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路漫漫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梁07青岛有凤来仪作业本

[复制链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10 15: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三讲作业
隋14 有凤来仪

1.谈谈你对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印象。
答:元恪是因前太子元恂反对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而被废,所以作为二子补位,才成了太子的。只当了两年太子,便继位成了皇帝。北魏传统上对于太子的严格教育,可能在他这里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他已经15岁,如果已经有了一定的世界观,那么再想纠正是很难的。这一点,元恪在后来的用人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特别喜欢重用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而不能像他的父亲孝文帝那样恢宏大度,不计前嫌,量才录用。
孝文帝在病逝前,曾经给宣武帝指定过六个辅政大臣,他都防备着。第一个被搞垮的,是孝文帝的堂叔父、宣武帝的堂叔祖父、任城王元澄。后来,彭城王元勰被害死,元勰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宣武帝亲叔父。剩下的几个王爷在宣武帝或明或暗的暗示和威胁下,也都逐渐淡出了朝政。但顺利亲政的宣武帝自己并没有多少执政能力和经验,所以在国家大事上,他基本都是靠几个亲信和外戚高肇指导。高肇出身于外戚,是宣武帝的亲舅舅。高肇向着宗室手起刀落,打击位高权重、但不归顺于自己的人。太和年间清正的政治风气,到宣武帝年间已经变得结党营私,腐化堕落,脏脏不堪。
朝政之外,宣武帝一朝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更不如人意了。终宣武帝一朝,与南梁争夺淮河流域的战争一共持续了七年。当时,北魏偶然在四川一带取得优势,攻入成都指日可待。宣武帝的最终选择,却是放弃支援西线,倾重兵于东线。结果,大败而归。至于西线的局面,一旦能攻下益州,北魏对南方的优势就将更进一步。最终,得不到援军的攻蜀军队撤出了蜀中,北魏永远失去了从上游对南朝造成压力的机会。
在权位继承上,宣武帝在太子元诩被册立时,废除了“子贵母死”的制度,本想要放飞一只和平鸽,不想手一挥放出的却是一个女巫师。拥有了权力的胡太后胡仙真胡作非为,成了北魏的灭亡的导火索,那点火的人,就是他的老公宣武帝。
总之,从孝文帝驾崩,到六镇之乱爆发,这其中一共经历了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间,北魏政局急剧败坏。也正是因为这些年的荒政,北魏丧失了重大战略机遇、军事实力遭受巨大损失,朝政败坏、内部矛盾激化……因此种种,六镇之乱,才最终演化为北魏灭亡的先声。而在这段时间里,宣武帝的才具不足与胡太后的祸乱朝政,就是祸因。


2.试论北魏对柔然政策的得失。
答:开始,柔然夏季分散部众畜牧,秋季马畜肥壮,就背寒向暖,多次进入北魏境内,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魏太武帝亲自抵御,被柔然骑兵包围了五十余重。柔然成为北魏北面的严重威胁。太武帝在灭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同时与柔然斗争,七次率军分几道进攻柔然。文成帝和献文帝在位时间不长,也都曾亲自统兵出征柔然。长期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429年五月,太武帝主动出击柔然,取得一次重大胜利。柔然三十余万落投降,北魏俘获戎马百余万匹。470年,北魏又一次大败柔然,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北魏在出击之外,还致力于防御。423年,东起赤城,西到五原,修筑了长城。又先后在河套以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派兵戍守,以拱卫京都平城。
北魏与柔然并非始终处于敌对关系,在战争间歇时,也曾友好相处。文成帝的母亲景穆帝妃,就是柔然人郁久闾氏。柔然族中不少人在北魏朝廷任居文武高位并与鲜卑贵族结为姻亲。魏孝文帝即位后,冯太后执政,多少改变了太武帝以来对柔然武力进攻为主的政策。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如476年二、五、八、十一月四次遣使,477年三次遣使。
6世纪初柔然内讧,可汗阿那逃亡于魏。521年,北魏派兵送阿那北归。柔然一度两可汗并立,阿那在怀朔镇北,婆罗门居西海郡。婆罗门投向哒,被北魏俘虏,阿那势力逐渐强大。523年,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起义,北魏借阿那的十万兵力镇压。北魏朝廷在六镇起义的打击和尔朱氏之乱的纷乱局面下,日趋衰弱,而阿那士马日益强盛。
北魏对柔然的政策,先武力后和亲,是国力与文化所致。开始武力之征服,显示了逐渐兴盛的北魏扫荡天下的雄心,却难免横尸沙场、民有所怨。而后来的怀柔政策却是国君提倡汉化的结果,礼仪邦交、和平相处成了基本原则,这样缓和了国家间的对抗矛盾,使人民能安居乐业、调养生息,国与国各得其所。但如此,却使得北魏失掉了外拓的野心,而陷入被内部纷争,最后由内而外的坍塌分裂,以致遭遇覆灭噩运,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10 15: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四讲作业
隋14 有凤来仪

