身手,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不过桓温为人也有些过于自负、主观以及急功近利,在北伐战争中就因屡屡无视郗超等人的建议而最终告败。
即使在退兵回荆州的路上得了重病,桓温并没有断绝篡位的野心,又上表要求朝廷赐予他九锡的礼遇.谢安知道不能和桓温硬顶,就反复拖延赐予九锡的文书,一直拖到桓温病死,桓温说过一句极为经典的话,“既然不能流芳百世,不如就遗臭万年!”可见他在政治上确有篡权野心,不过最终未成而死,没有像他的儿子桓玄那样造成大的结果,桓温还是个行事相对慎重的,且算是个“篡位嫌疑人”吧。
2.王猛之死对苻坚最大打击是什么。
答: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公元357年,苻坚发动政变,暴虐的苻生众叛亲离,与其帮凶一起被诛杀。之后苻坚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元永兴。而王猛则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参赞军国大事。从这以后,王猛终于有了一展才华的舞台,他满腹的经纶,终于有了发挥的机会。这一年,王猛33岁。
首先,王猛“举异才,修废职”,王猛深知人材对于治政的重要性,不断向苻坚推举贤能参与国政。在王猛的推荐下,苻融,任群、朱彤等一批贤才得到重用,而那些尸位素餐之徒,则纷纷被王猛弃用。同时他帮助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改变了当时士族豪门垄断朝廷的局面,有利与有才有德的寒门之士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否定了西晋永嘉之乱以来许多胡族军阀统治者迷信武力、蔑弃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有效地提高了前秦各级官僚的智能素质,"才尽其用、官称其职"的新局面日益形成,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也为之一变。
第二,王猛针对关中经久战乱,经济残破的局面,“课农桑,恤困穷”,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障百姓的生产生活活动,加强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富。同时,王猛还注重教育,注重教化百姓,以期培养人才,改善社会风气。王猛的这些措施在苻坚的支持下很快收到成效,前秦政权的汉化程度大大加深,关中一带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出现了永嘉之乱以来难得的局面,而前秦的百姓都对王猛使得他们得以安居乐业的措施感到非常高兴。
而苻坚则是对王猛的这些新政措施非常赏识,他真实地感觉到了王猛出众的才华对他是多么的重要,更加信任和重用王猛。此后王猛竟然升迁了五次,不过只有三十六岁,却已经权顷内外了。可见苻坚对他是何等的信任,又是何等的厚爱和重用!综观古今,君王对臣子能加以信任而没有猜忌的真是少之又少,如苻坚对王猛这般的,简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苻坚可谓真正是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面对着那么多本族的大臣、豪强、权贵对一个出生寒门的汉人的诋毁,谗言,他一句也没有当回事,没有怀疑过王猛,也从没有猜忌王猛这样做是否有贰心或者其他目的,真是古今难得一见。
通过王猛等人几年来的治理,前秦成为诸国中最有生气活力的国家,国家的强大让苻坚有了更大的雄心,期望能统一中国,结束乱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猛和苻坚制订下了先稳定西北,而后扫荡关东,统一北方的战略构想。透析王猛此举,不难发现王猛想到的不单是击破张天锡,他心中考虑的是整个西北的局势。就这样,曾经强大不可一世的前燕国土崩瓦解,前燕诸州牧守及六夷渠帅尽降于前秦,史书载“凡得郡百五十七,户二百四十六万,口九百九十九万。”,前秦此时已然成为北方的霸主,实力大增。
可以说王猛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后来王猛留镇邺城,除旧布新,发展生产,燕国旧地六州之民如同旱苗逢雨,欢欣雀跃。王猛还广纳贤能,为前秦政权增加新鲜血液,推举了崔逞、韩胤、阳陟、田勰、阳瑶、郝略等一批关东名士入朝参政。很快,慕容暐慕容评留下的烂摊子就得以收拾。
这一切,都离不开王猛的治国方略和南征北讨。苻坚深深感激王猛的为国家建立的功业。王猛呢,一生为苻坚谋划着一统四海的宏图之时,由于勤于政务,加之事必躬亲,长年累月的辛劳使他终于积劳成疾。公元375年6月(前秦建元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王猛重病不起。苻坚看到王猛病倒,心急如焚,亲自到长安南、北郊以及宗庙、社稷处为王猛祈祷,又分派侍臣到各名川大河祭祀诸神。
总结:王猛自出山入仕前秦凡十八年,辅佐苻坚可谓鞠躬尽瘁,尽心竭力。在他的治理下,前秦由一个落后的部族政权迅速汉化,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晋书》和《资治通鉴》都称其“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使得前秦“国富兵强,境内大治”。可惜的是,王猛在病榻的劝谏,苻坚最初还能记得,但是数年之后,苻坚就忘记了王猛的遗教,鬼迷心窍般地不顾大臣的反对去攻打东晋。以至后来的淝水之败。而王猛劝说苻坚尽早除去而苻坚却一个也没有除去的那些野心家们,如慕容垂、慕容冲、姚苌之流,却趁机在此刻发难,举兵反叛,使得刚刚统一北方不久的前秦被搅得七零八落。及至苻坚为慕容冲所围,苻坚才后悔异常,痛而叹息:苻坚因为没有听从王猛的遗言,最终伐晋未成,反而被姚苌这个小人缢死在新平佛寺。前秦政权,遂告覆亡,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尽管最终前秦没有能统一中国,而是走向覆亡,但是王猛经天纬地的雄才,却为后人所赞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