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赋14期毕业学员全部作业汇总跟帖处

[复制链接]

0

主题

250

帖子

2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50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4 09: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牧马人 于 2020-12-30 11:09 编辑

小渔村赋十四班第六课作业:
1411*牧马人
1、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连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虚实死活)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字时,除了(方位)词之外,通常不论(虚实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现代)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结合,(以今辅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脉通常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飞机赋
伊昔大钧播物,各使其专(紧)。别阴阳而辨体,分雌雄而繁衍。穴居健趾者腾之于野,巢居振翮者翔之在天(长)。于是越山川、翱广宇。林栖金凤,山匿猛虎。龙门腾跃,锦鳞嬉而沉浮;碧落翻飞,鸟雀蹁而起舞(轻)。物有所循,道不旁生。民唯天命而是从,物惟功用而是听。
至若造化日新,文明月异(紧)。神游象外之空,精鹜云天之思。翅金刚而直上,飞机生焉;下碧波而及泉,潜艇得已(重隔)。道天堑于平途,接两岸于下地。匪古圣之能明,又岂为今贤所知之乎?(漫)
尔乃大国杨威、四夷狼顾。蓄草粮而大运横空,修战备则歼轰振羽。疾如鹰隼,是歼二零之超音巡航;翼比鲲鹏,看运二零之大象漫步。荡荡乎,尽是落叶飘之翻飞;砉砉然,遍地眼镜蛇之恐怖。
于焉丝路重开,休戚与共。通民航而惠及八方,扬至善而物人两用。恩威浩荡,加四海而济五洲;立信守诚,美生民而贾商颂。
重曰:所示者,大运、歼轰、大飞机919之类,只九牛之一毫,足见乎国威。故吾侪应无虑无惧,克己奉公,抱初心而不忘使命,昂首阔步,接共和国云天之所图。


小渔村赋十四班第七课作业:
1411*牧马人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成句”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者7言诗做为“成句”,“压”即压缩,成句是五言的,就压为3言壮句或者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要用骈句的吟诵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成句要是五言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到九言即止,也可以加长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只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多是依平水韵的韵目来选。
3) 何为“提引”?
: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壮句:至若迟急管,咽长弦。
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急管泥情,长弦流恨。
五言:情迟于急管,恨咽于长弦。
六言:泥情迟乎急管,流恨咽于长弦。
七言:泥情迟滞于急管,流恨呜咽于长弦。
八言:缠绵之泥情迟急管,幽暗之流恨咽长弦。
九言:见缠绵泥情迟于急管,悲幽暗流恨咽于长弦。

第八课作业:赋 1411*牧马人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四时不忒,节界仲秋。商飙徐起,叶满层楼。苍茫兮远水,憭慄兮清愁。遮不住之天地萧瑟,红枫叶落;诉不尽之人间凄苦,暮雨初收。山河寂寥,杜子美登高之所见;草木摇落,宋高士远望之所忧。


小渔村赋十四第九课作业:
1411*牧马人
一,
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也可做(叙述)与(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词以强调(感情色彩)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亦有一定的(容量性)。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我们先来分析与领会下这段口诀的大意: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的句式之后就应该7,8言的句子.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
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
另外按披注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细些呢,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到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祥简),段落的(安排顺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起首段),(腹段),(尾结段)。“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分叙)(渡结)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虚起法)、(破题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要注意的就是:
1.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2.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说简单点就是——若题目为山川花木之类,在写之前,不直接契入,而是从大的方面或者细微的方面入笔。比如从天地乾坤铺垫引发,或者一思一见的细小处地方下手。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具体操作中,大家可以自行发挥。
虚法开篇,多合适于中长篇幅的赋。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节分四季、时逢重九。对黄菊而登山,簪茱萸而病酒。江天牢落,谁悲失路之人;古木萧疏,尽是他乡之柳。尔其坠叶纷纷,秋风瑟瑟。满城尽带黄金之甲,遍野无非陶令之秫。


小渔村14赋第十课作业
赋1411*牧马人

一、填空:
1、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分叙 ) ( 渡结)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 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 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隐匿不见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
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承叙:是指开篇之后,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理论上每个段落与段落之间,都需要这个环节。需要做铺垫与过渡。这表现在赋文中,或是用一二散句,或是用一骈句来完成。
分叙:歌诀:“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笔回,渐收再望深无底。”其中“腹中细”与“内涵虚实层层替”这两句,就是专讲这“分叙”部分的。“腹中细”就是指腹段内容细写。“内涵虚实层层替”是指他的具体要求,就是说应该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渡结:“文章欲结引笔回”就是说的这部分。这“渡结”旧塾将其归纳在“腹段”之内。其实现在来看,它也可以归属在“尾结”的大段之中。“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两百字内,韵自选。)
       寒来岁晚,日迟风轻。白光发乎三足,翠色浮于名城。萋萋然,寒霜覆于碧草;渺渺乎,鸿雁逝于悲鸣。物华始凋,万物伤而不振;元气方敛,四方掩而销声。于是邀宾朋,泛彩鹢。涉崇冈,攀绝壁。空中见日,效太白之登高;半壁闻鸡,仿谢公之游历。

