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路漫漫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宋组长一瓯茶作业本

[复制链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3-8 22: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班委第三讲作业
一瓯茶
1.谈谈你对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印象
答:元恪(483年~515年),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次子。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宣武帝继位,他在位期间,可以说有功有过。
先说功;
1.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建新都洛阳。拒绝鲜卑遗老重返故里的建议,坚持民族融合,巩固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果。
2.景明元年(500年),宣武帝趁着南朝正处于南齐末帝萧宝卷的昏暴统治下,开始南伐。北魏对南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攻取南朝梁的四川之地,并北击柔然。直到永平元年(508年),战事才告结束。此时,北魏已经占领汉中,领土疆域向南拓展,各国来朝,国势盛极一时。
3.因为笃信佛教,宣武帝取消子贵母死制度。
3.为能做一个圣明天子,能主动听取他人建议。如:厉行节俭,提倡礼乐,有效执法。解决城市治安问题,使洛阳城治安大好。为防范蛮夷,修建城池。在怀朔六镇,回恒、代二州,从东到西,一共修筑九座城堡。与此同时,以及适合储备粮食、兵器,位置上呈交错互救的据点二十七个。另外,元恪还命太乐令高崇调治金石乐器,完善礼乐制度。并命有司营建、修缮国学馆。一时间,北魏礼乐之风大兴。
再说过:
1.当咸阳王元禧发动叛乱后,虽然叛乱被平定,但其下诏罢免了奉诏辅政的六位大臣,使朝廷权力出现了转移。高肇凭借外戚身份,把持朝政,权倾朝野,残杀和迫害以彭城王元勰为首的宗室重臣,使宣武帝对于皇室宗亲产生警觉,也使朝野侧目,都畏惧高肇的淫威。朝廷风气受到污染。可以说这是元恪用人不当之过吧。
2.元恪在位后期,朝政日趋黑暗,人民起义已是此起彼伏。宣武帝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将这些起义一一镇压。随之国力逐渐衰败。
      
综述元恪,《魏书》记载元恪幼年就有宽阔的胸怀,生性节俭朴素,喜怒不形于色;而且元恪在外表上更是风度翩翩、容貌俊美。这一切被父亲拓跋宏看在眼里,非常欣赏。继位后也能听取下属建议,厉行节俭,提倡礼乐之风,扩充疆土,国势盛极一时。只是在位后期,对朝廷用人不当贪污腐败现象未能及时制止,外戚专权,朝政黑暗,有些可惜了。
2.试论北魏对柔然政策的得失
答:北魏对于柔然,显然优势更大。拓跋珪复国建立北魏后,先拿柔然开dao。其后拓跋氏锐意进取中原、无暇北顾,柔然趁势坐大,他们东征西扩,不断吸收了散居于草原的鲜卑、敕勒、匈奴、突厥等部落,“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成了横亘于北方的强大游牧zheng权。史称柔然汗国。与匈奴人一样,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开始不断南下对北魏进行sao扰和掠夺。
而此时入主中原的北魏,为了解除北边威胁,在与南朝对峙的同时,也毫不放松对柔然的讨伐与daya。当然,此时的北魏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优势,又兼具中原文明的特长,对柔然处于优势地位。
北魏曾前后七次进攻柔然,并多次获取大胜,对柔然造成了shang筋动骨的打击,后来,柔然迫于形势,曾一度向北魏称臣,并尝试向西拓展,却最终因此再度与北魏翻脸。公元460年,柔然吞并高昌;公元470年,进攻于阗;公元472,进攻敦煌。而西域向来被中原政权视为战略与经济的后院,北魏因此先后9次出兵讨伐柔然,不断持续对其进行削弱。军力强大的北魏,能打则打,毫不手软。
汉化程度极高的北魏孝文帝元宏即位后,鉴于“兵者xiong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对柔然兼用怀柔之策;而柔然面对双方实力差距,也识相的俯首称臣,并且“岁贡不绝”。
然而柔然国也会趁北魏与南梁交战之际,入侵沃野、怀朔等地。
北魏朝廷随后派遣车骑大将军源怀,持节领兵前往北方,当他行进云中郡时,柔然人吓退至大漠之外。可以说北魏打出了威风,让柔然望风而逃。
源怀参考历代zhi服蛮夷之法:修建城池。
北魏对柔然,采取一手硬一手软的政策,能够打时坚决da击,一直da到shang筋动骨,确实起到震she作用;能够怀柔时便施与怀柔,当然,这也是在打到服从基础上,才可实施的政策。如此软硬兼施,迫使柔然俯首称臣,进贡不绝,这应该是北魏不错的政策。
但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柔然,哪能轻易服软呢?所以,在北魏进取中原无暇顾及时,也会“贼心不死”,搞一些动作,为此,北魏修建长城,储备粮草,这应该也是北魏的一种明智之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3-20 17: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四讲作业
宋.一瓯茶

