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赋14期毕业学员全部作业汇总跟帖处

[复制链接]

57

主题

777

帖子

12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18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QQ
发表于 2020-12-5 18: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迷彩魂作业汇总


赋十四期1478小迷彩魂第一课作业: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答: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答: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  诗经 )、( 楚辞)、(上古散文 )。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 荀况)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  二)字或( 三)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 诗经 )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  韵)文大类。只是(  押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  先秦)开始,到(  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 骚 体赋)、( 散体赋)、(骈赋 )、( 律赋 )、( 文体赋)五大类。


小渔村赋十四期1478小迷彩魂第二课作业:


一、简答:
1、 什么是骈句?

答: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这样的句子称为骈句。

2、 什么是骈体赋?

答:以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这样的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        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 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  )与(音韵 )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  )之外,还有(骈体文  )。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 ),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 )的( 《寒梧栖凤赋》 )。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 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 )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 韵)的。断没有全然( 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杂间 )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 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第三课作业:

1478小迷彩魂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 )、( 紧)、(隔 )、( 长)、(漫 )、( 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三  )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四 )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 五)至(九 )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分 )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 轻)、(重 )、(疏 )、(密 )、(平 )、(杂 )”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四 )字,下(六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 六)字,下(四 )字;   
疏隔:为上( 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 五)字以上,下句(六 )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 ),但要字数(相同 );   
杂隔:上( 四)字,下(  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 )字,上亦(五、七、八 )字不限;   
漫句:既(散句  ),不需要( 对偶 )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发,即发语词,如“夫、盖、惟”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
提引词是用于转折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于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于是聚时圆,离则缺。
紧:望月思乡,题诗入酒。

长:窗前对饮杯中月,屋内应眠梦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777

帖子

12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18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QQ
发表于 2020-12-5 18: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四课作业:
赋1478-小迷彩魂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四)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 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二字 )连读“。诗句是”尾(三字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 )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尾连 )。之 后(双 ),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 )或者(前面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2字 )连读或(4字 )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红叶卧山而起舞;白云追月且高歌。
轻隔:西风阵阵,听落叶于秋山;古道凄凄,惜飞花于北岭。
重隔:惜丛林之尽落,满山秋色;堪明月之空流,一地霜花。
疏隔:品菊香,吟诗共赏之怡情。听琴乐,作赋同书之悦目。
第五课作业: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骈赋)、(律赋  )与( 骚体赋 ),而( 文体赋 )与(  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与(  文体)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 骈)赋(律 )赋要弱。形象的说,( 骈)赋、( 律)赋合适高声吟诵;( 散体 )赋与(  文体)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 整齐 )且句式(  变化)较少,故韵律( 偏密 )。韵律(偏密  )者,宜于(  高歌配曲)。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答:诗与赋的押韵区别在于:诗用平水韵,且一韵到底;而赋用韵不仅限平水韵,且宜转韵。
相同的地方:皆可押平韵或仄韵,忌韵脚重复。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答:诗与赋的吟诵节奏区别在于:诗的吟诵节奏为2+3,赋的吟诵节奏为2+2。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押的是上声韵,与之对应的句脚字只能是“去、入”声字,不能“上声”对“上声”。 所有上声韵“谋上去之变”。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
倚幽窗,三更月影兮迎学子;
居陋室,几缕菊香兮赠佳人。


密隔:
看竹篱之外,迎风之菊傲于霜;
临笺墨之间,待月之香凝在案。




平隔:
菊倚疏篱而怒放;
风临小榭乃飘香。



杂隔:
半盏香茶,携两袖清风于菊处;
三杯冷酒,凭一腔热血在人间。


渔村赋十四班第六课作业:赋1478小迷彩魂

1、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连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虚实死活)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字时,除了(方位)词之外,通常不论(虚实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现代)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结合,(以今辅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脉通常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瞬间万里;一笑千山。
长句:展翅而飞云际;凌空且过天涯。
轻隔:往来自在,展翅而飞云际;升降从容,凌空且过天涯。
重隔:任长空万里遥,驾雾翻山;随落日千山静,临风醉月。
漫句:万里长空呼啸而飞远;畅通无阻瞬间而卧云。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七课作业:
赋1478小迷彩魂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答:所谓“成句翻展法”,其“成句”的意思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主要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难度上要小于“母字成骈法”。“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母字成骈法”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

