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溪水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03-溪水作业汇总

[复制链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1: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五讲作业
03-溪水
1.分析一下王敦叛乱,为什么没有牵连到王导。
答:王敦王导兄弟与晋室的关系有点复杂。首先,元帝为琅琊王镇江东的时候,中原已经乱了,王氏族迁到江东,已经有把江东当作长远避祸所的打算。王导帮助琅琊王在江东站稳脚跟,赢得江东世家的认可。这是一个糅合了王室、南迁大族与江东世家妥协之后的地方诸侯(政权),这时候,琅琊王与王导家族关系很好。由琅琊王升任晋王乃至进位晋元帝,王氏联合江东世族,以及当时天下形势(包括刘琨陶侃甚至段氏慕容氏等劝进),起到了大作用。王家的实力,在当时甚至大到可以选择立哪个皇帝。

政权建立之后,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基本架构是,王导在内主政,王敦在外领重兵,可以说,互为犄角,这是个稳定结构,势力很大。登基时,元帝甚至邀请王导共坐王座。这根本不是好兆头:皇帝这么表态,往往只是权宜说法,等他缓过来,就意味着大祸临头。对于这样的权力架构,王敦是满意的,也就逐渐骄傲起来,表露的越来越明显。元帝是不满的,并且逐渐在试图拿回皇权,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与王家抗衡。还把为王导说话的人,外放为官。态势很明显了,继续发展下去,王家肯定要大祸临头:这不是王导个人怎么做的问题,是王家势力太大,威胁到了皇权,必须翦除的问题。到了这里,已经是个死局。在这种背景下,东晋最有实力的军阀如周仿和祖逖又相继死去,有实力的只剩下镇守襄阳的甘卓和接替祖逖的祖约还有远在广州的陶侃,这些人或者容易搞定,或者在时间上干扰不到王敦的进军。
最终,王敦选择了叛乱。起兵前,王敦对甘卓说:我家事急,所以起兵。王敦打下建康后,对王导说:当初你不听我言(指立晋元帝),险些灭族。
由此可知,只要你不假定自己是皇帝立场,当时那种形势下,王家与皇家已经没办法共存了。至于皇帝不杀王导,不是因为王导跪在宫门口,没参与叛乱,是因为王敦领兵在外,在胜负未分之前,皇帝不敢下手。如果石头城一战,晋元帝胜了,王氏一族肯定团灭。

2.总结庾亮的失误。
庾亮出生世家大族,乃一大帅哥,风流倜傥,文采斐然!清谈玄学但不失儒家风范,擅长行草,也是一代书家,确实为魏晋风度之名士。然而,这样的一个庾亮,在政治军事方面却十分平庸,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登上了东晋的最高舞台,独掌朝纲,梦想北伐。但他的能力配不上雄心,才华配不上梦想!
我们下面沿着苏峻之乱的脉络来举例说明。
苏峻不从庾亮之召后,温峤立即准备从江州(今九江)东下建康,以防苏峻作乱。然庾亮竟然担心远在荆州的陶侃乘虚而入,严令温峤驻防江州,即使东下布防,也不得越雷池一步。这就是“不越雷池”的由来。雷池在今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
这第一步,庾亮的战略判断能力显露无疑,不敢恭维。
至苏峻于历阳(安徽和县)起兵,有大臣向王导和庾亮进言,应急速截断阜陵(安徽全椒县陈浅乡百子村)的通道,把守长江以西当利路口,以逸待劳,或可一战功成。
王导深以为然,但庾亮不知何故,并未采纳,也没有自己的实际策略和行动,白白贻误战机,致使苏峻部将韩晃、张健轻取姑孰(安徽当涂),夺取粮草。
庾亮这才悔之晚矣!此其第二个策略失误,甚至可以说毫无作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应对之策!
328年,苏峻长驱直入,一路渡过横江(安徽新安江支流),登上牛渚(马鞍山西南5公里之采石矶),屯兵于陵口(今丹阳陵口),与朝廷军队对战屡战屡胜。
之后兵锋到达蒋陵(孙权陵墓,即今梅花山)覆丹山。大臣陶回献计于庾亮:苏峻知道石头城有重兵把守,肯定不敢直接攻取,一定会从小丹杨(就是小丹阳,今南京江宁区丹阳镇)南道而来,如果我们在那设置伏兵,一定可以一战而擒。
庾亮还是不听,真的奇了怪了,你不听可以,但啥都不做,简直脑子进水,难道就龟缩在石头城就是最好的策略?
