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第八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2

主题

236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0-31 20: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八课作业
136-心丶晴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
《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清华简西伯勘黎《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2.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
古文《尚书》究竟有什么价值,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展开阐述。    
①古文《尚书》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例1.《大禹谟》记舜欲把帝位禅让给禹,而禹谦逊欲让皋陶,曰:“联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惟帝念功。”舜曰:“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并“拜稽首固辞”,最后由舜决定禅禹帝位。这是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过程中很具戏剧性的一幕,是上古史从原始社会转变为阶级社会之一条极具价值的重要史料。
②古文《尚书》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    
例如:《大禹谟》载益曰:“满招损,谦受益。”
《五子之歌》记太康五弟作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旅獒》记太保召公曰:“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③古文《尚书》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例1.《左传·成公十六年》引《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初看此句不知出自何篇,亦不知缘何要说此话。待查古文《五子之歌》,乃知此言是太康五弟在其兄失国后痛述祖上教训:人民的怨限岂能只看明处,在细微不见之时就应图谋。引文的背景和用意遂豁然明朗。  
④古文《尚书》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    
例1:《孟子·公孙丑上》引《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查古文《太甲中》作:“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孔传:“逭,逃也。”显然,“逭”和“违”的意思相近,可以形成对照,且能押韵,下句作“不可逭”是正确的。应劭《风俗通义·过誉》正引作“不可逭”。《孟子》引文“不可活”,当从古文《尚书》进行订正。   
⑤古文《尚书》可纠正旧注之误。    
例如《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杜预注:“灭亡,谓夏桀也。”孔颖达疏:“贾(逵)、服(虔)、孙(毓)、杜(预)皆不见古文,……解为夏桀之时。唯王肃云:‘太康时也。”今查古文《五子之歌》,乃知这段引文是其第三阙唱词。此篇唱词是太康失国后其弟五人所作,故所云“灭亡”必指太康时夏朝都城及大片国土为有穷后羿所占。杜预等一批注释大家看到《夏书》中云“灭亡”,遂望文生义,以为必指“夏桀”,实乃大错。王肃可能见到古文《尚书》而云“太康时也”是对的。杜预等人的旧注“灭亡谓夏桀”应依据古文《尚书》而加以纠正。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答:
①克勤克俭
[解释]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撒豆》:“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例句]1. 小两口~,日子过得蛮富裕。
[近义]艰苦朴素、克俭克勤、节衣缩食、爱财如命、勤勤俭俭、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勤俭节约
[反义]好逸恶劳、不稼不穑、灯红酒绿、大手大脚、尸位素餐、挥金如土、穷奢极欲、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挥霍无度、花天酒地、无所事事、铺张浪费、穷奢极侈、一掷千金、暴殄天物
②有条不紊
[解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紊(wěn):乱。
[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例句]小华做事情从来都是不慌不忙,~。
[近义]有条有理、一丝不紊、头头是道、井然有序、鱼贯而入、井井有条、慢条斯理、错落有致、井井有理、有板有眼、丝丝入扣、齐齐整整、鱼贯而来、尽然有序、秩序井然、层次分明、有层有次、擘肌分理、轻重缓急、层序分明
[反义]、东扯西拉、零七碎八、颠三倒四、乱七八糟、理路不清、狼奔豕突、东拉西扯、七手八脚、杂然无章、语无伦次、东倒西歪、理伙不清
、凌乱无章、横七竖八、纵横交错、胡言乱语、手忙脚乱、杂乱无章、杂七杂八、千头万绪

同心同德
[解释]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与“离心离德”相对。
[出处]《尚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例句]1. 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近义]步调一致、协力同心、一心同体、心心相印、贯彻始终、同舟共济、同心合力、和衷共济、守望相助、齐心协力、风雨同舟、同德一心
、通力合作、一心一德、万众一心、同心协力、披肝沥胆、分甘共苦、团结一心、戮力同心、同心并力、同德同心、同甘共苦、两相情愿、同心一德、同心戮力
[反义]明争暗斗、三心二意、各行其是、分崩离析、貌合神离、各怀鬼胎、同床异梦、离心离德
④垂拱而治 - 百度汉语
[解释]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出处]《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近义]高居深拱
⑤多才多艺
[解释]也作多材 多艺。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尚书 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 神。”
[出处]《尚书·金訑》:“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
[例句]我们丁老师~,吟诗、绘画、唱歌、踢球,样样都行。
[近义]多材多艺、文武全能、文武双全、全知全能、能文能武、能说会道
[反义]碌碌无为、不学无术、一无所能、一无所长、碌碌无能
⑥推贤让能
解释:推贤让能,意思是举荐贤人,让位于能者。出自《尚书·周官》。
近义词: 推贤逊能
反义词: 尸位素餐
示例:在朝之士相让于上,草庐之人咸皆化之,推贤让能之风从此生矣。
⑦明德惟馨
【解释】: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香气。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
【出自】:《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示例】: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
⑧教无常师,意思是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长处者都可以为师。
出自《尚书·咸有一德》。
⑨树德务滋
意思是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
出处《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示例:章炳麟《致段祺瑞电》:“亦曰:‘除恶务尽,树德务滋’而已。”
⑩天成地平
释义:成:成功;平:治平。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出处:《尚书 大禹谟》:“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工。'《左传 文公十八年》:“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近义词:天平地成
反义词:天下大乱
例子:陛下功崇德巨,天成地平。(唐 韩愈《圆册尊号表》)