(3) 何为“提引”?
答: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答:“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壮句:故而迟急管,恨长弦。
紧句:情迟急管,流恨长弦。
长五言句:情迟而急管;流恨而长弦。
长六言句:常为情迟急管;若因流恨长弦。
长七言句:常为泥情迟急管;是因流恨咽长弦。
长八言句:常为泥情迟急管乎,是因流恨咽长弦也。
长九言句:常为泥情迟急管幽然,是因流恨咽长弦怅也。

赋1478小迷彩魂第八课作业:一、填空1、“词珠”通常是(两字 )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 )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熟语成句  )雷同。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  析义)、(做珠、炼化  )、( 寻较 )、(作骈  )
二、简答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答:1、实珠法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文/小迷彩魂金风送爽,八月流霞。惜林叶之尽落,满山秋色;堪岁月之空流,一地霜花。知往事随风雨,品人生如酒茶。怅红尘辗转八方来客,然沧海浮沉千里返家。

赋 1478小迷彩魂第九课作业第九课作业: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也可做(叙述)与(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词以强调(感情色彩)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亦有一定的(容量性)。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我们先来分析与领会下这段口诀的大意: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的句式之后就应该7,8言的句子.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
“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另外按披注“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细些呢,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到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祥简),段落的(安排顺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起首段),(腹段),(尾结段)。“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分叙)(渡结)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虚起法)、(破题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
要注意的就是:
1.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2.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说简单点就是——若题目为山川花木之类,在写之前,不直接契入,而是从大的方面或者细微的方面入笔。比如从天地乾坤铺垫引发,或者一思一见的细小处地方下手。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具体操作中,大家可以自行发挥。
虚法开篇,多合适于中长篇幅的赋。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赋
相约坝上,佳节重阳。携秋风几缕于怀,身心舒畅。踏黄叶一行于跫,歌曲轻扬。无红尘之事烦心;湖波静远;有玉水之诗悦目,词韵悠长。怀古且听幽,堪碧水长流之醉游子;登高而望远,惜丛林尽染之思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777

帖子

12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18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QQ
发表于 2020-12-5 18: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课作业
一、填空:
1、        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承叙 ) ( 分叙 )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 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暴露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情况描写。
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
“分叙”指的是腹段内容细写和虚实相结合的写法。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附加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金风送爽,轻上翠微。红叶依山而舞;白云绕岭而飞。泉水空流,鸣鸟千山而思醉;山林尽染,踏秋一路而忘归。




毕业作业


竹赋
文/小迷彩魂

       芸芸众物,独爱竹之清雅。冬与松梅同伴, 夜和山水共眠。常滋雨露,扎根于沃土;未惧风霜,傲立在丛林。墨客尽怜,因之成书万卷;文人皆慕,为之作赋千篇。于是竹能入画作琴;可制笛成联。是故破之修作简,可做诗书万古传。
       观其不老常青,外直身空。从无傲气,莫不清心随皓月;自有豪情,是以虚怀向苍穹。竹尚能如此,况乎我等?若效之,魅力无穷。
       观其心高宁折,笔挺不弯。但随秋雨涤烦尘,半生清梦;不与春花争艳丽,一向素颜。淡泊浮名,不求闻达于闹市;炎凉俗世,甘愿隐没在深山。
       用其皆宝,食之自香。秋可依山添秀色,举杯浅醉;春能生笋配佳肴,佐酒细尝。可成林,留冬绿;可成席,使夏凉。不妨修作舟,流经四海;亦可修成筷,福泽八方。
      何妨是初学,此文当乐之;不愧为君子,吾赋以歌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434

帖子

246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6 14: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20-12-12 21:47 编辑

小渔村赋14班作业汇总:浪淘沙
小渔村赋14班第一课作业:浪淘沙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答:第一点,什么是辞赋?
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后来人们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答: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被称为“散体大赋”或者“汉大赋”。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成语“子虚乌有”的出处就来源于此。
二、填空:浪淘沙
1、赋的起源有(诗经   )、( 楚辞 )、(  上古散文)。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荀况  )的(《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2  )字或( 3 )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 诗经 )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  )文大类。只是( 押韵 )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先秦  )开始,到(宋代  )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体赋  )、( 散体赋{汉大赋}  )、( 骈赋 )、(  律赋)、( 文体赋 )五大类。