1.如何看待蜀梁州之地的城头变幻大王旗。
答:“梁州”正式成为行政区域名,始于曹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是年,魏灭蜀汉,旋分蜀汉故地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梁州初治沔阳(今勉县旧州);晋太康中移治南郑(今汉中市)后经两晋、南北朝,由于“州”越设越多,其辖境逐渐缩小。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成汉”政权占领梁州,梁州辖区缩小到今陕西汉中、四川东北部部分地区。南朝刘宋元嘉十一年(434年)仍还治南郑县。
此处,梁州以“汉中”之称谓代之。汉中有独特的山川形胜,南北窄、东西长,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走廊。如盆地,镶嵌在秦岭、巴山之间。南北纵向,是川陕之间的枢纽门户;东西横向,有陆路和水路连通甘肃、湖北等。且气候物产优越,早有“西北小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为农耕基地、养民、屯兵,支援军事的有利条件。
汉中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及意义:
其一:对于南北政权分合的意义。得汉中,则南北一体;失汉中,则南北对峙。通常,当汉中为南方政权控制时,双方往往以秦岭为界做为攻防天险;当汉中为北方政权控制时,南方只能凭大巴山防御。
其二:向东西延伸的战略意义。汉中西出陇,东联安康并由汉水连贯湖北,可连通长江流域。汉中之地的东西贯通比较顺畅、开阔。向西,陇西地势高于关中、巴蜀,下攻这两地较易。
其三:对于全国的战略意义。从地缘战略意义上讲,汉中地理位置特殊,易守难攻,一时的得失,会对局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当地农耕资源丰富,可以自给自足,提供大量的军需物资,利于固守。
其四:地理区位形成的战略局限性。汉中南北有秦岭、巴山这两个巨大屏障,成为扫视天下的障碍,视野和发展空间自然受限,难以达到大开大合、长驱直入之效应。这也决定了汉中的回旋余地有限,容纳体量狭小。纵观历史,只堪作为偏安一隅的守护之所,不足成为战略中心。
综上所述,不管任何时候,对于汉中的争夺实在必然,一到南北对峙的时候,地方行政权利的交替更换成走马灯态势。三国时,曹操征降张鲁,将汉中之地化整为散,分割而治,预防独家坐大、拥兵自重。元朝直接让汉中隶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成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此格局设置沿袭千年至今。

