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赋14期毕业学员全部作业汇总跟帖处

[复制链接]

0

主题

1622

帖子

16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2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2-6 19: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草公子 于 2020-12-6 20:00 编辑

小渔村赋14期第7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答:
“成句”是指前人的诗句。
“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者7言诗做为“成句”。
成句是五言的,可压(压缩)为3言壮句或者4言紧句。
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要用骈句的吟诵节奏来表达。
展,就是伸展的意思。成句要是五言的话,用骈句的节奏堪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到九言即止,也可以加长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
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
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
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
隔句只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多是依平水韵的韵目来选。
(3) 何为“提引”?
答:
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
从1字到3、4字不等。
1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2、3和4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答:
“发”即发语。
如“夫、惟、盖”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
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答:
①压为壮句:于是迟急管,咽长弦。
②压为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③翻为五言:情迟而急管,恨咽以长弦。
④展为六言:泥情迟而急管,流恨咽于长弦。
⑤展为七言:泥意迟来而急管,流情生恨以长弦。
⑥展为八言:泥意之迟来而急管,流情之生恨以长弦。
⑦展为九言:泥意之迟到来而急管,流情之生怨恨以长弦。


小渔村赋14期第8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
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
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
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3、附加题:
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庚子佳年,中秋美夜。华北平原,太行昏野。出门客乃揽光,可去长城;避秋瘟而观色,拒离寒舍。于一市之城,任汝休闲;月在万星之汉,凭君杂耍。感政府之英明,欣神州之幽雅。良辰未负其月圆,繁铺依然其帘挂。人灵地胜,但觉长安;
海晏河清,​宛如童话。


小渔村赋14期第9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一,
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也可做(叙述)与(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词以强调(感情色彩)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亦有一定的(容量性)。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
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
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我们先来分析与领会下这段口诀的大意: ①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
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的句式之后就应该7、8言的句子。
②“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
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
③“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
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另外按披注“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
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
细些呢,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
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
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到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祥简),段落的(安排顺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起首段),(腹段),(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分叙)(渡结)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虚起法)、(破题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
①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②不能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③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若题目为山川花木之类,在写之前,不直接契入,而是从大的方面或者细微的方面入笔。
比如从天地乾坤铺垫引发,或者一思一见的细小处地方下手。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具体操作中,大家可以自行发挥。虚法开篇,多合适于中长篇幅的赋。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赋
作者:花草公子
观夫秋田多菊,山壑群枫。三方残美,四面奇红。遇重阳之秋里,见光景于野中。上险峻之开心,声声韵荡;下平坦之卧石,处处云冲。相互行之牵手,独自看之怕风。有穿庙宇,今驱瘟以口罩;如带茱萸,古敬老以身躬。不思往事,怎有靓童。三秋重去,几岁再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22

帖子

16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2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2-6 19: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草公子 于 2020-12-6 20:02 编辑

