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成语典故班有凤来仪笔记本

[复制链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1-8-10 15: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41课作业
123有凤来仪

一、根据成语多种多样,下列成语的含义基本相同,请给出解释及出处
第一组
【变化不穷】、【变幻无穷】、【变炫无穷】

【变化不穷】
解释:指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出处:清 赵起杲《青本刻<聊斋志异>例言》:“编中所述鬼狐最伙,层见迭出,变化不穷。”

【变幻无穷】
解释:变幻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出处:鲁迅《书信集 致杨霁云》:“但是‘作家’之变幻无穷,一面固觉是文坛之不幸,一面也使真相更分明。”

【变炫无穷】
解释: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极言变化之多。
出处:《宋书 后妃传论》:“自元嘉以降,内职稍繁,椒庭绮观,千门万户,而淫妆怪饰,变炫无穷。”

第二组
【千形万态】、【千姿百态】、【千姿万态】

【千形万态】
解释:形:形状。多种多样的形状。
出处:梁启超《慧观》:“各自占一世界,而各自谓世界之大,已尽于是,此外千形万态,非所见也。”

【千姿百态】
解释: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出处:蒋子龙《好景门》:“食客五花八门,论服饰千姿百态,论肤色黄白都有。”

【千姿万态】
解释: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出处:贺敬之《桂林山水歌》:“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第三组
【人多口杂】、【人多嘴杂】、【人微言轻】

【人多口杂】
解释: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
出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九回:“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端能造言诽谤主人。”

【人多嘴杂】
解释: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人微言轻】
解释: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孟尝传》:“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二、成语具有丰富多样性,请把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各写三个,解释并回答出处。

桃红柳绿
解释: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出处:元 贯云石《小梁州 春》:“春风花草满园香,马系在垂杨,桃红柳绿映池塘。”

莺歌蝶舞
解释:黄莺歌唱;燕子跳舞。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
出处:宋 苏轼《报锦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风和日丽
解释:和:柔合;温和。轻风柔和;阳光灿烂。形容天气晴和。
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


浮瓜沈李:亦作“浮瓜沉李”。语出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谓以寒泉洗瓜果解渴。后因以“浮瓜沈李”代指消夏乐事。
出处:语出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

夏雨雨人
解释: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出处:西汉 刘向《说苑 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挥汗如雨
解释:众人用手抹汗;挥洒的汗水像雨点一样。形容人多、拥挤。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而出汗很多。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一》:“监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一叶知秋
解释: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
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秋风过耳
解释: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秋高气爽
解释:形容秋季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
出处:唐 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暗风吹乱蛩悲咽。”


松柏后凋
解释:”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滴水成冰
解释: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出处:宋 钱易《南部新书》:“严冬冱hù寒,滴水成冰。”

饕风虐雪
解释 指狂暴肆虐的风雪。
出处 元·方回《春晴》诗:“饕风虐雪到家林,才喜晴春已深。”

三、创作题
请从你喜欢的成语中找出其中一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体裁不限!或成联两幅!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七绝 惊秋
耽于陋屋弄诗章,斗转星移似往常。
一叶忽惊窗外下,始知季节已秋光。

一叶知秋
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解释: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8-17 23: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42课作业
123有凤来仪

一、填空题
1、词组从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固定词组)和(自由词组)两大类。
2、固定词组是指结构比较固定的(惯用词组)。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构成固定词组的词及其(次序)一般都不能变动。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组成固定词组的各词往往不能再作字面上的(个别解释)。
3.根据词组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它分为(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两大类。简单词组的内部只有(两个)词,一种语法结构关系;复杂词组的内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其内部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对复杂些。
4、从结构和功能这两个角度对词组进行分类,因此就有词组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5、汉语词组的基本结构类型有:(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这五种结构。
6、关于成语内部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
7、成语一般都是由四个字组成.有各种各样的结构类型,有(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动(形)补结构)、(主谓结构)。
二、简答题并举一例说明。
1、什么是单一结构?
答:单一结构的成语内部的语素凝固成一体,共同表达一个固定的意思,都不能分作两部分来分析其结构,如:兢兢业业。
2、什么是复合结构?
答:复合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结构,而其中的结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单句省略型,一种是复句紧缩型。如:水到渠成。
三、成语结构有联合式、主谓式、复句式、紧缩式、偏正式、动宾式、连动式、复杂式、补充式,百度搜索带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动(形)补结构、主谓结构的成语各二个,并回答注释及出处。
格式:
1.并列结构:
卧薪尝胆(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悬梁刺股(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答:
并列结构
1、安身立命
解释: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2、 稗官野史
解释:稗官:古代其职为搜集街谈巷议、风俗故事;供皇帝省览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即小说野史之类。
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话说世间稗官野史中,多有记载那遇神、遇仙、遇鬼、遇怪,情欲相感之事。”

