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12-26 22: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037-路漫漫第15课作业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的提炼和总结,离不开文明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历史的文化传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核心价值观承接传统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的《论语》,就蕴涵了诸多核心价值观的因子。

  平等:性近习远与有教无类

  《论语》中的平等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性意义上的平等。孔子的平等理念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关于人性,《论语》中只记载了孔子所说的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注:以下引文出自《论语》,均只注篇名,不再赘述)。“性”者,生也。大家都出于此,来源于此;“近”者,结合后面“习相远”,则更加强调的是“同”,即大致相同;“习”是指后天所习染。可见,孔子的这一表述当中包含着朴素的平等理念,即每个人,不论帝王将相还是小民百姓,都拥有与生俱来的人性这一类本质,而正是这个本质决定了每个人都拥有了道德意义上的平等权利。

  第二,“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教化)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因为人生来在本性上是类同的、平等的,不存在先天禀赋上的质的差异。之所以出现了差异,是由于后天“习染”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善人们后天的“习”来使得人成为“君子”而非“小人”。这种方式,儒家称之为“教化”。这种“有教无类”的平等教化思想,实际上就是将教育权视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的基本人权。据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这些弟子出身各异,天资禀赋不同。但孔子对他们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只要象征性的交一点点“束修”就可以成为孔子的弟子,跟随孔子学习。可见孔子在教育中的平等观念。

  第三,人格平等与独立。人性意义上的平等,使得士人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中,能够不对统治者卑躬屈膝、趋炎附势,从而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孔子指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就是说,“事君”是以“道”为原则,如果不符合“道”,那么就可以不“事君”,这就彰显了人的独立人格,强调臣不能因为“位卑”而降低了自身之人格。孔子认为,虽然因为“位”的不同决定了君臣上下之间所秉持的“礼”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影响君臣保持其独立人格,君臣上下要相互尊重,即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这也正是杜维明先生在其《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中提出的,士人“能够以教师、顾问、批评者或朋友的身份对帝王保持一种独立人姿态”。正是因为人格是独立的,才能成为孔子所推崇的大人君子。

  第四,“以德求位”的平等政治参与权。孔子认为,每个人在成就德性、通往圣贤人格道路的起点是相同的,拥有平等的道德权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成为知识分子而参与政治,如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这就保证了每个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卑贱”却富有才情之人得以通过受教育、通过修养德性而获得从政的机会。进而,孔子非常重视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提出只要是人才,不论出身如何,都应该大胆使用,使他们各尽其才,发挥最大作用。如冉雍的父亲是“贱人”,但冉雍德行突出,因此孔子认为冉雍“可使南面”(《雍也》)。正是在这种积极的理念影响下,孔子许多弟子都参与到当时的政治当中去,这在《史记·儒林列传》中有详细记载。

  富强:养民以惠与富而后教

  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认识到只有民富社会才会稳定,只有社会稳定才能够国家富强的逻辑。孔子无疑是其中的先觉者。他主张通过“惠民”的手段使民富裕,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

  第一,既肯定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也强调这种物质欲望需要引导和约束。孔子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渴望富足的生活是人的本性,是合理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但是对于人的物质欲求需要教化和引导,“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使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害“仁”,不会违“义”,不会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去追求“富与贵”等欲望的实现。在他看来,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仕》),没有了仁义为前提而追求“富与贵”的行为,对君子来说是不为的。

  第二,主张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孔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大多穷奢极欲,民众因“猛于虎”的苛政而导致“耕也,馁在其中矣”的悲惨景象,因而大声疾呼:“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孔子主张的轻徭就是要减轻对民众的役使,要“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同时应该“使民以时”(《学而》),不能在农忙时征用民力;薄赋就是少征税。《论语》中记载鲁哀公问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建议鲁哀公把现行税制改为什一税。鲁哀公答道:“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可见孔子和其弟子对于横征暴敛的反对。所以当孔子知道“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先进》)的时候,愤怒异常,说出了“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这样绝情的话,可见孔子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愤恨程度。

  第三,主张施行“惠民”政策。即让利于民,给民众以好处、实惠。对此孔子做了许多具体论述,如 “养民也惠”(《公冶长》),“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君子惠而不费”(《尧曰》)等等。只有不与民争利,施惠于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才能使民“富”,而民富了,天下自然稳定。因为“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如果老百姓都很穷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过不下去的时候,自然无法安分守己,要起来反抗,君王的统治也就很危险了。所以必须通过“惠民”达到民富,使得“百姓足”,从而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