毕业作业
竹赋(以“虚心劲节”为韵)
    维坤灵之播育,在幽蔼而中虚。神根合拱,叶茂其舒。龙吟细细,凤尾徐徐。匪为无人而不翠,宁当有志于敝庐。或山或水,或密或疏。承清露以濯茎,汲灵液以晏居。上葳蕤而御雪,下隐映以游鱼。倜傥傲人,便娟笑语以相和;风流绰约,妩媚形骸而弗如。
    观夫圆质挺翠,美仪百寻。条畅纷敷,清脆萧森。振芳条于淇奥,布绿采于遥岑。位在四君,拂五云而容与;岁寒三友,拊景风而清心。稽其为用,籊籊以钓,哀哀孝亲。裂则为简牍,冠则比枕衾。杖以扶危,苏子瞻之芒鞋游历;簟以安寝,刘岩夫之徙竹成林。出嶰谷而为声,伶伦协律;取亭椽而为籥,蔡邕制音。方知此物之修美,固秉性之愔愔。是以箘簬成荫,筼筜丽景。鹓鶵餐其英,七贤隐其径。嵇大夫宅以竹丛,维摩诘篁以冶性。流觞曲水,右军之会稽唱酬;雅会梁园,孝王之筵饮相庆。若乃负雪霜,发新叶,九野舒荣,青春受谢。玉润檀栾,霜华清冽。伟圣贤之高标,丽修竹之劲节。森森然非庶物之可比,郁郁乎在寰中而独绝。
    噫嘻!斯竹之为美,虽有闻于在昔,谅讶惊于伟奇。于是资刚柔忠义之气,写诗书彖象之辞,嘉谦贤恒德之志,渡吾侪于蜗角蝇头之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36

帖子

15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9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4 10: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1410-晓苑风辞作业
第一课作业: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什么是辞赋?
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其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后来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常千字以上的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

[size=12.0000pt]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诗经)、(楚辞)、(上古散文)。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荀况)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二)字或(三)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诗经)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文大类。只是(押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先秦)开始,到(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体赋)、(散体赋又言汉大赋  )、(骈赋)、(律赋)、(文体赋)五大类。


第二讲作业
赋1410--晓苑风辞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其句子即称为骈句。
2、 什么是骈体赋?
骈体赋就是以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入)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迅速普及,(韵书)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的对偶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 骈体赋),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的(《寒梧栖凤赋》)。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第三课作业:

赋1410-晓苑风辞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紧)、(长)、(隔)、(漫)、(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2、壮句为(3)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4)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5)至(9)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分)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4)字,下(6)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    疏隔:为上(3)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杂隔:上(4)字,下(5、7、8)字不限。或下(4)字,上亦(5、7、8)字不限;    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多用于句首。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多用于句末。


新增练习:

“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句: 惊鹊起,照人来。
         紧句: 寂寥一镜,怅惘半湖。
         长句: 姗姗黄昏枝头婉约,默默清贫枕畔缠绵。
小渔村赋14期第4课作业
1410.晓苑风辞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 4)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句尾)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不用虚词。
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 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二字 )连读“。诗句是”尾(三字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 )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尾 )。之 后(双 ),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 )或者(前面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2字 )连读或(4字 )连读。
6、附加题:
“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若非草木之萧萧,何以峰峦之凛凛。
轻隔:红叶满坡,深染春秋之义;白云数朵,轻温日月之情。
重隔:襟秋香而迈越,一岭高风;杖秋色而放飞,满腔豪气。
疏隔:山一纵,染秋色而祥和;   笛几回,潜秋声以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36

帖子

15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9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4 10: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苑风辞 于 2020-12-14 10:49 编辑

14期第五课作业
1410.晓苑风辞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骈赋)、(  律赋)与(  骚体赋),而(  文体赋)与(  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 )赋与(文体)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 )赋( 律)赋要弱。形象的说,( 骈)赋、(律 )赋合适高声吟诵;( 散体 )赋与(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  )且句式(变化  )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偏紧密  )者,宜于(高歌配曲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不同点:诗可以一韵到底;赋则要求平仄起伏,有变化,可以转韵。
相同点:都可以押平韵或仄韵,忌讳重复使用韵字。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诗的吟诵节奏:五言诗2+3节奏
赋的吟诵节奏:222节奏,并且平仄交替。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押的是上声韵,与之对应的句脚字只能是“去、入”声字,不能“上声”对“上声”。 所有上声韵“谋上去之变”。


3.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立西风,堪比佳人之楚楚;望南麓,似逢闲客之悠悠。
密隔:盏重阳之露,浇四方愁也无他;傲朔漠之风,守一脉香乎独我。
平隔:瘦花日暮,红袖难留;纤骨风寒,碧心依旧。
杂隔:无缘春日,轻肌含露而娇娇;有意秋风,瘦蕊抱香而淡淡。
小渔村赋十四班第六课作业:赋1410.晓苑风辞