偏正结构
1、庞然大物
解释:庞然:高且大的样子。形容外表强大;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出处: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第19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        正襟危坐
解释: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出处:《史记 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动宾结构
1、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不动声色
解释: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出处: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动(形)补结构
1、 逃之夭夭
解释:原形容桃树枝叶繁茂。后来借“桃”谐“逃”的音;用作逃跑的诙谐说法。
出处:《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言之凿凿
解释:凿凿:确实。话说得非常确实。
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

主谓结构
1、言行一致
解释:说的和做的一样。形容人表里如一。
出处:宋 赵善璙《自警篇 诚实》:“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2、衣冠楚楚
解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漂亮(楚楚:整洁;鲜明)。
出处:《诗经 曹风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三、写作题
请从你本课的作业中找出一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体裁不限!或成联两幅!
    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七绝 叹霍尊
乱事纷纷说霍尊,当真表里两重门。
仙风人道如金玉,谁晓惊成败絮翻。

表里不一
出处:《逸周书 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解释:表面和内在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16: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第43课作业
123有凤来仪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在仔细体会古诗词中成语的运用时,并找出十条含有成语的诗句,并注明作者,注释,出处。
答:1、八斗之才
解释: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出处:唐 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2、抱柱之信
解释: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比翼连枝
解释:比翼:鸟名。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出处:唐 白居易《长恨歌》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笔走龙蛇
解释:笔一挥动就能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
出处:唐 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5、碧海青天
解释: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出处:唐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6、髯如戟
解释:苍:青色;髯:两颊上的胡须。又长又硬的胡子好像长戟。形容男子相貌威猛。
出处:唐 李延寿《南史 褚彦回传》:“君须眉如戟,何无丈夫意?”

7、长风破浪
解释: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出处:《宋书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例子:唐 李白《行路难》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朝阳丹凤
解释:比喻贤才逢明时。
出处:《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9、抽刀断水
解释:抽刀:拔出刀来。水:流水。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0、出谷迁乔
解释:从幽深的溪谷出来,迁上了高大的乔木。比喻地位上升。
出处:《诗经 小雅 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二、写作题
请从本课中找出一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体裁不限!或成联两幅!
  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答:回黄转绿
解释:树叶由绿变黄,由黄变绿。原指时令的变迁,后比喻世事的反复。
出处:晋 无名氏《休洗红》诗:“回黄转绿无定期,世事返复君所知。”

七绝 自叹
风刀霜剑鬓毛颓,无语临池心满苔。
常是人间羁旅客,回黄转绿莫登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9-1 19: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第44课作业
123 有凤来仪

一、成语可否入诗,请仔细体会诗词中成语运用的同时,并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找出十条含有成语的诗句,并注明作者,注释,出处。
答:1、春风得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作者出处:孟郊《登科后》
在春风轻拂中洋洋得意。旧指考中进士后的得意心境。后形容官运亨通或事情办成的得意心境。
2、以往沧海 (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作者出处:元稹《离思》
注释:以往: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以往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3、秋月春风(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作者出处:白居易《琵琶行》
注释:指良辰美景。也指完美的岁月。

4、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作者出处:白居易《琵琶行》
注释:形容再三催促。

5、天旋地转(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作者出处:白居易《长恨歌》
注释:天地转动。比喻重大的变化。也形容眩晕时的感觉或闹得极凶。

6、龙盘虎踞(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作者出处:李白《永王东巡歌》
注释:①形容地势雄壮险要,宜作帝王之都。②借指南京。③喻为英雄豪杰所盘踞。

7、鸡虫得失(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作者出处:唐代 杜甫《缚鸡行》
注释: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8、明眸皓齿(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作者出处:杜甫《哀江头》
注释:眸:眼珠,;皓:白。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女。

9、奴颜婢膝(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不狂痴。)
作者出处: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注释:奴:奴才;颜:面容;婢:侍女;膝:膝盖,借指下跪。形容人奴才相十足,低三下四、拍马讨好、卑鄙无耻。