点评

学习了你的作业,谢谢!  发表于 2020-11-1 06: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47

帖子

7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47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1 06: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八课作业:
120-无主题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书经》,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并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初步形成。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尚书的内容: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托古作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清华简西伯勘黎《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
“谟”是记君臣谋略的;
“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
“诰”是勉励的文告;
“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
“命”是君主的命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展开阐述。
1).古文《尚书》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例1.《大禹谟》记舜欲把帝位禅让给禹,而禹谦逊欲让皋陶,曰:“联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惟帝念功。”舜曰:“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并“拜稽首固辞”,最后由舜决定禅禹帝位。这是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过程中很具戏剧性的一幕,是上古史从原始社会转变为阶级社会之一条极具价值的重要史料。
如此丰富的上古三代史实存在于古文《尚书》之中,它们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材料。   2).古文《尚书》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
例如:《大禹谟》载益曰:“满招损,谦受益。”《五子之歌》记太康五弟作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大量格言和成语的保存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再次显示古文《尚书》的珍贵价值。这些格言和成语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具有先秦时代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展现其真古文献的魅力。
3).古文《尚书》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例1.《左传·成公十六年》引《夏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初看此句不知出自何篇,亦不知缘何要说此话。待查古文《五子之歌》,乃知此言是太康五弟在其兄失国后痛述祖上教训:人民的怨限岂能只看明处,在细微不见之时就应图谋。引文的背景和用意遂豁然明朗。  
 由上数例可知,古籍许多引《书》之文,初看没头没脑,会产生很多疑问,待查古文《尚书》,便可明了其引文的背景和用意,从而加深理解,弄清事实的真相,得到明晰的答案。这是古文《尚书》的又一价值所在。
4).古文《尚书》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    
例1:《孟子·公孙丑上》引《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查古文《太甲中》作:“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孔传:“逭,逃也。”显然,“逭”和“违”的意思相近,可以形成对照,且能押韵,下句作“不可逭”是正确的。应劭《风俗通义·过誉》正引作“不可逭”。《孟子》引文“不可活”,当从古文《尚书》进行订正。    
由上数例可知,各种古籍所引《书》文,常因记忆不清、传抄脱误或随意篡改等原由,造成许多乖谬和错漏之处。这些谬误,往往能藉古文《尚书》而得到校正。这是古文《尚书》学术价值的又一体现。    
5).古文《尚书》可纠正旧注之误。    
例如《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杜预注:“灭亡,谓夏桀也。”孔颖达疏:“贾(逵)、服(虔)、孙(毓)、杜(预)皆不见古文,……解为夏桀之时。唯王肃云:‘太康时也。”今查古文《五子之歌》,乃知这段引文是其第三阙唱词。此篇唱词是太康失国后其弟五人所作,故所云“灭亡”必指太康时夏朝都城及大片国土为有穷后羿所占。杜预等一批注释大家看到《夏书》中云“灭亡”,遂望文生义,以为必指“夏桀”,实乃大错。王肃可能见到古文《尚书》而云“太康时也”是对的。杜预等人的旧注“灭亡谓夏桀”应依据古文《尚书》而加以纠正。
由以上可知,汉晋间的注家在注释古籍时,很多人由于没有见到或未认真查阅“逸在秘府”的古文《尚书》,因而其注释往往出错。现今学者正可依据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校订旧注之错谬。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在此又一次得到展示。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答:
1.不矜不伐:
成语拼音bù jīn bù fá
成语解释:  矜:自夸;自大;伐:自我夸耀。不骄傲自大;不夸耀自己。
成语出处:《尚书 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近义词:虚怀若谷、不卑不亢
反义词:妄自尊大、自高自大

2.暴殄天物:
成语拼音bào tiǎn tiān wù
成语解释: 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成语出处:《尚书 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近义词: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反义词: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节衣缩食

3.功亏一篑:
成语拼音gōng kuī yī kuì
成语解释:(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点而没有成功。
成语出处:《尚书 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成语辨析:  功亏一篑和“功败垂成”、“前功尽弃”;都含有“以前的努力全白费;最后失败了”的意思。但功亏一篑含有“导致失败只差最后一点努力”的意思;“前功尽弃”中的“功”可理解为“功劳、功绩或努力”;功亏一篑和“功败垂成”的“功”没有“成功”的意思。
近义词:功败垂成、前功尽弃
反义词:大功告成、善始善终