  孔子的“富民”思想还体现在其“均无贫”、“富而后教”等主张中。孔子提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就是说,对国家而言,重要的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分配问题,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社会稳定,如果分配得当,那么也就无所谓“贫”了。孔子这里的“均”主要强调的是一种制度公平的理念;孔子“富而后教”的思想康有为在其《论语注》中诠释道:“孔子虽重教化,而以富民为先……此与宋儒徒陈高义,但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者亦异矣……盖未富而言教,悖乎公理,紊乎行序也。”也就是说,只有民众的衣食等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才能够进一步谈伦理道德等教化问题。可见孔子并非不切实际地唱高调,“徒陈高义”,而是主张要让老百姓先富裕起来,“富而后教”,使之精神上富足。

  文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的文明观强调在全社会推行以仁为质以礼为表的德化实践,以期达到“郁郁乎文哉”的文明社会。《论语》中孔子对“夷夏之辨”的说明无疑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对孔子而言,夷狄与诸夏的区别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更是一种文明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以地缘亲疏来判别夷狄还是诸夏,而应该以礼教的进步和文明的传承发展为标准。所以当孔子提出要去“九夷”之地居住,而有人质疑说“陋,如之何?”的时候,孔子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孔子甚至断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可见,仁义道德应该是“夷夏之辨”最根本的标准。而使诸夏保有其为诸夏,夷狄开化为有君,即社会文明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则是行仁义道德的“教化”。通过仁义道德的教化,不仅使人民文质彬彬,而且使统治阶级政治清明,从而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孔子的德化文明社会的思想包涵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通过教化的方式促进社会文明。《述而》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就是说,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在于四个方面:“文”主要指典籍辞义等知识和技能,也包括人的言谈举止和气质修养,《雍也》中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这个意思;“行”作为实践,指践行“孝悌恭睦”等伦理道德活动;“忠”主要指忠善;“信”是指与人交往要讲求信用、诚实不欺。孔子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教化,使民众知义守礼,从而使得社会文明、和谐。

  第二,以基本道德与道德理想两种标准来规范人的文明。基本道德从最朴实的人的基本精神需求出发,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道德感情的激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这种基本道德是对普通百姓的要求。而对道德上有更高追求的社会精英,则不仅要遵循基本的人际道德,更要在此基础上自觉实现人己和谐,强调内外兼修,达到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温良恭俭让”(《学而》)的文质彬彬的美好人格状态。同时,孔子认为社会精英对普通百姓的文明程度是有着带动和引领作用的,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看来,有了这种道德教化的深层互动,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

  第三,就国家治理方面,通过强调文明来治理国家是非常有效的。一个国家,如果臣与民能够做到 “孝悌恭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各安其位,各尽其责,而统治者又能做到“能以礼让为国乎”(《里仁》),那么治理这样一个文明的国家就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诚信:敬事而信与节用爱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词源上“诚”和“信”是两个词,虽有相似所指,但侧重点不同:在语义上“诚”和“信”两词是互训的,如《说文解字》中定义为“诚,信也”,“信,诚也”。在传统文化中,“诚”的概念具有自反性,要求诚实于自我的道德良心,通俗讲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信”的概念则有指向性,要求对人真实不欺,通俗讲就是诚实待人、信守承诺。所以,一旦将“诚”与“信”二字结合起来,作为“诚信”这样一个现代词汇,就包含了不自欺且不欺人这两个方面的涵义。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从个人、社会和统治者三个角度对诚信进行了论述。

  对于个人而言,孔子把诚信作为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基础。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诚信,“谨而信”,“主忠信”(《学而》)。如果不诚信,是无法做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就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那还怎么做人呢?这就如同车子没有销子连接,怎么能走起来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则很清楚明白地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诚信待人。甚至孔子认为,诚信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对于社会而言,诚信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孔子所提倡的“文、行、忠、信”(“四教”,《述而》)、“恭、宽、信、敏、惠”(“五德”,《阳货》)以及后世逐步完善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都把“信”作为了重要元素。孔子教导子张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就是说,如果说话忠信,行事笃敬,就算是到了蛮夷之地也是行得通的;但如果相反,就算是在本乡本土也是行不通的。