10、 一掷千金(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
作者出处:吴象之《少年行》
注释: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

二、写作题
   通过咱们这44课成语的学习,请从中找出一条你喜欢的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体裁不限!或成联两幅!
  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七绝 卫鞅遇孝公
积贫积弱久成灾,但为招贤门户开。
石破天惊中庶子,强秦大计道将来。

石破天惊
解释:山崩石裂;有惊天动地之势。原形容箜篌的乐声忽然高亢;震动了整个天界。现多指突发的大事或文章、议论的惊人。
出处:唐 李贺《歌诗集 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2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45课作业
123有凤来仪

一、简答明清小说的特点。
答:答: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看明清小说的特点:
①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②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③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丰富了色彩。

二、通过本课的学习,请从中找出一条你喜欢的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体裁不限!或成联两幅!
  要求:请列出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七绝 相遇
羡君腹内藏丘壑,令我心中生仰瞻。
今日相逢浑不料,移樽就教酒频添。

移樽就教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一回也罢,我们‘移樽就教’罢。”
注释: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9-21 09: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46课作业
123 有凤来仪

简答“三言”、“二拍”是指什么?三言二拍的主要内容。
答:“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包括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三言二拍”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近200篇。《三言二拍》从中选取71篇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可读性的故事,可以帮助读者去粗取精、一管窥豹。

三言二拍的主要内容:
⑴三言
每集四十篇,共120篇。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三言”中的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它的刊行,推动了短篇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
⑵二拍
每集40卷,共80卷。作者根据野史笔记、闻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题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二拍”的有些作品反映了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奉劝世人行好事,到头原是自周全”的劝谕思想是贯穿“二拍”始终的精髓,如卷十五《韩侍郎婢作夫人》的开头中说的一妇人因受商人帮助救出了丈夫,在她去答谢商人的一刹那,商人卧室的房墙倒了,要不是因妇人来答谢的时间巧合,恐怕商人就一命呜呼了,这种行好就有好报的教谕“二拍”中描写的很到位。“二拍”善于组织情节,因此多数篇章有一定的吸引力,语言也较生动。但从总的艺术魅力来说,它比“三言”差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9-21 09: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47课作业
123 有凤来仪

一、填空题:
1.杨家将演义一般指(《北宋志传》)。
2.《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等是明代(许仲琳)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回,写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
3.《隋唐演义》是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共二十卷,一百回。全书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讲述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还都去世为止一百七十多年的传奇历史。
4.《小五义》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之一,全称(《忠烈小五义传》)又称(《续忠烈侠义传》)。“小五义”指的五鼠后人,(窜天鼠)卢方之子粉面子都卢珍、(掣地鼠)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钻山鼠)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锦毛鼠)白玉堂的侄儿玉面专诸白芸生和(“小侠”)艾虎五人。全书主题环绕在群侠于忠协助平定(藩王作乱)、于义惩治为恶盗匪两大主题,全书贯彻(忠义)思想,歌颂(行侠仗义)精神。

   二、简答《三侠五义》的核心思想。
答:《三侠五义》弘扬人间正气,把侠客义士的除暴安良行为与保护清官、协助清官断案完美的结合起来,表现了宣扬忠义、维护社会秩序、为国为民的思想。
侠客们协助清官与邪恶势力对立,仗义除暴、为民申冤,这些都反映了基层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愿望,明确表达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要求和对是非善恶的态度,具有深刻的意义和认识价值。
  如小说揭露和抨击了太师庞吉恃宠结党营私,诬陷忠良;庞昱荼毒百姓,抢掠民间妇女;苗秀父子鱼肉乡里,重利盘剥;葛登云、马刚肆虐逞凶,为害地方等。同时,对嫌贫爱富的柳洪、雪中送炭的刘洪义、为人出头伸冤的张别古、嫁祸于人的冯君衡等,褒贬态度亦极鲜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9-28 15: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岛有凤来仪 于 2021-11-17 14:53 编辑