小渔村赋14期第10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一、填空
1、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 分叙)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 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暴露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
①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情况描写。
②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
①“承叙”,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
②“分叙”,指的是腹段内容细写和虚实相结合的写法。
③“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三、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作者:花草公子
观夫渐去寒风,急离幽苑。爬嶂汁流,似霜乳漫。无声之沟壑清容,有韵之溪河画展。将归紫燕,惊冷气而苍山;欲厚灰云,罩石光而青黛。油松翠柏而光藏,彩草灵芝而色满。尔乃悠悠涧水,黄绿千枝;默默芬芳,光鲜四面。黄昏朝日而升温,玉影琼阶而移缎。丛旁紫气而接娥,峦顶红霞而点卷。老鹰蓦之盘旋,游客成虫;陈梦虚之来过,樵夫作伴。牛郎于北斗之望,织女于东河之转。五更灯火,山家起而走林;一处蟾宫,玉兔卧而思眷。
然则深夜初寒,阴山自变。形如妖魅,鹤飞总见。
小渔村赋14期第11课作业
赋1409*花草公子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作业
以“竹赋”、“高铁赋”、“飞机赋”为题,任选其一为题作赋。
骈律赋不限,若作律赋题韵字自选。
字数300~500字(不含标点)。
时间2020.11.7~2020.12.6
要求:
一份交冯尧老师,待修改后,一份交论坛,作毕业考核!
一、飞机赋
作者:花草公子
观夫每日行园,不时遇鸟。声巨如雷,韵强非调。闻啸而悚然,观飞而去了。初急切以形大,忽高低而影妙。如凶猛之雄狮,树顶骤来;似嚣张之花豹,丛旁常到。轻同杨絮之风飞,重若铁山之湖倒。
尔其尾喷长练,头扎银河。哑喉雪溢,星点灯过。诀别俗尘,划下丝丝之长线;攸关空际,散成缕缕之宽罗。一眸闪闪,天宫埋没;四面苍苍,气息追歌。鲁史记天庭之困惑,周文写圣地之偏颇。
盖乃天高日酷,云洁气疏。不至何知,近看方见。古人梦想而翅飞,后代践行而仙叹。牛郎览而惊心,织女逢而思便。弦歌守舍,难祈玉帝之开恩;璧月借妆,只得鹊桥之会面。凄凄切切,冷冷清清。奇器征天,众神青眼。
嗟乎!汝生尘世,谁上天楼。飞机非幻,入月不休。气盈霄而鸿上,身如辔以马游。俯仰腾空,此世已来乎上届;接连驾云,那身自在于下舟。然则古梦成真,今机存弊。冲突一发,魂魄千浮。或损本来其创意,或丢原始其运筹。偶半时之空战,则万命之砂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22

帖子

16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2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2-6 19: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草公子 于 2020-12-6 20:03 编辑

二、竹赋
以“阴起央余,阵萧颂烂”为韵
作者:花草公子
        观夫自然尤物,各隐奇情。请看圆体,敲发空音。秀才言其四友,君子爱之一心。可独身兮拔地,览百亩之作林。松骨耐霜,共傲于山峰黛绿;梅肌映雪,齐欢于田野幽阴。想象画眉之妃子,须戾湘水之竹林。
        况乎如折不恭,若斜犹起。是竹非丝,仿笙堪器。天生使命而曳风,不忘初衷之似士。绿深纳鸟,何愁巢穴之临头;高雅经冬,不慕夏春之开蕊。势强而玉米难超,节重而芝麻怎比。
        然则仪容外硬,玉色里虚。根无杂草,叶不同榈。即便钻天之攀月,依然怀土之当初。情向天堂,为把流星而阻隔;
韵收地狱,希望落魄之安居。绿化千城之众,清新万圃之余。
        于是竹下招风,基旁尖刺。列列插枪,行行排笋。必须止踏,迎头园艺以险途;自乃生疑,对面江湖而啥阵?原来逐落其层罗,终见升高其圆棍。
         既而碧汉云多,近容风屡。怨该早解,祸连已央。尽吹根而摇地,速破节而匀妆。望春姑之妩媚,空怀躁动;对夏日之灼热,暗暗微藏。金帐每闻其响佩,玉帘常罥其走光。
         方今何有节而青身,谁含香而素面。
修身自画而无柔,丽质天生而不烂。林幽添彩于俗尘,身洁教人乃经典。
         盖由杨柳植旁,梧桐蔽路。卿观两面,谁目几萧?常步林而出径,总写竹而上朝。一国文明,画卷春秋以刻;千年历史,传承文字以描。
         嗟乎!园游走客,竹种是邻。独自常歌,倩谁来颂?不才遂寻藻句而读书,用赋词乃圆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赋14期毕业汇总统计名单:
1.1417一点春√
2.1413*一瓯茶(下接12楼√)
3.1498-独舞者(√)
4.天香(√)
5.1433*浅浅淡淡(√)
6.1420慢慢长大(√)
7.1405闲庭信步(√)
8.1452-若隐天涯(√)
9.1463-诗野√
10.小迷彩魂√
11.浪淘沙(毕业赋44楼)√
12.1465雲軒(无作毕业赋)
13.花草公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83