2.谈谈你对北魏宣武帝的看法。
答:元恪是因前太子元恂反对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而被废,所以作为二子补位,才成了太子的。只当了两年太子,便继位成了皇帝。北魏传统上对于太子的严格教育,可能在他这里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他已经15岁,如果已经有了一定的世界观,那么再想纠正是很难的。这一点,元恪在后来的用人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特别喜欢重用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而不能像他的父亲孝文帝那样恢宏大度,不计前嫌,量才录用。
孝文帝在病逝前,曾经给宣武帝指定过六个辅政大臣,他都防备着。第一个被搞垮的,是孝文帝的堂叔父、宣武帝的堂叔祖父、任城王元澄。后来,彭城王元勰被害死,元勰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宣武帝亲叔父。剩下的几个王爷在宣武帝或明或暗的暗示和威胁下,也都逐渐淡出了朝政。但顺利亲政的宣武帝自己并没有多少执政能力和经验,所以在国家大事上,他基本都是靠几个亲信和外戚高肇指导。高肇出身于外戚,是宣武帝的亲舅舅。高肇向着宗室手起刀落,打击位高权重、但不归顺于自己的人。太和年间清正的政治风气,到宣武帝年间已经变得结党营私,腐化堕落,脏脏不堪。
朝政之外,宣武帝一朝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更不如人意了。终宣武帝一朝,与南梁争夺淮河流域的战争一共持续了七年。当时,北魏偶然在四川一带取得优势,攻入成都指日可待。宣武帝的最终选择,却是放弃支援西线,倾重兵于东线。结果,大败而归。至于西线的局面,一旦能攻下益州,北魏对南方的优势就将更进一步。最终,得不到援军的攻蜀军队撤出了蜀中,北魏永远失去了从上游对南朝造成压力的机会。
在权位继承上,宣武帝在太子元诩被册立时,废除了“子贵母死”的制度,本想要放飞一只和平鸽,不想手一挥放出的却是一个女巫师。拥有了权力的胡太后胡仙真胡作非为,成了北魏的灭亡的导火索,那点火的人,就是他的老公宣武帝。
总之,从孝文帝驾崩,到六镇之乱爆发,这其中一共经历了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间,北魏政局急剧败坏。也正是因为这些年的荒政,北魏丧失了重大战略机遇、军事实力遭受巨大损失,朝政败坏、内部矛盾激化……因此种种,六镇之乱,才最终演化为北魏灭亡的先声。而在这段时间里,宣武帝的才具不足与胡太后的祸乱朝政,就是祸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10 15: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五讲作业
隋14 有凤来仪

作业:
1.评价丘迟写信送给陈伯之。
答:这是萧宏的一手高招,兵不血刃就把陈伯之纳降成自己人了。陈伯之不惧武力,自己就是一个大老粗,在梁与魏之间摇摆做蝙蝠,本就是耳根子太软没有主见导致的。丘迟的书信,堪比十万铁甲,一下子攻破了陈伯之的心里防线。信里,先褒奖再同情接着威吓后拉拢,用尽了心思,把自我前程家国情怀彼时处境一一做分析,感觉处处在为陈伯之着想,陈伯之的铁石心肠自然就软了下来。在这件事情上,足见萧宏之高预见、丘迟之高才情。

2.你怎么看邢峦。
答:邢峦涉猎广博、文韬武略,是有担当的北魏干才。早在文帝元宏时候就征战房伯玉,立下大功,迁黄门侍郎、御史中尉等职位。宣武帝元恪即位,向皇帝上书劝谏“重粟帛轻金宝”,因为“粟帛乃安国育民之方,金宝是虚华损德之物”,宣武帝接受了他的进谏。足见他文有治国安邦之胸襟。后来,为镇西将军,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前去镇抚汉中。南梁晋寿太守王景胤拥兵七千,屯据在石亭来对抗北魏军,邢峦领兵征讨,一战击溃了王景胤,斩杀了南梁军一千多人。又与梁武帝萧衍交战徐、兖二州,朝廷立马任命邢峦为安东将军,邢峦根据双方当前形势,立马分出三路大军,指挥得当,收复了失地。又平定豫州彭城人白早生叛变,得到了宣武帝的褒奖。这些都见证了邢峦武有定天下的韬略。邢峦5l 岁去世,一生立志修德, 不以金钱声色为重。虽屡屡执掌兵权,对军费及物资一点也不多占。这些足见他品质不俗、德行楷模,不虚一代儒将之称谓。