1.如何看待蜀梁州之地的城头变幻大王旗
答:城头变幻大王旗,是蜀梁之地历史上的一次次你争我夺,频繁换主的结果。蜀梁战国时属楚,秦为汉中郡地,自战国至东晋,近八百年的时间里,蜀梁先后出现多个政权。从秦国司马错伐蜀后,经过秦始皇灭六国,到谯蜀政权建立,始终战乱不断。谯蜀立国九年(413年),东晋军攻进成都,谯纵自杀,谯蜀灭亡。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分相对混乱,政权变化频繁。由此可见,蜀梁从来都不属于王霸之基。所以城头大王旗不断变幻,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2.谈谈你对北魏宣武帝看法。
答:宣武帝元恪,极具个人魅力,《魏书》记载元恪幼年就有宽阔的胸怀,生性节俭朴素,喜怒不形于色;而且元恪在外表上更是风度翩翩、容貌俊美。
他褪去了北方游牧民族君主的彪悍粗狂风格,用沉稳严谨的风格圈粉无数。
在思想上,元恪是一位进步君王,继位后也能听取下属建议,厉行节俭,提倡礼乐之风,扩充疆土,国势盛极。
在韬略方面,元恪继位后扩建新都洛阳。拒绝鲜卑遗老重返故里的建议,坚持民族融合,巩固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果。
在军事上,充分发挥了北魏骑兵的流动性优势,攻取南朝梁的四川之地,北击柔然。直到永平元年(508年),战事才告结束。此时,北魏已经占领汉中,领土疆域向南拓展,各国来朝,国势盛极一时。
除此,宣武帝元恪也有不足之处,首先说他用人不当,咸阳王元禧发动叛乱后,虽然叛乱被平定,但其下诏罢免了奉诏辅政的六位大臣,使朝廷权力出现了转移。高肇凭借外戚身份,把持朝政,权倾朝野,残杀和迫害以彭城王元勰为首的宗室重臣,使宣武帝对于皇室宗亲产生警觉,也使朝野侧目,都畏惧高肇的淫威。朝廷风气受到污染。元恪在位后期,朝政日趋黑暗,人民起义已是此起彼伏。宣武帝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将这些起义一一镇压。随之国力逐渐衰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3-22 19: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祖第五讲作业
一瓯茶

1.评价丘迟写信送给陈伯之。
答: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书信。始终对其心理的攻势有张有弛、交替变换,他运用对比的手法,晓之以情,摄之以势,动之以理;一会儿大义凛然,一会儿情同手足;一会威严,一会儿苦劝;既以深明大义进行感化,又用现实形势进行利导;既为他开脱了罪责,又肯定了他的英勇和才干;既给足他反悔的台阶,又指明他回归的道路;可以说是感召交错,层层递进,情理交融,委婉曲折,具有摇曳心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收到这封书信,陈伯之一方面为信中情感所动,另一方面迫于形势,"乃于寿阳拥兵八千归降"。
如果说,三国时诸葛亮一把羽扇吓走司马懿,那么,南北朝时丘迟这封书信,直接抵过甲兵八千。

2.你怎么看邢峦。
答:邢峦,官宦世家, 少时勤奋,多才好学,寻师求教, 博览群书,又文韬武略,  后被选拔入朝,  孝文帝元宏也是志在天下,为了实现统一,元宏亲自领兵南征讨伐。邢峦随行,攻取新野,房伯玉所守城池成了孤城,没多久便被元宏大军攻破了,这次战斗邢峦立了大功,得到了元宏的赏识,迁黄门侍郎、御史中尉等职位。
宣武帝元恪即位之初( 500 年), 邢峦授尚书职务。 当时的北魏王朝, 随着各地陆续朝贡,朝廷中出现了重商轻农、 尚奢华弃节俭的倾向。 于是, 邢峦向皇帝上疏劝谏“重粟帛轻金宝”, 因为“粟帛乃安国育民之方, 金宝是虚华损德之物”, 宣武帝接受了他的进谏。
    北魏正始元年( 504 年), 南梁的秦、梁二州行事夏侯道迁带着汉中土地归顺了北魏。 宣武帝诏邢峦“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 兼理镇西将军”, 并授权“进退征摄得以便宜行事” 前去安抚, 到汉中后, 先后平定了秦、 梁二州, 又新立巴州。 邢峦实授秦梁二州刺使、 安西将军。 平定巴西, 攻取十四郡县, 扩地“东西七百, 南北千里”, 回朝后被任命为度支尚书。
   正始三年( 506 年), 南梁肖衍派兵侵扰徐、 兖二州, 东南边境相继陷落。 朝廷派邢峦为使持节到前敌后,邢峦兵分三路, 分头抵御进犯孤山、 固城、 龟蒙之敌。 只经一战, 收复了三城, 兖州平定。 乘胜攻取宿豫, 获军粮 40 余万石。 宣武帝赐金书表彰邢峦, 赞他“殊勋茂捷, 自 古莫二”, 封为平舒县开国伯, 食邑五百户。
    永平元年( 508 年) 十月 , 豫州 彭城人白早生杀死刺使叛变, 宣武帝元恪命邢峦带领羽林军出师讨伐,一战将敌击败, 平定豫州, 斩首白早生。 班师回朝以后, 宣武帝勉励邢峦说:“卿役不逾时, 鸿勋硕美, 可谓无愧古人。”从宿豫大捷以后, 邢峦立志修德, 不以金钱声色为重。 虽屡屡执掌兵权, 对军费及物资一点也不多占。延昌 三年( 514年), 邢峦得暴病死, 年 5l 岁,宣武帝念其生前战功卓著, 下诏书赐给布四百匹, 朝服一袭, 办理丧事。 并追赠车骑大将军, 瀛洲刺吏,谥号文定。