帖子

1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3 18: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14赋班雪后初晴作业帖
第一讲作业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答: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答: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  诗经 )、( 楚辞)、(上古散文 )。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  荀况)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  二)字或(  三)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 诗经 )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  韵)文大类。只是(  押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  先秦)开始,到(  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 骚 体赋)、(  散体赋)、(骈赋  )、( 律赋 )、(  文体赋)五大类。

第二课作业:
一、简答:
1、        什么是骈句?
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
2、        什么是骈体赋?
以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这样的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        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
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
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 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  )与(音韵  )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  )之外,还有(骈体文  )。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  ),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 )的( 《寒梧栖凤赋》 )。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 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 )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 韵)的。断没有全然( 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杂间 )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 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第三课作业:
1402~雪后初晴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 壮)、(紧 )、( 长)、(隔 )、(漫 )、( 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 三 )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4 )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5 )至( 9)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分 )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 )、(重隔 )、( 疏隔)、(密隔 )、(平隔)、(杂隔 )”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4 )字,下(6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 )字,下( 4)字;    疏隔:为上(3 )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5 )字以上,下句( 6)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 ),但要字数(相等 );    杂隔:上(4 )字,下( 5、7、8 )字不限。或下( 4)字,上亦(5、7、8 )字不限;    漫句:既( 散句 ),不需要( 对偶 )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
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

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句:是夜冰轮皎,秋气清。
紧句:轻纱笼竹,桂魄和笙。
长句:闲窗月落之悠悠,村舍稻香之隐隐。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四课作业
1402~雪后初晴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4 )言的基础上加字    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 后)或者( 中间)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虚 )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 二)连读“。诗句是”尾(三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    虚字( 后)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尾二 )。之 后( 双),不妨事。之后( 单),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 前面)或者( 中间)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 2字)连读或(4 字)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秋山:
长句:霜落秋山而鹤隐,风生寒渚而荻飞。
轻隔:秋山雨霁,紫霞明于晓色;霜月空灵,碧落静以寒光。
重隔:岚烟枫叶之燃,千山竞艳;江渚芦花之白,一水明秋。
疏隔:秋山猿鸟,啼尽归思之邈远;别路琴声,拨开客路之遥长。


14赋1402~雪后初晴第五课作业: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骈赋  )、( 律赋 )与(骚体赋  ),而(文体赋  )与(散体赋  )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  )赋与(文体赋  )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 )赋( 律)赋要弱。形象的说,( 骈)赋、(律 )赋合适高声吟诵;( 散体 )赋与(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  )且句式(变化  )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偏紧密  )者,宜于(高歌配曲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不同点:诗可以一韵到底;赋则要求平仄起伏,有变化,可以转韵。
相同点:都可以押平韵或仄韵,忌讳重复使用韵字。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诗的吟诵节奏:五言诗2+3节奏
赋的吟诵节奏:222节奏,并且平仄交替。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押的是上声韵,与之对应的句脚字只能是“去、入”声字,不能“上声”对“上声”。 所有上声韵“谋上去之变”。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秋菊

疏隔:苑菊香,玉露盈杯依竹榻;秋月皎,晚风绕榭傍丛篱。
密隔:菊色之初凌,潋滟浮于篱落;霜情于陶令,从容泊以庭阶。
平隔:楚客餐英之秋菊,浮世岂沾于俗尘;何郎索笑于江梅;风烟堪引以清雅。
杂隔:秋梦一怀,聊寄霜心于明月;客愁几缕,暂凭杯酒于疏篱。
杂隔:黄花于山际初开,清香缕缕;碧叶于清泉引荐,墨韵幽幽。