4.福善祸淫:
成语拼音fú shàn huò yín
成语解释:  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
成语出处:《尚书 汤诰》:“天道福善祸淫。”孔传:“政善,天福之;淫过,天祸之。”

5.和衷共济:
成语拼音hé zhōng gòng jì
成语解释:  衷:内心;济:渡水。大家一条心;共同渡江河。比喻团结一致;克服困难。
成语出处:《尚书 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 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成语辨形:  衷,不能写作“忠”;济,不能写作“计”。
成语辨析:  和衷共济和“同心协力”;“同舟共济”;都有“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意思。和衷共济和“同舟共济”意义基本相同;它们多用在大事上;也含有共同克服困难之意;“同心协力”则不然。
近义词: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风雨同舟
反义词:貌合神离、离心离德、同床异梦

6.面墙而立:
成语拼音miàn qiáng ér lì
成语解释: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成语出处:《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成语例子:  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 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7.玩物丧志:
成语拼音wán wù sàng zhì
成语解释: 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成语出处:《尚书 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近义词: 不务正业
反义词: 业精于勤

8.偃武修文:
成语拼音yǎn wǔ xiū wén
成语解释:偃:停止;修:致力于。停止武备;提倡文教。
成语出处:《尚书 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
成语正音: 偃,不能读作“yàn”。
近义词: 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反义词: 兵荒马乱、烽火连天

9.知易行难:
成语拼音zhī yì xíng nán
成语解释:  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成语出处:《尚书 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近义词: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反义词: 行易知难

10.孜孜不倦:
成语拼音zī zī bù juàn
成语解释: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成语出处:《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近义词: 废寝忘食、不辞劳苦、摩顶放踵、发愤忘食、笃行不倦
反义词: 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8

帖子

4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1-1 06:59: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药王 于 2020-11-1 07:46 编辑

北药王
成语典故班第八课作业
1. 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书经》,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并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初步形成。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2.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古文《尚书》究竟有什么价值,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展开阐述。    
1.古文《尚书》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2. 古文《尚书》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
3 . 古文《尚书》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4, 古文《尚书》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
5,古文《尚书》可纠正旧注之误。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答:》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注释】:选自《尚书·尧典》。克:能,能够。俊:才智。德:美德,道德。九族: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
【译文】:公正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注释】:选自《尚书·尧典》。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庸:用。滔:通“慆”,怠慢。象恭:外表好象恭敬。
【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如丧考妣〕<<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伤。
3,〔明目达聪〕出自<<舜典>>:“明四目,达四聪。”
释义:眼睛明亮,听觉灵敏。後指全面了解情况,明鉴四方。
4,〔柔远能迩〕出自<<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敦德允元。’”<<顾命>>:“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安抚笼络远近之人使之归附。
反义词
5,〔诗言志,歌永言〕出自<<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歌是唱出来的语言。
反义词:
6,〔百兽率舞〕出自<<舜典>>:“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百兽相率起舞,比喻天下升平。
近义词:歌舞升平
反义词:民生凋敝
7.〔万邦咸宁〕出自<<大禹谟>>:“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指天下国家都康宁和乐。   
反义词:天下大乱
8,〔念兹在兹〕出自<<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
释义:指对某事十分慎重,念念不忘。
反义词:昏庸无道
9,〔明刑弼教〕出自<<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释义:指以法治与教化相辅相成的办法治理国家。
反义词:僭赏乱刑
10,〔好生之德〕出自<<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释义:指爱惜生命,不嗜杀戮的美德。
反义词:乱杀无辜,嗜杀成性。

点评

作业完成认真!学习了!  发表于 2020-11-1 08: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主题

1904

帖子

19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11-1 08: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八课作业
静思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尚书为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书经》,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2. 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 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展开阐述:
(1)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2)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
(3)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4)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
(5)可纠正旧注之误。
3. 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答:1.心劳日拙
释义:謂費盡心機,反而越來越糟。多用作貶詞。
出处:《書•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例句:但是這類技倆,也不過心勞日拙而已。”
近义:劳神费力
反义:顺其自然
2.明目达聪
释义: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後指全面了解情况,明鉴四方。
出处:《尚书·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例子:当此际者,正宜明目达聪,励精图治。(清 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五)
3.诗言志,歌永言
释义:诗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歌是唱出来的语言。
出处:<<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4.〔满招损,谦受益〕
释义: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出处《尚书 ·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近义词:虚怀若谷、一谦自益、益谦亏盈
反义词:妄自尊大、刚愎自用
例子:“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是普遍真理,任何时代都适用。
5.玉石俱焚
释义:俱:全部;都;焚:烧。宝玉和石头一起烧毁。比喻好的坏的、贵的贱的一起毁灭。也作“玉石同焚”。
出处《尚书 胤征》:“火焱昆冈,玉石俱焚。”
近义词:同归于尽、休戚与共、风雨同舟
反义词:泾渭分明、黑白分明、是非分明
例子:内无良将,外无救兵,若然攻破,玉石俱焚。(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6.孜孜不倦
释义: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出处:《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近义词:废寝忘食、不辞劳苦、摩顶放踵、发愤忘食、笃行不倦
反义词: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例子: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7.天成地平
释义:成:成功;平:治平。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出处:《尚书 大禹谟》:“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工。'《左传 文公十八年》:“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近义词:天平地成
反义词:天下大乱
例子:陛下功崇德巨,天成地平。(唐 韩愈《圆册尊号表》)
    8.五音六律
释义: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出处:《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例子: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二回:“那些五音六律、南北九宫,箫管丝弦,无一不精。”
    9.西学东渐
释义:渐:流入。西方的各种学说向东方流传。
出处:《尚书·禹贡》:“东渐于海。”
例子:刘心武《钟鼓楼》第五章:“由此又论及所谓‘西学东渐’所遇到的‘合理反抗’和‘无形消融’。”
    10.匹夫匹妇
释义: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匹夫匹妇,不获自尽。”《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同义:平民百姓