3.临川王萧宏为什么带着几个人骑马逃跑?
答:萧宏本人,平庸无能,爱财如命,生活奢侈,沉湎声色,有人疑为聚敛钱财有私藏兵器之嫌,梁武帝萧衍亲往探视,结果看到的是钱财布匹,不计其数。梁武帝随即解除疑虑,认为萧宏并无反叛之心。
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南梁将军萧及驻守在固城,桓和驻守在孤山。刚被北魏任命为都督东讨诸军事的邢峦派统军樊鲁攻打桓和,别将元恒攻打萧及,统军毕祖朽攻打角念,全都大破之。首战告捷。
临川王萧宏以皇弟的身份率兵出征,武器装备精良崭新,军容甚壮,北魏人认为百年所未见。大军抵达洛口后,前军攻克了梁城,诸将想乘胜深入,萧宏生性懦怯,让大部队停在洛口不得前进,对军中乘胜追击的提议,固执不听,并下令道:“凡是人马有前行者,一律斩首!”将士人人满腔愤怒。九月二十七夜,洛口忽然狂风暴雨大作,军中一片惊慌,萧宏带着几个人率先骑马逃跑,将士们四处找不着他,也全部跑散,所丢弃的盔甲兵器到处都是,有病者和年老体弱者都被扔下,死亡近五万人。萧宏本身为统帅,坐拥数十万大军,竟然弃军而逃,导致前功尽弃,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3-28 20: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六讲作业
一瓯茶
1.“钟离之战”,北魏一败涂地的原因是什么?
答:钟离之战,亦名邵阳之役,因战役发生地在钟离城和附近的邵阳洲而得名。钟离临傍淮水天险,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当北魏大军一路南下,兵临钟离城时,杨大眼部也与北魏大军汇合,兵力达到数十万之多。而钟离城内的南梁守军不过三千。北魏军队在邵阳洲搭起了跨河大桥。一路攻城,一路补给,一路负责大桥安全。北魏想用大量的泥土填平钟离城四周的沟堑。并用车轮战法对钟离城发起猛烈的进攻,但遭到了守城将士的顽强抵抗。魏军死伤上万,另外,驻扎在合肥的韦睿军听到北魏军队围攻钟离的消息,立刻火速发兵,连夜抵达邵阳洲。只花了一夜的时间,南梁军队就在北魏军营不远处搭起了一座营垒。这样的技术震撼了北魏军士,他们的士气受到了打击。钟离守军得知援军已到,士气大振。北魏对梁军主营发起攻势,但都被韦睿一一击退。最后南梁获得钟离之战胜利,成为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那么,北魏失败原因是什么呢?
1.钟离将士誓死守卫。魏军昼夜苦攻,轮番冲击,坠而复上,死伤众多,但始终未能拿下钟离城。
2.北魏皇帝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不听劝阻,不知变通。北魏邢峦认为钟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建议大军南进应该要绕过此地。,北魏皇帝不仅不听,反而非常恼火,让别人接替了邢峦的职务。
3.梁武帝头脑清醒,用才得当。先后的主将有勇有谋。前有昌义之是神射手,哪里有危难,他便亲自去救援,箭到之处,无不应弦而倒。且后期两主将和睦,“曹景宗见了韦睿,礼节甚为恭谨”。韦睿坚持站在城上,鼓励将士拼死决斗,鼓舞了士气。
4.北魏将领元英一意孤行,一心贪图以广大将士的生命来为自己建立不世奇功。
5.北魏军队,善于陆战而弱于水战,当他们建桥之际,自以为保障粮草,实则正处于淮水暴涨之际,南梁韦睿等将领派水兵对北魏军队顺势发起火攻,不识水性魏军溃败,首领各自逃散。魏军的死难人数达到数十万。钟离守军见状打开城门,追击魏军,俘虏了数万人。
钟离之战,结果导致南北实力发生变化,北魏开始走下坡路。结束了魏国南攻的势头,也将魏国精兵消耗掉大部,这一战之后,北魏失去南进的机遇期。这对梁国来说意义重大。