  对于统治者而言,诚信是为政治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孔子甚至认为,诚信对于治理天下来说是最重要的。《颜渊》中记载当子贡问孔子如何为政时,孔子回答有充足的粮食和军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进一步问道,如果不得已必须舍弃一条,先舍弃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舍弃军队;子贡再进一步问道,如果不得已必须再舍弃一条,那么舍弃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舍弃粮食。孔子的理由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人都难免一死,但若失信于民,得不到民众的信任,那么损害的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公信力,甚至还会由此失去民众的支持。所以,孔子提出要统治国家应该做到诚信,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实现“爱人”的仁政:“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当然,《论语》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远远不止上述这几点,其他如“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所体现的友善思想;“执事敬”(《子路》)所体现的敬业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所体现的和谐思想,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仁” 之内涵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仁”,谓:“亲也,从人二”,进而说“亲者,密至也” 。孔子学说具有强烈经验性质,历来取近譬远,据实说虚,其立足点虽是个人的修身功夫, 目标是养成“君子” 的社会。

“仁” 的伦理信条,出发点在个人,每个人必须实行于他周围的家人,进而才是家人的亲戚、亲戚的亲戚。这便是由近及远的道德推衍,或称教化。而“仁” 的内涵便是基于家庭和家族的行为规范和这套规范的价值基础,也就是“孝悌”,至于向家族外的,也就是向社会的道德延伸,便是忠信、忠恕和礼乐。

《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的行为准则适用于儿女善待事父母;悌,是符合伦理原则的行为,本指弟弟对兄长的善待与服从,其实也就是年幼对年长的敬重与接受教育。

“仁” 并不是抽象的理念,也必须化为起居行止的“温、良、恭、俭、让” 的态度并体现于日常生活,最终实现于和睦的家庭生活中,无数家庭的和睦才能保证社会的井然秩序。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一面来讲的。凡是一个人想达到的想争取的,就应该也同时想到,别人也会同我一样,也好同好或者相似的意愿。

同样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贡问夫子: “如有博施于人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孔子答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说,凡能够广泛地推导其仁心救济绝大多数人众的,哪里仅仅是“仁” 行呢?

“仁”更多地只能化为起居饮食和待人接物的日常伦范,看他是否可以在平时履行道德礼节。这个“礼节” 就是伦理制度—— 孔子的时代,也便是“周礼”。

“礼”本来用来是制“欲” 的,人的欲望泛滥,便有一切不合乎“礼”的行为,孔子因此要求以“达仁” 或“成仁” 为修养目标的,必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自己可以做到“终日不违仁”。

孔子认为, “礼”就是为人的本分和守则。“仁” 之为善,其实往上可以无穷进展,以至于圣人都有难得充分践履的;往下它又有切实可行的,只要所言所行不逾出“礼” 的界限就可以了。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时光
劝君抓紧少年时,莫待蹉跎独自悲。
花落花开冬夏转,可叹岁月已难追。

点评

学习了 作业认真,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20-12-26 2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93

帖子

5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93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26 2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玉竹草堂 于 2020-12-26 23:36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
77--玉竹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
        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许多思想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合。孔子提倡崇老尚古,希望恢复周礼,强调等级秩序,所以在论语中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体现不是很强烈,但其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体现的很明显。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说明。
关于富强,论语中有“足民”即富民可以使民富足。
②关于文明,论语中讲道: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亲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向孔子请教克已复礼,实际上也是关于文明的体现,“见利思义,见危接命.”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③关于和谐,论语中讲道:"礼之用,和力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
④关于爱国,论语中讲到:“执于戈以卫社稷”“倾己以敬...修已,安人...修已以安白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可奇也。春秋时诸侯纷战,也产生了爱国的思想。君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以爱国。在论语中敬业的句子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敬业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曰: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岗位、激情工作才能快乐生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做好了本职,你的事业才能成功。
⑤关于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要讲究实事求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 ),其何以行之战”,“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诚信是君子立身之德,在孔子看来,不讲诚信的人是不好的处世态度。“道干乘之国,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便是大国,也要讲诚信才是能治国安邦。“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诚信也是君子修身的必修课之一。
⑥关于友善,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友善观在论语中也有明显体现。只有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4.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人多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是儒家学说中的思想。还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尤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
被称做解释学的意义结构分析法的最终目的有三:①原始仁学的真实意涵、②仁学的历史作用、③仁学的现代意义。

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七绝    时光
作者   玉竹
青帝收寒报一春,小梅从暖几枝新。
而今往事频归梦,两鬓霜华念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86