小渔村赋14第二课作业:浪淘沙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答: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就是骈句。
2、什么是骈体赋?
答:以骈句为行文方式的赋体就是骈体赋。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浪淘沙
答:①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②篇幅短小,多在300-400字之间。③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浪淘沙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  音韵层面)。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浪淘沙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 骈对 )与(音韵  )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  )之外,还有(骈体文  )。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  ),不用韵的叫( 骈体文 )。浪淘沙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 )的(《寒梧栖凤赋》  )。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 )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 )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 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 )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 散偶)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押韵 )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浪淘沙


小渔村赋14第三课作业:浪淘沙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 )、( 紧)、(隔 )、( 长)、(漫 )、( 发送)。共计六个大类。2、壮句为(三  )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四 )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 五)至(九 )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分 )句相骈对者。浪淘沙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 轻)、(重 )、(疏 )、(密 )、(平 )、(杂 )”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四 )字,下(六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 六)字,下(四 )字;    疏隔:为上( 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 五)字以上,下句(六 )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 ),但要字数(相同 );    杂隔:上( 四)字,下(  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 )字,上亦(五、七、八 )字不限;    漫句:既(散句  ),不需要( 对偶 )的句子。浪淘沙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发,即发语词,如“夫、盖、惟”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
提引词是用于转折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于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浪淘沙
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若夫人似玉,月初弦。
香浮花静,影淡月圆。
清风之细细,素月之涓涓。


小渔村赋14第四课作业:浪淘沙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4 )言的基础上加字    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 )或者( 中间)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虚 )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2 )连读“。诗句是”尾(3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    虚字( 后)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 尾)。之 后(双),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前 )或者(中间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2 )连读或(4 )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答:望秋山之积翠,赏露叶之凝丹。
翠柏红枫,斑斑凝之紫翠;
秋山落照,袅袅聚之烟岚。
惊寒雁阵南飞,岭云淡淡;如洗枫林雨过,涧水潺潺。
白露寒,珠凝之霜叶;西风烈,秋深之层峦。


小渔村赋14第五课作业:浪淘沙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骈赋)、( 律赋 )与(骚体赋  ),而( 文体赋 )与(散体赋  )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  )赋与(文体  )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 )赋(律 )赋要弱。形象的说,( 骈)赋、( 律)赋合适高声吟诵;(散体  )赋与(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 整齐 )且句式( 变化 )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 偏密 )者,宜于(高歌配曲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答:区别有,诗一韵到底,赋换韵。
相同的地方,韵字忌重复使用。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答:诗的吟诵节奏为2+3,赋的吟诵节奏为2+2。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谋求“上去入”。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答:疏隔:白露寒,感西风之瑟瑟,黄花艳,呈秋色之绵绵。
密隔:东篱之菊绽,盈盈而点缀秋光;左席之花香,淡淡而萦纡玉液。
平隔:秋菊之霜开,孤标而傲世;朝霞之雾散,冷艳而安闲。
杂隔:花开一径,发菊之芬芳;酒满千钟,添人之妩媚。


小渔村赋14第六课作业:浪淘沙
1、骈句源于(古偶句  )。(  先秦诸子 )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 《切韵》 )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 有形体者 )谓实,字之( 无形体者 )谓虚;(似有而无  )为半虚,(似无而有者  )为半实。实者皆是( 死 )字,惟虚字则有( 死)有(活 )。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联绵 )字、( 叠)字、( 同义、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   )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  )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  )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字类  )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  )。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个  )字时,除了(方位 )词之外,通常不论(  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   )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 现代 )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  )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  )结合,( 以今辅古 )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   )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脉通畅不滞   )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答:紧句:长空翼影,碧海银鹰。
长句:长空之翼影,碧海之银鹰。
轻隔:长空翼影,轰鸣而过白云;碧海银鹰,飞逐而穿红日。
重隔:似银鹰而展翅,呼啸星河;沐紫气而翱翔,穿行云海。
漫句:银鹰展翅,飞度之苍穹。