2.哪里是南北朝的侨置地方?
答:侨置郡县,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为侨置郡县。
侨置郡县,最初出现于东汉,玄菟郡及所领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长期受到高句丽威胁而沦陷,失土后内迁至辽东郡境内得以重建,仍用三县旧名。
东晋时期,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延续;唐朝也曾为沦陷地区百姓设立侨置郡县,直至宋元对峙,侨置郡县都有出现。
晋南朝时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郡县。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东晋南朝政府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以巩固统治。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南朝侨置郡县在隋统一后,完全废除。
南朝宋元嘉六年(429年)侨置,治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后移治鄀县(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属雍州。梁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4-6 18: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七讲作业
一瓯茶

分析评价两位北魏大臣高肇邢峦
答:高肇,字首文,自称是渤海郡修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当时北魏宣武帝元恪即位不久,而其生母高氏也因此被追封为文昭皇后,其文昭皇后的父亲以及兄长也都被加官进爵。元恪也在即位之后接见了自己的几位舅舅,并给予了他们丰厚的赏赐,这让他们开始走上北魏的政治舞台。当咸阳王元禧发动了叛乱被平定之后,辅政的六位大臣被罢免,这让外戚就得到了晋升的机会,高肇也因此逐渐掌握了朝中权力。
而高肇在得到宣武帝的信任之后,对朝中的大臣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尤其是其对于北魏皇族的迫害,先后设计害死北魏皇族元祥、元愉、元勰等,为了帮助自己的侄女登上皇后的宝座,甚至杀害了当时的贞顺皇后于氏,不久其皇子元昌去世,都说王显没有及时给他治疗,也是出于高肇的意思。等到高肇的侄女高英成为皇后之后,高肇更加受到宠信。高肇既处要害部门,每事都任己情定夺,他本无学识,动辄违背礼度,好改先朝礼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制黜贬勋贵之人,由此怨声盈路。
而高肇的专权,毕竟是来自于皇帝的宠信,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早逝,高肇听说后,哀痛惊愕不已,朝夕悲泣,以至羸弱憔悴。由于他恶贯满盈,在宣武帝去世之后,高肇被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戚专权一直是封建帝王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外戚虽然在名义上是帝王的姻亲,但是他们的利益诉求却和帝王并不一致,他们的专权会让国家的政治走向发生较大的问题。虽然历朝都对外戚专权进行了防范,但是新君上位之后,往往对于前朝旧臣不能信任,他们就会将权力交到外戚手中,从而引发乱局。高肇就是外戚专权引发的朝廷乱象例子。