帖子

34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4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27 14: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花树 于 2020-12-27 15:59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
010-千花若素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简答什么是仁学?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
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正确地指导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原则。
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学说重视整体,强调整体的和谐,认为个体价值只有通过整体价值才能体现,个人只有在整体(包括家族、集体和国家)中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个人的意志、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建立了庞大、完整的道德体系,不仅把道德规范列举了出来,而且找除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忠信是入德之门,行礼才能进入道德的文明领域,求仁才能进入道德的奥堂,并进而指出了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在孔子看来,道德不是依赖于外部力量———上帝去获得,而是通过人们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实践(因道德植根于心)去获取。它强调人自身的因素,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 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
仁学讲究:
1.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2.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3."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4."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5.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http://chinaxiaoyucun.com/forum. ... ad&tid=40656&extra=

联题岁月
尘梦每随云水散
侯名难与岁华留(千花若素)

春岸观澜
文/千花若素
浪涌春江不忍归,飘飘柳絮伴云飞。
红尘千载须臾似, 何处苇舟不忘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22: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
77/七七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 一、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论语中的思想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稳合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许多思想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合。 1.关于富强,论语中有“足民”即富民可以使民富足。2.关于文明,论语中讲道: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亲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向孔子请教克已复礼,实际上也是关于文明的体现,“见利思义,见危接命.”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3.关于和谐,论语中讲道:"礼之用,和力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学知识在过去和当代在许多人眼里是件苦差事.迎来送往也常使人感到麻烦,孔子却能做“悦”“乐”“不愠"这实在是大气。 4.关于爱国,论语中讲到:“执于戈以卫社稷”“倾己以敬...修已,安人...修已以安白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可奇也。春秋时诸侯纷战,也产生了爱国的思想。君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以爱国。5.在论语中敬业的句子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敬业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曰: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岗位、激情工作才能快乐生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做好了本职,你的事业才能成功。 6.关于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要讲究实事求是。诚信是君子立身之德,在孔子看来,不讲诚信的人是不好的处世态度。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诚信也是君子修身的必修课之一。7.关于友善,友善观在论语中也有明显体现。只有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正确地指导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原则。历史地看,儒家的“心性论”及其“良知”说,曾经有效地制约了社会冲突和个人行为,加强了人群之间的亲和力,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 孔子的“中庸”、“礼”可为发展现代经济创建一个有利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庸”,朱熹解释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和”,主张社会的和谐稳定。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气生财”,已化为人们普遍的牢固的共同心理态势。提倡孔子的“中庸”“、和”,就使客观社会的稳定性易于被人们接受,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心理基础。“中庸”对社会稳定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而“礼”把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角色的行为准则的规定,形成社会的有序和安定团结。只有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现代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儒学作为一种有丰富精神资源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能够启发和成全人们的道德良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不断提升人的内在心性,催发人们为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而努力。至于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仁爱、和谐与温情,反对利己主义、纵欲主义等等,更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尽管儒学不是医治现代社会精神弊病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是一剂良方,是乐于为现代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
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学说重视整体,强调整体的和谐,认为个体价值只有通过整体价值才能体现,个人只有在整体(包括家族、集体和国家)中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个人的意志、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出了为国家、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他人、以集体为重的崇高的情怀。儒家思想中的笃诚、尚情、敬业等思想,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儒家文化中“人”的学说,即以人为本、为中心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今天的企业家,他们吸收了儒学的“和为贵”的学说并加以改造,提出了“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应始终保持和谐的关系或状态。人们之间以礼相待,既充满热情又严肃认真。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先秦儒家所建立的道德体系,内容无比精湛、丰富,对于其中反映人类文明进程共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我们加以继承、更新,有利于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和现代经济的新道德,从而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提到新的高度。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 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七律.时不再来
 文/七七

怯与菱花照面投,青葱岁月以何酬。
曾经大梦尘中去,几度红颜醉里休。
水墨江南涂抹快,风沙塞北念来幽。
黄金万两时难买,白发千丝悔亦囚。

点评

问好七七同学,问答题完成认真。写作题层次分明,逻辑通顺,感由因发,全诗自如,情感确切。赞。  发表于 2021-1-1 14:59
写作题:由青葱岁月、几度、到白发千丝,这三部曲,能紧扣主题,说明时光是一去不返,非常好!  发表于 2020-12-27 22: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36