此其第三条策略失误!
三条严重失误,已经足够了,苏峻最后攻陷建康,进入台城(皇宫),而庾亮则狼狈出逃。史书上记载庾亮乘小船逃跑,庾亮的左右侍从射箭御敌,没想到,敌兵没有射中,却将船上的舵工给射死了。
庾亮安坐不动,淡定地说道:这样的技术如何能够射中贼寇呢?!有人以这事例来褒扬庾亮之临危不乱的风度!有啥用呢?没有谋略的淡定,等于白痴!
再说苏峻的部队进入皇宫,在王导,陆晔、荀崧(song)、张闿(kai)、褚翜(chu sha)等忠勇大臣护卫下,不敢擅动晋成帝。尤其是这个褚翜(chu sha),名字不太好念,但我们要记住这个人,当年他正立不动,对着苏峻的士兵大声呵斥,实乃威武。
苏峻士卒未动成帝,但进入后宫后却大肆劫掠,驱役百官,剥光成年男女衣服,致使他们只能以破席苫(shan)草遮盖,无草者,只能坐地以土覆盖。宫内一应财物,悉数抢光,成帝只能依靠大火烧剩下的数石粮米用膳。这个庾亮,逃出建康后与温峤会合。多亏了温峤,竭尽全力请陶侃出山,与庾亮共推陶侃为盟主,听其号令。在陶侃的调度下,各路勤王兵马齐聚茄子浦,直指石头城!期间,这个庾亮遣王彰攻打苏峻门党张曜,大败,于是向陶侃请罪!看到现在,好像庾亮从来没赢过!所以可以非常明确地得到鉴定结果:庾亮根本不会打仗!
当然,平定苏峻之乱没那么容易,即使如名将陶侃。要不是苏峻醉酒之后,得意忘形,只带数骑突入敌阵,且坐骑失足而跌落马下被斩首的话,胜负还真的难料!苏峻死后,一切都好办了!329年初,苏峻余部被彻底歼灭!叛乱终被平定!与苏峻联合叛乱的祖约,逃往后赵,投降石勒。但石勒对背叛不臣者通常的做法就是尽加诛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1: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03-溪水第四讲作业
1.   王敦为什么会叛乱?
答:王敦之乱,又称王敦之叛,是东晋初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结束于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敦所发动,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并击败朝廷军队。后自任丞相,诛杀周顗等人,并在武昌遥控朝廷。晋元帝死后,明帝继位,王敦意图夺位,但明帝已准备反击王敦。同时王敦亦患病,面对明帝的讨伐,只得由兄长王含与部下将领钱凤等领军与朝廷军队作战,但最终失败。王敦亦在战事期间病逝。
王敦与堂弟王导都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当日仍是琅邪王的晋元帝司马睿初镇建康时仍没有威望,江南士族以至平民都无人理会他,王导与王敦则为他建立威望,建立起在南方较安定地方的一个朝廷。王导主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对东晋建立有极大的贡献,当时的人更称"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氏的地位和影响力。
司马睿 但东晋建立后,司马睿希望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于是提拔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制衡王氏势力。司马睿亦忌惮掌握军事大权的王敦,亦疏远了曾经极力扶持自己的王导。同时,王敦亦渐见专擅,如自行选置属下州郡官员,自行加任割据险处的何钦为将军,更意图安插亲信任州刺史。这些事都让司马睿感到厌恶,而王敦亦对司马睿的反抗行为大为不快。
同时,受司马睿重用的刘隗亦不喜欢见到王氏的坐大,要求司马睿削弱王敦,并提议以宗室司马承任湘州刺史,出镇湘州,后王敦写信劝刘隗与他修好,刘隗亦拒绝。司马睿亦为防备王敦,让刘隗和戴渊以防备北方胡人为名领兵出镇,这都令王敦十分愤怒。太兴四年(321年)豫州刺史祖逖病逝,令王敦以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他,最终决意举兵动乱 。
2.  如何评价周伯仁这种貌似“作死”的行为?