邢峦(公元463—514年),字洪宾,河间鄚(今任丘)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延昌三年(公元514年),邢峦得暴病死,年仅5l岁,宣武帝念其生前战功卓著,下诏书赐给布四百匹,朝服一袭,办理丧事。并追赠车骑大将军,瀛州刺吏,谥号文定。葬于瀛州武垣县永贵乡崇仁里(今河间市沙洼乡南冬村)。
邢峦出生于官宦世家,少时勤奋好学,常自带书籍到处寻师求教,博览群书,有文才干略,州郡相继上表向朝廷推荐,后被选拔入朝,初任中书博士,后擢升员外散骑侍郎。孝文帝(元宏)对他非常赏识,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正月派他出使南齐。一年后回朝,任通直郎,后改中书侍郎,经常参与机要朝政。不久兼任黄门郎,负责掌管朝廷机要,重要文件均由他起草。后因随驾征汉北有功,官拜正黄门兼御史中尉、瀛州大中正,不久升任散骑常侍兼尚书。宣武帝(元恪)即位之初(公元500年),邢峦实授尚书职务。当时的北魏王朝,随着各地陆续朝贡,外蕃商人也相继而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但与之俱来的是社会上乃至朝廷中出现了重商轻农,尚奢华弃节俭的倾向。于是,邢峦向皇帝上书劝谏“重粟帛轻金宝”,因为“粟帛乃安国育民之方,金宝是虚华损德之物”,宣武帝接受了他的进谏。
北魏正始元年(公元504年)闰十二月,南梁的秦、梁二州行事夏侯道迁带着汉中土地归顺了北魏。宣武帝诏加邢峦“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兼理镇西将军”,并授权“进退征摄得以便宜行事”前去安抚,到汉中后,先后平定了秦、梁二州,又新立巴州。邢峦实授秦梁二州刺使,安西将军。平定巴西,攻取十四郡县,扩地“东西七百,南北千里”,回朝后被任命为度支尚书。
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南梁肖衍派兵侵扰徐、兖二州,东南边境相继陷落。朝廷派邢峦为使持节、加安东将军,都督东讨军事,尚书职不变。临行前,皇帝召见他说:“绥靖东南边疆非将军莫可,望将军能建立殊勋,以慰朕心怀。”邢峦回答:“敌人虽连占数城,人数众多,都是送死的犬羊之辈,灭敌之期不远,愿陛下不要以东南为虑。”皇帝高兴地说:“有将军督理军务,朕还忧虑什么呢?”邢峦到前敌后,兵分三路,分头抵御进犯孤山、固城、龟蒙之敌。只经一战,收复了三城,兖州平定。乘胜攻取宿豫,获军粮40余万石。宣武帝赐金书表彰邢峦,赞他“殊勋茂捷,自古莫二”,封为平舒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十月,豫州彭城人白早生杀死刺使叛变,据城归顺南梁。肖衍派冠军将军齐苟仁带兵驻悬瓠。宣武帝命邢峦持节,加镇南将军,都督南讨诸军事,带领羽林军精锐出师讨伐。邢峦率轻骑八百,日夜兼程,五日到达鲍口,一战将敌击败,平定豫州,斩首白早生。班师回朝以后,宣武帝勉励邢峦说:“卿役不逾时,鸿勋硕美,可谓无愧古人。”
从宿豫大捷以后,邢峦立志修德,不以金钱声色为重。虽屡屡执掌兵权,对军费及物资一点也不多占。
综上可见,邢峦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既有将帅之才,又有个人修为,是一位难得的令人敬佩的贤德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4-12 16: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一瓯茶

1.评价北魏王朝“子立母死”皇位继承制度
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鲜卑族的拓跋珪打进中原地区,并且在北方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就是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
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中,皇位的继承总是在腥风血雨中进行和完成的,各方势力相互试探和厮杀,最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而在北魏统一的150年里,最为奇怪的却又占据统治地位的皇位继承制度,即是"子立母死继承制"。
北魏王朝在建国之前,是由许多松散的部落联盟组成的,他们每一届的首领大都是由推荐得出的,所以在拓跋族一家独大的时候,如果依照推举制度,显然不能满足拓跋族的既得利益,因而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虽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拓跋族的皇位和权力,但遭到了其他部落的阻挠和反对,为了防止社会的动荡,拓跋珪在去世之前,下令在北魏王朝强制推行了"子立母死"的皇位继承制度,如此残忍和冷血的大手笔,至少在一段时间里,堵住了部落之间潜在的威胁和反对意见。
纵观历史,自西汉以来,外戚干政的历史悲剧,无一不在警示着给皇权带来的动荡。吕后专权以后,社会中不断开始出现类似皇帝年幼,而大权旁落到母系一族中的现象,在少主年幼、病弱、懦弱、昏庸、无能之时,皇后也就是下一代的皇太后可以垂帘听政,如此一来,皇太后背后的家族势力就成为垄断皇权的外戚,权力虽然仍旧得到了正统继承,实际上成为了外戚们满足自己私欲的权力垄断。
而北魏时期拓拔一族中也曾先后出现过"太后临朝"的局面,年幼的皇帝基本上没有实权,如此,新即位的皇帝难免会对外戚干政带来的威胁产生警示的想法,故而"子立母死"这样的皇位继承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皇帝自己安心。
这种子立母死的皇位继承制度,事实上不仅造成了父子反目、兄弟反目,皇权动乱,而拓跋珪也因此断送了自己的生命(被自己亲生儿子刺死)。
这种"子立母死"的皇位继承制度,致使后妃们根本不愿诞下皇嗣而丢掉自己的性命,因此北魏皇嗣逐渐走向稀疏,影响到了北魏皇室血脉的延续,北魏皇朝也因此走向衰落。
这种“子立母死”制度的实施,葬送了年轻后妃们达到数十个,一直到最后,胡皇后抓住了机会,才使“子立母死”制度走到尽头。

