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班快乐蝴蝶第八课作业
1、什么是尚书?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书经》,是一本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作者:孔丘,类型:哲学论著,成书时间:春秋时期,《尚书》原称《书经》,也可单称作《书》。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若干殷周时代的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里,《尚书》是第一部用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史。《尚书》对于上古史的记载,分为虞、夏、商、周四书,共58篇,各有篇名。它记载了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682年的历史。可是整个《尚书》的历史记载,除了最后一篇《秦誓》以外,都没有年月可记。虽然如此,它还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尧开始,依其时代先后,把这一部中国的上古史留给了后人。
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 下所书, 故谓之《尚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
在上古的时候,自有文字以来,国家组织的雏形已经具备了。为了给君王记载言行,以及当时所发生的事件,由史官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谓言与事分别言之,机械地说,左史记言,这个言就是指的《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也有人将左、右二字颠倒起来,即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不管怎样,这种把言与事截然分开的做法,过于拘泥。实际上,《尚书》不仅记言,也有史实。在唐朝刘知几的《史通》里,把史论分为六体,其中便有《尚书》,这也充分证明了《尚书》中言论和史实是并存的。
《尚书》的编定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年),被人们称为“万世师表”,与老子同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出色的教育家—首创私人办学,公开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从而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定的社会范围。并主张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受教者的主动精神。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50多岁时,由中都宰擢任司寇,参与国政;3个月后终因政见不合,离开鲁国,游历齐、魏、宋、陈、蔡、楚等国。晚年时返回鲁国,继续讲学。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他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得意门人有包括颜回、曾参、冉求等在内的72人。
《尚书》是五经中学术价值最高,但也是最为艰深难读的,这部古籍素以文辞古奥难懂著称。特别是从先秦到唐代,这部书的版本和内容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和曲折离奇的历史,其中已掺入了不少伪造的篇章。诸多社会历史原因,使之面目全非,越发难于整理。经过两千多年不少学者的努力,虽然有了点头绪,但距离彻底清楚之日,似乎还很遥远。
《尚书》定本编成以后不久,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实施了各项改革。在文化方面,规定用一种比较简便的隶书作为日常通用文字。官方所用的《尚书》,应该是用隶书改写过了;而民间所收藏的却未必全用隶书改写。因此,这个时期很可能使《尚书》产生了字体不同的版本。到了秦始皇晚年,下令焚书。经过这次焚毁,凡是先秦文字所写的《尚书》原本差不多全部被销毁。幸而当时的博士伏生将《尚书》藏于墙壁的缝隙之中,保留了完整无缺的29篇,其他篇章已佚失。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明白了“不能马上治天下”,为使国家长治久安、欣欣向荣,汉高祖下旨尽力寻求天下失亡之书。汉文孝帝时,寻求专门研究《尚书》的人,经多方打听,最后才知道有位在民间传授《尚书》的大师伏生还健在,想请他讲学。
西汉初年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亡于晋朝,西汉中叶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亡于唐朝,只有刘宋时期出现的伪《孔传古文尚书》保留到了今天。尽管我们明明知道这个本子包含了许多篇伪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并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初步形成。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2、回答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
答: ① 古文《尚书》补充许多历史事实。 举例: 例1,《大禹谟》又记舜在位时派禹去征有苗,“禹乃会群后誓于师……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帝(舜)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这是中原华夏部落联盟与南方有苗部落联盟关系史上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待到禹即位后,中原华夏族力量进一步增强,终于把有苗伐灭。 例2,《五子之歌》记夏太康“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这段记载,把太康失国的前后经过叙述得清清楚楚,是《史记·夏本纪》所没有的。其弟五人御母以从,述戒作歌,歌分五阙,一唱三叹,情意真切,在文艺史上也弥足珍贵。