典故班第48课作业
123有凤来仪

本课学习了《声律启蒙》上卷部分,《声律启蒙》里究竟藏了多少典故,请从中找出典故20条并加上注释。
答:《声律启蒙》光有注解的就多达四百多个典故。
1、颜巷陋:是说孔子的短命弟子颜回的,孔子认为他虽然生活困顿但乐观豁达,是为贤。本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
2、阮途穷:这个是说三国时候的阮籍的,是历史上有名的的竹林七贤之一。他生性好酒,常常独自驾着牛车,载着一坛好酒,边行边喝,有时前面没路了,阮籍便痛哭一场,再转向其它道路继续前行。
3、绿绮:“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4、阵上倒戈辛纣战:《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伐商,在牧野会战中,商朝兵士在阵前起义,倒戈反击,商纣王被迫登鹿台自焚。
5、道旁系剑子婴降:《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率军逼近咸阳时,秦朝末代国王子婴,以绳系颈,系剑于道旁,素车白马投降。
6、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苏武为西汉大臣,出使匈奴时被扣留,后至北海牧羊,渴饮雪水,饥吞毡毛,历尽艰辛,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7、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庄子》载:有一次庄子外出,在一条车辙之中发现一尾鲋鱼,那鱼请求庄子给他一些水以活命,庄子慨然表示要去引西江的水过来救他存活。
8、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豫让为春秋末战国初期的刺客,曾事于智伯。赵襄子与韩魏攻灭智伯后,豫让漆身吞炭,以改变容貌音声,谋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9、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羊公就是羊祜字叔子,为西晋大臣,武帝时都督荆州诸军事,任内极得民心,死后百姓见到他的墓碑就流泪,时人称为堕泪碑。
10、伯乐马:伯乐是春秋时期秦国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
11、浩然驴:浩然就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据说他往往骑着驴子在风雪之中,诗兴因此大发。
12、分金齐鲍叔:《史记.管晏列传》载:春秋时,齐鲍叔与管仲友好,两人一起经商,每次分利,管仲因家贫而多取,鲍叔不以为意。
13、奉璧蔺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有载: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秦昭王得知赵国有和氏之璧,表示愿以十五座城与赵交换和氏璧,蔺相如奉使入秦,当廷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14、掷地金声孙绰赋:孙绰是晋代官吏,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范元称:掷地当作金石声。
15、回文锦字窦滔书:晋代窦滔为秦州刺史,因宠妾,其妻苏蕙(字若兰)织锦成“回文旋图”诗,计八百四十字,寄给窦滔使其回心转意。
16、青衣能报赦:据说晋朝时期符坚有一次独自在家中起草有关赦免的文告,这时有一只苍蝇飞进室内赶走又来。很快的就有人知道了将有赦免,符坚问从何得知,都说是有一个穿青衣服的人在街上这样叫喊,原来是苍蝇飞出后化作一个穿青衣的人传呼大赦的喜讯。
17、黄耳解传书:相传陆机在洛阳时有了一条叫做黄耳的狗,这只狗能给家里寄信。
18、庭畔有人持短剑:《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时,荆轲受燕国太子丹所托出使秦国,假献地图的名义以匕首藏于地图中谋刺秦王,事败被杀。
19、门前无客曳长裾:《汉书.邹阳传》:西汉吴王刘濞(音辟)欲谋反,其门客邹阳上书谏止,书有“使臣饰固陋之心,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也”之句。
20、杖履:古代之礼仪,五十岁的老人得扶杖,又古人入室必脱鞋于屋外,而长者可入室而后脱鞋。因此后来以“杖履”为敬老之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7 14: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49课作业
123有凤来仪