3.临川王萧宏为什么带着几个人骑马逃跑?
答:天监四年,梁武帝北伐,萧宏奉诏都督南北兖、北徐、青、冀、豫、司、霍八州北讨诸军事。梁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占梁城,驻兵洛口之后。萧宏夜遇暴风雨,也许是有迷信的因素,从此畏缩不前反而,弃军逃亡,致使数十万大军溃散。
萧宏的逃匿不外乎不堪担当的原因。做大军指挥是因为得益于是萧衍的宗亲的缘故,不过赶鸭子上架,自己没有实战经验,甚至连赵括纸上谈兵的能力也没有,把数万大军之生死存亡交给鬼神来定夺,真是历史上的笑谈,敌军未能怎样他,他先是精神上已经缴械了,如此跑路势在必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10 15: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六讲作业
隋14 有凤来仪

1.“钟离之战”,北魏一败涂地的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原因是北魏主将元英错误估计战场形势,有轻敌之嫌,企图以多胜少,采取车轮战术,拖垮少量的城内守军,为自己建立不朽功勋。
其次,战术错误导致北魏与南梁战局优势翻转。元英为了方便攻城,运送沙土填平了所有的沟堑,积水给南梁以水火之功的便捷。
再次,赵草城切断了北魏的供给线,援军到位,南梁将帅配合临危不乱,把北魏夹击成了孤军作战,钟离内外齐心合力,大盘逆转。

2.什么是南北朝的侨置地方?
答:侨置郡县,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为侨置郡县。东晋南朝政府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以巩固统治。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南朝侨置郡县在隋统一后,完全废除。
南朝宋(420年)分梁郡北部地区设置谯郡,以蒙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蒙墙寺村蒙县故城)为治所。北魏沿袭南朝宋,复置谯郡,郡治蒙县。北齐元年(550年),废谯郡,并入梁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10 15: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七讲作业
隋14 有凤来仪

分析评价两位北魏大臣高肇邢峦
答:高肇,宣武帝元恪的国舅。高肇出自夷土,当时人们都很轻视他。等到他掌管重要部门后,留心百务,孜孜不倦,世人都说他很能干。宣武帝初年,六辅专政,后因咸阳王元禧无事构逆,从此便专信高肇。高肇既无亲族,大结朋党,依附他的旬月之间便超升官阶,背逆他的不久便陷于大罪。以北海王元详位居之上,他便谄言杀害。并且劝说宣武帝防卫诸王,以至宣武帝如同遭囚禁一样。当时贞顺皇后于氏突然死亡,人们都说是高肇所毒害。皇子元昌去世,都说王显没有及时给他治疗,是出于高肇的意思。等到皇弟京兆王元愉出任冀州刺史,他畏于高肇恣肆擅权,遂至不轨。高肇谮言杀害皇叔彭城王元勰。从此以后,朝野侧目,都畏惧厌恶他。高肇因此专权,与予官职任己高兴。等到高肇的侄女高英成为皇后之后,高肇更加宠信。高肇既处要害部门,每事都任己情定夺,他本无学识,动辄违背礼度,好改先朝礼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制黜贬勋贵之人,由此怨声盈路。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太尉、高阳王元雍先居西柏堂,专决众事,与领军于忠秘密商议逼杀高肇。因为学识浅薄,刚愎自用,任人唯亲,不知礼义,高肇虽以外戚身份红极一时,却也最终落了个不得善终的结局,实在应了是善恶有报的俗语,都是自作自受的结果、怨不得别人的。

邢峦涉猎广博、文韬武略,是有担当的北魏干才。早在文帝元宏时候就征战房伯玉,立下大功,迁黄门侍郎、御史中尉等职位。宣武帝元恪即位,向皇帝上书劝谏“重粟帛轻金宝”,因为“粟帛乃安国育民之方,金宝是虚华损德之物”,宣武帝接受了他的进谏。足见他文有治国安邦之胸襟。后来,为镇西将军,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前去镇抚汉中。南梁晋寿太守王景胤拥兵七千,屯据在石亭来对抗北魏军,邢峦领兵征讨,一战击溃了王景胤,斩杀了南梁军一千多人。又与梁武帝萧衍交战徐、兖二州,朝廷立马任命邢峦为安东将军,邢峦根据双方当前形势,立马分出三路大军,指挥得当,收复了失地。又平定豫州彭城人白早生叛变,得到了宣武帝的褒奖。这些都见证了邢峦武有定天下的韬略。邢峦5l 岁去世,一生立志修德, 不以金钱声色为重。虽屡屡执掌兵权,对军费及物资一点也不多占。这些足见他品质不俗、德行楷模,不虚一代儒将之称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10 15: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隋14 有凤来仪