点评

没有汉辞网的证明,您说成语就是成语?讲义是否有误您认真地查过吗?  发表于 2020-11-1 12:28
诗言志,歌永言不是成语  发表于 2020-11-1 1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11-1 12: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20-11-1 19:37 编辑

37-路漫漫第八讲作业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书经》,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并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初步形成。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或两汉时期。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
“谟”是记君臣谋略的;
“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
“诰”是勉励的文告;
“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
“命”是君主的命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        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古文《尚书》究竟有什么价值,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展开阐述。    
1.古文《尚书》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2.        古文《尚书》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    
3.        古文《尚书》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4.        古文《尚书》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    
5.        古文《尚书》可纠正旧注之误。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允恭克让【解释】: 允:诚信;克:能够;让:谦让。诚实、恭敬又能够谦让。
【出处】: 《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举例造句】: 先大行皇帝天表奇伟、大智夙成、宏才肆应、允恭克让、宽裕有容、天章睿发、烛照如神。(二月河《乾隆皇帝》四)

柔远能迩【解释】: 怀柔远方,优抚近地。指安抚笼络远近之人而使归附。
【出处】: 《书·舜典》:“柔远能迩,惇德允元。”
【举例造句】: 瞻龙颜而有喜,肃虎拜以扬休,伏愿居安虑危,柔远能迩。 ★明·张居正《拟唐回鹘嗢没斯率众内附贺表》
【拼音代码】: ryne
【近义词】: 柔远怀迩

允恭克让【解释】: 允:诚信;克:能够;让:谦让。诚实、恭敬又能够谦让。
【出处】: 《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举例造句】: 先大行皇帝天表奇伟、大智夙成、宏才肆应、允恭克让、宽裕有容、天章睿发、烛照如神。(二月河《乾隆皇帝》四)

克勤克俭【解释】: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出处】: 《尚书·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举例造句】: 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撤豆》
【拼音代码】: kqkj
【近义词】: 省吃俭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反义词】: 无所事事、挥霍无度、好逸恶劳

不矜不伐【解释】: 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出处】: 《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举例造句】: 自觉笔势如群山起伏,连绵不断而一气呵成,说理极其酣畅,而文气不矜不伐,颇为动听。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拼音代码】: bjbf
【近义词】: 虚怀若谷、不卑不亢
【反义词】: 妄自尊大、自高自大

满招损,谦受益【解释】: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出处】: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举例造句】: 君子胜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诚服之也。故曰:‘满招损,谦受益。’ ★宋·陈师道《拟御诗武举策》=
【拼音代码】: mzsy
【近义词】: 虚怀若谷、一谦自益、益谦亏盈
【反义词】: 妄自尊大、刚愎自用

巧言令色【解释】: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 《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举例造句】: 你敢于巧言令色,惑吾众听耶?(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
【拼音代码】: qyls
【近义词】: 花言巧语、甜言蜜语
【反义词】: 推心置腹、开诚布公

明若观火【解释】: 象看火那样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
【出处】: 《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宋·蔡沈集传:“我视汝情,明若观火。”
【举例造句】: 善恶从类,端如贯珠,成败象行,明若观火。 ★唐·陆贽《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
【拼音代码】: mrgh
【近义词】: 洞若观火、明如指掌

有条不紊【解释】: 紊:乱。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出处】: 《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举例造句】: 听上去倒也是原原本本,有条不紊。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拼音代码】: ytbw
【近义词】: 有条有理
【反义词】: 乱七八糟、千头万绪

同心同德【解释】: 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出处】: 《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举例造句】: 朕得天下,皆我君臣同心同德以成大功。 ★《金史·太祖本纪》
【拼音代码】: txtd
【近义词】: 同心协力、同心戮力
【反义词】: 同床异梦、离心离德

