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1-27 10: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水晶作业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一统天下
解释: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常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关单位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可泛指少数人霸占的某一领域。
出处:《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近义词:独立王国
反义词: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拨乱反正
释义:拨:治理;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示例】:
出处:《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例句: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近义词:旋转乾坤
反义词:积重难返

尊王攘夷
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释义:面对外族入侵,结成民族统一战线不一而足
释义: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出处
《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例句: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近义词:不胜枚举
反义词:寥寥无几

不绝如线
释义:原作“不绝若线”。 2.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 3.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例句: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弱,不绝如线。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近义词:岌岌可危
反义词:牢不可破

正色立朝
解释: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
出处:《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不毛之地
释义: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示例】: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例句:南方~,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近义词:荒无人烟
反义词:三山五岳

传闻异辞
成语解释: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1]
成语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一元复始
解释: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
出处:《公羊传 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例子: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5回:“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快奉一巨觞与殿下。”

善善从长
解释:善善:褒扬美德;从长:源远流长的意思。原指褒扬美德,源远流长。后用来比喻吸取别人的长处。
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例子: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1回:“我们只好善善从长,不要说出那般诛心的话,叫人听着寒心。”

九世之仇
解释:九世:九代,形容历时久远。指久远的深仇。
出处:《公羊传 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近义词:不共戴天
反义词:百年之德
例子:九世之仇,百年之德,至于今而始报之子孙,即报者亦不知其所以。(章炳麟《菌说》)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诸侯齐国国王齐哀公因为诸侯国纪国国王纪侯向周朝天子进谗言,被周天子处死。齐国的后代国君一直牢记这个仇恨,直到哀公后代的第9位君主齐襄公出兵攻打纪国,并消灭纪国,报了这个九世之仇。

点评

同学好,作业完成的全面仔细,向同学学习。  发表于 2020-11-27 16: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47

帖子

104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4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27 16: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03.二顷田
成语典故班第十一讲作业: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答:
1.不一而足
[解释]《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后用以形容同类的事情很多,不可尽举。
[出处]《公羊传·文公九年》:“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例句]他喜爱小说,家里收藏了各种小说,古今中外的都有,~
[近义]恒河沙数,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不计其数,出不穷,不壹而足,不可胜数,所在多有
[反义]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2.千里一曲
【解释】: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出自】:《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3.不绝如线
[解释]1.原作“不绝若线”。2.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近义]危如累卵,岌岌可危,不绝如发,不绝如带
[反义]安如泰山,牢不可破
4.尊王攘夷
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释义:面对外族入侵,结成民族统一战线
5.鱼烂而亡
解释:  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
出处:《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近义词: 鱼烂取亡
语法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6.传闻异辞
成语解释: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1]
成语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7.母以子贵
释义: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8.一元复始
[解释]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近义]:万象更新
[反义]:旧貌不然
9.拨乱反正
解释:  拨:治理;乱:指乱世;反:回复;正:正常。指整顿混乱局面;使秩序恢复正常。现在也指纠正错误;恢复正确的事理。
成语出处:《公羊传 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东汉 班固《汉书 礼乐志》:“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10.清君侧
成语解释: 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成语出处:《公羊传 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
唐 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 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151

帖子

15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27 16: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寻觅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公羊传)、(左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答:
1、不一而足
解释:
形容同类的事情很多,不可尽举。
出处:《公羊传 文公九年》
例句:
酒柜上名烟名酒,~。
【近义词】数不胜数【反义词】屈指可数。
2、不绝如缕
【解释】比喻事情极其危急。
【出处】唐柳宗元《寄许享兆孟容书》。
【例句】路上行人~。【近义词】不断如带、岌岌可危。【反义词】安如泰山。
3、千里一曲
【解释】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出处】:《公羊传  文公十二年》【例句】吾若万里长江,何能~。
4、鱼烂而亡
【解释】鱼烂从内脏开始,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出处】:《公羊传    僖公十九年》【例句】她决意已定,就是拼个~,也要状告到底。
5、不毛之地
【解释】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指荒凉贫瘠的土地。【出处】:《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例句】队伍选择了一块~,安营扎寨。【近义词】人烟稀少【反义词】沃野千里。
6、传闻异辞
【解释】原指措词不同,后泛指说法(传说)不一致。【出处】:《公羊传  隐公元年》【例句】单位里~,大家一头雾水。【近义词】说法不一【反义词】众口一词。
7、一元复始
【解释】指新的一年,新的开端。【出处】:《公羊传    隐公元年》【例句】祝少东家财源广进 、富贵吉祥、~。【近义词】万象更新【反义词】旧貌不然。
8、善善从长
【解释】比喻吸取他人长处【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年》【例句】只有~,才能提升自己。【近义词】博览群书【反义词】恶恶从短。