帖子

15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9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20-12-31 18: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苑风辞 于 2021-1-1 14:54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
102 晓苑风辞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许多思想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合。孔子提倡崇老尚古,希望恢复周礼,强调等级秩序,所以在论语中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体现不是很强烈,但其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体现的很明显。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说明。
①关于富强,论语中有“足民”即富民可以使民富足。
②关于文明,论语中讲道: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亲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向孔子请教克已复礼,实际上也是关于文明的体现,“见利思义,见危接命.”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③关于和谐,论语中讲道:"礼之用,和力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
④关于爱国,论语中讲到:“执于戈以卫社稷”“倾己以敬...修已,安人...修已以安白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可奇也。春秋时诸侯纷战,也产生了爱国的思想。君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以爱国。在论语中敬业的句子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敬业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曰: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岗位、激情工作才能快乐生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做好了本职,你的事业才能成功。
⑤关于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要讲究实事求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 ),其何以行之战”,“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诚信是君子立身之德,在孔子看来,不讲诚信的人是不好的处世态度。“道干乘之国,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便是大国,也要讲诚信才是能治国安邦。“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诚信也是君子修身的必修课之一。
⑥关于友善,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友善观在论语中也有明显体现。只有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4.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人多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是儒家学说中的思想。还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尤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仁学作为独立的思想文本,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
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
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具体为以下四个部分。
①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②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
③"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④"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5.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一剪梅  咏时光(周体)
作者:晓苑风辞

玉兔金乌天际楼。草木枯荣,人事春秋。
镜中云鬓渐哀霜,尽剪还来,透染难修。

绕指时光簪不留。飘渺花烟,落寞心头。
再调丝竹寄当年,川水无情,风月谁收。



点评

黑土点评:102.晓苑风辞同学从六个方面论述了《论语》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理有据,分析透彻,但还应把《论语》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作...  发表于 2021-1-4 08: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1-1 12: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5课作业
1.绝谷画蝶√
2.庶陋斋主√
3.一瓯茶√
4.一点春√
5.霹雳√
6.蓝天√
7.石桥月√
8.晓风残月
9.浪淘沙√
10.荷叶清露√
11.丁木√
12.雲燕√
13.慢慢长大√
14.若隐天涯√
15.有凤来仪√
16.戈平√
17.水冰泪√
18.凝香格格
19.独舞者
20.闲庭信步
21.静思√
22.紫璇√
23.翰墨韵香√
24.二顷田√
25.野鹤梦√
26.九畹√
27.七七√
28.心晴花开√
29.路漫漫√
30.玉竹√
31.-千花若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3206

帖子

320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0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1-3 17: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
160-黑土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 (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许多思想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合。在孔子的思想言论中,有许多方面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
1.关于富强,论语中有“足民”即富民可以使民富足。
2.关于文明,论语中讲道: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亲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向孔子请教克已复礼,实际上也是关于文明的体现,“见利思义,见危接命.”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3.关于和谐,论语中讲道:"礼之用,和力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学知识在过去和当代在许多人眼里是件苦差事.迎来送往也常使人感到麻烦,孔子却能做“悦”“乐”“不愠"这实在是大气。 4.关于爱国,论语中讲到:“执于戈以卫社稷”“倾己以敬...修已,安人...修已以安白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可奇也。春秋时诸侯纷战,也产生了爱国的思想。君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以爱国。
5.在论语中敬业的句子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敬业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曰: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岗位、激情工作才能快乐生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做好了本职,你的事业才能成功。
6.关于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要讲究实事求是。诚信是君子立身之德,在孔子看来,不讲诚信的人是不好的处世态度。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诚信也是君子修身的必修课之一。
7.关于友善,友善观在论语中也有明显体现。只有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正确地指导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原则。历史地看,儒家的“心性论”及其“良知”说,曾经有效地制约了社会冲突和个人行为,加强了人群之间的亲和力,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 孔子的“中庸”、“礼”可为发展现代经济创建一个有利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庸”,朱熹解释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和”,主张社会的和谐稳定。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气生财”,已化为人们普遍的牢固的共同心理态势。提倡孔子的“中庸”“、和”,就使客观社会的稳定性易于被人们接受,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心理基础。“中庸”对社会稳定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而“礼”把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角色的行为准则的规定,形成社会的有序和安定团结。只有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现代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儒学作为一种有丰富精神资源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能够启发和成全人们的道德良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不断提升人的内在心性,催发人们为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而努力。至于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仁爱、和谐与温情,反对利己主义、纵欲主义等等,更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尽管儒学不是医治现代社会精神弊病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是一剂良方,是乐于为现代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
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学说重视整体,强调整体的和谐,认为个体价值只有通过整体价值才能体现,个人只有在整体(包括家族、集体和国家)中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个人的意志、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出了为国家、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他人、以集体为重的崇高的情怀。儒家思想中的笃诚、尚情、敬业等思想,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儒家文化中“人”的学说,即以人为本、为中心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今天的企业家,他们吸收了儒学的“和为贵”的学说并加以改造,提出了“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应始终保持和谐的关系或状态。人们之间以礼相待,既充满热情又严肃认真。
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最后,儒家文化和仁学思想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为儒学从开始就摒弃了宗教禁欲主义,从而以一种观实的伦理模式代替了可能的玄想体系,也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 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五律.时光