点评

后来贴上的作业编辑工整,回答认真正确。点赞!  发表于 2020-11-14 21:45
路漫漫同学好!我这里看到你没有完整上传第八讲作业三道大题问答题,只看到第三大题中一个小问题的你的回答,请重新编辑回答上传完整的作业...  发表于 2020-11-1 16: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2132

帖子

25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0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1-1 15: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快乐蝴蝶第八课作业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书经》,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作者:孔丘,类型:哲学论著,成书时间:春秋时期,《尚书》原称《书经》,也可单称作《书》。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若干殷周时代的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里,《尚书》是第一部用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史。《尚书》对于上古史的记载,分为虞、夏、商、周四书,共58篇,各有篇名。它记载了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682年的历史。可是整个《尚书》的历史记载,除了最后一篇《秦誓》以外,都没有年月可记。虽然如此,它还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尧开始,依其时代先后,把这一部中国的上古史留给了后人。
       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 下所书, 故谓之《尚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
      在上古的时候,自有文字以来,国家组织的雏形已经具备了。为了给君王记载言行,以及当时所发生的事件,由史官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谓言与事分别言之,机械地说,左史记言,这个言就是指的《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也有人将左、右二字颠倒起来,即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不管怎样,这种把言与事截然分开的做法,过于拘泥。实际上,《尚书》不仅记言,也有史实。在唐朝刘知几的《史通》里,把史论分为六体,其中便有《尚书》,这也充分证明了《尚书》中言论和史实是并存的。
     《尚书》的编定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年),被人们称为“万世师表”,与老子同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出色的教育家—首创私人办学,公开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从而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定的社会范围。并主张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受教者的主动精神。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50多岁时,由中都宰擢任司寇,参与国政;3个月后终因政见不合,离开鲁国,游历齐、魏、宋、陈、蔡、楚等国。晚年时返回鲁国,继续讲学。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他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得意门人有包括颜回、曾参、冉求等在内的72人。
      《尚书》是五经中学术价值最高,但也是最为艰深难读的,这部古籍素以文辞古奥难懂著称。特别是从先秦到唐代,这部书的版本和内容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和曲折离奇的历史,其中已掺入了不少伪造的篇章。诸多社会历史原因,使之面目全非,越发难于整理。经过两千多年不少学者的努力,虽然有了点头绪,但距离彻底清楚之日,似乎还很遥远。
     《尚书》定本编成以后不久,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实施了各项改革。在文化方面,规定用一种比较简便的隶书作为日常通用文字。官方所用的《尚书》,应该是用隶书改写过了;而民间所收藏的却未必全用隶书改写。因此,这个时期很可能使《尚书》产生了字体不同的版本。到了秦始皇晚年,下令焚书。经过这次焚毁,凡是先秦文字所写的《尚书》原本差不多全部被销毁。幸而当时的博士伏生将《尚书》藏于墙壁的缝隙之中,保留了完整无缺的29篇,其他篇章已佚失。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明白了“不能马上治天下”,为使国家长治久安、欣欣向荣,汉高祖下旨尽力寻求天下失亡之书。汉文孝帝时,寻求专门研究《尚书》的人,经多方打听,最后才知道有位在民间传授《尚书》的大师伏生还健在,想请他讲学。
        西汉初年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亡于晋朝,西汉中叶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亡于唐朝,只有刘宋时期出现的伪《孔传古文尚书》保留到了今天。尽管我们明明知道这个本子包含了许多篇伪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并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初步形成。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2、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
①    古文《尚书》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举例:
1,《大禹谟》又记舜在位时派禹去征有苗,禹乃会群后誓于师……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帝(舜)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这是中原华夏部落联盟与南方有苗部落联盟关系史上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待到禹即位后,中原华夏族力量进一步增强,终于把有苗伐灭。
2,《五子之歌》记夏太康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这段记载,把太康失国的前后经过叙述得清清楚楚,是《史记·夏本纪》所没有的。其弟五人御母以从,述戒作歌,歌分五阙,一唱三叹,情意真切,在文艺史上也弥足珍贵。   
②古文《尚书》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
例如: 古文《尚书》中的格言和成语,往往被后世引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胤征》记夏代胤侯曰:威克厥爱,允济。此言打仗,威严要胜过爱心,就能成功。春秋时吴公子光宣传说: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公子光所,即《胤征》之言。《说命中》又记傅说进谏商王曰:无启宠纳侮。意即不要启宠小人而招受侮辱。这对统治者有很大的惩戒作用。春秋时晋士伯因宠宋仲几而反受其压,乃曰:“‘启宠纳侮,其此之谓矣!,《(左传·定公元年》)士伯所引古语,即出自古文《说命》。