本课学习了《声律启蒙》下卷部分,《声律启蒙》里究竟藏了多少典故,请从中找出典故20条并加上注释。
答:1、苏子裘:苏秦游说秦国不被采用,所穿黑貂之裘破旧不堪。
2、秦王亲击罐:《战国策》载,秦赵会于渑池,秦王令赵王亲自鼓瑟,蔺相如设计迫秦王击罐,维护了赵国尊严。
3、虞帝自挥琴:传说虞舜曾挥五弦琴而歌,以求风调雨顺,嘉惠百姓。
4、三献卞和尝泣玉:《韩非.和氏》载: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了一块玉璞,三次上献给楚王,两次被断足,都被认为是欺诈,他抱玉哭于荆山之下。后来楚文王使人加工,果然是一块宝玉。
5、四知杨震固辞金:《后汉书.杨震传》:杨震为东莱太守时,有人趁黑夜送他金子,他拒不接受,来人说这事不会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无人知道呢?
6、曾点瑟:有一次孔子问弟子志向,轮到曾点,当时他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将瑟放下,起而作答,有为而获孔子赏识。
7、戴逵琴:晋人戴逵善于弹琴,武陵王司马晞一次召他弹琴,他不去,当着使者的面摔坏了琴,表示不为王门伶人。
8、璞玉对浑金:晋山涛为人仁厚稳重,人拟为璞玉浑金。
9、不雨汤王方剪爪:商汤时天大旱,汤王乃剪下头发与指甲,祈祷于桑林,并以六事自责,天果然降雨。
10、有风楚子正披襟: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楚王披襟挡之。
11、屈子沉江,处处舟中争系粽:传说屈原五月五日沉江,后人做些粽子来悼念他,后来变化为吃粽子,此习相沿至今。
12、牛郎渡渚,家家台上竞穿针: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唐宫中此晚做高台,准备瓜果,宫女在暗处穿针,称为乞巧。
13、醉侯:唐朝皮日休有“他年谒帝言何事,请赠刘伶为醉侯”的诗句,另有唐人诗“若使刘伶为酒帝,也须封我醉乡侯”。
14、诗史:元稹称杜甫诗善陈时事,法律精严,号为诗史。
15、横槊赋诗传孟德:曹操字孟德,赤壁之战后,曾横槊赋诗。
16、引壶酌酒尚陶潜:陶潜《归去来辞》中有“引壶殇以自酌”之句。
17、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晋陆机《应嘉赋》:“苟形骸之可忘,岂投簪其必谷。”
18、结绶:佩系印绶。谓出仕为官。唐皇甫冉《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我来结绶未经秋,已厌微官忆旧游。”
19、情深悲素扇:班婕妤扇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飕夺炎热,乘捐箧笥中,思情终断绝”。
20、泪痛湿青衫:白居易为江州司马时,作《琵琶行》有:“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7 15: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1-11-17 23:09 编辑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毕业答卷
学号:123     网名:有凤来仪


一、简答题
1、什么成语?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籍?

答: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也就是说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基本解释①典制和掌故;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③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典籍的基本解释:(1)指古代的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左传·昭公十五年》《孟子·告子下》说:"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汉代赵岐给这里的"典籍"作注"谓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实则是关于先祖法度的文字记载。
(2).泛指古今图书。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光禄大夫 刘向 校中秘书,謁者 陈农 ,使使求遗书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 开元 中,定四部目録,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此自汉以来,典籍之大数也。”《尚书序》称:"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后汉书·崔寔传》说寔shí"少沈静,好典籍"。显然这两处的"典籍",就是指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书籍之意思了。

2、论成语和典故的异同?
答:不同处:a、成语和典故在内涵上的区别: 成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里的古诗或词句。 成语强调其“既成”的特点,典故强调其“引用”的特点。b、成语和典故在外延上的区别: 有些成语也有出处,但因为出自白话小说,口语色彩明显,比较俗气,一般不认为它们是典故。少数典故演化成了成语,还有更多典故尚不具备成语的特质,因而不是成语。成语大多是典故,但典故大多不是成语。c、成语与典故在形态上的区别: 成语大多凝固定型(少数成语可以变换语序更换语素,如“物与民胞”可变换为“民胞物与”,“寻根问底”可表述为“寻根究底”,等等);典故大多随物赋形,可变性强。d、成语和典故在运用上的区别。
相同点:有一部分语词既是成语又是典故,人们称它们为成语典故,成语典故分为两种,一是一个成语包含一个典故,如“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一箭双雕”等等,另一个是成语包含两个典故,如:“囊萤映雪”包含囊萤和映雪两个典故;“让枣推梨”包含让枣和推梨两个典故,这种成语典故的数量比前一种成语典故的数量要少很多。这一类的语言形式它的源出和内容是典故,呈现的形式是成语,这就说明成语与典故从概念上讲,它们有相通之处,成语之成与典故的故注重的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试举一例说明。
答:《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及特点。
答:a、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1)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3)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上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为名号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b、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5、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他们的作者分别是谁?
答: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6、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各史的作者是谁?
答:(1)史记:司马迁。(2)汉书:班固。(3)后汉书:范晔。(4)三国志:陈寿。(5)晋书:房玄龄。(6)宋书:沈约。(7)南齐书:萧子显。(8)梁书:姚思廉。(9)陈书:姚思廉。(10)魏书:魏收。(11)北齐书:李百药。(12)周书:令狐德芬。(13)隋书:魏征。(14)南史:李延寿。(15)北史:李延寿。(16)旧唐书:刘昫。(17)新唐书:欧阳修、宋祁。(18)旧五代史:薛居正。(19)新五代史:欧阳修。(20)宋史:脱脱。(21)辽史:脱脱。(22)金史:脱脱。(23)元史:宋濂、王袆。(24)明史:张廷玉、万斯同。

