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0

主题

194

帖子

1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7-2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01/小渔夫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一种是:中华传统文化包括  思想、文字、语言三类:。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生活文艺即:  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在古典文化中: 有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文化:  (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一是  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二是: 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是,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其四是,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答: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答  ①、卧心偿胆::
释义: 原指越王 勾践 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意所受苦难的故事,后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报效家国。
出处:  这一汉语成语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答  ②、废寝忘食:
释义:  为了完成任务(或项目),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来到楚国叶邑,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怯按待孔子。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偷问了路子路不知怎么回答就问孔子,孔子说他努力学习不厌倦,甚至忘记了吃饭与睡觉,乐道授业传道,为国家陪养人才。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答:  ①、一言九鼎:
释义:  一句话的分量比九鼎还要重要,形容说是分量很重要,作用很大信守承若,言出必行的重要性。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例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②、开诚布公:
释义:指以心诚待人,坦百无和地亮出自己的见解或处理事物。强调在心际交往中的透明度和诚信度。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答 ①、不畏强暴:
释义: 不俱怕强权和暴力,坚持正义斗争。
出处:  溯至《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的论述,及《八仙全传》等文学作品传承发展。《商君书》地诚任,不患无財i民诚用,不畏强暴”。“不畏强暴″精神被赋予时代内涵。
② 、除暴安良:
释义: 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
出处: 宋·李昉《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答  ①、航天器热防护(可申报成语简称:“航热防护”
释义:对二维欧拉方程阻民问题的研究,成为航天器再入大气层热防护模拟的核心算法。波方抗衰减行为成果应用于航天器振动控制提升了结构可靠性。
出处:北大现代韦神, 韦东奕:[2021年《物理评论研究》他通过研二维欧拉方程的阻尼问题,开发了(一种数学工具)流体力学方程(英文略…)为飞行器气动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38。多项研究。
②、 数智营销:《主题全称:北京大学数智化时代营销管理创新实战研修班》可申报成语“数智营销”
释义:是新时代科技中国:一种新型的网上营销创新模式。从线下移到线上的全民动员的新思维推导超前,推动包括各行各业,含工商、税务、品牌设计LOG0等…不断智慧创新管理 可靠新思路可持发展。
出处: 2025年6月14《北京大学数智化时代营销管理创新实战研修班》已在全国推进。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
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答:  1、愚公移山:
释义: 比喻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出处:  《列子·汤问》"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铲平大山,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若不平”?他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天帝,天帝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了”。
  2、披星戴月:
释义: 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苦劳碌,或夜间谍赶路,旅途艰辛。
出处:  《冤家债主》"有这大的个孩儿,多亏了他早起晚眠,坡星戴月,挣揣下这个家私"。
  3、视死如归:
释义: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 《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4、临危不惧:
释义:  遇到危难,并不顾惜自己,没有私心,十分英勇。
出处: 《庄子·秋水》"知穷之有命,知遇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5、远见卓识:
释义:  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出处:  《玉堂丛语·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弗不及也”。
  6、大义凛然::
释义:  临难不苟的节操或高尚远大的气概所表现出严峻而不可冒犯的神色。能坚持正义,英勇不屈的气概。
出处:  《栾城集·五0·贺致政曾太傅启》“继陈止足之诚,自求清静之乐。付青简以遗事,追赤松而并游。大节凛烈,四方仰止"。


点评

谢谢老师点评!  发表于 2025-7-11 16:40
航热防护若是申报,应属于专有名词,而非成语。  发表于 2025-7-11 11:56
废寝忘食形容工作的态度。  发表于 2025-7-11 1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5-7-2 08: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5-7-2 09:00 编辑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统计:
【第一页】
01、园丁
02、莫雨
03、赏心两枝
04、秋天
05、半江瑟瑟
06、望着你微笑
07、紫荷心幽
08、欧春荣
09、晨羽