③古文《尚书》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1,《礼记·坊记》引《书》云:厥辟不辟,忝厥祖。此句乍看不知出自何篇,也不知为何要说此话。今查古文《太甲上》记伊尹曰:嗣王戒哉!抵尔厥辟。辟不辟,泰厥祖。乃知此句是伊尹教训太甲之词。太甲即位后,不明礼义,伊尹把他放逐至汤葬地桐。三年后,太甲悔悟复归,伊尹乃进此言:君不像君,乃辱其祖。词意恳切,表现了伊尹的大臣风度。例2,《左传·昭公十年》引《书》曰:欲败度,纵败礼。此句乍看不知是何人所说,也不知在什么情况下要说此话。今查古文《太甲中》记太甲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由此知道这是太甲幡然悔悟的自责之词,从而使我们更加深了对引文的理解。  
④古文《尚书》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
  1,《墨子·非命中》引《太誓》曰:(纣)弃阙先神而不祀也,曰:我民有命,这里纣所说的我民有命……”,不可理解。查古文《泰誓上》作(纣)遗厥先宗庙弗祀乃曰:吾有民有命……”原来纣自恃有民有命,还在为非作歹。显然,《墨子》引文前脱字,并当依据古文进行订正。
2,《墨子·非命下》又引《太誓》曰:为鉴不远,在彼殷王。按《太誓》是武王伐殷纣而告于众的誓言:当时殷王还在肆虐,怎能为鉴?其时正当殷王统治,怎称不远?查古文《泰誓中》作:厥监惟不远,在彼夏王。才知《墨子》引文殷王夏王之讹:夏王已被推翻,正可为鉴;夏王在殷之前,正是不远。这里,古文《尚书》又一次发挥了其订正引文的作用。
⑤古文《尚书》可纠正旧注之误。  
例如《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杜预注:“灭亡,谓夏桀也。”孔颖达疏:“贾(逵)、服(虔)、孙(毓)、杜(预)皆不见古文,……解为夏桀之时。唯王肃云:‘太康时也。”今查古文《五子之歌》,乃知这段引文是其第三阙唱词。此篇唱词是太康失国后其弟五人所作,故所云“灭亡”必指太康时夏朝都城及大片国土为有穷后羿所占。杜预等一批注释大家看到《夏书》中云“灭亡”,遂望文生义,以为必指“夏桀”,实乃大错。王肃可能见到古文《尚书》而云“太康时也”是对的。杜预等人的旧注“灭亡谓夏桀”应依据古文《尚书》而加以纠正。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①光天化日
释义: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原形容太平盛世。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
出处: 《尚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后汉书·王符传》:“化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
同义:大庭广众、众目昭彰、众目睽睽
反义:暗无天日
②    玩物丧志
释义:謂沉迷於所愛好的事物,而喪失遠大的理想。
出外:《書•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近义:沉迷酒色
反义:立志成才
例句:他認為以有限的精神,做這些閑言語,真是玩物喪志。”
③    功亏一篑
释义:言堆九仞高的山,只差一筐土而未能成功。比喻做一件事只差最後一點努力未能完成。多含惋惜意。
出处:《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例句: 宋•司馬光《投壺新格》:“夫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全壺實難,故君子貴之。”
近义:差之毫厘
反义:功德完满
④    孜孜不倦:
成语拼音zī zī bùjuàn
成语解释: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成语出处:《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近义词: 废寝忘食、不辞劳苦、摩顶放踵、发愤忘食、笃行不倦
反义词: 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⑤    巧言令色:
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同义词:花言巧语。
反义词:直抒胸臆。
例句:我最讨厌别人花言巧语蛊惑人心。
⑥有条不紊
释义:有條理,有次序,一點不亂。語
出处:《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例句:《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有條不紊,施緩政於繁繩;斷訟有神,下高鋒於錯節。
近义:条分缕析
反义:杂乱无章
⑦克勤克俭
释义:克勤克俭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出处:《書大禹謨》: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例句:允伸領鎮凡二十三年,克勤克儉,比歲豐登。
近义:勤劳俭仆
反义:花天酒地
⑧野无遗贤
释义:野无遗贤謂民間沒有被棄置不用的人才。古多以稱頌聖明之世。
出处:《書大禹謨》: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例句:朝多君子,野無遺賢。亦作野無遺才野沒遺賢
近义:野無遺才
反义:朝无贤士
⑨偃武修文
释义:停息武備,修明文教。
出处: 《書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
例句:乃使王人奉命,宣明朝恩,偃武修文,與之更始。
近义:休养生息
反义:穷兵黩武
⑩沉湎酒色
解释:沉湎:沉迷。沉溺于酒和女人中间。形容对于美酒和女色过于放纵,毫无节制。
出自:《尚书·泰誓上》:沉湎酒色,敢行暴虐。
同义词:荒淫无度。
反义词:清心寡欲。
例句:殷纣王沉湎酒色荒淫无度,终致国家灭亡。


点评

蝴蝶答题认真,点赞!  发表于 2020-11-1 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93

帖子

5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93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1 20: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玉竹草堂 于 2020-11-1 20:19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八课作业77    玉竹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答:主要内容《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并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初步形成。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2.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2)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
(3)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4)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
(5)可纠正旧注之误。

