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8-4 11: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40课作业:007*浪淘沙
一、填空题
1.词语在(汉语)中多由四个字组成,是实用的(固定词组)。“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常用的形式。
2.四字格词语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它一般由分成前后两部分的(四个语素)构成。从(语法)关系看,词语中前后两个部分可以是主谓、动宾、偏正或者并列关系。从结构上看,四字格成语是由(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组成。
3.(四个)字音节鲜明清晰,许多成语念起来抑扬顿挫,起落跌宕,十分和谐,具有(语音上)的美感,使用他们能够增强(音律)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成语还有(比喻)、(夸张)对照、讽刺、引语等修辞作用,尤其是作为(引语),不但使自己的论证具有(说服力),文章有(战斗性),而且使语言生动活泼。
二、辨别成语
请大家根据本课中的成语,找出你喜欢的10条成语,解释并注明出处,以及近义词、反义词等。此题请独立完成!可百度。
按以下格式完成答题:
1.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诗》的序)
【近义词】:洞天福地
【反义词】:人间地狱
【歇后语】:陶渊明的理想
【灯谜】:空中仙阁
【用法】: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结构】:偏正式
答:1.心口如一: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五回:“紫芝妹妹嘴虽厉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当,倒是一个极爽快的。”
【近义词】: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反义词】: 心口不一、花言巧语
【歇后语】:
【灯谜】: 最诚实的人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指人诚实
【结构】主谓式
2.始终如一:终:结束;始:开始。自始自终一个样子。自始至终,一直不变。
【出处】《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
【近 义 词】始终若一
【反 义 词】反复无常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始自终一个样子
【结构】补充式成语
3.一视同仁:。同样看待,同施仁爱。指平等待人,不分亲疏厚薄。朱自清《回来杂记》:“警察却不怕自行车,更不怕洋车和三轮儿,他们对洋车和三轮倒是~,一个不顺眼就拳脚一齐来。”
〔出处〕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近义〕等量齐观 视同一律
〔反义〕厚此薄彼 另眼相看
【歇后语】待人不分薄厚
【结构】偏正
4.万众一心:形容团结一致,千万人一条心。
近义词:万全之策、同心同德
反义词:挂一漏万、各自为政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出处:清·金安清《洋务宜遵祖训,安内攘外,自有成效说》:“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上下联络,万众一心。”
5.表里如一: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朱子全书·论语》:“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近义词】: 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反义词】: 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歇后语】:【灯谜】: 回
【用法】: 作谓语、定语
【结构】主谓
6.如出一辙: 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出处】: 宋·岳珂《桯史·汤岐公罢相》:“盖其相两朝,再罢相,乃累洪氏二兄弟,先后若出一辙,可笑如此。”
【近义词】: 如出一辙、若出一轨
【反义词】:【歇后语】:【灯谜】: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论和行动
7.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出处】: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近义词】: 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反义词】: 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歇后语】: 中药铺的家伙
【灯谜】: 否;囫;自由体
【用法】: 作宾语、
8.百里挑一: 一百个中间选一个,形容极为出色或少见详细解释.形容不可多得。
【出处】《红楼梦》第一二○回:“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
【近义词】凤毛麟角
【反义词】多如牛毛
【歇后语】【灯谜】剩下九十九个
【用法】作定语,褒义词
【结构】偏正式
9.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近义词】: 一字师
【反义词】:【歇后语】【灯谜】: 三军摆成长蛇阵
【用法】: 作宾语
【结构】偏正式
10.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天天地,渺苍海之一粟。”
【近义词】九牛一毛、太仓一粟
【反义词】恒河沙数
【歇后语】麦粒掉进太平洋
【用法】可作谓语、宾语;指微不足道的事
【结构】偏正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