第六课作业:
赋1402~雪后初晴
1、骈句源于( 古偶句 )。(先秦诸子   )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  )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 有形体者 )谓实,字之( 无形体者 )谓虚;(  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  )为半实。实者皆是(死  )字,惟虚字则有(死 )有(活 )。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联绵 )字、( 叠)字、(   同义连用)字和(  反义连用 )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  )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  )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字类  )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  )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  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 1个 )字时,除了( 方位 )词之外,通常不论(  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   )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现代  )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 古代 )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  )结合,(以今辅古  )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   )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脉通畅不滞   )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横穿南北,快意西东。
长句:揽云霞于天际,振鸿翅于云端。
轻隔:描画山川,会合九天风雨;燃情岁月,翱翔万丈云天。
      两翼护航,行遍河山万里;一心筑梦,乐于风雨千川。
      身跃云天,饱览千川丘壑;心连世界,常观四海风云。
重隔:常于低处腾飞,一声吟啸;总在望中着陆,两翼从容。
漫句:吟啸于星辰之际,从容于风雨之间。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压”即压缩,比如“成句”是五言的话,就压为3言壮句或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母字成骈法”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
(3) 何为“提引”?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
(4) 何为“发送”?
“发送”——“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壮句:由是迟急管,咽长弦
紧句:情泥急管,恨流长弦
      泥情迟慕,流恨长弹
五长:情泥于急管,恨流于长弦
六长:泥情更迟急管,流恨漫咽长弦
七长:泥情更迟于急管,流恨漫咽乎长弦
八长:既泥情更迟于急管,然流恨常咽乎长弦。
九长:既泥情岂不迟于急管,然流恨何能咽乎长弦。
十长:此情虽涩更见迟于急管,别恨难留则声咽乎长弦。

第八课作业: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 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骈句 )。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 )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  )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  析义)、( 做珠(炼化) )、(寻较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实珠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虚珠法: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这个方法更有隐喻性,也更有想象的空间。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已至红枫欲火,篱菊初醒。聚仲秋之华彩,留新霁之空青。趁暇日,结朋盟。踏高山之欹石,截翠柏之云屏。举目之间,尽摇筛光之叶;行走之际,偶旋野鹤之清。及至农舍篱旁,几丛淡菊芬芳以待;条藤桌上,两盏香茗醇厚而迎。三五友人,斜倚晴光以醉;寻常俗事,霎随秋芬而平。

第九课作业: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表达感情  ),也可做( 叙述 )与(  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  语气)词以强调(感情色彩   )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  )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  ),亦有一定的(  容量性)。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 4,6,7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 叙事 )、(抒情  )、(议论  )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详简  ),段落的( 安排顺序 )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首段   ),(腹段  ),( 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  )、(分叙  )( 渡结 )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 实起法 )、( 虚起法 )、( 破题法 )。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虚法开篇不宜拉的太远,通常在2骈之内即应拉回主题,最长不宜超过4骈。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第十课作业
一、填空:
1、        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承叙 ) (分叙 )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天马行空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  ),(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隐匿不见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
分叙:“腹中细”与“内涵虚实层层替”这两句,就是专讲这“分叙”部分的。我们可以好好领会下这两句的含义。“腹中细”容易理解。就是指腹段内容细写。“内涵虚实层层替”是指他的具体要求,就是说应该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加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小渔村赋14班毕业作业
中国高铁赋
雪后初晴
京张铁路,起自詹公;华夏腾飞,始于高铁。继詹公之先河,开吾辈之辽阔。迄今为止,三百五之时速,领先全球;三万九之里程,畅通南北。凭改革之春风,走经济之先辙。开路强国,筑梦于神州;连亚通欧,扬名于天阙。
观夫中国高铁,规划之初以率先明志,实施之时则发奋图强。先行宏绘蓝图,纷呈异彩;将士披肝沥胆,奋战疆场。暑往寒来,民族之光闪耀;东西南北,中华高铁腾翔。青藏高原,辟开天路;福厦高铁,跨海徜徉。足智多谋,创新纪之最;精研细琢,迎盛世之光。磁悬浮列车,于青岛兮着陆;双螺旋隧道,创世界之华章。
矧夫中国高铁,奏和谐号之强音,吹复兴号之风笛。引科技之光,筹安全之策。连通世界,辉耀中华;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同担日月,奔五洲以开商贸之花;闲越山川,通夷陌以贯黎民之域。
壮哉,我中华高铁,美哉,我中华高铁!八横八纵,交织经纬;一带一路,畅行九州。绝顶临空,山奔眼底;穿渊越涧,雾绕云楼。桥贯东西,似长虹引颈;隧连南北,若赤蛟昂头。
昂昂兮,我中华高铁,展雄姿以万众注目;灿灿乎,我中华高铁,载史册兮青史永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3 22: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香 于 2020-12-13 22:50 编辑