答:顗是安东将军周浚的儿子。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虽同辈之人相互亲昵狎玩,但却不敢轻慢放肆地对待周顗。同乡人司徒掾贲嵩有清高的节操,见到周顗,惊叹道:"汝颍地本来多生奇士,好久以来雅道不兴,今天又见到了周伯仁,将会重振风雅,清我邦族。"广陵人戴渊是东南名士,有美名,举秀才后入洛阳,平时听到周顗的大名,专门去拜见他,相对而坐好久,直到离开时,也不敢显示自己善辩的口才。周顗的从弟周穆也有较好的声誉,想超过周顗,周顗毫不介意也不与他计较竞比,于是人们更加倾向于周顗。此后州郡征召,周顗皆不应命。弱冠之年,承袭了其父武城侯(一作成武侯)的爵位,官拜秘书郎,累迁尚书吏部郎。东海王司马越之子司马毗为镇军将军,任命周顗为长史。
王敦举兵,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司空王导入朝请罪,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叫住周顗说:"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径自去了。周顗入宫后向元帝进言,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决不可错杀忠良。晋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他一高兴,又喝多了酒才出来。此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谢罪,看见周顗出来,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旧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便可换个大官作作。"出宫之后,周顗又上书朝廷,坚持说王导不可杀。而王导却不知情。王敦的士兵入建康,王氏一族重又得志。王敦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不说话。
不久,周顗和戴渊果然都被逮捕,路过太庙,周顗大声说到:"天地先帝之灵;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陵虐天下,神只有灵,当速杀敦,无令纵毒,以倾王室。"话音未落,左右差役便用戟戳其口,血流满地而周顗面不改色,神情自若,遂被杀,时年五十四岁。 王敦之乱平定后,王导浏览以前的宫中奏折,看到了周顗营救自己的折子,其中言辞恳切,殷勤备至。王导拿着这封奏折,痛哭流涕,悲不自胜。回来之后他对他的儿子们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周顗死后,王敦派缪坦抄没周顗之家,只收得空篓子几只,里面装着旧棉絮,酒五瓮,米数石,朝臣都叹服周顗的清正廉洁。王敦死后,追赠周顗为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以少牢之礼致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1: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03溪水第三讲作业
1、评论一下祖逖这个人
祖逖(266年-321年), 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北伐大将。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
逖少轻财好侠,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曾为齐王冏大司马掾,累官太子中舍人,东海王司马越任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母丧不赴。永嘉五年(311)匈奴族刘曜率汉军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中原大乱,祖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甘苦与共,被推为流徒的首领——行主。至泗口(今江苏清江北),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征为军咨祭酒,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建兴元年(313),司马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予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后,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两千多人,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当时,河南坞主各拥部曲自重,相互攻击,依违于石勒和晋朝之间,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进克谯城(今安徽亳州)。蓬陂坞主陈川势力较大,大掠豫州诸郡,被祖逖设伏击溃,将所掠子女财物各归原主,深得民心。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数以奇兵击退进犯。石勒统治的镇戍多归附祖逖,北方晋室将领李矩、郭默、上官巳、赵固等也愿听从指挥,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军纪严明;自奉俭约,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发展生产,深得百姓爱戴。历经丧乱的中原父老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黄河北岸坞壁群众向祖逖密报石勒的活动,迫使不敢南犯。石勒遣书求互市,他虽不答,却任凭通商贸易,收利十倍。正当他营缮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岸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太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派遣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以监督祖逖。祖逖忧虑王敦和东晋政权对立,内乱爆发,北伐难成,当年,忧愤死于雍丘。他收复的土地又被石勒攻占。

2.王导应该怎样处理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关系。答: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 、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在东晋建立时,司马睿因为王氏的功劳,重用了王导和王敦。当时,司马睿刚刚上任,自然会有各种不同意的声音,也会有各种战乱,例如,当时的江州刺史就不想听从司马睿的命令,于是,司马睿就派王敦去帮他讨伐江州刺史,另外,还有其他的大小战乱,也都是派王敦帮他平复的。但是,王敦与王导不同,他是属于有野心的人。所以,随着王敦平复的地方变多,他就开始在每个地方开始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自己任命官员等。最后,他几乎是统治了长江中游一带地区。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1: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二讲作业
03-溪水
1.司马睿自己想不想做皇帝?为什么?