1、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连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虚实死活)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字时,除了(方位)词之外,通常不论(虚实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现代)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结合,(以今辅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脉通常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呼啸风云,盘旋日月。
长句:乘风云而上,曳日月而归。
轻隔:天涯异域,近乎两翼之功;云障高屏,垂乎一腔之气。
重隔:扬起逍遥之翼,潇洒往来;放开豪迈之声,雷霆上下。
漫句:破空而去,翼扬山河之丽,更留人间正气之一道。
小渔村赋十四班第六课作业:赋1410.晓苑风辞

1、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连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虚实死活)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字时,除了(方位)词之外,通常不论(虚实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现代)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结合,(以今辅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脉通常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呼啸风云,盘旋日月。
长句:乘风云而上,曳日月而归。
轻隔:天涯异域,近乎两翼之功;云障高屏,垂乎一腔之气。
重隔:扬起逍遥之翼,潇洒往来;放开豪迈之声,雷霆上下。
漫句:破空而去,翼扬山河之丽,更留人间正气之一道。
第七课作业:
赋1410.晓苑风辞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答:所谓成句翻展法,其成句的意思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主要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即压缩,比如成句是五言的话,就压为3言壮句或4言紧句。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时,多是依据平水韵的韵目来选,如先在一东韵中选择。通常只是选择较常用的字,一个韵练习几个字之后,就换下个韵。直到将平水韵的106韵练习完毕。
(3) 何为提引
答:“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答:“发送”——“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壮句:既而情迟管,恨咽弦。
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长五言句:情迟于急管,恨咽于长弦。
长六言句:泥情多迟急管,流恨愈咽长弦。
长七言句:泥情偏迟于急管,流恨总咽于长弦。
长八言句:方虑泥情迟乎急管,又恐流恨咽乎长弦。
长九言句:吹不断泥情迟乎急管,拂还来流恨咽乎长弦。
第八课作业:赋1410--晓苑风辞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赋
作者:晓苑风辞
观夫庚子之年,仲秋之际。风清华夏,翻谷浪而悠然;日暖山河,蕴果香而旖旎。轻霜枫叶,藏骚客之诗笺;浓露菊花,隐娇娃之情谊。况见乡村袅袅矣炊烟,城镇熙熙乎集市。
忆之春首瘟神,弥寒云而压顶;夏中恶水,溃坚垒以滔天。乃赴死白衣,弃家而救世,
舍身彩服,驯水以归川。其艰非鹊方能之独药;禹力可之孤鞭。悉因党政同心,民先而己后;军民齐力,家后而国先。于是金秋之气爽如歌,山河无恙;佳节之月明更照,皋物丰年。
安知美帝懂王之欲,苦极臣民;夷邦愚策之灾,殃乎国本。终落得触目愁烟,惊心恶讯。夫山川异域,未闻瘟疫之留情;风月同天,惟有中华之无窘。哀哉夷邦祸患之难消,幸乎吾族国威之长振。安得不珍惜秋光,交融心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36

帖子

15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9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4 10: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苑风辞 于 2020-12-23 21:05 编辑

第九课作业:1410晓苑风辞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也可做(叙述)与(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词以强调(感情色彩)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亦有一定的(容量性)。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我们先来分析与领会下这段口诀的大意: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3字句式之后,就应该用4,5字的句式。4,5字的句式之后就应该7,8言的句子.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
“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另外按披注“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细些呢,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到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祥简),段落的(安排顺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起首段),(腹段),(尾结段)。“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分叙)(渡结)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虚起法)、(破题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
要注意的就是:
1.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2.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说简单点就是——若题目为山川花木之类,在写之前,不直接契入,而是从大的方面或者细微的方面入笔。比如从天地乾坤铺垫引发,或者一思一见的细小处地方下手。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具体操作中,大家可以自行发挥。
虚法开篇,多合适于中长篇幅的赋。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赋
作者:晓苑风辞
一朝玉露,九派风光。天高云巧,岁熟泥香。河岳悠然乎五彩,人间更丽乎重阳。况吾族千年之孝德,引天涯无尽之衷肠。何处高台,已把茱萸之遍插;何家慈母,依将乡味之空忙。纵入胜蓬瀛之霞影,亦亏乎故土之菊黄。
然月有圆亏,时行寒暑。得失之难全,孝忠之难顾。儿知望子达,亲慈甘寂而守家;为国忠,游子尽心而征旅。儿守兑方之界,揍趴印度之狼兵;儿潜炎域之波,开启龙宫之宝库。儿踏珠峰之雪岭,标量世界之风云;儿行瘟疫之魔都,医却同胞之疾苦。相望里家国两方,情丝无数。
年年悄悄而重阳,此情谁诉; 念念悠悠而两境,云意能赊。去时是我,到处为家。升处云,落时霞。   