小渔村赋14第七课作业:浪淘沙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答:“成句”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者7言诗做为“成句”,“压”即压缩,成句是五言的,就压为3言壮句或者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要用骈句的吟诵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成句要是五言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到九言即止,也可以加长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只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多是依平水韵的韵目来选。
(3) 何为“提引”?
答: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答:“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答:压为壮句:于是迟急管,咽长弦。
压为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翻为五言:情迟而急管,恨咽于长弦。
展为六言:泥情迟之急管,流恨咽之长弦。
展为七言:泥情而迟之急管,流恨而咽之长弦。
展为八言:泥情惟欲迟之急管,流恨为谁咽之长弦。
展为九言:其泥情惟欲迟之急管,以流恨为谁咽之长弦。


小渔村赋14第八课作业:浪淘沙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 )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 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两字)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字)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析义 )、( 做珠【炼化】 )、( 寻较 )、(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隐喻皆归此类。
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实珠是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虚珠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是采取一些委婉的方式。这个方法更有隐喻性,也更有想象的空间。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
文/浪淘沙
千里风霜,节序仲秋。重看其渡口,伫立于船头。枫叶飘零,飒飒浮之野岸;雁行归去,声声下之汀州。岂独西风瑟瑟,流水悠悠。


小渔村14赋第九课作业:浪淘沙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 感情 ),也可做(叙述  )与(议论  )。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  )词以强调(   感情色彩)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 4-8 )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  ),亦有一定的(容量性  )。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87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句式平衡算法口诀:“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查。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决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试分析此口诀:“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7、8言的句子。“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祥查。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另外按批注“细为两骈粗为段落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细些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抒情  )、( 议论 )、( 叙事 )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 主次详简 ),段落的(安排顺序  )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 起首段  ),( 腹段 ),(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  )、( 分叙 )( 渡结 )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  实起法)、(虚起法  )、(破题法  )。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虚法开篇不宜拉的过远,通常在2骈之内即应拉回主题,最长不宜超过4骈。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小渔村14赋第十课作业:浪淘沙
一、填空:
1、        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分叙 ) ( 渡结)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 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 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隐匿不见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
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承叙:是指开篇之后,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理论上每个段落与段落之间,都需要这个环节。需要做铺垫与过渡。这表现在赋文中,或是用一二散句,或是用一骈句来完成。
分叙:歌诀:“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笔回,渐收再望深无底。”其中“腹中细”与“内涵虚实层层替”这两句,就是专讲这“分叙”部分的。“腹中细”就是指腹段内容细写。“内涵虚实层层替”是指他的具体要求,就是说应该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渡结:“文章欲结引笔回”就是说的这部分。这“渡结”旧塾将其归纳在“腹段”之内。其实现在来看,它也可以归属在“尾结”的大段之中。“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小渔村14赋毕业作业:浪淘沙
竹赋
文/浪淘沙
     盖夫风雅千年,岁寒三友。相依翠竹,舒节节之幽香;并绕清流,拂亭亭而独秀。所谓竹多丛,枝繁茂。居有竹之相伴,宁无肉之入口。独坐幽篁,临风把酒。
   至如应徐相照,稽阮共游。贞姿之送晚,高节之凌秋。新嫩折来,嬉戏儿童之坐骑;老成伐做,过从渔父之轻舟。霜华隐隐,笛韵悠悠。题觞之不尽,颂咏而未休。
    每见流水茂林,清风修竹。桃花艳而沿溪,凤尾青而绕屋。朝晖映竹,疏枝几处苍苔;佳色满园,劲节而非凡木。虚心临之岁寒,高节出之尘俗。影落参差,声回幽独。深丛冉冉,微风拂而森寒;薄露莹莹,碧烟凝之洁绿。观夫若碧霞,如苍玉。化龙杖入之仙陂,呼凤律鸣之神谷。
    斯则徜徉幽径,次第翠阴。存老枝而有节,出新笋则成林。痕迹斑斑,点染湘妃之泪;韵鸣落落,轻弹卓女之琴。制长笛而凤吹,听空庭之龙吟。疏篁半亩,仙履百寻。世人赏之高节,君子抱之贞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5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6 16: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課作業:
賦1465雲軒
第一,什么是辞赋?
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第二,何為散體賦?
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此体以状景体物为主,并极尽夸大奢辞。好用奥僻字词。句式三言至十言皆有。韵句与散句相间。亦间有早期偶对的痕迹。长句诵读节奏近于文而别乎诗骚,散文化明显。另散体赋篇幅较长,通常数千字或以上。“散体赋”在称谓上来说,其“散”字除有散文化的意义之外,另有“散开”“铺开”的含义。此为辨分其体式之要津。