2.宣武帝废除“子立母死”皇位继承制度
答:北魏宣武帝元恪性格温顺,宽宏大量。最重要一点,笃信佛教,一日发现自己登基十馀年,竟没有一个儿子。江山社稷不能后继无人,可后宫嫔妃诞下的或是青一色公主或是龙子离奇夭亡,正当宣武帝郁闷焦虑之时,宠妃胡氏不久便有了身孕。胡氏的怀孕,引起后宫一片哗然。原来,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受汉武帝刘彻杀钩弋夫人的影响,生怕“主少母壮,太后专权”,因而立下了“子立母死”的皇位继承制度,凡生子立为太子者,必杀其母。不仅如此,后宫还有一个高皇后,是当朝专权的高肇的侄女,她仰仗权势,生性悍妒,心狠手辣。因而后宫嫔妃都惧怕于她,不敢怀孕,有了身孕也会想方设法地做掉,即便生下孩子,若是男婴,也让他都活不过周岁。宠妃胡氏怀孕后,有好心的嫔妃劝她要“早做准备”。而胡氏却正色道:“皇帝怎可没有皇子,但愿我怀的是个龙子,若能为陛下传承血脉,我死而无憾!”“后宫众人都无法理解这个不要命的女人。
怀胎十月,宠妃胡氏果然生下男婴,取名元诩。宠妃胡氏哪来这样大的底气?难道她不怕被赐死吗?其实宠妃胡氏底气来自于宣武帝元恪对她的宠爱,她也摸透了元恪的性格,所以宠妃胡氏敢生。因元诩是宣武帝唯一的儿子,自然也是长子,第三年就被立为太子。这个时候,后宫高皇后第一跳出来,说按祖制,宠妃胡氏应被处死。当时,宠妃胡氏早就拉拢朝中大臣刘腾、于忠、崔光,这三人可不是简单人物,都是宣武帝身边的宠臣,有这三人在后面推波助澜,把废除“子立母死”制度缘由讲的头头是道,宣武帝不废都不行了。于是胡太后不仅没被赐死,而且在后宫还升了宫,成了贵嫔,就是仅次于皇后的位置,从此这个厉害的女人走上历史舞台。
一个女人受宠、一条制度被废,从此北魏也走向衰弱和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4-19 18: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九讲作业
宋组008~一瓯茶
谈谈你对"明堂"的理解
答:一、明堂的概念:
周代明堂是从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以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二、明堂的意义:
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是“统治者践行奉天承运、调理四时、布恩施政的神圣空间”,是儒家礼乐美学在政治空间的建筑想象。

三、明堂的构造型式:
两晋之前的明堂,一般采用井字形构图,这种图形符合数和形的和谐性与对称性,便于体现祭祀、礼制内容的严肃性和神秘性,两晋之后,改为一般的木结构殿宇。只有北魏太和十五年(491) 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造明堂,还继承汉明堂的形式。唐代武则天于洛阳建成了中国古代体量最大、形式奇特、楼阁式的明堂;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拆去上层加以改建。据《资治通鉴》记载,明堂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明堂是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
北宋政和五至七年,又按周礼建造了一座明堂。它是由几个天井联系的院落。东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周礼中的明堂功能已由其他礼制建筑代替。

四、历代明堂坐落地(据不完全统计):
1.周朝明堂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诸侯之尊卑。
2.西汉末年长安明堂遗址,据各代修建明堂的文献记载可知,长安曾建有明堂。
3.汉武帝独尊儒术,东封泰山时,曾在泰山设立明堂。后又在女姑山(今青岛城阳区流亭街道女姑山)设明堂。
4.西汉末年王莽标榜恢复周礼,于公元4年,在长安(今西安)南郊由经学家刘歆设计了明堂辟雍。这座建筑的遗址于1957年发掘出来,很明显地带有《考工记》明堂构图形式的遗意,是台榭式建筑。
5.东汉中元元年(56)在洛阳新建明堂,它的形式仍是继承《考工记》以来的井字形构图的台榭式。
6.两晋和南朝也建明堂,但完全舍弃了十字对称、井字分隔的台榭式形式,而改为一般的木结构殿宇。只有北魏太和十五年(491) 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造明堂,还继承汉明堂的形式。
7.武则天垂拱三至四年(687~688),于洛阳建成了中国古代体量最大、形式奇特、楼阁式的明堂。
8.北宋政和五至七年(1115~1117)拆改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宫内秘书监,又按周礼建造了一座明堂。它是由几个天井联系的院落。
9.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北京天坛,新建圆形大享殿(清的祈年殿),曾经一度把它附会为古代明堂。
10.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国子监正中新建一座辟雍,方亭外绕圆形水池,附会为古代辟雍型制。但这个辟雍是太学的别称,与明堂本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借用了环水的形式。

五、建明堂之争:明堂建筑形制之争的实质是权力之争,它是君主身份、皇权地位的表征。隋朝统一全国,几次议建明堂,著名建筑家宇文恺经过考证进行设计,设计意图以法天垂象,标征圣人治道,还制作了模型。唐太宗、高宗又议造明堂,经过经学家们更详细的考证,终因各家分歧太大而没有建成。只有武则天垂拱三至四年(687~688)决心“不听群言”,“自我作古”,在她亲自过问下于洛阳建成了中国古代体量最大、形式奇特、楼阁式的明堂。