②古文《尚书》保存大量格言和成语。 例如: 古文《尚书》中的格言和成语,往往被后世引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胤征》记夏代胤侯曰:“威克厥爱,允济。”此言打仗,威严要胜过爱心,就能成功。春秋时吴公子光宣传说:“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公子光所“闻”,即《胤征》之言。《说命中》又记傅说进谏商王曰:“无启宠纳侮。”意即不要启宠小人而招受侮辱。这对统治者有很大的惩戒作用。春秋时晋士伯因宠宋仲几而反受其压,乃曰:“‘启宠纳侮’,其此之谓矣!’,《(左传·定公元年》)士伯所引古语,即出自古文《说命》。
③古文《尚书》可考知旧籍引语的背景和用意。 例1,《礼记·坊记》引《书》云:“厥辟不辟,忝厥祖。”此句乍看不知出自何篇,也不知为何要说此话。今查古文《太甲上》记伊尹曰:“嗣王戒哉!抵尔厥辟。辟不辟,泰厥祖。”乃知此句是伊尹教训太甲之词。太甲即位后,不明礼义,伊尹把他放逐至汤葬地桐。三年后,太甲悔悟复归,伊尹乃进此言:“君不像君,乃辱其祖。”词意恳切,表现了伊尹的大臣风度。例2,《左传·昭公十年》引《书》曰:“欲败度,纵败礼。”此句乍看不知是何人所说,也不知在什么情况下要说此话。今查古文《太甲中》记太甲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由此知道这是太甲幡然悔悟的自责之词,从而使我们更加深了对引文的理解。
④古文《尚书》可订正旧籍引文之讹。 例1,《墨子·非命中》引《太誓》曰:“(纣)弃阙先神而不祀也,曰:我民有命”,这里纣所说的“我民有命……”,不可理解。查古文《泰誓上》作“(纣)遗厥先宗庙弗祀”,“乃曰:吾有民有命……”原来纣自恃“有民有命”,还在为非作歹。显然,《墨子》引文“民”前脱“有”字,并当依据古文进行订正。 例2,《墨子·非命下》又引《太誓》曰:“为鉴不远,在彼殷王。”按《太誓》是武王伐殷纣而告于众的誓言:当时殷王还在肆虐,怎能“为鉴”?其时正当殷王统治,怎称“不远”?查古文《泰誓中》作:“厥监惟不远,在彼夏王。”才知《墨子》引文“殷王”乃“夏王”之讹:夏王已被推翻,正可“为鉴”;夏王在殷之前,正是“不远”。这里,古文《尚书》又一次发挥了其订正引文的作用。
⑤古文《尚书》可纠正旧注之误。 例如《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杜预注:“灭亡,谓夏桀也。”孔颖达疏:“贾(逵)、服(虔)、孙(毓)、杜(预)皆不见古文,……解为夏桀之时。唯王肃云:‘太康时也。”今查古文《五子之歌》,乃知这段引文是其第三阙唱词。此篇唱词是太康失国后其弟五人所作,故所云“灭亡”必指太康时夏朝都城及大片国土为有穷后羿所占。杜预等一批注释大家看到《夏书》中云“灭亡”,遂望文生义,以为必指“夏桀”,实乃大错。王肃可能见到古文《尚书》而云“太康时也”是对的。杜预等人的旧注“灭亡谓夏桀”应依据古文《尚书》而加以纠正。
3、从《尚书》中找出10条你喜欢的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①光天化日
释义: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原形容太平盛世。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
出处: 《尚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后汉书·王符传》:“化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
同义:大庭广众、众目昭彰、众目睽睽
反义:暗无天日 ② 玩物丧志 释义:謂沉迷於所愛好的事物,而喪失遠大的理想。
出外:《書•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近义:沉迷酒色 反义:立志成才 例句:他認為以有限的精神,做這些閑言語,真是玩物喪志。” ③ 功亏一篑 释义:言堆九仞高的山,只差一筐土而未能成功。比喻做一件事只差最後一點努力未能完成。多含惋惜意。 出处:《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例句: 宋•司馬光《投壺新格》:“夫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全壺實難,故君子貴之。”
近义:差之毫厘 反义:功德完满 ④ 孜孜不倦: 成语拼音zī zī bùjuàn 成语解释: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成语出处:《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近义词: 废寝忘食、不辞劳苦、摩顶放踵、发愤忘食、笃行不倦 反义词: 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⑤ 巧言令色: 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同义词:花言巧语。 反义词:直抒胸臆。
例句:我最讨厌别人花言巧语蛊惑人心。
⑥有条不紊
释义:有條理,有次序,一點不亂。語
出处:《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例句:《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有條不紊,施緩政於繁繩;斷訟有神,下高鋒於錯節。”
近义:条分缕析
反义:杂乱无章
⑦克勤克俭
释义:克勤克俭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出处:《書•大禹謨》:“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例句:“允伸領鎮凡二十三年,克勤克儉,比歲豐登。”
近义:勤劳俭仆
反义:花天酒地
⑧野无遗贤
释义:野无遗贤謂民間沒有被棄置不用的人才。古多以稱頌聖明之世。
出处:《書•大禹謨》:“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例句:“朝多君子,野無遺賢。”亦作“野無遺才”、“野沒遺賢”。
近义:野無遺才
反义:朝无贤士
⑨偃武修文
释义:停息武備,修明文教。
出处: 《書•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
例句:“乃使王人奉命,宣明朝恩,偃武修文,與之更始。”
近义:休养生息
反义:穷兵黩武
⑩沉湎酒色 解释:沉湎:沉迷。沉溺于酒和女人中间。形容对于美酒和女色过于放纵,毫无节制。
出自:《尚书·泰誓上》:“沉湎酒色,敢行暴虐。”
同义词:荒淫无度。 反义词:清心寡欲。
例句:殷纣王沉湎酒色荒淫无度,终致国家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