答:西晋虽然灭亡了,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况且南方还在晋朝官员手里,于是他们就在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
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的地位和名望并不高,他所以能够称帝,完全是靠着他的幕僚王导和其堂兄王敦的扶持。事情还得从司马睿被派到建康作镇守讲起。那时,王导是他的府中参军,因为为人灵活机警、足智多谋,深得司马睿的信任,司马睿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很高兴地接受了官职,并开始在江南士族中大力推崇司马睿。打这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也就站稳了脚跟。靠着王导的安排,既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他的地位更加巩固了。他非常感激王导,感慨地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啊!公元317年,羽翼已丰的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史称东晋。登基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司马睿登基以后,为了感谢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扶持,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为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亲信一时布满朝中。当时,民间流传这样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说东晋的江山是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拥有的。

2.刘琨未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答:宗主国沦亡,一个臣子孤单地在远处,而欲求自身安定的办法,是很难的,只能听天由命了。能做到的要尽力做,能否成功,这是天意。若没有做成,则说明我的目的没有达到。这就象走险峻狭窄的山路,只能前进,没有后退,没有别的路可走,欲想另辟一路来实行自己的志愿,严重的就会给天下带来祸害,不严重的则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成为无名的英雄。刘琨依托段匹磾就是这样的结果。
刘琨被杀,是因为鲜卑人对汉人的不信任。不同民族之间,确实很难做到没有戒心。尽管名义上他们都尊奉东晋朝廷。刘琨这些年,一直在各种夷狄的夹缝中行走。总是幻想着拉一支夷狄来对抗另一支夷狄。却不曾努力发动北方地区受夷狄欺压的汉人,组成汉人自己的军队打出一片天地。这无疑是走偏了路。所谓“以夷制夷”,那是要在汉人本身势力强大的前提下。否则妄图四两拨千斤,是不可能的。人家又不傻,凭啥辛辛苦苦给你做嫁衣?刘琨的死,带给后人的是沉痛教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1: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一讲作业
03-溪水
1.总结西晋灭亡的原因。
答:1)、统治集团内部原因?,统治阶层的争权夺利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西晋没有吸取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王朝统治的教训。诸侯王的力量太大,野心膨胀,导致了最高统治层内争不断,耗费了国家的实力。
2)、晋武帝眼光短浅,立痴傻的太子,听信小人谗言。皇室内部为了争夺王位,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力量。
西晋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各个周遍少数民族长期受到汉族的欺压。民族矛盾导致的冲突最后灭亡了西晋。
3)、西晋统治后没有强力的政策来维护统一。西晋建立之初实行分封以及宗王出镇,导致中央式微,地方军事薄弱,最终灭亡。
2.刘琨为什么难以成势?
答:《晋书》中给予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刘琨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然素奢豪,嗜声色,虽暂自矫励,而辄复纵逸。刘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刘琨乃以孤立之身,游于豺狼之窟,欲志之伸也,必不可得;即欲以颈
血溅刘聪、石勒,报晋之宗社也,抑必不能;是以君子深惜其愚也。
太兴元年(318年),段部鲜卑内斗,段末杯击败段匹磾自任单于,并俘虏了刘琨的儿子刘群。刘群得到段末杯的厚待,便给刘琨写密信邀请他共击段匹磾,谁料密信被段匹磾截获。段匹磾虽相信刘琨,但最终还是将刘琨下狱。
刘琨素有名望,拘押期间,远近之人尽皆愤叹。代郡太守辟闾嵩与刘琨部下将领企图反叛段匹磾救出刘琨,因泄密而失败。东晋权臣王敦派人密告段匹磾,让他杀掉刘琨。刘琨听说王敦来使,便对儿子刘遵说:"处仲(王敦)使来而不我告,是杀我也。死生有命,但恨仇耻不雪,无以下见二亲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1: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讲作业03-溪水

1.刘殷主张不要对君王的过失进行劝谏,对不对?为什么?
答:刘殷每逢刘聪与群臣商议朝政时,不多说话,也不明确表态,更不当面冒犯,违反圣旨,及至大臣们次第离开,刘殷则单独留下,针对具体事宜条分缕析,建言献策。每每此时,平时动辄滥杀进谏大臣的暴君刘聪就像个听话的孩子,对刘殷的合理化建议照单全收。刘殷常告诫子孙说:“事奉君主,遇事当力求‘几谏’,私下劝说,委婉进言。我们对平常人尚且不能当面揭短指过,更何况是对皇帝!‘几谏’只是不明说君主的不足和过失,效果并不比犯颜直谏差”。故此,刘殷当宰相期间,对国家、同事和百姓“补益甚多”,他得到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乘舆入殿”等特权,在乱世、暴君之下罕见的长寿善终。
古语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千百年来,孔子等无数圣贤择君而就。殊不知,鲜花不妨由粪水浇灌,莲藕必经由污泥而生。人生除了独善其身和同流合污两条路,还有刘殷、狄仁杰、郭子仪们的道可走……
2.晋愍帝为什么指挥不动司马睿?