三、填空:
1、赋的起源有(  诗经 )、( 楚辞)、(上古散文 )。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 荀况)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  二)字或( 三)字一个节奏。
4、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 诗经 )的流变。
5、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  韵)文大类。只是(  押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6、赋体衍变从(  先秦)开始,到(  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7、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 骚 体赋)、( 散体赋)、(骈赋 )、( 律赋 )、( 文体赋)五大类。

小漁村賦14第二課作業:
賦1465雲軒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答: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

2、什么是骈体赋?
      答:骈体赋,即是以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律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入)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迅速普及,(韵书)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的(《寒梧栖凤赋》)。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小渔村赋14第三课作业:
賦1465雲軒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紧)、(隔)、(长)、(漫)、(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三)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四)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五)至(九)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分)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四)字,下(六)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六)字,下(四)字;   
疏隔:为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五)字以上,下句(六)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杂隔:上(四)字,下( 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   
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對偶)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发,即发语词,如“夫、盖、惟”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
提引词是用于转折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于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銀輝灑江海,引潮升。
紧:星辰漸隱,玉兔西沉。
长:殘戈斷劍附英魂,冷月幽光思戰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5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6 16: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赋十四期第四课作业:
赋1465雲軒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四)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或者(中间)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向前)或者(中间)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两字)连读“。诗句是”尾(三字)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骈(尾二)。之 后(双),不妨事。之后(单),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或者(前面)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两字)连读或(四字)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漫山枫红而知深秋,
     满目相思而见愁容。

轻隔:枫叶婆娑,秋意满山飘荡。
     舟槕摇摆,愁绪随江轻漂。

重隔:闻庭前桂花香,院中品茗。
     叹金秋山风冷,亭上观星。

疏隔:赏红枫,红枫南山觅。
     品诗韵,诗韵秋意浓。

第五课作业:
賦1465雲軒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駢賦)、(律賦)与(騷體賦),而(文體賦)与(散體賦)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體)赋与(文體)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駢)赋(律)赋要弱。形象的说,(駢)赋、(律)赋合适高声吟诵;(散體)赋与(文體)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齊)且句式(變化)较少,故韵律(偏密)。韵律(偏緊密)者,宜于(高歌配曲)。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簡答:詩通篇一韻到底,賦亦有通篇一韻,但是少數。而賦更多是有轉韻。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簡答:詩吟誦節奏一般為:五言(律)是2+3,七言(律)則是2+2+3,不可尾三連平(仄)。而作賦的駢句在吟誦節奏則多變複雜,常有單獨音節加入節奏(多為虛詞),但不強求每個節點平仄交替,相對律或聯,會寬鬆很多。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簡答:如果賦用仄聲對仄聲,要注意避免同聲調相冲,就是同仄聲,但押聲調是上聲的,就要對應句腳字是“去、入”聲調。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1、疏隔:
看其形,五爪金龍兮飛天;
聞其香,醇厚寒幽兮如醉。

2、密隔:
西嶺高歌兮,曲隨山戀飄香
東籬把酒兮,醉望遍地金黃。

3、平隔:
山楓紅,知秋深。
蟹爪肥,聞菊香。

4、雜隔:
蟹肥饕兮,配濁酒欲醉兮。
菊黃美兮,引金風意調兮。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六课作业:
學員:賦1465-雲軒
1、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韻》  )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體者)谓实,字之(無形體者)谓虚;(似有而無者)为半虚,(似無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  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聯綿)字、(叠)字、(  同(近)義連用 )字和(  反義連用 )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虛實)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虛實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字類)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詞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個)字时,除了(實)词之外,通常不论(死活),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詞性)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現代)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结合,(以今輔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靈活忌呆板)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脈暢通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答:紧句:直衝雲霄,任飞蒼穹。
长句:翱翔天際而翼不動,遠飞千里而身不歇。
轻隔:志凌霄兮,上天攬皓月兮;向蒼穹兮,入宙游星河兮。
重隔:上天瞰群山兮,壯麗河川;落地已千里兮,可比神駒。
漫句:穿雲層,翱翔於天際兮,俯瞰壯麗河山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5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6 16: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七课作业第七课作业:
學員:賦1465-雲軒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答: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翻寫前人所做的句子。叫成句翻展法。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叫母字成駢法。