小渔村赋14期第十课作业
1410晓苑风辞


一、填空:
1、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 分叙)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  无拘无束)的议。而是要在考虑( 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文脉)。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 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  隐匿不见)。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
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
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
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


分叙就是指腹段内容细写。应该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渡结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轻寒上翠微”为韵
尚念山中之好,不知岁月之更。渐化冰心而有脉,悄融春意以无声。逢日暖,踏风轻。白云舒梦而千丝,琼岭沉烟以万丈。泉水之叮咚,柳瞳之舒畅。莫嫌裹足之融泥,可是生灵之沃壤。
诚知情深则远顾,景好则近看。喜见融泥之新绿,已忘初岁之犹寒。任风吹,开怀而迈步;向空嗅,仰首以丢冠。春草懵懵之可赏,春情脉脉之能弹。只待回家之双燕,巢泥檐下而缠绵;如期之百花,含露窗前而旖旎。届时放樵北麓,夕阳下而一担歌;种菜南坡,朝霞升而千锄翠。寡闻功利之浮华,常听性情之流水。有乐如斯,无争无畏。
空我多情兮惹笑,平生无耐兮辞机。纵可念,春光之明媚;亦难参,岁月之芳菲。乘得初春风之料峭,聊安知命愿之卑微也。

毕业作业
竹赋
作者:晓苑风辞
观夫今古贤人之熙攘,四时君子之无多。惟竹独骄于寒暑,簇翠于嶙坡。屏山水葱笼而寂寥,佑人间烟火而蹉跎。
其悠然俗境,纵鞭泥石而缘根;奋发惊雷,出笋春烟而濯翠。任雨沥兮而亭亭,随风歌兮而娓娓。青日影而飘凉,绿雪痕而泠丽。执节凡尘,无动豪门之车马;禀心今古,同修书帙之阴晴。引炊烟之宿鸟,归望月之佳卿。别花间之妩媚,辞松岭之孤高。随安山水而一意,守望烟霞而众生。
观其根曲而身端,立狂风而不屈。然韧悬渔叟之娱情,纤箩万姓之生活。存本色于经生,溢清馨于碎骨。嗟乎,世间效其貌者众,达其性者几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4 12: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濛濛第一课作业: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答:辞指楚辞,以抒情和多用“兮”字为特征的押韵的文体。赋指以铺陈叙事,用典重藻饰,讲平仄对仗,押韵的韵文,以汉赋为开端,代表。
2、何为散体赋?
答:顾名思义是押韵不严格的赋文。【补充:形式上采用问答式,分三部分:散文开始类似序文,赋主体主客之间极力渲染声色犬马之乐或者夸张形势,结尾议论,寄托讽喻之意。】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 诗经  )、( 楚辞 )、(  上古散文)。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 荀况 )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 2 )字或( 3 )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  《诗经》)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  韵)文大类。只是(  押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  先秦)开始,到(  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辞赋  )、(   散文赋)、( 律赋 )、( 骈赋 )、(  汉大赋)五大类。


濛濛第二讲作业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两句为骈,句式整齐统一,一般字数同,讲究对偶;讲究声律协调。

2、 什么是骈体赋?
一、以骈句为行文方式。
二、押韵的韵文。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有三个特点:
一、有题韵字作为限韵标准;且转韵频繁。
二、篇幅短小,多三、四百字。
三、重论述轻铺陈。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法”  )迅速普及,(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的对偶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  )与(音韵  )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 骈体赋 )之外,还有(骈体文  )。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 骈体赋  ),不用韵的叫( 骈体文 )。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 )的(《寒梧栖凤赋》  )。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 )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 )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 )的。断没有全然(无韵 )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 )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 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点评
孤山白子
问好濛濛同学,简答题能抓住主要精髓,填空题正确,作业完成不错!!


濛濛辞赋班第三讲作业
第三课作业: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 壮)、(紧 )、( 长)、( 隔)、( 漫)、( 发送)。共计六个大类。2、壮句为( 3 )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 4)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5 )至(9 )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 4)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 )、(重隔 )、( 疏隔)、(密隔 )、(杂隔 )、( 平隔)”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 4)字,下( 6)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 6)字,下(4 )字;   
疏隔:为上( 4)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 >5)字以上,下句(>6 )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 四五不定),但要字数( 相同);   
杂隔:上(4 )字,下(  5、7、8)字不限。或下( 4)字,上亦(5、7、8 )字不限;   
漫句:既( 字数不定 ),不需要(  押韵)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答:发即发语词,如“盖、夫、惟”等等,一般用于句首。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类,一般用于句尾。提引指用于转承,指一些语气词或虚词加“观、稽(qǐ)”类实词。
有一字(多用于转段或句子承连),三四字可用于段落间,可用于句子间。