点评

继续加油 学一点都是好的!  发表于 2020-11-28 13: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47

帖子

7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47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27 16: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无主题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记录)体和(对话文)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1)一统天下
【解释】: 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
【出处】: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举例造句】: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近义词】: 独立王国
【反义词】: 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2)拨乱反正
【解释】: 拨:治理;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处】: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举例造句】: 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近义词】: 拨云见天、旋转乾坤
【反义词】: 离经背道、每况愈下
3)义形于色
【解释】: 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出处】: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举例造句】: 吴荪甫“义形于色”地举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边上猛击一下。 ★茅盾《子夜》五
【近义词】: 义无反顾、义正词严、义愤填膺
【反义词】: 理屈词穷、无理取闹、心怀叵测
4)清君侧
【解释】: 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出处】: 《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举例造句】: 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
5)正色立朝
【解释】: 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在朝廷上态度严肃。比喻不阿谀逢迎。
【出处】: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举例造句】: 秀夫正色立朝,尚日书大学章句,训导嗣君。(蔡东藩《宋史演义》第一百回)
6)冬裘夏葛
【解释】: 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出处】: 《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举例造句】: 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换衣服。 ★清·吴趼人《痛史》第一回。
7)反经行权
【解释】: 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
【出处】: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
【举例造句】: 而今客居数千里之外,只得反经行权,目下图个伴寂寥之计,他日娶了正妻,遣还了他亦无不可。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
【近义词】: 反经从权、反经合权
8)不一而足
【解释】: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出处】: 《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而足也。”
【举例造句】: 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近义词】: 层出不穷、不壹而足
【反义词】: 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9)千里一曲
【解释】: 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出处】: 《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举例造句】: 吾若万里长江,何能千里一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10)不绝如线
【解释】: 原作“不绝若线”。①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兒就要断掉的线一样。②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出处】: 《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举例造句】: 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弱,不绝如线。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近义词】: 危如累卵、岌岌可危
【反义词】: 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11)不绝如缕
【解释】: 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出处】: 《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举例造句】: 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不绝如缕。
【近义词】: 危如累卵、岌岌可危
【反义词】: 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12)鱼烂而亡
【解释】: 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
【出处】: 《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近义词】: 鱼烂取亡
13)不毛之地
【解释】: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出处】: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举例造句】: 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近义词】: 穷山恶水、穷乡僻壤
【反义词】: 鱼米之乡、天府之国
14)传闻异辞
【解释】: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出处】: 《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举例造句】: 台事传闻异辞,我们如堕五里雾中。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近义词】: 说法不一
【反义词】: 众口一词
15)母以子贵
【解释】: 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
【出处】: 《公羊传·隐公元年》:“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举例造句】: 任凭他是青楼婢妾,到得收他做了侧室,后来生出儿子,做了官,就可算的母以子贵。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
【近义词】: 母凭子贵
16)一元复始
【解释】: 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
【出处】: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举例造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17)善善从长
【解释】: 善善:褒扬美德;从长:源远流长的意思。原指褒扬美德,源远流长。后用来比喻吸取别人的长处。
【出处】: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举例造句】: 我们只好善善从长,不要说出那般诛心的话,叫人听着寒心。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1回
18)国色天姿
【解释】: 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出处】: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举例造句】: 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
【近义词】: 国色天香
19)九世之仇
【解释】: 九世:九代,形容历时久远。指久远的深仇。
【出处】: 《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举例造句】: 九世之仇,百年之德,至于今而始报之子孙,即报者亦不知其所以。 ★章炳麟《菌说》。
【近义词】: 不共戴天
【反义词】: 百年之德

尊王攘夷、传闻异词不是出自《公羊传》。

点评

问好,作业完成的真棒。  发表于 2020-11-29 16: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906

帖子

29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40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27 21: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色星空 于 2020-11-29 16:34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蓝色星空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1).反经行权
解释: 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
出处:《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
近义:反经从权、反经合权
反义:墨守成规
例句:而今客居数千里之外,只得反经行权,目下图个伴寂寥之计,他日娶了正妻,遣还了他亦无不可。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

2).不一而足
解释: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出处:《公羊传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近义:层出不穷
反义: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例句: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3).千里一曲
解释: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出处:《公羊传 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近义:不拘小节、不拘形迹、洒脱不拘
反义:谨小慎微、缩手缩脚
例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