1462心静如水
第一课作业: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
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此体以状景体物为主,并极尽夸大奢辞。好用奥僻字词。句式三言至十言皆有。韵句与散句相间。亦间有早期偶对的痕迹。长句诵读节奏近于文而别乎诗骚,散文化明显。另散体赋篇幅较长,通常数千字或以上。“散体赋”在称谓上来说,其“散”字除有散文化的意义之外,另有“散开”“铺开”的含义。此为辨分其体式之要津。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诗经   )、(楚辞  )、(上古散文  )。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荀况  )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二 )字或(三  )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诗经  )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  )文大类。只是(押韵  )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先秦 )开始,到(宋代  )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体赋 )、(文体赋   )、(骈赋  )、(律赋  )、(散体赋  )五大类。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二课作业:1462一心静如水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答: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

2、什么是骈体赋?
答:骈体赋,即是以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律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人)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迅速普及,(韵书)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的(寒梧栖凤赋)。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赋)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三课作业:1462-心静如水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 )、(紧 )、(长 )、(隔 )、(漫 )、(发送 )。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三)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 四)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 五)至(九 )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 分)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句细分为(轻 )、(重 )、(疏 )、(密 )、(平 )、(杂 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四 )字,下(六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六 )字,下(四 )字;    疏隔:为上(三 )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五 )字以上,下句(六 )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 ),但要字数( 相等);    杂隔:上(四 )字,下( 五、七、八 )字不限。或下(四 )字,上亦(五、七、八 )字不限;    漫句:既(散句  ),不需要(对偶  )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
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
5.新增练习:
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句:若凌波倒影,月如盘。
紧句:溅泪琴台,含羞月观。
长句:秋风急处烟花落,
明月中时黄叶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3 22: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四课作业:1462-心静如水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四)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面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前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虚 )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两字 )连读“。诗句是”尾(三字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 )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前 )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尾二 )。之 后(双 ),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 )或者(前面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 两字)连读或(四字 )连读。
附加题:
“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晨披霞彩迎旭日,
夕笼瑞霭着羽裳。
轻隔:横亘乾坤,集秋山之风水,
乾元敏秀,蕴地藏之佛光。
重隔:四镜峰峦栉比,翠岫万迭;
群花溪溅余里,林木千章。
疏隔:
俱往矣,历经雨雪风霜。
看今朝,但见烟霞屏障。
小渔村赋14期第五课
1462-心静如水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骈赋)、(  律赋)与(  骚体赋),而(  文体赋)与(  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  )赋与(文体赋  )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 )赋( 律)赋要弱。形象的说,( 骈)赋、(律 )赋合适高声吟诵;( 散体 )赋与(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  )且句式(变化  )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偏紧密  )者,宜于(高歌配曲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不同点:诗可以一韵到底;赋则要求平仄起伏,有变化,可以转韵。
相同点:都可以押平韵或仄韵,忌讳重复使用韵字。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诗的吟诵节奏:五言诗2+3节奏
赋的吟诵节奏:222节奏,并且平仄交替。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押的是上声韵,与之对应的句脚字只能是“去、入”声字,不能“上声”对“上声”。 所有上声韵“谋上去之变”。
3.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
秋风至,菊花飘香满院。
夜气新,明月落影半庭。
密隔:
过雁长空歌,清霜共酒飞菊盏
鸣蝉落日舞,冷月和诗上桂冠。
平隔:
残垣颓井秋先老 ,落桂飞菊月半残
杂隔:
菊花开时,一碧三更伴露荣;
残香落后,千红一夜含羞去;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六课作业:
1462-心静如水
1、骈句源于(古偶句  )。( 先秦诸子  )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  )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  )谓实,字之( 无形体者 )谓虚;(似有而无者  )为半虚,( 似无而有者 )为半实。实者皆是(  死)字,惟虚字则有(死 )有(活 )。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联绵字 )字、( 叠)字、(  同(近)义连用 )字和(  反义连用 )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  )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  )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字类  )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  )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  )。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个  )字时,除了(实  )词之外,通常不论(   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   )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 现代 )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  )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 古今 )结合,( 以今辅古 )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  灵活忌呆板 )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 文脉畅通不滞  )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答:紧句:
直上九霄, 遥看四海。
长句:
日月来往之飞翔,云霄送迎之腾跃。
轻隔:
天涯海角,此乃霄汉云间。
重隔:
鲲鹏万里之遥,任其展冀;
银鹰千峰之别,犹自飞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3 22: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14第七课作业:
心静如水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成句”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者7言诗做为“成句”,“压”即压缩,成句是五言的,就压为3言壮句或者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要用骈句的吟诵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成句要是五言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到九言即止,也可以加长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只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多是依平水韵的韵目来选。
3) 何为“提引”?
: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压为壮句:此乃迟急管,咽长弦。
压为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翻为五言:情迟而急管,恨咽于长弦。
展为六言:泥情迟之急管,流恨咽之长弦。
展为七言:泥情而迟之急管,流恨而咽之长弦。
展为八言:泥情惟欲迟之急管,流恨为谁咽之长弦。
展为九言:其泥情惟乎迟之急管,以流恨方知咽之长弦。