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句:观乎深蓝夜,玉兔明。
紧句:江稻乎熟,霜月乎寒。
长句:濯清辉而沐面,撷蟾桂而熏衣。
点评
一抹微云
稻与兔皆仄,平仄不相对  发表于 2020-8-31 18:43
一抹微云
深蓝夜,玉兔明的结构不同,不对偶。深蓝夜是偏正,玉兔明是主谓  发表于 2020-8-31 18:42
一抹微云
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而非不需要押韵的句子  发表于 2020-8-31 18:39
一抹微云
疏隔:为上(3)字,下不限多少字; 而非上4字  发表于 2020-8-31 18:37
一抹微云
隔句为含( 分)句相骈对者,而非4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4 12: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濛濛赋十四期第四课作业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 4)言的基础上加字    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中间 )或者(向后 )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 中间)或者( 向前)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 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 二)连读“。诗句是”尾( 三)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    虚字( 后)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 三连),骈( 尾二)。之 后(双 ),不妨事。之后( 单),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 中间)或者( 前面)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 两字)连读或(四字 )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远望群峰之火,近知遍野之枫。
轻隔:艳色遥遥,千岭则披锦绣;清波淡淡,一江则凝晨曦。
重隔:西风摇木之秋,其容凄惨;东阁远望之处,其景寥然。
疏隔:闻桂子,有十里之飘香;立云间,见一川之缥碧。


濛濛辞赋班第五课作业: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律赋 )、(  骈赋)与( 骚体赋 ),而(  文体赋)与(  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  散体)赋与(  文体)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律 )赋( 骈)赋要弱。形象的说,( 律)赋、( 骈)赋合适高声吟诵;( 文体 )赋与( 散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  整齐)且句式(  变化)较少,故韵律(  繁密)。韵律(  繁密)者,宜于( 高歌配曲)。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回答:
一、不同处:诗的押韵除排律外,最多四五韵字,而赋的押韵,则多于此,且存在转韵现象,转韵宜平仄间隔,不能用平接平。诗押韵严格按照平水韵,赋的押韵宽泛。
二、相同处:押韵时,要注意平上去入的变化调剂。尤其是押仄声韵时,最好不要上句脚仄为上,韵字也是上之类。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回答:最大的区别是
诗句尾三字连读,尾三字一个节奏;骈句尾两字连读,尾两字或四字一个节奏。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回答:一要遵循马蹄韵,即隔句尾字是仄平平仄;二要注意上去入的调配平衡,例如上句句脚字是去声,下句尾字就用上入相对。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回答
疏隔:望秋山,弥漫南坡之菊;立云阁,氤氲北岭之松。
密隔:待放者含苞,欲语娇羞之态;衰枯者抱蕊,凌霜孑孓之心。
平隔:倚疏篱,迎寒气;含宿露,吐芳香。
杂隔:清清淡淡,丹青难写其神;朗朗疏疏,霞彩拟描其魄。



濛濛辞赋班第六讲作业第六课作业:
1、骈句源于( 古偶句 )。( 先秦诸子  )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  韵书)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  )谓实,字之(  无形体者)谓虚;( 似有而无)为半虚,(  似无而有)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 死)有( 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连绵 )字、( 叠韵)字、(  并列)字和(   偏正)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 双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  字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 “虚实死活” )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 活用 )。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  一)字时,除了(  方位)词之外,通常不论(  “虚实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   )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 现代 )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  )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结合)结合,( 以古辅今)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  灵活忌呆板 )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  文脉畅通 )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浩浩长空,盈盈双翼。
长句:
渐起轰鸣之际,已藏呼啸之声。
轻隔:
穿云贯日,昂乎光影之行;
俯海看山,得于鹇鸥之态。
重隔:
舷窗遥隔之云,腾腾棉絮;
机翼斜挑之暮,缕缕炎光。
漫句:
时光之路任由引,不知可否到蓬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4 12: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濛濛第第七课作业: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 “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压”即压缩,比如“成句”是五言的话,就压为3言壮句或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也可加长练习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这主要是为练习一句中多个虚字的使用功夫了。 】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 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时,多是依据平水韵的韵目来选, 】
(3) 何为“提引”?
【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 发送”——“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3、紧句4。
(壮句:是乃急管迟,长弦咽。
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翻为:长五言句。
(泥情而迟管,流恨而咽弦)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长六言句:泥情而迟急管,流恨而咽长弦。
长七言句:泥情而迟于急管,流恨而咽于长弦。
长八言句:泥情则见迟于急管,流恨则闻咽于长弦。
长九言句:若泥情则见迟于急管,更流恨则闻咽于长弦。



濛濛辞赋班第八课作业: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词组)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 典故或典事)而自己做的( 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俩)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个)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熟语  )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  析义)、( 做珠<炼化> )、(  寻较)、(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 典故,按来源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是运用经过提炼的历史故事,语典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现成语句来表情达意】订正:(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实珠法直接把典故或典事做成珠,一眼能看出来化典的出处源头;虚珠是不直接说出典做的珠,更有隐喻性和想象的空间感。】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至若时序仲秋,月轮一魄。有清辉,洒泠泠清意;看桂子,吐郁郁芳香。嘻嘻而戏,东吴浣女;敖敖而忧,北赵侠肠。远人则思故土,不寐徘徊;羁客则念茱萸,登高远望。傍凌秋之菊微香于斯,无乃感物华之各有其方。】