答:晋愍帝指挥不动司马睿,是晋愍帝威望不够,司马睿野心勃勃,自然不服晋愍帝。虽然建立独立政权,实现了偏安江左的规划,但是并不稳固,需要加强内部建设,保存实力。他在江南尚未立稳脚跟,对北伐能否成功更是怀疑,所以很现实地选择了保存江南政权的策略,对北伐态度极其冷漠。当时南方开发程度较低,也没有足够人力物力支持北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1: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九讲作业03-溪水

七律·西晋灭亡
文/溪水
一统江山司马晋,晚年昏聩失东辕。
皇庭立嗣宠痴子,社稷存亡听谗言。
宗室分封争帝位,五胡动乱扰中原。
神州万里多灾难,青史愁怀鼓角喧。


七律·刘弘
文/溪水
兼资文武大将军,奥略恢宏百战勋。
气振边疆平暴乱,威行南海重廉勤。
力求贤士为忧国,体恤平民自冠群。
日月昭昭映荆楚,神州紫气正氤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1: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二年级第八讲作业
03-溪水
1.晋武帝有哪些失误遗患后世?
答: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大多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但晋代是个例外,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虽然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他的两大失误让中国历史在经过短暂的统一后,又开始分裂,出现五胡乱华战乱纷纷的局面。司马炎的两大失误,一个是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纵情享受声色奢靡的生活,一个是错定了痴呆继承人司马衷当太子。严格来说,第一个不是失误,是司马炎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过,作为开国皇帝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也可以算作他的政治失误。
第二个失误是真正的失误,错选继承人。这对西晋以后的走向是决定性的。司马炎选定的继承人是他的二儿子司马衷,由于老大早已去世,司马衷是司马炎活着的儿子中最大的一个,是皇后杨艳为他生的,可以说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不过,司马衷为人很不精明,被后世称为“痴呆皇帝”,而且还有一个彪悍的妒妇皇后贾南风。司马炎不是不知道太子司马衷不能委以重任,大臣们也正面侧面向他反映过,他那么精明的一个人,心里也应该清楚。但他看中了聪明的皇孙司马遹。后来的康熙选中雍正当皇帝,有不少成分是看中了雍正的儿子乾隆。不过,司马炎没有达到目的,司马遹后来被贾南风害死,早就虎视眈眈的司马伦等人趁机发动政变,这才引来了八王之乱。
虽然西汉时期也有个七王之乱,但西汉的统治者能够平定叛乱,而西晋的统治者却没有那个本事。内战加上胡人入侵,刚刚统一的国家很快又陷入战乱。五胡乱华,东晋,南北朝,这一乱又是几百年,直到出现隋文帝杨坚。从这一点上来说,司马炎简直就是历史的罪人。
不过,总体来说,司马炎在历史上还不算一个昏君,他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而且这个人也能接受大臣对他的批评。

2.评价一下刘弘的功劳。
答:刘弘(公元236-306年),字和季,西晋名将。一身正气,学识渊博,有治世之才,颇有威名,官封荆州刺史、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爵封宣城公。公元306年,在南平郡作唐县(今湖南省安乡县)军旅中猝然去世,葬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黄山头主峰东南麓的南禅湾。刘弘病逝后,百姓悲痛不已,如同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朝中廷议谥号“元”,给与最高的尊崇,并追赠新城郡公。刘弘有文集三卷,各种表、教等。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高度赞誉他“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
  力举贤能。平定张昌叛乱后,因人员损耗严重,当时荆州(州域范围湖北大部,湖南、陕西、贵州、广西、广东、河南等部分,荆州治所在襄阳,下辖多个郡国。他坚持推荐皮初为襄阳太守,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仅如此 ,当时朝廷按陈规要封刘弘次子一人为县侯,被刘弘坚决拒绝了。刘弘选拔官员以功劳德行为依据,量才启用,而不任人唯亲,深受朝中官员和百姓赞赏。刘弘提拔部属不问出身、不计亲疏,只重才能。近来天下多难,淳朴之风日渐微弱,臣提拔官员是希望阻止奔走竞进的时弊,培养谦虚退让的操守。”