7、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实珠法。比如根据《蒙求》的“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卯金运徂谢,孔明隐隆中。”,“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薛能《游嘉州后溪》 ,“孔明卧龙者,潜伏躬耕耨。忽遭玄德云,遂起鳞角斗。” 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虚珠法。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根据《蒙求》的“孔明卧龙”做“虚珠”。如:“渭滨晦迹南阳卧,若比吾徒更寂寥。”(韩偓《寄隐者》)。“蛙似公孙虽不守,龙如诸葛亦须休。” (李山甫《蜀中寓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杜甫《蜀相》)。 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二、填空题
    1、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2、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3、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4、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慎到)、(杨朱),作品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5、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6、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实)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和(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为(《公孙龙子》)。
7、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8、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是(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杂家的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9、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10、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11、兵家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政治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
    12、医家的代表人物(扁鹊),扁鹊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
    13、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 )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  )雷同。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析义  )、(做珠(炼化)  )、( 寻较 )、(做骈  )

三、按成语的分类共13个大类,每个大类下又有具体的小类,具体根据成语分类表中每个条目查找他们对应的成语,包括注释及出处!

    例如:1.鼠:〔 胆小如鼠 〕
注释:胆子小得像老鼠一般。形容人胆小怕事。
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又如:2.春天:〔 春光明媚 〕明媚:鲜艳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
出处:元 宋方壶《斗鹌鹑 踏青》套曲:“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
附:成语分类表

(一)生肖成语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1、        鼠——鼠技虎名
注释:只有老鼠之流的雕虫小技敢冒老虎的威名。指当权者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出处:《雪涛小说》:“夫至于挟鼠技,冒虎名,立民上者皆鼠辈。”
2、        牛—— 鲸吸牛饮
注释: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
3、 虎——虎略龙韬
注释: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出处:明·刘基《悲杭城》诗:“一朝奔迸各西东,玉斝金杯散蓬荜。清都太微天听高,虎略龙韬缄石室。”
4、兔 —— 兔起鹘落
注释:兔子刚起跑;鹘就猛扑下去。形容动作非常敏捷;比喻下笔快捷。鹘:打猎用的猛禽。
出处:宋 苏轼《文与可画蒷筜谷偃竹记》:“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5、龙—— 龙潭虎穴
注释:潭:深水坑;穴:动物的窝。龙潜居的深潭;虎藏身的穴窝。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0回:“有分教,卢浚义撇却锦簇珠围,来试龙潭虎穴。”
6、蛇—— 拨草寻蛇
注释: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出处:明 汤显祖《牡丹亭 回生》:“咳,柳郎真信人也。亏杀你拨草寻蛇,亏杀你守株待兔。”
7、 马——马放南山
注释: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出处:《尚书 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8、羊—— 羊续悬鱼
注释:羊续,汉时官吏。羊续把生鱼悬于庭。形容为官清廉,拒受贿赂。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羊续传》:“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
9、猴——沐猴而冠
注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10、鸡——鸡栖凤巢
注释:栖:居住。鸡住在凤凰的窝里。比喻才德卑下的人占据高位。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六:“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
11、狗—— 狗彘不食
注释: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元后传》:“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12、猪—— 猪突豨勇
注释:豨:野猪。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
出处:《汉书·食货志下》:“匈奴侵寇甚,莽大寡天下囚徒人奴,名曰猪突豨勇。”

(二)四季成语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1、 春天——白雪阳春
注释: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出处:宋 王禹偁《为宰相谢赐御制歌诗表》:“《白雪》《阳春》之句,空炫清新。”
2、 夏天——夏虫疑冰
注释: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出处:语出《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3、秋天——兼葭秋水
注释:比喻思慕的人。兼,同“蒹”。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冬天——冬箑夏裘
注释:语出《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后因以“冬箑夏裘”比喻不合时宜。
出处:南朝·宋·鲍照:“伊冬箑而夏裘,无双功而并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5:36 , Processed in 0.0810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