【第二页】
10、清风
11、自在
12、小凡
13、白雪
14、翠色和烟
15、浅蓝
16、起舞弄清影
17、理还乱
18、漠雨江南
19、和铭

【第三页】
20、王五
21、风若兮
22、芳华依旧
23、素衣
24、紫萱
25、疏竹
26、风雨无阻
27、蓝纱巾
28、水上往来
29、诚心

【第四页】
30、小渔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5

帖子

13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35
发表于 2025-7-2 17: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47*汪玉华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答: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练武。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努力。
出处:《晋书·祖逖传》。
卧薪尝胆:在柴草上睡觉,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处: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答:一诺千金: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犬马之诚:谦称自己的诚意。
出处: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答:除暴安良: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
冷面寒铁:比喻公正廉洁,不畏权贵的官员。
出处:《明史·周新传》。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答:吐故纳新:谓吐出浊气,吸纳清气。比喻扬弃陈旧的,吸收新鲜的。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刻意》。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今义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
出处: 商·姬昌《周易·杂卦》。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1.愚公移山: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2.夜以继日:
【解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赴汤蹈火:
【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4.临危不惧: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自命,贫富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5.高瞻远瞩:
【解释】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6.远见卓识:
【解释】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出处】明 焦竑 《玉堂丛语·调护》:“ 解縉 之才,有類 東方朔 ,然遠見卓識, 朔 不及也。”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6

帖子

5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47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5-7-3 11: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30*晓澜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种类   
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例如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2)鲜明的民族特色;(3)历史悠久;(4)博大精深。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1)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2)内容上的文化特色,词性分褒义和贬义,有些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变化和延伸。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1.)卧薪尝胆:
形容人刻苦自勉,发奋图强,力求雪耻复仇,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体现了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自强精神。出自《列子・汤问》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1)一诺千金
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形容说话算数,极有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做到。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2)徙木立信
指通过移动木头来树立威信,比喻通过某种具体行动来表明自己的诚信,从而获得他人的信任。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1)威武不屈
指在强大的威势和暴力面前,也不屈服退让,坚守自己的气节和原则。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2)众志成城
指众人团结一心,就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常用来形容在面对强暴或危难时,民众凝聚力量、共同抗争的坚定信念。出自《国语・周语下》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1)革故鼎新
指破除旧的,建立新的,强调破除陈规陋习、创造新的事物或制度,体现了勇于变革、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出自《周易・杂卦》
(2)标新立异
原指提出新奇的主张,树立与众不同的见解或做法,现多用来形容勇于突破常规、创造独特风格或观点的创新态度。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1. 废寝忘食
含义:指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全身心投入某件事,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出处:出自《论语・述而》
2. 夜以继日
含义: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连续努力,体现了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出处:出自《孟子・离娄下》
3. 赴汤蹈火
含义:指敢于投入沸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常用于形容为了信仰、责任或正义而勇往直前的决心。
出处:出自《荀子・议兵》
4. 视死如归
含义:指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体现了为正义、理想而献身的坚定气节。
出处:出自《管子・小匡》
5. 高瞻远瞩
含义:指站得高,看得远,形容目光远大,能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出处:出自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二回
6. 远见卓识
含义:指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强调不仅看得远,还能提出深刻、独到的见解,多用于形容人在思想、谋略上的先进性。
出处:出自明代焦竑《玉堂丛语・调护》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9
发表于 2025-7-3 13: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49* 芷兰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6、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①闻鸡起舞
释义: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出自《晋书·祖逖传》。
②自强不息
释义: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出自《易·乾·象》。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①一诺千金
释义: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②驷马难追
释义: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处: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①宁死不屈
释义:意思是宁愿死也不屈服。
出处:出自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
②正义凛然
释义:意思是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①推陈出新
释义;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出处:出自宋·费衮《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②别出心裁
释义:指另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新办法。
出处:出自明代李贽的《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彩于回中”。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①愚公移山
释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
②披星戴月
释义:常用来形容工作繁忙的人、学习刻苦的学生、追求事业的人等为工作或学习付出艰辛努力的情景。
出处: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公孙丑下》。
③赴汤蹈火
释义: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成语出处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④高瞻远瞩
释义:是指眼光高远,思维深远,能够看得远,看得透,具有远见和洞察力。
出处:出处来自《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⑤过目成诵
释义:含义是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⑥心灵手巧
释义:形容人的心思灵活,手艺精巧。
出处: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栖真》。
⑦远见卓识
释义:意为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1