4).不绝如解释:绝:断。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要断掉的线一样;也形容声音思绪微弱。
出处:《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近义:岌岌可危、危如累卵
反义: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例句: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弱,不绝如线。《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5).一统天下
解释: 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
出处: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举例造: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近义词: 独立王国
反义词: 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6).拨乱反正
解释: 拨:治理;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处: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举例造句: 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近义词: 拨云见天、旋转乾坤
反义词: 离经背道、每况愈下

7)清君侧
解释: 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出处: 《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举例造句: 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

8).义形于色
解释: 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出处: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举例造句: 吴荪甫“义形于色”地举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边上猛击一下。 茅盾《子夜》五
近义词: 义无反顾、义正词严、义愤填膺
反义词: 理屈词穷、无理取闹、心怀叵测

9).正色立朝
解释: 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在朝廷上态度严肃。比喻不阿谀逢迎。
出处: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举例造句: 秀夫正色立朝,尚日书大学章句,训导嗣君。(蔡东藩《宋史演义》第一百回)

10).冬裘夏葛
解释: 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出处: 《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举例造句: 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换衣服。 清·吴趼人《痛史》第一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93

帖子

5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93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27 22: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玉竹草堂 于 2020-11-27 22:42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玉竹
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一统天下:
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义形于色:
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       


拨乱反正:
解释:拨:治理;乱:指乱世;反:回复;正:正常。指整顿混乱局面;使秩序恢复正常。现在也指纠正错误;恢复正确的事理。
出处:《公羊传 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东汉 班固《汉书 礼乐志》:“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清君侧:
解释: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出处:《公羊传 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 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 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不绝如线:
解释:绝:断。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要断掉的线一样;也形容声音思绪微弱。  
出处:《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不毛之地:
解释: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不一而足:
解释: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出处:《公羊传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母以子贵:解释: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
出处:《公羊传 隐公元年》:“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点评

同学好,作业完成的全面仔细,向同学学习。  发表于 2020-11-28 10: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84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28 10: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独步轻欢作业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1、一统天下
成语解释: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常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关单位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可泛指少数人霸占的某一领域。
成语出处:《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近义词:独立王国
反义词: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成语例子: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成语故事: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一统天下的朝代是汉朝,秦朝统一后,由于暴政造成各地起义此起彼伏,汉高祖刘邦趁机斩白蛇而举义旗,一统天下,他也犯了分封诸侯的错误,造成内部诸侯争权夺利,战争不断,到了汉献帝时候,国家又分为三国。

2、拨乱反正
成语解释:治理;乱:指乱世;反:回复;正:正常。指整顿混乱局面;使秩序恢复正常。现在也指纠正错误;恢复正确的事理。
成语出处:《公羊传 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东汉 班固《汉书 礼乐志》:“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近义词:拨云见天、旋转乾坤
反义词:离经背道、每况愈下
成语例子: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成语故事:封建社会为了巩固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定一些礼教,儒家代表孔子提倡礼治,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遵守礼制,安于其位,秦末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严重冲击了封建礼教,汉朝建立后,命人重修礼仪以正君臣之位,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3、清君侧
成语解释: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成语出处:《公羊传 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 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 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成语例子: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谭嗣同传》
成语故事:《史记》和《汉书》都有提到,汉景帝时,晁错试图改变各王割据、威胁中央朝廷的局面,提出削藩。却由于其思想激进不懂得分化瓦解对手,致使矛盾激化,局势恶化。吴王刘濞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景帝听信袁盎等的建议处死了晁错。

4、义形于色
成语解释: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
成语出处:《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近义词:义无反顾、义正词严、义愤填膺
反义词:理屈词穷、无理取闹、心怀叵测
成语例子:蒋和森《风萧萧》:“卢携念着念着,声调竟显得那样的激昂,俨然一副义形于色的样子。”
成语故事:魏文帝称帝,陈群面带愁容,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即位,你为什么不高兴?”陈群回答说:“臣和华歆铭记先朝,现在虽然欣逢盛世,但是怀念故主恩义的心情,还是不免要流露出来。”

5、正色立朝
成语解释: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
成语出处:《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成语近义词:正色直绳
成语举例: 秀夫正色立朝,尚日书大学章句,训导嗣君。(蔡东藩《宋史演义》第一百回)