  重修水利。西晋初年,其父刘靖在蓟城地区(今北京)主持兴建了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戾陵堰和车箱渠,发挥了灌溉农田的作用。仅用六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戾陵堰和车箱渠的灌溉功能。刘弘重建堰、渠,筑长岸,复水门和主坝,建护岸堤防,抬高水门,减少流量,稳固了工程,控制了水势,扩大了灌溉面积,后人把戾陵堰尊称为“刘师堰”。刘弘治理地方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劝农桑,宽刑罚,减赋税,得到老百姓拥戴。
  体恤下情。因为荆州战乱,当时境内有流浪人口十多万户,贫穷无依,大多沦为盗贼。刘弘分给他们田地、稻种种粮食,让其自食其力,还提拔其中的贤才,量才予以重用。
千年口碑。刘弘的祖父刘馥,颇有功绩;刘弘父亲刘靖,勤政务实,造福百姓,有乃父遗风;刘弘清正无私,关爱百姓,有卓越的功勋与德行,处处为人楷模。祖孙三代皆为西晋名臣,被历代有识者所赞颂。一千七百多年来,刘弘的德行如同日月高悬,辉映在荆楚大地。仰望先贤,追思前人的功德,激励着后来者奋发有为。如今,朗朗清风不断,无数个清廉、担当者不断涌现,正成为国家民族挺立的脊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1: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魏晋班交-年级第七讲作业03-溪水
本期作业:
1.嵇绍之死算不算为国尽忠?
答:嵇绍的父亲嵇康,因得罪掌权的司马氏集团,而在嵇绍十岁时遇害,嵇绍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为父亲获罪,静居在家中。山涛掌管选举事时,奏请晋武帝说:"《康诰》上说'父子罪不相及。'嵇绍的贤能可以和郤缺相比,应当加以任命,请让他任秘书郎。"晋武帝对山涛说:"像您所说的,他能胜任秘书丞,何况秘书郎。"于是下诏征召嵇绍入朝为秘书丞。多次升迁后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的人才不会再有遗漏。"沛国人戴晞年轻有才气,同嵇绍之侄嵇含交好,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乡里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
后转任豫章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丧服期满后,拜徐州刺史。当时石崇监徐州诸军事,性格尽管骄横暴戾,但嵇绍以道义劝说,石崇对他甚为亲近敬重。后来嵇绍因为长子去世而离职。
不久朝廷北征,重征嵇绍为侍中,恢复了他的爵位。嵇绍因天子流亡在外,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朝廷的军队在荡阴战败,晋惠帝脸部受伤,中三箭,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司马颖的军士把嵇绍按在马车前的直木上。晋惠帝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军士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马颖)的命令,只是不伤害陛下一人而已!"于是杀害嵇绍,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为他的死哀痛悲叹。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晋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嵇中散是魏臣,嵇侍中是晋臣,各忠自己的君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价值观和政治选择都是没有错的;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往往就不会隔岸观火的去求全责备。君子和而不同,支持和赞同与同情和理解,表现出的行为可能千差万别。

2.如果你是八王之乱时期的一个晋国朝臣(文官),乱世中你将何去何从?
答: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无功掌权,弑君篡位,骄奢淫逸,毫无建树,第一个被外族灭国的国家。处于当时的乱世,晋惠帝又是个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的无能皇帝,作为晋国朝臣,你即便是一个忠臣像稽绍一样保护皇帝,也是保护了一个昏君。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我们不妨学习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像这样远离纷争,归隐田园,或许就是最好的方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1: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二年级第六讲作业
03-溪水
1.司马冏为什么在短短一年内由平叛英雄变得身败名裂?