帖子

14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41
发表于 2025-7-3 19: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21-禅心如月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①励精图治
释义:形容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或把事情做好。
出处:《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②自强不息
释义: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出自《易·乾·象》。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①一诺千金
释义: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②一言九鼎
释义: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之重。指人说话的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①宁死不屈
释义:意思是宁愿死也不屈服。
出处:出自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
②正义凛然
释义:意思是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①推陈出新
释义;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出处:出自宋·费衮《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②革故鼎新:
释义:意为去除旧的,建立新的,常用于指重大变革创新。
出处:《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①愚公移山
释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
②披星戴月
释义:常用来形容工作繁忙的人、学习刻苦的学生、追求事业的人等为工作或学习付出艰辛努力的情景。
出处: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公孙丑下》。
③赴汤蹈火
释义: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成语出处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④高瞻远瞩
释义:是指眼光高远,思维深远,能够看得远,看得透,具有远见和洞察力。
出处:出处来自《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⑤过目成诵
释义:含义是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⑥心灵手巧
释义:形容人的心思灵活,手艺精巧。
出处: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栖真》。
⑦远见卓识
释义:意为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7

帖子

3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37
发表于 2025-7-3 19: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41*洗尘

一、问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来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还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其次,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其四,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1)励精图治
释义:形容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或把事情做好。
出处:出自《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2)锲而不舍
释义: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处: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1)诚心诚意
释义: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处: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2)言而有信
释义:意思是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出自《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1)视死如归
释义:指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2)宁死不屈
释义:意思是宁愿死也不屈服,形容人坚守气节。
出处:出自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1)革故鼎新
释义:意为去除旧的,建立新的,常用于指重大变革创新。
出处: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2)标新立异
释义:通常指提出新的见解、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
出处: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1.夜以继日
释义:指晚上接着白天,形容加紧做事,昼夜不停。
出处:出自《孟子·离娄下》,原文是“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讲的是孟子认为君子对待学习,应努力思考,白天不够就用夜晚来接续,直到有所收获。

2.废寝忘食
释义:指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事,到了极度投入、忽略生理需求的程度。
出处:出自《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注:此处原指杞人因担忧天地崩塌而失眠忘食,后“废寝忘食”逐渐演变为褒义词,形容专注做事的状态。)

3.披星戴月
释义: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处:元代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折“这大的个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另《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也有“披星戴月,涉水登山”的用法,均以“星星月亮”比喻早晚操劳的状态。

4.赴汤蹈火
释义:指敢蹚沸水、踏烈火,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原指面对强敌如投身水火般危险,后引申为不畏牺牲的勇气。

5.临危不惧
释义:遇到危难时不畏惧,态度镇定。
出处:《邓析子·无厚》“临难不惧,知天命也”,指面对危难仍能保持镇定,是知晓天命的表现;后多用于形容人在险境中的胆识。

6.视死如归
释义:把死亡看作回家,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原指将士在战场上不惧牺牲;现多用来赞美为理想或正义而舍生取义的精神。

7.高瞻远瞩
释义:站得高,看得远,形容目光远大。
出处: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遂把这些粉白黛绿,莺声燕语,都付之度外,高瞻远瞩,要领略他湖山真景”,原指登高视物,后引申为对事物有长远考量。

8.过目成诵
释义: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记载北宋史学家刘恕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后多用于形容人记忆天赋出众。

9.心灵手巧
释义: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多形容人擅长手工技艺。
出处: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原指女子针线活精妙,现泛指各类手工创作中手脑协调的能力。

10.远见卓识
释义: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
出处:明代焦竑《玉堂丛语·调护》“解缙之才,有远见卓识,非寻常笔墨官司所能牢笼也”,用以称赞解缙的才智超群,后多用于形容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能力强。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4

