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1411*牧马人 第一课作业: 简答: 1、什么是辞赋? 什么是辞赋? 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如“子虚”、“乌有先生”、“凭虚公子”、“安处先生”等等皆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成语“子虚乌有”,意指虚幻事物,他的出处就来源于此。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诗经 )、(楚辞 )、(上古散文 )。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荀况 )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二 )字或(三 )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诗经 )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 )文大类。只是(押韵 )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先秦 )开始,到(宋代 )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体赋 )、(文体赋 )、(骈赋 )、(律赋 )、(散体赋 )五大类。 小渔村赋14期第二讲 赋1411牧马人 一、简答: 1、 什么是骈句? 答:什么是骈句?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就是骈句。 2、 什么是骈体赋? 答:骈体赋,即是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 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律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 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 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的)的(《寒梧栖凤赋》)。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 )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 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小渔村赋14第三课作业: 赋1411牧马人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 )、(紧 )、(长 )、( 隔)、(漫 )、(发送 )。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三 )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四 )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五 )至(九 )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 分)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 )、(重隔 )、(疏隔 )、(密隔 )、(平隔 )、(杂隔 )”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 四)字,下(六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六 )字,下(四 )字;疏隔:为上(三 )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五 )字以上,下句(六 )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 ),但要字数(相同 ); 杂隔:上(四 )字,下(五、七、八 )字不限。或下(四 )字,上亦(五、七、八 )字不限; 漫句:既( 散句 ),不需要(对偶 )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提引发送”这个大类明显借鉴于先秦散章。虚词在对偶句中的使用至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加上“提引发送”的大量使用,亦是赋文与诗的重大区别。 而后世的对联(长联类)惯用的所谓“衬领”,则承袭于赋与骈文的“提引发”类。至于词曲类的“领句”类,亦与之有关系。 “提引发送”用好,可使通篇文章灵气逼人,无论是段与段之间,或是句与句之间皆毫无滞碍。而诗,特别是近体诗,因缺乏这类的提示词,“转承启合”上全靠“意象”,故即便是老手,亦难保不在意象的衔接上起争议。 5、新增练习: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由是冰轮转,玉壶升(壮)。 素娥倦坐,桂殿清澄(紧)。 斗参差而北指,河潋滟而浮星(长)。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四讲作业 1411*牧马人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 4)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 )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不用虚词。 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 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二字 )连读“。诗句是”尾(三字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 )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尾连 )。之 后(双 ),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 )或者(前面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2字 )连读或(4字 )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盖闻万物始华,金秋乃至。枫红于华山之阳,叶落于渭水之次(长)。千载不移,是造化之所钟;百世常在,诚阴阳而相类(轻隔)。 若夫飞廉奔逐,望舒既归。林风发乎岗峦,商羊起舞;海日隐于树杪,石燕归飞(重隔)。过宛澶,则嵯峨垂于千仞;越巉险,见鸟兽敛乎菲薇(疏隔)。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五讲作业 1411*牧马人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骈赋)、(律赋)与(骚体赋),而(文体赋)与(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与(文体)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赋(律)赋要弱。形象的说,(骈)赋、(律)赋合适高声吟诵;(散体)赋与(文体)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且句式(变化)较少,故韵律(偏密)。韵律(偏紧密)者,宜于(高歌配曲)。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骈句在仄声调对仄声调时,允许“上去入”变化相对,在句脚字上用仄韵时,亦常见以不同声调的仄字做骈对。并没有严格到凡仄字必以平声字相骈对。但相同声调不能骈对的观念则早已形成,即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去入”声调。骈句常有三四字为一节奏的情形,此时同一节奏之间的声调,若全用仄声调字,亦要争取“上去入”三声变化。极少有一个节奏之内,用三四仄字皆一个声调的情况。如“上上上”或“入入入”声调者。皆因如此声调,实难通读。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秋日 丽日高天,金风送爽。携众美以遨游,稽兰亭之雅望。循紫陌,亲香溢之秋田;涉崇岗,看参差之麦浪(疏隔)。椒气盈于沃野,丹桂竞而生香;风光悦乎舟车,黄菊喜而怒放(平隔)。 于是杨环蹁跹而起舞,赵燕迤逦而弄姿。少昊行于清秋,万里穷桑赖之以赈;羲和鞭于白日,千年岁序遵而应时(密隔)。值此良辰,敢不效右军流觞之美;欣逢乐事,谁复闻子健牢落之悲(杂隔)。 噫嘻,二难并,四美具。解佩闻琴,吟诗作赋。醉白衣之酒,观陶然之书。悠游自处,娱余心之怅然;动静无虑,释孔方之所顾(轻隔)。 秋菊 盖闻物各有性,本乎自然。意百花之竞艳,有秋菊而称焉。匪人之好恶而贵,匪岁之寒暑见捐。冲淡清空之姿,凭玄霜而溢美;高标俊逸之态,濯秋露而愈妍(平隔)。至若石燕风前,商羊雨后。披金甲,无非馥郁之浓香;绕竹篱,尽是白衣之清酒(疏隔)。 尔其叶着新霜,花开重碧。陶令醉于秋篱,罗含暇于芳宅。红黄杂蕊,参差五色而惊魂;青翠含苞,潋滟秋光以动魄(杂隔)。绽金缕以繁饰,若广袖升于九天;容素雅以相携。似英皇下乎苍野(密隔)。 乱曰:美则美矣,终为岁逼。非假物以求成,维修心以美质。信知天性之有常,人伦之在植。莫狗苟以蝇营,但坦然而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