答: "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其父司马攸死后,袭爵齐王,历任散骑常侍、左军将军、翊军校尉,联合赵王司马伦废杀皇后贾南风,为宠臣孙秀所排挤,出镇许昌。司马伦篡位后,拜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首倡大义,联络河间王司马颙等人讨灭司马伦,迎接晋惠帝复位,拜大司马、辅政大臣,加九锡。权倾朝野,骄奢淫逸,大失人心。
司马冏在拜为大司马后,成为辅政大臣,居住在司马攸以前的宫殿,设置掾属四十人,大筑宅第馆舍,北边收取五谷买卖市场,南边开设各种官署,毁坏的房舍数百计,派大匠经营制作,与西宫一样。开凿千秋门的墙壁通向西阁,后房里设置悬钟乐器,前庭陈列八佾舞蹈,沉湎于酒色,不肯入朝朝见。在府中任命百官,用符命文书指挥三台,选举不公平,只宠信亲近之人。让车骑将军何勖领中领军。司马冏的骄纵日益加深,但他始终没有悔改的意思。以前的曹属孙惠劝谏他,司马冏既不采纳,也不给他定罪。长沙王司马乂径自入宫,发兵进攻司马冏的府第。司马冏派董艾陈兵于宫的西边。司马乂又派宋洪等人放火焚烧宫观楼阁以及千秋门、神武门。司马冏让黄门令王湖偷出标有驺虞的旗帜,高声喊道:"长沙王假托诏命。"司马乂又宣称:"大司马谋反,帮助他的人诛灭五族。"这天晚上,城内大战,飞驰的箭像雨一样密集,火光连天。晋惠帝到上东门,箭落到他跟前。群臣救火,死者互相枕藉。第二天,司马冏兵败,被司马乂活捉并带到大殿前,晋惠帝恻然怜悯,想让他活命。司马乂喝叱手下快些拉出去,司马冏还回头望晋惠帝,于是把他斩于阊阖门外,首级巡示六军。其他同党都夷灭三族,死者两千余人。
2.李特为什么能迅速崛起?
答:李特身材高大,相貌魁伟,和弟弟李庠与李流都有军事才干,善于骑射,禀性任侠,所以跟随的人很多。后来陕西的氐人齐万年造反,关中大闹饥荒,略阳和天水等六个郡的居民便流散到汉中和四川,多达好几万家。流民在路上有病的或没钱的,无不得到李特兄弟的营护振救,所以李特他们很得民心。流民到了汉中,给朝廷上书请求在巴蜀求生。朝廷不答应,决定派遣侍御史李苾前来慰问并且监察,不让流民进入剑阁(川北)。流民进退不得,状况非常悲惨,便都推举李特兄弟为首,希望他们能解救流民于水火之中。李特朋友天水人阎式为李特出谋说:“侍御史不过一个贫穷的京官,我想他一定爱财。大人可在流民中募捐,行贿给李苾,让他上奏折给朝廷,或许朝廷会同意我们留下。”李特便开始募捐得到了一百两金子,让阎式带了去见李苾。李苾到了汉中,得了阎式的贿赂后,便上奏说:“流民十万多人,并非汉中一郡所能振赡得了的。四川有储粮,居民也比较富庶,朝廷应当允许他们来这里谋生。”朝廷同意了,因而任命李苾为犍为太守帮办流民事宜。于是数万流民散在梁益一带,一发不可禁止。李特率领流民到了剑阁,叹息道:“刘禅有如此富庶的地方,居然败亡到面缚投降,真不愧一个庸才!”听到这话的人无不对李特感到奇异。
再说益州官府接到诏书后,派遣一千多名文武官员前去迎接新任刺史耿滕。那时,成都郡在成都少城,益州府在成都太城,赵廞还在太城,尚未去职。耿滕想进入太城州府,功曹陈恂劝道:“眼下州郡矛盾很深,进太城必有大祸。明公不如留在少城静观其变,再发檄文邀请各县以及村保,共同防备秦氐流民。陈西夷即将到来,不妨等他来后一块进太城。否则,我们可以退保犍为,西渡江源,以防万一。
因为中原变乱,于是决定不回蜀地了。李特兄弟又贿赂了许多朝廷官员,于是替他们百般周旋。野心昭然若揭。这群昏庸的官吏,为了一己之私,置天下于不顾。都是祸国奸佞。罗尚在各路口要地设置关卡,搜索财宝。这行为非常愚蠢。流民数量庞大,又有李特这么个首领,一旦逼迫过紧,很可能让李特有了裹挟流民反叛的可乘之机。李特也是有才能的人,在反叛能成功之后,迅速聚拢民众在身边,并抓住罗尚统治暴虐,民怨沸腾的时机,反其道而行之,把民心争取到了手中。李特风头正盛,势不可挡,其野心也迅速膨胀,给自己加官进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18 , Processed in 0.0611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