(3) 何为“提引”?
答: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叫做提引詞。

(4) 何为“发送”?
答:“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
壮句-----然則情急管,恨咽弦。
紧句-----泥情遲管,流恨咽弦。

翻为:
长五言句-----泥情以遲管,流恨以咽弦。
展为:
长六言句-----且夫泥情遲管,是以流恨咽弦。
长七言句-----且夫泥情遲管也,是以流恨咽弦兮。
长八言句-----且夫泥情遲急管也,是以流恨咽長弦兮。
长九言句-----且夫泥情而遲急管也,是以流恨而咽長弦兮。

第八课作业:
賦1465雲軒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兩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駢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兩)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兩)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陳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類)、(析義)、(做珠(煉化))、(尋較)、(做駢)。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實珠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而虛珠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賦》.節選:

冬夏春秋,區分古有,節氣廿四,仲秋其一。
是以仲秋,皆品東籬之菊香兮,賞西嶺之楓紅兮。
是日祭神,六畜果品兮奉案;是夜賞月,品茗桂糕兮圍桌。
此乃闔家團圓,舉家歡聚之時。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九课作业第九课作业:
學員1465雲軒

一,
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也可做(敘述)与(議論)。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語氣)词以强调(感情)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讀),亦有一定的(容量性)。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
我们分析与领会下这段口诀的大意:“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的句式之后就应该7,8言的句子。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
“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另外按披注“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细些呢,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到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敘事)、(抒情)、(議論)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詳簡),段落的(安排順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起首段),(腹段),( 尾結段)。“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敘)、(分敘)(渡結)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實起法)、(虛起法)、(破題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答:虛起法开篇,要注意的就是:
1.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2.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5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6 16: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轩 于 2020-12-14 00:18 编辑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十课作业第十课作业
學員:賦1465-雲軒

一、填空:
1、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承敘) (分敘) (度結)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體章法)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脈)。而这条脉线,是(似顯非顯),(似隱非隱)的。即不能(太直白)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暴露)。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一、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
二、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一、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
二、分叙,我们前面的课程学习过一个歌诀:“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笔回,渐收再望深无底。”其中“腹中细”与“内涵虚实层层替”这两句,就是专讲这“分叙”部分的。
三、渡结,“文章欲结引笔回”就是说的这部分。这“渡结”旧塾将其归纳在“腹段”之内。其实现在来看,它也可以归属在“尾结”的大段之中。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毕业赋作:
《竹赋》
文/雲軒
竹者,君子眾悉也!
觀夫其心空,然節实。
翠葉似羽,風起舞翩;
翡軀如松,驕挺壯茁。
是以狂風吹之而身彎不折,
暴雨刷之而碧綠更溢。

师曾问:汝喜竹?何为?
学生曰:吾喜竹,古亦有颂之。
严寒不畏, 岁寒三友携梅松乎;
清雅淡泊 ,梅兰菊合四君子也。
亮节风高,于俗不媚;虚怀不傲,坚毅自持。
四季常青,不与百花争艳;
沧桑历尽,仍以傲骨自持。

若夫《本草纲目》有记,
竹之叶沥根茹,均可入药乎;
其苗笋实笙菌,亦能煮烹兮。
嗟乎,竹之上下,皆为宝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22

帖子

16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2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2-6 19: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草公子 于 2020-12-6 19:55 编辑

花草公子渔赋第14期第1课作业(0—11)


花草公子渔赋第14期第1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辞与赋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
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散体赋乃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
因其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
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
如“子虚”、“乌有先生”、“凭虚公子”、“安处先生”等等皆是。
我们现在常说的成语“子虚乌有”,意指虚幻事物,他的出处就来源于此。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诗经)、(楚辞)、(上古散文)。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荀况)的(赋篇)。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两字)字或(三字)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诗经)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文大类。只是(押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先秦)开始,到(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体赋)、(散体赋也称汉大赋)、(骈赋)、(律赋)、(文体赋)五大类。