濛濛辞赋班第九课作业: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 感情 ),也可做( 叙述 )与(  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 助 )词以强调( 语气  )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  )字。这个字数,即便于( 诵读 ),亦有一定的( 韵律美感 )。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 有一个口诀:“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解释:赋文里,用了3字的句式后,就该用4、5字的句式,然后用7-8字的句式。6字的句式居于中间,用到了9字的句式后,就可以重新开始字数少的句式了,又来一轮。 】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  叙事)、( 抒情 )、( 议论 )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详简  ),段落的( 安排顺序 )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 起首段  ),(  腹段),( 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  承叙)、( 分叙 )(  渡结)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 实起法 )、( 虚起法 )、( 破题法 )。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以下三点:
1.通常以骈句开始;
2.不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不宜太长,一般2-4骈后拉回到题目上。】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
文/濛濛
金掌呈霜,绿云穿雁。绿杯浮则大白,红袖舞于重阳。郁郁秋兰,襟裳有佩;婀婀寒菊,鬓发簪黄。幽梦翻而锦书,悲情托而流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4 12: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濛濛辞赋班第十课作业
一、填空:
1、        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承叙 ) ( 分叙) ( 渡结)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 无拘无束 )地议。而是要在考虑( 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隐脉)。而这条脉线,是(若隐若现  ),( 似显非显 )的。即不能(  太直白)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  太隐晦)。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回答:所谓 “ 虚写 ” , 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 , 包括议论之类 。 所谓 “ 实写 ” , 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 。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回答:承叙指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启腹段;分叙指对腹段部分展开叙述,铺排;渡结则是就腹段过渡到尾结,为一篇赋文的收尾做铺垫工作。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览四时之景盛,私初春之气淑。云既净而天明,冻多融而水穆。凝新绿之草远,寒迎面之风馥。梅香细而花疏,鹊飞低而影复。
于斯时也,入画登山,循阶逐鹿。分珠露之幽篁,蘸春辉之膏沐。叹金光之璀璨,纳青果之丛簇。
至于终达山巅,遥望谷底涧溪游丝,人家屋角依稀红霭,恍若蓬莱,亦如化外。




濛濛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作业:
以“竹赋”、“高铁赋”、“飞机赋”为题,任选其一为题作赋。
骈律赋不限,若作律赋题韵字自选。字数300~500字(不含标点)。

      竹赋    濛濛
       观夫水存鳞甲,树茂暖温。凡赖之长,求以存。无过水美,但为土恩。佝偻千载之松,贫之于崖石;葳蕤满园之草,得之则晨暄。是故灌林幽于背暖,响涧漱于飞湲。
然则有不择瘠肥,惟乐四时者,何也?
     于是山野池边,沧浪亭暮。梁苑维扬,洛都津渡。可见籜龙抽角,笋伢比鹜。片刻风回,一时春妒。拔拔吁,昂昂顾。节度有分,胸怀当慕。
      至于根于罅,影于巅。叹于其势,敬于其坚。岂止毫厘, 盘绕根须之地; 宜论千百,逍遥身影之渊。志存于碧落,身植于园田。高远相呼,待凤凰于窅窅;扶疏相得,感绿绮于拳拳。
     至若听拂拂而风传,闻溅溅而语道。知七子于歌,一觞于讨。而或折笛横吹,呦呦设席;调笙鼓弄,傲傲怀宝。
     仿佛圣贤有聚,鸾鹤有邀。维摩吉则孤馆又奏,金谷园则幽林渐嚣。感于多靡之草木,慨于挺特之笋苞。琅玕碧色,琴瑟楚翘。雪中难折其直,风里更宜其梢。噫嘻,世间如竹者,立于风中矣,汇泉溪之水,掬之水悠芬,肯与之神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

帖子

1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4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5 00: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风江上 于 2020-12-15 00:19 编辑

渔村赋十四期清风作业汇总一
渔村赋十四期第一课作业
赋1455-清风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答: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
此体以状景体物为主,并极尽夸大奢辞。好用奥僻字词。句式三言至十言皆有。韵句与散句相间。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 诗经  )、(  楚辞)、(  上古散文)。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 荀况 )的(  赋篇 )。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二  )字或(  三)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诗经  )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  )文大类。只是( 用韵 )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无秦  )开始,到(  宋)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骈赋、律赋、文体赋五大类。
小渔村赋14期第二讲作业
赋1455-清风
一、简答:
1、        什么是骈句?
答:什么是骈句?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为一骈。就是骈句。
2、        什么是骈体赋?
答:骈体赋,即是骈句,为行文方式的一种赋体。
3、        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律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其二是篇赋短小,多在三百字至四百字之间。其三是律赋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        至六朝时期,( 平上去入 )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  )迅速普及,( 韵书 )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 )。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的)的(《寒梧栖凤赋》)。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 )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 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第三课作业:1455-清风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 壮)、(紧 )、( 长)、(隔 )、(漫 )、( 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 三 )字成句相骈对者。    紧句为(4 )字成句相骈对者。    长句为(5 )至( 9)字成句相骈对者。    隔句为含(分 )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 )、(重隔 )、( 疏隔)、(密隔 )、(平隔)、(杂隔 )”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4 )字,下(6 )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 )字,下( 4)字;    疏隔:为上(3 )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为上句(5 )字以上,下句( 6)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 ),但要字数(相等 );    杂隔:上(4 )字,下( 5、7、8 )字不限。或下( 4)字,上亦(5、7、8 )字不限;    漫句:既( 散句 ),不需要( 对偶 )的句子。
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
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

