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班 快乐蝴蝶 第5课作业:
一、请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1.(精)(忠)报国 2.破釜(沉)(舟) 3.(闻)鸡(起)舞
4. 三顾(茅)(庐) 5.(卧)薪(尝)胆 6.指鹿(为)(马) 7.文质(彬)(彬) 8.(彬)(彬)有礼 9.谦虚(谨)慎 10.谦恭(下)士 11.(敬)贤(礼)士 12.(不)矜(不)伐13. (竭)(诚)相待 14.(克)恭(克)顺 15.屈(己)待(人)16.温(文)尔(雅) 17.以(礼)相(待) 18.虚(怀)若(谷)19.虚(己)以(听) 20.虚(左)以(待) 21.戒(骄)戒(躁)22.自知(之)明 23.洗(耳)恭(听) 24.(相)(敬)如宾25.以(礼)相待 26.推(心)置(腹) 27.与(人)为善28.尊(老)爱(幼) 29.(举)案(齐)眉 30.(父)慈(子)孝
31.开(宗)明(义) 32.(明)正(典)刑 33.(文)(武)差事
34.知(书)明(理) 35.弄(斧)班(门) 36.(振)聋(发)聩
二、请从本课课件中取出文明礼仪成语10条,释义并注明出处,同义、反义,包括给出的例句。
1、天下大同
解释:原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现也用以借指共产主义理想。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造句: 于时天下大同,四夷内附,行本以党项羌密迩封域,最为后服。 《隋书·刘行本传》
近义:大同境遇
反义:分崩离析
2、海纳百川
解释: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出处: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造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
近义:博采众长
反义:小肚鸡肠
3、百家争鸣
解释: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出处:《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造句: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近义:各抒己见
反义:强求一律
4、雅人深致
解释: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原是赞赏《诗经·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纡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造句: 雅人深致,使见者意消;与骂座灌夫,自别是一流人物。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
近义:雅人清致
反义:俗不可耐
5、不矜不伐
解释: 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出处: 《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造句: 自觉笔势如群山起伏,连绵不断而一气呵成,说理极其酣畅,而文气不矜不伐,颇为动听。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近义: 不卑不亢
反义: 妄自尊大
6、词约指明
解释: 言词简洁,旨意明确。
出处: 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
造句: 大圜词约指明,应答无滞。 《北史·萧大圜传》
近义:简明扼要
反义:含糊不清
7.、谦虚谨慎
释义:形容人虚心礼让,小心谨慎。
出处:《晋书·张宾载记》:“封濮阳侯,任遇优显,宠冠当时,而谦虚敬慎,开襟下士。”
造句: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议上的报告》
近义:虚怀若谷
反义:持才傲物
8、 相敬如宾
释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
造句: 夫耕于前,妻耘于后,同甘共苦,相敬如宾。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
近义:举案齐眉
反义:琴瑟不调
9、扫榻以待
解释: 榻:床。把床打扫干净等待客人到来。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
出处: 清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朋僚函札 向荣来函》:“如阁下允为留营,弟当于营中扫榻以待。”
造句:章炳麟《致伯中书一》:“君以暇时能来相就,则扫榻以待也。
近义:扫榻以迎
反义:原封不动
10、振聋发聩
解释: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造句: 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振聋发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近义:震耳欲聋
反义:装聋作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