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冬生—156 成语典故班第三课作业 一、回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应有四个特点:
一是,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二是,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三是,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四是,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那两个方面? 答:一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二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和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二、分别写出下面选项的成语各2条,带注释及出处。 1.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1)自力更生: 解释:更生:再次获得生命,比喻振兴起来。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 出处: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我们人民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强起来了。” 2)愚公移山: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2.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赤诚相待: 解释: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 一诺千金: 解释: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临危不惧: 解释:意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出处:《邓析子·无厚》中的: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危不惧也。 大义凛然: 解释:大义凛然的意思是胸怀正义、令人敬畏,其中大义的意思是正义,凛然指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形容坚持正义,始终保持不可侵犯的样子。 出处:于吴趼人《痛史》:“一般的大义凛然,使宋室虽亡,犹有余荣。” 4.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推陈出新: 解释: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标新立异: 解释: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出自《世说新语·文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于众贤之外。" 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把上面列出的成语加注解及注明出处,不能少于六条。 答: 1)夜以继日 解释:日夜不停。多用以形容人勤奋劳苦。
出处:《孟子·离娄下》:“ 周公 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2)废寝忘食 解释:也说废寝忘餐。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出处:《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寢食者。”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3)大义凛然 解释:坚持正义,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凛(lǐn)。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4)披星戴月 解释: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5)高瞻远瞩 解释: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6)远见卓识 解释: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出处:明 焦竑 《玉堂丛语·调护》:“ 解縉 之才,有類 東方朔 ,然遠見卓識, 朔 不及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