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句:若夫星斗转,月晦明。
紧句: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长句:风起于清萍之末,月升于白云之颠。


小渔村赋14第四课-1455-清风作业: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4 )言的基础上加字    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 )或者( 中间)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 前)或者(中间 )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虚 )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2 )连读“。诗句是”尾(3 )连读”。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    虚字( 后)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 前)暂顿。
   4、旧时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 ),骈( 尾)。之 后(双),不妨事。之后(单 ),并成字”。
    5、 8言或者9言的骈句,通常是在7言8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前 )或者(中间 )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2 )连读或(4 )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望霜叶之红如火,看秋菊之灿若霞。
轻隔:月满中天,秋霜淡冷于野;风归山岙,枫叶商标飘零于途。
重隔:北雁归于高空,九天云动;西风呜于江畔,一径菊黄。


第五课作业:
赋1455-清風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骈赋 )、(律赋  )与(骚体赋  ),而(文赋  )与(散体赋  )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 文 )赋与(  散体)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 骈)赋(律 )赋要弱。形象的说,(骈 )赋、(律 )赋合适高声吟诵;(文  )赋与( 散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  整齐)且句式(变化   )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 偏密  )者,宜于(高歌配曲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答:诗与赋押韵的相同点是:“韵同调,对求异”。即对诗赋而言,押韵字必须同声调,相骈对的字则要力求声调不同。
其区别是:诗忌尾三平,所用韵字为同一韵部。而辞赋是隔一句用韵且大多需要转韵,主要掌握两个节奏点的字平仄不同即可。  其一是“句脚”字的平仄;其二是“句中”字的平仄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答:诗句多是尾三字一个吟诵节奏。而赋是尾二字为一吟诵节奏。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答:要注意上去入的三声变化。即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去入”声调。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裛露掇英,陶令爱;餐风斗冷,巢雄怜。
密隔:清寒傲雪之品,格调其弥高;随遇而安之情,逸名而独凛。
平隔:文人雅士,置案为标;豪杰英雄,对从饮醉。
杂隔:把酒悲风,东篱有一簇之灿;临风赋韵,秋霜淡数点之颜。

第六课作业:赋1455清风
1、骈句源于(古偶句  )。( 先秦诸子  )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  )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  )谓实,字之( 无形体者 )谓虚;(似有而无者  )为半虚,( 似无而有者 )为半实。实者皆是(  死)字,惟虚字则有(死 )有(活 )。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联绵字 )字、( 叠)字、(  同(近)义连用 )字和(  反义连用 )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  )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  )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字类  )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  )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  )。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个  )字时,除了(实  )词之外,通常不论(   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 词性   )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 现代 )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  )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 古今 )结合,( 以今辅古 )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  灵活忌呆板 )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 文脉畅通不滞  )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鹤入云空,龙飞天际
长句: 良匠夺惊天之巧,飞空证造化之功
轻隔:展翼云端,俯瞰河山之万里,飞翔天路,挟带雷霆之千钧
重隔:,万里之河山俯瞰,展翼云端;挟带千钧之雷霆,飞翔天路。
漫句: 飞翔天路而轻盈若练,结构精而巧夺天工。


小渔村赋14第七课作业:1455清风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压”即压缩,比如“成句”是五言的话,就压为3言壮句或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也可加长练习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这主要是为练习一句中多个虚字的使用功夫了。“成句翻展法”亦可翻为隔句,亦可只到长句即止。原意可守可变,不一定要按原句的思路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
(3) 何为“提引”?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发送”——“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于是迟急管,咽长弦。
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翻为:
长五言句。泥情而迟管,流恨以咽弦。
展为:
长六言句:泥情而急管迟,流恨而长弦咽。
长七言句:泥情久而迟急管,流恨深而咽长弦
长八言句:泥情久而急管迟迟,流恨深而长弦咽咽
长九言句;泥其情久而急管迟迟,流其恨深而长弦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

帖子

1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4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5 00: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风江上 于 2020-12-15 00:20 编辑

渔村赋十四期清风作业汇总二

第八课作业:赋 1455-清风
一、        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
3        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1、实珠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