六、明堂的部分记载: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史记·孝武本纪》:“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 《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唐·杜甫《石鼓歌》:“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佩剑鸣相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4-25 20: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十讲作业
一瓯茶

简评北魏胡太后。
答:胡太后(?-528年),安定临泾(甘肃镇原)人,司徒胡国珍的长女,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妃子、孝明帝元诩的生母。
当时的北魏政权,奉行“子贵母死”制度 ,儿子立为太子,母亲就要处死。如此在宫廷之中,妃嫔们相互祈求不愿生太子。只有胡氏认为:“天子怎可无后,为什么畏惧自己的死而使皇家不养育嫡长子呢?”等到胡氏怀上身孕,与她同列的妃嫔们还因旧例为她恐惧,劝她想办法打掉。胡氏却拿定主意不动摇,半夜一个人发誓说:“但愿所怀的是男孩,按次序将成为长子,儿子生下我被处死,我也在所不辞。”公元510年(永平三年)三月十四日,胡氏宣光殿生下皇子元诩,被升为充华。在这之前,宣武帝频繁地夭折皇子,自认为年纪已大,特别加以谨慎照料。
公元515年,宣武帝元恪去世,孝明帝元诩即位。尊胡氏为皇太后。因孝明帝年幼,由胡太后临朝听政。胡太后禀性聪颖有悟性,多才多艺,聪明过人,爱读书,儒家的经典和佛教的教义,都读了不少。也继承了北方人的尚武精神,箭法极好,据说能射中针眼。所有的文件表章,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批示。她曾下令造申讼车,以接受投诉冤情。又在朝堂亲自策试孝廉、秀才、州郡上计簿的官吏。
但同时,胡太后又生活淫乱纵情,曾逼迫孝明帝的叔叔清河王元怿与她同房,为天下人所鄙视。公元520年(正光元年)七月初四日,领军元叉、长秋卿刘腾等人奉迎孝明帝到显阳殿,把胡太后软禁在北宫,在宫中杀死元怿。
刘腾、元叉幽禁胡太后之后,把持北魏朝政。朝廷生杀大权,他们养婢蓄妓,逼民为奴,卖官买官,百姓对此怨声载道。
公元523年(正光四年)二月,刘腾去世。刘腾死后,元叉对胡太后的防范松懈。胡太后和孝明帝以及高阳王元雍定下计策,解除元叉的领军职务。胡太后又再度临朝听政,她自知自己行为不检点,畏惧被宗室所憎恨,于是在宫内培植党羽,掩人耳目,凡是孝明帝所亲近宠爱之人,胡太后多借故谋害。
公元528年,孝明帝去世,因事情突然,天下人对此事惊讶不已。胡太后于是立临洮王元宝晖的儿子元钊为帝,幼主元钊时年刚三岁。四月十一日,尔朱荣起兵渡过黄河 ,胡太后召集孝明帝六宫所有宫女都令进入寺院,胡太后自己也剃光头发。四月十三日,尔朱荣派遣骑兵拘捕押送胡太后以及幼主到河阴。胡太后对尔朱荣多方辩解自己的行为,尔朱荣拂袖起身。胡太后和幼主都被沉入黄河。
由于胡太后的淫乱纵欲,恩威不立,朝政荒废,天下的州牧郡守,处处贪婪。为四方人所厌恶鄙视。文武官员人心涣散,各地叛逆作乱,国家的土崩瓦解,皆源起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5-9 11: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十一讲作业
一瓯茶
你怎么评价浮山堰工程?
答:浮山堰是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梁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萧衍为与北魏争夺寿阳(今安徽省寿县),派康绚主持在浮山筑坝壅水以倒灌寿阳城逼魏军撤退。据史书记载这次工程动用军民20万人施工。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今潼河山)从两端开始填筑土方,准备在中间合龙。由于种种波折,浮山堰历时两年才最终建成。这个水利工程对魏军的威胁确实很大。蓄水不久,寿阳城即被水围困,魏军被迫弃城上山。浮山堰筑成后淮河被切断,上游几百里内一片汪洋,水位还不断上涨,几乎与堰顶相平,于是开始威胁下游地区。梁军一方面对付魏军的sao扰,一方面要设法泄洪,并利用魏军怕淹的心理,向魏军宣传说梁军不怕打仗就怕有人把水泄掉。魏军果然开始凿山泄水,于是浮山堰水库就有了两条溢洪道。
世事无常,当康绚被召回后,张豹子不再维护保养淮河大坝。九月,淮水暴涨,堰坝崩坏,声如雷鸣,三百里外都能听见,沿淮河城戍村落十余万人全部被洪水吞噬,漂入大海。
为了筑浮山堰,淮河大坝投入民工二十万,修建期间冻死十五万人。如今崩溃,又死了十几万人,梁朝为浮山堰工程付出了惨重代价。浮山堰的典型之处在于它以进攻敌人开始,却以害己告终。所有这些,都在为萧衍的错误决策买单。造成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失败工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5-16 13: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十二讲作业
一瓯茶