1.评价北魏王朝“子立母死”皇位继承制度。
答:北魏王朝“子立母死”皇位继承制度是自拓跋珪始的,是为了避免覆蹈汉朝后宫干政的恶果。这政策起到了一定效果,基本遏制了外戚部落势力对于北魏政治的入侵,稳定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但是后来走向了极端,后宫人人自危,不想生子嗣,就被北魏宣武帝元恪废掉了。

2.宣武帝为什么要废除“子立母死”皇位继承制度?
答:宣武帝要废除“子立母死”皇位继承制度,缘于他软糯温顺的性格。他信佛而且十分宠幸太子的母亲即胡皇后。胡皇后拉拢朝中大臣刘腾、于忠、崔光三位宠臣,一起上奏,以废除“子贵母死”的制度,耳边风加宠臣们的推波助澜,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元恪因此也把北魏推入衰弱和灭亡的深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10 15: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九讲作业
隋14 有凤来仪

谈谈你对"明堂"的理解。
答:明堂,传说在远古时代始于黄帝,是专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设立的。 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代才有“明堂”之称。周明堂为周公时所建,也有的说是周文王所建。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 “天子之庙”,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这里举行。不过从上古至唐宋,其制度各异,历代儒家议论纷纷。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式样。
汉武帝东封泰山时,在泰山设明堂,后又在女姑山(今青岛城阳区流亭街道女姑山)设明堂。发现并考古发掘的明堂遗址仅有四处,分别为北魏平城明堂遗址、汉长安明堂、汉魏洛阳明堂和唐神都洛阳明堂。 天坛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10 15: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十讲作业
隋14 有凤来仪

简评北魏胡太后。
答:在开始的时候,北魏胡太后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宣武帝废除了“立子杀母”的国家制度,从而有机会进入北魏的国家核心权利中心。宣武帝去世,胡太后的儿子孝明帝元翊年幼,胡太后力排异己,将权利把控在手心。逐渐的,胡太后失去丈夫很久了,寂寞中就在声色犬马中厮混,私生活一派狼藉不堪入目。在与长大了的元翊做权利之争中,毒死了元翊。将元翊的女儿假称为男孩立为了皇太子。被识破后,改立临洮王元宝晖的儿子元钊为皇帝。最终,被手握兵权的尔朱荣(孝明帝元诩的岳父)沉入黄河。胡太后善始未能善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她的心思只在个人享乐的小格局里,没有冯太后那样的治国安邦的理念,所以就做了这一通让人瞠目结舌的sao操作,葬送了自己的一切,害人又害己。北魏因为她的无厘头折腾,4年后就分崩离析了,强极一时的北魏成昨日黄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10 15: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十一讲作业
隋14 有凤来仪