14赋第八课作业:
1462·心静如水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 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 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 古人的陈句 )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析义 )、(做珠(炼化))、( 寻较)、(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
“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典故——就是典以旧事(故事)。典事——就是典以今事。“典故事”与“典今事”结合起来,就是旧塾所谓的“血肉”。“典今事”是属于“肉”的范畴。“典旧事”属于“血”的范畴,这样就比较形象了。文章如果血太多,则谓之“旧事压今,宾欺主位。至血盈张而肉无存,若凌犯骨中,不敢谓之壮也。”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合理的。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1、实珠法
  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赋
文/心静如水
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燕字横空,红枫染霜。芦花堆雪,金菊溢芳。彩霞映之夕阳,绿水洒之金光。岭外径吟,引来十里晚烟白,林中溪唱,流去几片秋叶黄。晶莹露滴增之颜色,浩荡稻飘舞之霓裳。



第九课作业:赋1462心静如水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也可做(叙述)与(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词以强调(感情色彩)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亦有一定的(容量性)。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我们先来分析与领会下这段口诀的大意: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的句式之后就应该7,8言的句子.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
“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另外按披注“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细些呢,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到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祥简),段落的(安排顺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起首段),(腹段),(尾结段)。“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分叙)(渡结)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虚起法)、(破题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
要注意的就是:
1.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2.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说简单点就是——若题目为山川花木之类,在写之前,不直接契入,而是从大的方面或者细微的方面入笔。比如从天地乾坤铺垫引发,或者一思一见的细小处地方下手。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具体操作中,大家可以自行发挥。
虚法开篇,多合适于中长篇幅的赋。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赋
/心静如水
烟迷云岭,雾染季秋;银杏桂香,时序游走。五蕴齐济,日月并应而偶合;双阳相叠,天地忽重乎九九。玉露金风,山清水秀。深岭外香,吹落花影渐疏;赏菊岸畔,吟诗荷廋,蛩鸣蝉声已忸。天高云渺,明察秋毫之精;雁阵已稀,北徙南迁而宿。无限风光,红枫映山而琇。飞叶昂扬,飘忽忽而游荡;桔黄橙艳,霜隐隐而露宥。叶冷枝疏,素月醉眠飞花;逢盛世之和谐,瞻天地之娟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3 22: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课作业1462*心静如水
一、填空:
1、        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承叙 ) (分叙 )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  似显非显),(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 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隐匿不见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
分叙,我们前面的课程学习过一个歌诀:“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笔回,渐收再望深无底。”其中“腹中细”与“内涵虚实层层替”这两句,就是专讲这“分叙”部分的。
渡结,“文章欲结引笔回”就是说的这部分。这“渡结”旧塾将其归纳在“腹段”之内。其实现在来看,它也可以归属在“尾结”的大段之中。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加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心静如水
云影帘开,揽涧水溪回,菊花蜂绕。露浓渐欲,霜寒顿觉,正是酒红初好。野径新成,更有那、一片清凉残碑荒老。禅音余袅,应和着、几度风雷游人喧笑。
恰逢之秋晚天高,雁长声脆,石崖疏照。竹松犹绿,层林尽染,如那彩瓶扳倒。熙熙窄道,怎看尽、层层深奥。山峦翠微,独这边晴好。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作业1462·心静如水
“竹赋”、“高铁赋”、“飞机赋”为题,任选其一为题作赋。
骈律赋不限,若作律赋题韵字自选。
字数300~500字。