帖子

42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2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7-3 21: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4033-飞花若梦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涵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习俗、科技、伦理等多个领域,包括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诗词歌赋、戏曲书法等文艺形式,以及节日庆典、礼仪规范、中医武术等传统文化形态。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中性、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锲而不舍
注释:不停地镂刻。比喻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出处:源自《荀子·劝学》的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闻鸡起舞:闻鸡起舞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晋书·祖逖传》。 [2]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闻:听到;舞:指舞剑习武),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尾生抱柱: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典出《庄子·盗跖》。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先秦·管仲《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
大义凛然: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2.匠心独运:创造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多形容文艺创作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构思。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1赴汤蹈火
注释: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2高瞻远瞩意思是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出自《论衡·别通篇》。
3以指挠沸:意思是用手指搅开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败。 [1]出自《荀子·议兵》
4过目成诵:基本解释为看一遍即能背诵,形容记忆力超群。 该成语最早见于《晋书·苻融载记》中"耳闻则诵,过目不忘"的记载,后在《宋史·刘恕传》出现"书过目即成诵"的典故用例。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以"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描述人物特质 [3],体现其作为中性成语的书面语特征。
5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出处:明 焦靖《玉堂丛话 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6视死如归: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先秦·管仲《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
7心灵手巧
注释: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特能力。
出处:出自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9
发表于 2025-7-5 02: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墨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1、问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        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励精图治:形容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或把事情做好。
出自《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锲而不舍: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言而有信:意思是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视死如归:指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宁死不屈:意思是宁愿死也不屈服,形容人坚守气节。
出自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革故鼎新:意为去除旧的,建立新的,常用于指重大变革创新。
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标新立异:通常指提出新的见解、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披星戴月
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
春秋时期,鲁国单父县令宓子贱坐在公堂弹琴却能把县治得很好,而继任的巫马期每天披星戴月、事必躬亲,十分劳累才把县治得井井有条,巫马期向宓子贱请教秘诀,宓子贱说要善于利用能干的人为你办事。

大义凛然
坚持正义,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
最早出现在宋代曹辅的《唐颜文忠公新庙记》中,原文表述为:“大义凛然,奋裙首倡。”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形象,即某人在面对重大正义之事时,展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尊严和严肃,这种行为和态度令人敬畏。这里的“大义”指的是正义或正气,“凛然”则是形容那种令人敬畏的严肃模样。

高瞻远瞩
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瞻(zhān):往上或往前看。瞩(zhǔ):注视。
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别通篇》。在这部著作中,王充提出了“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的观点,强调了开阔视野和远见的重要性。这里的“高瞻”指的是从高处观看,象征着广阔的视野;“远瞩”则指注视远处,代表着长远的目光。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高瞻远瞩”,用来形容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

赴汤蹈火
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
晋嵇康《与山 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过目成诵
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很强。
《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成诵:能背诵出来。

心灵手巧
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栖真》,原文为“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不过也有说法称其故事起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鲁仲连的人,他心灵手巧,能够巧妙地应对各种挑战,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用逐渐形成了成语“心灵手巧”。

远见卓识
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见识。
有观点认为该成语最早出自《晋书•刘裕传》“裕既袭位,远见卓识,有度量” ,此处用来形容刘裕具有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2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1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7-5 08: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作业:
4010——雨魂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①闻鸡起舞
释义: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出自《晋书·祖逖传》。
②自强不息
释义: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出自《易·乾·象》。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①一诺千金
释义: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②驷马难追
释义: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处: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①宁死不屈
释义:意思是宁愿死也不屈服。
出处:出自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
②正义凛然
释义:意思是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①推陈出新
释义;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出处:出自宋·费衮《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②别出心裁
释义:指另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新办法。
出处:出自明代李贽的《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彩于回中”。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①愚公移山
释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
②披星戴月
释义:常用来形容工作繁忙的人、学习刻苦的学生、追求事业的人等为工作或学习付出艰辛努力的情景。
出处: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公孙丑下》。
③赴汤蹈火
释义: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成语出处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④高瞻远瞩
释义:是指眼光高远,思维深远,能够看得远,看得透,具有远见和洞察力。
出处:出处来自《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⑤过目成诵
释义:含义是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⑥心灵手巧
释义:形容人的心思灵活,手艺精巧。
出处: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栖真》。
⑦远见卓识
释义:意为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
出处:明·焦靖《玉堂丛话·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点评

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5-7-11 1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8:19 , Processed in 0.08556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