你怎么评价浮山堰工程?
答:从永嘉末年晋室南渡,直到之后的南北朝并立,两三百年的时间正统的汉家文明之所以能在南方幸存,依赖的是江淮天险对北方胡骑的阻隔。而浩荡的长江绵延千里,南方无法做到处处设防,必须在江北保持一片进取的区域,对北方形成威慑,这片区域最适合的就是江淮平原,尤其是扬州到合肥一线。有了这片缓冲区,北军就很难对南方精华地带形成致命威胁。
梁武帝萧衍曾经以绝大的气魄,策划了一出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谋,意图以水代攻,用修筑巨型堤坝让淮河水倒流的方式、迫使北军放弃占据的两淮要地寿阳城,从而在后来的北伐攻略中占据先手。这个堤坝就是中国水利史上空前的超级工程——浮山堰,后世学者结合史料和实地考察推断,其主坝高达三十多米,土石方方量两百多万立方米、总蓄水量在一百多亿立方米,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纯以人力构筑的情况下,其艰巨程度超乎想象。
为了完成这项壮举,萧梁动员了江淮一带超过二十万民夫,耗费的精铁、巨木、石料等物资难以计量,其间虽有很多周折,但只用了两年就将大坝建成。不过当时的人们显然低估了这样巨大的堤坝需要承载的压力,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是根本无法持久的,所以虽然的确将淮河水位大幅度提升、迫使上游的北军不得不放弃了寿阳,但浮山堰只坚持了两个多月就轰然崩溃,让江淮众多州县顿成泽国,百姓死难无数,其损失完全无法统计,让萧梁国力大减。
受到这样惨痛的教训后,萧衍仍然执迷不悟,对以水攻敌这样的战略有着偏执狂似的执着,又先后试图在怀远的荆山一带筑坝、之后又在徐州附近修建了寒山堰,不过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都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反而成为北朝方面的笑柄。而萧衍之所以坚持这么做,一方面是他自己清楚南朝军队的战斗力远逊于北军,在正规的军事对决中很难取胜,所以想方设法想去投机取巧,是怯懦心理而引发的侥幸思维,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另一方面则是他此时沉迷于佛教,据说感受到了佛祖启示,可以凭借筑坝之举获得对北朝的胜利。
浮山堰是由萧衍错误决定而导致错误结果的军事水利工程。史载数字触目惊心:大坝投入民工二十万,修建期间冻死十五万人。又崩溃,死了十几万人。二十几万人的生命,为萧衍的错误决策买单,比一场战争死亡的人数还多。南梁在一开始就是不对的,想要淹没对方城镇获胜本来就目的不纯,更何况,修建时消耗的物力人力可以说是天怒人怨,这样的结局也是他咎由自取。
在技术上,浮山堰工程的规模在当时是举世无双的,几项水坝指标在当时都是世界的一位。坝高往往是水利工程技术水平最直接的表现。国外的土石坝至12世纪才突破30米高度,比浮山堰晚了600多年。浮山堰的建成突出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惊人的力量和气概。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度,虽只存在了4个月就被冲垮,但它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6

帖子

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11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10 15: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十二讲作业
隋14 有凤来仪

1.怎么看待萧宏的特殊待遇?
答:梁武帝萧衍给萧宏的特殊待遇有:a.全权委派萧宏都督诸军进攻北方的魏国。对萧宏不战而逃的失利行为不与追究。b.只要萧宏不背叛自己,萧宏做任何贪天之吞的聚敛盘剥都不做计较。c. 对萧宏私通自己的女儿永兴公主刺杀自己不做处罚。
梁武帝之所以如此做事,是基于血脉亲情的眷顾。a.萧衍能够轻易灭齐自代,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齐尽屠宗室,“本根无庇,幼主孤立”。萧衍当皇帝后,为此而优容兄弟宗室。b.梁武帝与萧宏这个弟弟关系又不同于其他兄弟。萧衍早年无子,曾过继萧宏之子萧正德。c.对萧宏的谋刺行为,皇帝并不太相信。d.萧宏太过无能,又声名不堪,对帝位构不成威胁。e.梁武帝萧衍信佛虔诚,又重视名声,不愿有杀弟之名。
梁武帝优待萧宏必然会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整个朝堂的法律执行力度,让司法秩序出现了双轨制,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根基,为后来的贼臣之乱留足了隐患。

2.你对史籍出现神秘记载的看法。
答:这些玄幻之说都是行事之人为达目的所做的托词。师出有名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举事,达到不留痕迹除掉异己巩固政权彰显自我等多重效果。而史书又自然是发当权者之声,被蒙蔽的外人却是宁可信其有少有信其无的。哪有那么多天命成全,都是事在人为的必然、权利角逐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3:00 , Processed in 0.0753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