庚子匆匆去,年光逝水流。
身疲情不改,鬓白志难休。
疫起侵寒意,风狂使客愁。
江湖多险峻,破浪立湖头。

点评

问好,作业完成的不错。  发表于 2021-1-6 22: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906

帖子

29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40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1-6 22: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第十五讲作业
蓝色星空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许多思想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孔子提倡崇老尚古,希望恢复周礼,强调等级秩序,所以在论语中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体现不是很强烈,但其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体现的很明显。
a、关于富强,论语中有“足民”即富民可以使民富足。
b、关于文明,论语中讲道: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亲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向孔子请教克已复礼,实际上也是关于文明的体现,“见利思义,见危接命.”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c、关于和谐,论语中讲道:"礼之用,和力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
d、关于爱国,论语中讲到:……执于戈以卫社稷。倾己以敬...修已,安人...修已以安白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可奇也。春秋时诸侯纷战,也产生了爱国的思想。君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以爱国。在论语中敬业的句子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敬业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曰: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岗位、激情工作才能快乐生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做好了本职,你的事业才能成功。
e、关于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要讲究实事求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战”,“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诚信是君子立身之德,在孔子看来,不讲诚信的人是不好的处世态度。“道干乘之国,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便是大国,也要讲诚信才是能治国安邦。“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诚信也是君子修身的必修课之一。
f、关于友善,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友善观在论语中也有明显体现。只有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①.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②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③、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④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人多综合素质。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仁学作为独立的思想文本,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
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具体为以下四个部分。
a、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b、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
c、"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d、"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5.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五绝.时钟
蓝色星空
晨昏滴答声,分秒不需争。
逝去如流水,白头亦伴行。

点评

作业认真,五绝优秀,学习了!  发表于 2021-1-7 03: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081

帖子

15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81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1-1-7 03: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103~香山红叶飘。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许多思想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合。孔子提倡崇老尚古,希望恢复周礼,强调等级秩序,所以在论语中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体现不是很强烈,但其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体现的很明显。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说明。
①关于富强,论语中有“足民”即富民可以使民富足。
②关于文明,论语中讲道: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亲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向孔子请教克已复礼,实际上也是关于文明的体现,“见利思义,见危接命.”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③关于和谐,论语中讲道:"礼之用,和力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
④关于爱国,论语中讲到:“执于戈以卫社稷”“倾己以敬...修已,安人...修已以安白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可奇也。春秋时诸侯纷战,也产生了爱国的思想。君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以爱国。在论语中敬业的句子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敬业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曰: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岗位、激情工作才能快乐生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做好了本职,你的事业才能成功。
⑤关于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要讲究实事求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 ),其何以行之战”,“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诚信是君子立身之德,在孔子看来,不讲诚信的人是不好的处世态度。“道干乘之国,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便是大国,也要讲诚信才是能治国安邦。“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诚信也是君子修身的必修课之一。
⑥关于友善,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友善观在论语中也有明显体现。只有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4.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人多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是儒家学说中的思想。还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尤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仁学作为独立的思想文本,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
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
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具体为以下四个部分。
①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②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
③"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④"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5.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咏时光
文/香山红叶飘
来前无觅处,去后影无踪。
但觉青丝白,人人渐老中。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1404

帖子

140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0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1-1-11 0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   
91-随心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正确地指导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原则。
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学说重视整体,强调整体的和谐,认为个体价值只有通过整体价值才能体现,个人只有在整体(包括家族、集体和国家)中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个人的意志、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建立了庞大、完整的道德体系,不仅把道德规范列举了出来,而且找除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忠信是入德之门,行礼才能进入道德的文明领域,求仁才能进入道德的奥堂,并进而指出了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在孔子看来,道德不是依赖于外部力量———上帝去获得,而是通过人们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实践(因道德植根于心)去获取。它强调人自身的因素,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 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
仁学讲究:
1.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2.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3."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4."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5.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七绝  精卫
壮怀浩气谱长歌,精卫同侪自古多。
风雨未销填海志,敢教天地等闲过。

点评

作业完成认真正确!  发表于 2021-1-30 14: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32 , Processed in 0.10242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