且能押韵,下句作“不可逭”是正确的。应劭《风俗通义·过誉》正引作“不可逭”。《孟子》引文“不可活”,当从古文《尚书》进行订正。    
5-古文《尚书》可纠正旧注之误。    
例如《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杜预注:“灭亡,谓夏桀也。”孔颖达疏:“贾(逵)、服(虔)、孙(毓)、杜(预)皆不见古文,……解为夏桀之时。唯王肃云:‘太康时也。”今查古文《五子之歌》,乃知这段引文是其第三阙唱词。此篇唱词是太康失国后其弟五人所作,故所云“灭亡”必指太康时夏朝都城及大片国土为有穷后羿所占。杜预等一批注释大家看到《夏书》中云“灭亡”,遂望文生义,以为必指“夏桀”,实乃大错。王肃可能见到古文《尚书》而云“太康时也”是对的。杜预等人的旧注“灭亡谓夏桀”应依据古文《尚书》而加以纠正。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静言庸违: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注释】:选自《尚书·尧典》。克:能,能够。俊:才智。德:美德,道德。九族: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睦:和睦。平:分辨。章:彰明。百姓:百官,周朝之前普通平民有名无姓。协:协和。万邦:众民族。
【译文】:公正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赏析】: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试想,如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肯定社会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友好相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注释】:选自《尚书·尧典》。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庸:用。滔:通“慆”,怠慢。象恭:外表好象恭敬。
【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赏析】:这句话是尧帝对公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评价。尧帝意欲选拔接班人,让大臣们推荐人选,当有人举荐共工时,尧帝发表了如此意见,也说明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重视德才兼备的选拔人才态度。他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品德值得今代的人们借鉴。“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这句话为后人经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注释】:选自《尚书·大禹谟》。稽:考证,验证。弗询之谋:不询问众人的谋略。庸:用。
【译文】: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赏析】: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两句话的意思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道听途说,轻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参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被不实之言所蛊惑,不会因刚愎自用而决策导致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注释】:选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赏析】: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物质极为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注释】:选自《尚书·太甲中》。惟,唯;明,目明,喻监察是非;聪,闻审谓之聪,听到的都思辨之。
【译文】: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赏析】:古人用能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是耳朵灵敏作比喻,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不论是治国,还是个人都强调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要勤奋学习,诚心求道,时刻躬身自反,检讨自己言行,胸襟宽广,善于听取意见,不要时常享乐和懒惰,用诚信、仁厚的美德赢得事业的成功。
    6、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注释】:选自《尚书·盘庚上》。纲:网的总绳。紊:乱。若:像,好像。
【译文】: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赏析】:这句话是盘庚责备在位的官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傲慢无礼,贪图安逸,不愿奉献。用“网”“纲”作比喻,自己为“纲”,群臣是“网”,说明主次有序,强调不能目无君令,破坏规矩。以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喻,道出了主次秩序,有条不紊的深刻寓意。常用的“有条不紊”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注释】:选自《尚书·旅獒》。仞:八尺为一仞。亏:缺少。篑:盛土的竹器。
【译文】: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赏析】: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8、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注释】:选自《尚书·周官》。允:诚信,信实。怀:归向。
【译文】:用公正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
【赏析】:《周官》是诰令,这句话就是《周官》中的一句,号召大小官员认真工作,谨慎发令,言出即行,周公心之公正除去私欲,位尊不当骄傲,禄厚不当奢侈,修养恭敬勤俭美德,不可行使诈伪,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做到这些,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勉励官员兢兢业业,勤劳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点评

回答正确,书写正齐,格式漂亮,作业优秀!  发表于 2020-11-1 21: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1-1 21: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八课天香作业: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答:《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书经》,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2. 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 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展开阐述:
1)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2)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
3)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4)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
5)可纠正旧注之误。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1.班荆道故
【释义】班:铺开。荆:黄荆,一种灌木。原为用荆条铺地,坐在一起谈说过去的事情。后常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于食,而言复故。”

近义词:班荆道旧
反义词:
例句:洛阳董老献谋 .知,素来相识。至说明履历,即有人入报魏无知,无知便出营迎入。 班荆道故,相得益欢,


2.至死不悟
【释义】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近义词:死心塌地
反义词:背信弃义
例句:小梅和夫君的爱情至死不渝,到死都不改变。

3.安步当车
【释义】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近义词:缓步徐行
反义词:快步如飞
例句:晚饭后,沿着小径安步当车走一圈。

4.不二法门
【释义】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近义词:必由之路、独一无二
反义词:歪门邪道、左道旁门
例句: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不二法门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

5.暗室不欺
【释义】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近义词:光明磊落
反义词:暗室可欺
例句: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



7.笔下生花
【释义】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近义词:妙笔生花
反义词:难出佳句
例句: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


8.赤子之心
【释义】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近义词:赤胆忠心
反义词:狼子野心、口蜜腹剑、虚情假意
例句:自古亡国之痛最是恨,由来赤子之心最为真。



9.噤若寒蝉
【释义】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近义词:张口结舌、钳口结舌

反义词:畅所欲言、口若悬河
例句:只管今日把酒言欢,休管明日噤若寒蝉!