作业:
·心静如水

   傲然挺立,秀拔禁寒。绿围四野,青护重坡。披静碧以流烟,拂云潇洒;笼昏黄而伫月,弄影婆娑。出土未曾,已然有节;凌霄遂意,耐受搓磨。箕踞于劲绿林中,啜佳茗一瓯,可邀清风以入座;跏趺于青矶石上,弈纹秤数局,且与高士而烂柯。
既美丰姿,犹具性情,引世齐尊。念满山播绿,振芳岭岳;遍溪洒碧,扮靓乾坤。冷对风刀,斜眸雪剑,恬淡虚心志纳云。芳馨溢,凭生机一派,兀自超群。

攲枕韵清,卷帘阴覆。赞东坡卜居,宁可无肉。流水一溪,恍是小桃源;芳园半亩,宛如旧金谷。溪上闲云几片,望中一幅辋川图;林中野鸟数声,座上一支紫芝曲。草帖画谱,放闲有为;茅屋竹窗,安贫不俗。清风一阵,飘扬茶灶疏烟;梅月半湾,掩映书窗丛绿。所以地偏心悠,扶筇任与踯躅。尝云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志局。前不见古人,望天地之悠悠;后不见来者,伤流光之促促。与竹相亲,诗心不独。同好者谁,此情何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0