1.怎么看待萧宏的特殊待遇
答:萧宏是梁武帝的六弟,被封为临川王,担任扬州刺史。梁武帝下令萧宏总督大军征伐北魏,并给了他的军队最好的士兵和装备,但萧宏既无军事指挥才能又任性妄为,惧怕打仗,偶遇暴雨,便变乱了阵脚,吓得带了几个亲兵就逃走了。主将临阵脱逃,伐魏大军纷纷溃散。萧宏逃回京城后,梁武帝不仅没责罚他,不久还升他为司徒和太子太傅。试想,如果主将不是萧宏而是其他什么人,临阵脱逃后朝廷会怎样处罚呢?恐怕小命难保吧?
皇帝对这个弟弟如此宽容,并非为了江山社稷着想,而是一己私利,认为齐朝乱杀皇家宗室才至其灭亡,所以,萧宏无论怎样胡作非为,萧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萧宏呢,依仗有萧衍护佑,把心思全放在搜刮民脂民膏上,光家里就藏有钱3亿之多,其他东西数不胜数。
由于皇帝对萧宏很是纵容,京城里每次有人图谋不轨都用萧宏的名义,所以他经常在朝堂被弹劾,但每次都被梁武帝宽恕。后来有一次梁武帝差点遇刺,抓到的刺客说是萧宏指使。梁武帝召来了萧宏,却哭着对萧宏说:“我比你聪明100倍,当皇帝还怕被推翻,你怎么能继承我呢?我并不是不能诛杀兄弟,只是考虑到你太笨了。”萧宏赶紧请罪,最后虽然官职被罢免了,可其他的却也没被追究了。
不光如此,萧宏还和梁武帝的女儿,自己的亲侄女永兴公主私通,他们担心事情被梁武帝发现,干脆密谋杀害梁武帝。可惜失败了,刺客被擒,也供出了幕后主谋是萧宏。梁武帝却把事情压了下去,只是把刺客灭了口,却没有追究公主和萧宏。
萧宏后来病重,梁武帝前前后后看望了七次之多,萧宏死后,梁武帝还很伤心,追赠的也很丰富。萧宏祸国殃民一辈子却一生大富大贵,平平安安。
难怪司马光痛心疾首的评论说:萧宏为将则覆三军,为臣则涉大逆,高祖贷其死罪都可以。数旬之间,还复为三公,于兄弟之恩诚厚,王者之法却无所存了!
对萧宏的特殊待遇,实际上是对王法的一种践踏,也是私情大于王法,内外亲疏不明的体现,压抑沈约等能人,却委以萧宏重任,其结果可想而知,梁朝气数则不久矣。

2.你对史籍出现神秘记载的看法
答:关于“荧惑守心”据说历史上所有实际发生过的"荧惑守心"天象共38次。中国史籍中全部 "荧惑守心"记录共23次。
史书上有关“荧惑守心”最著名的记载便是《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验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烧毁)其石。”该天象发生不久,秦始皇崩殂,荧惑守心的魔咒得以应验,更添这一天象的神秘和恐怖。
《史记·宋微子世家》--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司星子韦说:"您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话,上天会听到的,荧惑应该会移走的。"于是他们等了一阵,果然移了三度。
北魏神龟元年八月,天有异象,九月被胡太后囚禁的高太后,被人灌下鸩酒毒死。主政太后胡氏害怕天像,每天惴惴不安、坐卧不宁,她常常念经至半夜,借以消除内心恐惧,无奈还是饭吃不下,睡不着觉,渐渐消瘦。史书还记载她从这一年开始,脱发厉害,出现“斑秃”。
这些异象发生,“荧惑守心”是古代君王讨厌的一类天降异兆。所谓“荧惑”,是指太阳系中的火星,因荧荧似火,行踪不定,故而得其名。“守心”中的“心”,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位于东方七宿之中),由三颗大星组成,古人认为,这三颗大星分别代表了皇帝、太子和皇室中最重要的成员。“守心”火星运行时候,若速度较慢,称做留守,即火星留在心宿区域徘徊不去。无论东方、西方,火星都预示战争和杀伐,故而不祥的火星在心宿徘徊不去,两星相互辉映,争“红”斗艳,这就叫“荧惑守心”了。古书称“荧惑守心”非常不吉利,轻者天子失位,重者帝王驾崩,丞相下台。
我认为,上天成像,落地成形,这一古老传说,至今人们认识尚不够成熟,不过,历史记载的事实,又不得不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3:53 , Processed in 0.0727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