点评

回答正确,书写正齐,格式漂亮,作业优秀!  发表于 2020-11-1 21: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83

帖子

102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11-1 21: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八课作业70边缘人类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定义: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包含内容: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书经》,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并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初步形成。《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或两汉时期。
    清华简西伯勘黎《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
“谟”是记君臣谋略的;
“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
“诰”是勉励的文告;
“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
“命”是君主的命令。

2.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1.古文《尚书》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2.古文《尚书》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例如:《大禹谟》载益曰:“满招损,谦受益。”3.古文《尚书》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4.古文《尚书》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5.古文《尚书》可纠正旧注之误。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1.福善祸淫
【解释】: 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
【出处】: 《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
【举例造句】: 天道福善祸淫。彼善而富贵,尔淫而贫贱,理也。 ★清·郑燮《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2.坐以待旦
【解释】: 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办事勤劳。
【出处】: 《尚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举例造句】: 停了片时,宝玉便昏沉睡去,贾母等才得略略放心,只好坐以待旦。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近义词】: 夜以继日、枕戈待旦、朝乾夕惕
3.克爱克威
【解释】: 指恩威得当而使人心悦诚服。
【出处】: 《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
4.咸与惟新,即咸与维新
【解释】: 咸:皆,都;与:参与。指一切除旧更新。
【出处】: 《尚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
【举例造句】: 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 ★鲁迅《阿Q正传》第七章
5.荡析离居
【解释】: 荡析:离散。家人离散,没有定居。
【出处】: 《尚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举例造句】: 韵书如陆法言虽以声为经,而同部者荡析离居矣。 ★清·段玉裁《六书音韵表》一
【近义词】: 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背井离乡
6.归马放牛
【解释】: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出处】: 《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举例造句】: 那些王侯将相何尝得一日的安闲?好容易海晏河清,归马放牛。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7.不遑暇食
【解释】: 没有时间吃饭。形容工作紧张、辛勤。
【出处】: 《书·无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孔颖达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复语。犹云‘艰难’也。”一说,没有闲暇时间从容地吃饭。
【近义词】: 废寝忘食
【反义词】: 饱食终日
8.暴殄天物
【解释】: 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出处】: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举例造句】: 既有许多值钱有东西,任人作践了,也似乎暴殄天物。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近义词】: 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反义词】: 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节衣缩食
9. 杀人越货
【出处】: 《书·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举例造句】: 贫民变乘势闯入富家,杀人越货,抢劫至两昼夜。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
【近义词】: 谋财害命、打家劫舍
【反义词】: 舍己为人
10.推亡固存
【解释】: 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
【出处】: 《尚书·汤誓》:“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举例造句】: 齐主荒乱,不久必亡,推亡固存,古有常训,朕已决计北伐,无庸疑议! ★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七十六回
11.诗以言志
【解释】: 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单向和决心。
【出处】: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举例造句】: 诗以言志,赋以敷陈,箴铭诔颂,咸各有伦。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
【近义词】: 诗以道志

点评

问好同学,作业认真,学习了,点赞!  发表于 2020-11-3 1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85

帖子

1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5
发表于 2020-11-3 11: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八课作业
008九畹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书经》,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并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初步形成。
2.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 1.古文《尚书》补充许多历史事实。2.古文《尚书》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3.古文《尚书》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4.古文《尚书》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5.古文《尚书》可纠正旧注之误。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1)玩物丧志
释义:玩:玩赏;丧:丧失;志:志气。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出处:《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同义:不务正业
反义:业精于勤
2)功亏一篑
释义: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同义:功败垂成、前功尽弃、山亏一篑
反义:大功告成、善始善终
3)有条不紊
释义:紊:乱。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同义:有条有理
反义:乱七八糟、千头万绪
4)和衷共济
释义: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出处:《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同义: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风雨同舟
反义: 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5)多才多艺
释义: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出处:《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
同义:文武全能、文武双全、全知全能
反义:一无所长
6)光天化日
释义: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原形容太平盛世。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
出处: 《尚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后汉书·王符传》:“化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
同义:大庭广众、众目昭彰、众目睽睽
反义:暗无天日
7)皇天后土
释义: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出处:《尚书·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同义:天神地祗
8)克勤克俭
释义: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出处: 尚书·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同义:省吃俭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反义:无所事事、挥霍无度、好逸恶劳
9)名山大川
释义: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出处:《尚书·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近义:锦绣河山
反义:穷山恶水
10)匹夫匹妇
释义: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匹夫匹妇,不获自尽。”《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同义:平民百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17 , Processed in 0.10189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