6、冬裘夏葛
成语解释: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成语出处:《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成语故事: 鲁桓公七年,春天,二月,己亥这天,咸丘被焚烧。用什么焚烧它?同柴焚烧它。为什么要用柴焚烧它呢?这是用火攻城。为什么要记载用火攻城呢?《春秋》的作者憎恨开始用火攻城这件事。咸丘是什么地方?是掷娄国的一个城邑。为什么不挂靠在邾娄国呢?因为作者把它当作一个国家。为什么把它当作一个国家呢?因为有国君在那里。  夏天,毅国国君绥来鲁国朝见。邓国国君吾离来鲁国朝见。为什么都称他们的'名字呢?因为他们都是失爵亡土的国君。那么为什么还称他们为侯和称他们来朝见呢?尊贵的人虽然失去了后世基业,但仍然应该按照原来的规格对待他们。
成语例子: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换衣服。(清 吴趼人《痛史》第一回)

7、反经行权
成语解释: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
成语出处:《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
近义词:反经从权、反经合权
成语举例:而今客居数千里之外,只得~,目下图个伴寂寥之计,他日娶了正妻,遣还了他亦无不可。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


8、不绝如缕
成语解释:绝:断;缕:细线。似断未断;像只有一根细丝维系着。比喻情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也形容声音微弱;但未中断。原作“不绝若线”。
成语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近义词:危如累卵、岌岌可危
反义词: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成语故事: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亦作“不绝如线”。
成语例子: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不绝如缕。

9、尊王攘夷
成语解释: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成语出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成语故事:春秋 时代,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夷狄”。当时, 周 天子的地位已日趋衰微,但名义上仍然是诸侯的共主。 齐 晋 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 汉 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尊王攘夷”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论语·宪问》“ 晋文公 譎而不正, 齐桓公 正而不譎” 宋 朱熹 集注:“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 周室 者也。”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八:“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诺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10、传闻异辞
成语解释: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成语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近义词:说法不一
反义词:众口一词
成语故事: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二:“杨妃缢死佛堂,《唐书》、《通鉴》俱无异词;独刘禹锡《马嵬》诗云:‘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似贵妃之死,乃饮金屑,非雉经矣。传闻异辞,往往如是。”
成语例子:台事传闻异辞,我们如堕五里雾中。(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11、善善从长
成语解:善善:褒扬美德;从长:源远流长的意思。原指褒扬美德,源远流长。后用来比喻吸取别人的长处。
成语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成语例子: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1回:“我们只好善善从长,不要说出那般诛心的话,叫人听着寒心。”

12、九世之仇
成语解释:九世:九代,形容历时久远。指久远的深仇。
成语出处:《公羊传 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近义词:不共戴天
反义词:百年之德
成语例子:九世之仇,百年之德,至于今而始报之子孙,即报者亦不知其所以。(章炳麟《菌说》)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诸侯齐国国王齐哀公因为诸侯国纪国国王纪侯向周朝天子进谗言,被周天子处死。齐国的后代国君一直牢记这个仇恨,直到哀公后代的第9位君主齐襄公出兵攻打纪国,并消灭纪国,报了这个九世之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0

帖子

11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10
发表于 2020-11-28 14: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120-黑土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1.〔 一统天下 〕
解释: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常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关单位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可泛指少数人霸占的某一领域。
出处:《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近义词:金瓯无缺,一齐天下。
反义词:四分五裂、残山剩水。
例子: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成语故事: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一统天下的朝代是汉朝,秦朝统一后,由于暴政造成各地起义此起彼伏,汉高祖刘邦趁机斩白蛇而举义旗,一统天下,他也犯了分封诸侯的错误,造成内部诸侯争权夺利,战争不断,到了汉献帝时候,国家又分为三国。
2.〔 义形于色 〕
解释: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
出处:《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近义词:勃然变色,喜形於色
反义词:理屈词穷、不露声色
例子:蒋和森《风萧萧》:“卢携念着念着,声调竟显得那样的激昂,俨然一副义形于色的样子。”
成语故事:魏文帝称帝,陈群面带愁容,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即位,你为什么不高兴?”陈群回答说:“臣和华歆铭记先朝,现在虽然欣逢盛世,但是怀念故主恩义的心情,还是不免要流露出来。”
3.〔 正色立朝 〕
解释: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
出处:《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例句:秀夫正色立朝,尚日书大学章句,训导嗣君。(蔡东藩《宋史演义》第一百回)
4.〔 拨乱反正〕
意思是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扭转乱象,归于正道。岀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例句:文革结束后,国家致力于拨乱反正。
反义:积重难返,离经背道,每况愈下。
近义:拨云见天,拨乱反治,旋转乾坤。
5.〔 冬裘夏葛 〕
解释: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出处:《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例子: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换衣服。(清 吴趼人《痛史》第一回)
6.〔 尊王攘夷 〕zūn wáng rǎng
解释: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出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7.〔 反经行权)
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岀自《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
例句:而今客居数千里之外,只得反经行权,目下图个伴寂寥之计,他日娶了正妻,遣还了他亦无不可。明.凌蒙初《二刻拍岸惊奇》
8.〔 传闻异辞 〕
解释: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例子:台事传闻异辞,我们如堕五里雾中。(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9. 〔 善善从长 〕
解释:善善:褒扬美德;从长:源远流长的意思。原指褒扬美德,源远流长。后用来比喻吸取别人的长处。
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例子: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1回:“我们只好善善从长,不要说出那般诛心的话,叫人听着寒心。”
10. 〔 千里一曲〕
比愉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出处《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例句:“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
近义词:曲意逢迎,曲突徙薪,曲径通幽,曲高和寡,曲尽奇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86