帖子

2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50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4 09: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1411*牧马人
第一课作业:
简答:
1、什么是辞赋?
什么是辞赋?
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如“子虚”、“乌有先生”、“凭虚公子”、“安处先生”等等皆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成语“子虚乌有”,意指虚幻事物,他的出处就来源于此。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诗经   )(楚辞  )(上古散文  )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荀况  )(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字或(三  )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诗经  )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  )文大类。只是(押韵  )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先秦 )开始,到(宋代  )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体赋 )、(文体赋   )、(骈赋  )、(律赋  )、(散体赋  )五大类。
小渔村赋14期第二讲
1411牧马人
一、简答:
1、 什么是骈句?
答:什么是骈句?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就是骈句。
2、 什么是骈体赋?
答:骈体赋,即是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 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律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 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 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的)的(《寒梧栖凤赋》)。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 )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 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小渔村赋14第三课作业:
1411牧马人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 )、(紧 )、(长 )、( 隔)、(漫 )、(发送 )。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三  )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四 )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五 )至(九 )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 分)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 )、(重隔 )、(疏隔 )、(密隔 )、(平隔 )、(杂隔 )”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 四)字,下(六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六 )字,下(四 )字;疏隔:为上(三 )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五 )字以上,下句(六 )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 ),但要字数(相同 );    杂隔:上(四 )字,下(五、七、八  )字不限。或下(四 )字,上亦(五、七、八 )字不限;    漫句:既( 散句 ),不需要(对偶  )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提引发送”这个大类明显借鉴于先秦散章。虚词在对偶句中的使用至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加上“提引发送”的大量使用,亦是赋文与诗的重大区别。
而后世的对联(长联类)惯用的所谓“衬领”,则承袭于赋与骈文的“提引发”类。至于词曲类的“领句”类,亦与之有关系。
“提引发送”用好,可使通篇文章灵气逼人,无论是段与段之间,或是句与句之间皆毫无滞碍。而诗,特别是近体诗,因缺乏这类的提示词,“转承启合”上全靠“意象”,故即便是老手,亦难保不在意象的衔接上起争议。
5、新增练习: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由是冰轮转,玉壶升(壮)。
素娥倦坐,桂殿清澄(紧)。
斗参差而北指,河潋滟而浮星(长)。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四讲作业
1411*牧马人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 4)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不用虚词。
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 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二字 )连读“。诗句是”尾(三字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 )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尾连 )。之 后(双 ),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 )或者(前面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2字 )连读或(4字 )连读。
附加题:
“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盖闻万物始华,金秋乃至。枫红于华山之阳,叶落于渭水之次(长)。千载不移,是造化之所钟;百世常在,诚阴阳而相类(轻隔)。
       若夫飞廉奔逐,望舒既归。林风发乎岗峦,商羊起舞;海日隐于树杪,石燕归飞(重隔)。过宛澶,则嵯峨垂于千仞;越巉险,见鸟兽敛乎菲薇(疏隔)。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五讲作业
1411*牧马人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骈赋)、(律赋)与(骚体赋),而(文体赋)与(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与(文体)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赋(律)赋要弱。形象的说,(骈)赋、(律)赋合适高声吟诵;(散体)赋与(文体)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且句式(变化)较少,故韵律(偏密)。韵律(偏紧密)者,宜于(高歌配曲)。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骈句在仄声调对仄声调时,允许“上去入”变化相对,在句脚字上用仄韵时,亦常见以不同声调的仄字做骈对。并没有严格到凡仄字必以平声字相骈对。但相同声调不能骈对的观念则早已形成,即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去入”声调。骈句常有三四字为一节奏的情形,此时同一节奏之间的声调,若全用仄声调字,亦要争取“上去入”三声变化。极少有一个节奏之内,用三四仄字皆一个声调的情况。如“上上上”或“入入入”声调者。皆因如此声调,实难通读。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秋日
丽日高天,金风送爽。携众美以遨游,稽兰亭之雅望。循紫陌,亲香溢之秋田;涉崇岗,看参差之麦浪(疏隔)。椒气盈于沃野,丹桂竞而生香;风光悦乎舟车,黄菊喜而怒放(平隔)。
于是杨环蹁跹而起舞,赵燕迤逦而弄姿。少昊行于清秋,万里穷桑赖之以赈;羲和鞭于白日,千年岁序遵而应时(密隔)。值此良辰,敢不效右军流觞之美;欣逢乐事,谁复闻子健牢落之悲(杂隔)。
噫嘻,二难并,四美具。解佩闻琴,吟诗作赋。醉白衣之酒,观陶然之书。悠游自处,娱余心之怅然;动静无虑,释孔方之所顾(轻隔)。
秋菊
盖闻物各有性,本乎自然。意百花之竞艳,有秋菊而称焉。匪人之好恶而贵,匪岁之寒暑见捐。冲淡清空之姿,凭玄霜而溢美;高标俊逸之态,濯秋露而愈妍(平隔)。至若石燕风前,商羊雨后。披金甲,无非馥郁之浓香;绕竹篱,尽是白衣之清酒(疏隔)。
尔其叶着新霜,花开重碧。陶令醉于秋篱,罗含暇于芳宅。红黄杂蕊,参差五色而惊魂;青翠含苞,潋滟秋光以动魄(杂隔)。绽金缕以繁饰,若广袖升于九天;容素雅以相携。似英皇下乎苍野(密隔)。
乱曰:美则美矣,终为岁逼。非假物以求成,维修心以美质。信知天性之有常,人伦之在植。莫狗苟以蝇营,但坦然而独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12:59 , Processed in 0.0819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