4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赋
/清风
仲秋以降,时序更新。望天高而白云淡淡,听雁过而唳声纷纷。桂子香飘,沁脾而爽目;秋原金灿,带喜而舒身。于是邀朋携友,寻景觅珍。过山岙而暂停,听枫林之飒飒;望菊园而欣喜,爱黄朵之茵茵。留连草地,坐卧松筠。高歌长啸,手舞足伸。已而,夕阳隐耀,秋月展轮。思嫦娥之冷清,寒宫久困;叹后羿之射日,空有功勋。李白吟霜,长有思乡之感;子瞻对月,每有怨离之陈。嗟呼,时光已逝,美景难寻。相携于归路,湮没于风尘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第九课作业:1455清风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 感情 ),也可做(叙述  )与( 议论 )。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 语气 )词以强调( 感情色彩  )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  )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  ),亦有一定的(容量性  )。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 4、6、7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  叙事)、( 抒情 )、(议论  )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 主次详简 ),段落的(  安排顺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起首段   ),( 腹段 ),( 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 )、( 分叙 )( 渡结 )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 实起法 )、(虚起法  )、(  破题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要注意的就是:
1).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2).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
秋高气爽,又见重阳,梧叶翩翩而舞,菊花灿灿而黄,携友登高,插茱萸而怀旧;邀朋把盏,尽逸兴而倾觥。观旷野之堆金,摇风细细;望天空之邈远,飞雁行行。于是过松林,,穿碧涧;酙菊酒,赏桂香。西风渐烈,霜气初凉。柳枝枯色,枫叶红裳。怅青春之已逝,感鬓发之渐苍。光阴逝易,谁怜长路之覊客;红尘难苦,情动九曲之衷肠。寄蜉蝣于天地,庄周化蝶,空宦海于槐国,吕祖黄梁。已而夕阳在山,人影疲倦,且恢宏其气宇,懒收拾其残场也哉。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十课作业:
1455-清风
第十课作业
一、填空:
1、        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分叙” )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 似显非显 ),(  似隐非隐)的。即不能(  太直白)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  隐匿不见)。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
“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
“分叙”指的是腹段内容细写和虚实相结合的写法。
“渡结”,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加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文、清风
轻寒点点,夏去秋凉。时逢九月,节又重阳。感时序之交替,叹佳人之远方。云淡天高,雁阵起惊寒之苦旅;水清花艳,菊丛有姿色之傲霜。
观乎枫叶呈红,岩松耸翠。色彩斑斓,秋山壮美。欲登高而望远,携友偕朋;先涉水而慢行,卷衣脱履。一路草绿而花黄,半山林疏而叶醉。风声鹤唳,岂能是草木而皆兵,叶摆枝摇,果然有森严之壁垒。
于时至绝顶,望远天。飞思绪,渺炊烟。夕阳在下,秋原当前。野有农夫之收割,旁为车队之飞穿。山伏青龙,苍苍莽莽;水归林下,屈屈盘盘。
嗟乎秋之为季也,更胜春时,春归人生忆,秋至心生悲。对此良辰,悲无处来,刘禹锡曰:我言秋日胜春朝,诚可信也。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1455-清风作业:
竹赋竹韵清幽,风来叶上”为韵 )     
、清风   
门对小园,园生从。数杆生挺拔之,一丛有傲然之绿。秋冬春夏,郁郁生四季之色,雨雪风霜,刚劲有满园之肃。
     观夫,其外为绿,其为空素白而逍遥自在绿青而淡雅。板桥笔下而生花;寥寥数笔晋代贤人而聚类,落落七翁。
若夫风之来,鸟鸣近。浩浩飕飕,摇摇震震。观势如从龙之,闻音有引凤之。揭地掀天之劲,倒卷狂彪遏云阻月之喉拖新润。
至若凛凛其表,悠悠其。雪压不弯,雨洗尤荣。互照数枝,幽光熠熠;迎逢八面,啸声
       其如春在山原,绿盈茎,百花炫艳于园,众鸟谐鸣于。竹自青青其表,趁时而奋进,拔节昂扬;自律而虚怀,干枝交接。
   再如炎炎夏至,杨柳声哀。唯其翠竹,自引风来。顶烈日而垂荫,开大爱之胸怀。为民保有清凉,乐群好善;化作竹床篾枕,奉献形骸。
既而黄叶飘零,秋风放浪。万木一枯,竹唯独壮。青青不改其初色,立地顶天;奕奕自生之神情,担当向上。
若如雪花飞落,众鸟藏头。唯其雪中挺立,寒里劲遒。三友同尊,与梅松其同类;四君名享,并梅兰菊一流。
嗟乎,四季不枯,一身独劲,竹其雄尔。对此园竹,顿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感也。
既而黄叶飘零,秋风放浪。万木一枯,竹唯独壮。青青不改其初色,立地顶天;奕奕自生之神情,担当向上。
若如雪花飞落,众鸟藏头。唯其雪中挺立,寒里劲遒。三友同尊,与梅松其同类;四君名享,并梅兰菊一流。
嗟乎,四季不枯,一身独劲,竹其雄尔。对此园竹,顿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13:01 , Processed in 0.0717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