帖子

34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4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28 15: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010千花若素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公羊传)、(左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答:
1、不一而足
释义:形容同类的事情很多,不可尽举。
出处:《公羊传 文公九年》
例句:《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近义:数不胜数   不胜枚举
反义:屈指可数

2、不绝如缕
释义:比喻事情极其危急。
出处:唐柳宗元《寄许享兆孟容书》。
例句:许多古老的民间艺术,代代有传人,不绝如缕。
近义:不断如带、岌岌可危。
反义:安如泰山。

3、千里一曲
释义: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出处:《公羊传  文公十二年》
例句:周曰:“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世说新语》
近义:曲突徙薪
反义:墨守陈规

4、义形于色
释义: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
出处:《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例句:吴荪甫“~”地举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边上猛击一下。(茅盾《子夜》五)
近义:义无反顾
反义:理屈词穷

5、冬裘夏葛
释义: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出处:《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例句: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换衣服。(清 吴趼人《痛史》第一回)
近义:鲜衣怒马
反义:布衣粝食

6、传闻异辞
释义:原指措词不同,后泛指说法(传说)不一致。
出处:《公羊传  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例句:台事~,我们如堕五里雾中。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近义:说法不一
反义:众口一词

7、一元复始
释义:指新的一年,新的开端。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例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近义:万象更新
反义:旧貌不然

8、善善从长
释义:比喻吸取他人长处。
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例句:一个人如果能善善从长,那就一定能很快地进步。
近义:博览群书
反义:恶恶从短。

9、不一而足[bù yī ér zú]
释义:《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后用以形容同类的事情很多,不可尽举。
出处:《公羊传·文公九年》:“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例句:满汉全席讲究各路名菜,川扬、湖南、广东、闽南等各种口味不一而足。
近义:恒河沙数,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不计其数,层出不穷,不可胜数,所在多有
反义: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10、正色立朝
释义: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
出处:《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例句:入为大司农,吏曹整肃,及擢拜太尉,正色立朝,为朝廷所倚重。——《后汉演义》
近义:正大堂皇
反义:指鹿为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93

帖子

3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1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28 19: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秋叶飘零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答:
1.不一而足
[读音][bù yī ér zú]
[解释]《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后用以形容同类的事情很多,不可尽举。
[出处]《公羊传·文公九年》:“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例句]他喜爱小说,家里收藏了各种小说,古今中外的都有,~
[近义]恒河沙数,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不计其数,出不穷,不壹而足,不可胜数,所在多有
[反义]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2.千里一曲
【解释】: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出自】:《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3.不绝如线
[读音][bù jué rú xiàn]
[解释]1.原作“不绝若线”。2.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近义]危如累卵,岌岌可危,不绝如发,不绝如带
[反义]安如泰山,牢不可破
4.尊王攘夷
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拼音:  zūn wáng rǎng yí
释义:面对外族入侵,结成民族统一战线
5.鱼烂而亡
拼音: yú làn ér wáng
解释:  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
出处:《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近义词: 鱼烂取亡
语法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6.传闻异辞
拼音  chuán wén yì cí,
成语解释: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1]
成语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7.母以子贵
拼音拼音        :mǔ yǐ zǐ guì释义:        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8.一元复始
[读音][yī yuán fù shǐ]
[解释]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近义]:万象更新
[反义]:旧貌不然
9.拨乱反正
拼音:  bō luàn fǎn zhèng
解释:  拨:治理;乱:指乱世;反:回复;正:正常。指整顿混乱局面;使秩序恢复正常。现在也指纠正错误;恢复正确的事理。
成语出处:《公羊传 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东汉 班固《汉书 礼乐志》:“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10.清君侧
成语拼音:qīng jūn cè
成语解释: 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成语出处:《公羊传 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
唐 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 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点评

二没有例句  发表于 2020-11-29 10:07
一.2的回答里没有书名号,  发表于 2020-11-29 10: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29 , Processed in 0.0675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