花草公子渔赋第14期第2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答:
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
2、什么是骈体赋?
答:
是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
其一
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
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
其二
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
其三
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 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 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的(《寒梧栖凤赋》)。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 )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 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小渔村赋14期第3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 )、(紧 )、(长 )、(隔 )、( 漫)、( 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句式
壮句为(3)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4)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5)字至(9)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分)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 )、(重隔 )、(疏隔 )、(密 隔)、(平隔 )、( 杂隔)”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4)字,下(6)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   
疏隔:为上(3)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 不限),但要字数( 相同);   
杂隔:上(4)字,下(5、6、7、8)字不限。
或下(4)字,上亦(5、6、7、8)字不限;   
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和送?
答:
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
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5.新增练习,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答:
壮句:尔其天玉出,云星藏。
紧句:无云成昼,有日无踪。
长句:一轮美玉于东方升起,八面清霜于北国投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22

帖子

16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2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2-6 19: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草公子 于 2020-12-6 19:58 编辑

小渔村赋14期第4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 4)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不用虚词。
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 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二字 )连读“。诗句是”尾(三字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 )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尾连 )。之 后(双 ),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 )或者(前面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2字 )连读或(4字 )连读。
6、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①长句:
草草而相逢犹笑,昏昏而小聚而还。
②轻隔:
数叶残荷之水,托黄柳下;
一亭红画之阑,生秀塘中。
③重隔:
起居有约,身成习惯之情;
应对无吟,唇隐作风之气。
④疏隔:
秋风至,吹来茉莉之红;
客人呆,目见紫薇之老。


小渔村赋14期第5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骈赋 )、( 律赋)与(骚体赋 ),而(文体赋)与(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与(文体)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 )赋( 律)赋要弱。形象的说,( 骈)赋、(律 )赋合适高声吟诵;( 散体 )赋与(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且句式(变化)较少,故韵律(偏密)。韵律(偏紧密)者,宜于(高歌配曲)。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答:
诗,可以一韵到底,一般是一个韵部的平韵,古诗可以仄韵;赋,则要求平韵、仄韵起伏,要求有变化的韵部,一般要转其它韵部。
相同的地方,可押平韵或仄韵,忌讳重复韵字。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诗,其吟诵节奏:一般223节奏。尾3节奏多。
赋,其吟诵节奏:一般222节奏,并且平仄交替。尾4节奏也可。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押的是上声韵,与之对应的句脚字只能是“去、入”声字,不能“上声”对“上声”。 所有上声韵“谋上去之变”。
只要上去入变化即可。
3、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有关秋菊的句型如下:
①疏隔:为上3字,下不限字。  
味道众,常分香臭于丛中
发丝长,总有白黄于室外;
②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金发之初开,罗带剪于天霞;
霜容之始露,造型生于棚院。
③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字数相同。   
楚地之宫廷小女,流芳犹秀于今尘;
吴山之沟壑幽花,落魄却留之古彩。
④杂隔:上4字,下5、6、7、8字不限。
霜雪一床,心交白露于寒星;
罗裙几地,身伴紫薇于温月。


小渔村赋14期第6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一.基础
1、骈句源于(古偶句  )。( 先秦诸子  )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  )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  )谓实,字之( 无形体者 )谓虚;(似有而无者  )为半虚,( 似无而有者 )为半实。实者皆是(  死)字,惟虚字则有(死 )有(活 )。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联绵字 )字、( 叠)字、(  同(近)义连用 )字和(  反义连用 )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  )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  )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字类  )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  )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  )。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个  )字时,除了(实  )词之外,通常不论(   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   )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 现代 )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  )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 古今 )结合,( 以今辅古 )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  灵活忌呆板 )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 文脉畅通不滞  )为首要目标。
二.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
飞机
①紧句:上4下4。
飞堪夜去,止不鸟鸣。
②长句:长句为5字至9字成句,而相骈对者也。
驾一人兮犹有,载百物兮堪飞。
③轻隔:上4下6。
诸云空罥,身入中而时躁;
匹马鸟趋,音振世而总狂。
④重隔:上6下4。
几列队形之酷,并非鸿雁;
一身材料之轻,却异金银。
⑤漫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
实天下之飞船,科技之支撑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12:59 , Processed in 0.0903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