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2-15 15: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鸣笛晓子 于 2020-12-17 08:01 编辑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七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19楼)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压”即压缩,比如“成句”是五言的话,就压为3言壮句或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也可以加长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母字成骈法”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多是依平水韵的韵目来选。
(3) 何为“提引”?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发送”——“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压为壮句:是以情迟管,恨咽弦。
压为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翻为五言:情迟于急管,恨咽乎长弦。
展为六言:泥情竟迟急管,流恨更咽长弦。
展为七言:泥情竟迟之急管,流恨更咽于长弦。
展为八言:闻泥情已迟之急管,感流恨正咽乎长弦。
展为九言:既泥情独将迟于急管,然流恨何又咽乎长弦。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八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16楼)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 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骈句 )。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 )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 )、(析义 )、( 做珠)、(寻较 )、(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①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②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
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三、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赋》
作者:鸣笛晓子
庚子丰年,中秋佳节。东北平原,江山秀色。涂彩峰峦之夺目,如临蓬阁;飘香田野之怡心,似入桃源。一路驱车而千里,今朝揽胜;只身乘月而专程,此夜常怀。感风光之大美,欣故里之团圆。时响草虫之悠曲,频端酒盏之温情。合家欢聚,老少欢颜;春风沐泽,喜气盈庭。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九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39楼)
一、
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也可做(叙述 )与(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词以强调(感情色彩)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 )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亦有一定的(容量性 )。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我们先来分析与领会下这段口诀的大意:此口诀的意思大致是说句式的分布应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三字句式后,应该是四或五字句式;然后,4,5字的句式之后,应该是7或8字句式。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所以6字句式一般在中间。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即如果句式的字数超过或是9个字时,就要由多到少返回。平均每一句的字数约为6个字。如果超过了,就要想办法去掉多余的字数。反之要增加缺少的字数。
“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另外按披注“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细些呢,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到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 )、(抒情 )、(议论 )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 主次详简 ),段落的( 安排顺序 )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 起首段 ),(腹段 ),(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 )、(分叙 )(渡结 )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 )、(虚起法 )、(破题法 )。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虚起法开篇即是指在起笔之时,并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用一些与主题相关联的素材,做引发之笔。或者用大过文章主题的元素,从上向下延伸;或者也能用小过主题的元素,自下向上反推。无论如何,这些素材都应是在内涵方面,与文章主题是有必然联系的。虚法开篇,多合适于中长篇幅的赋。
虚法开篇要注意的就是:
①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②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③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即虚法开篇部分不宜拉的太远,通常在2骈之内即应拉回主题,最长不宜超过4骈。)
说简单点就是——若题目为山川花木之类,在写之前,不直接契入,而是从大的方面或者细微的方面入笔。比如从天地乾坤铺垫引发,或者一思一见的细小处地方下手。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具体操作中,大家可以自行发挥。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赋》
作者:鸣笛晓子
庚子之秋,九日重阳。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与兄妹乘兴兮登顶,于家山觅胜兮探芳。紫云飞而鸿雁渡,霜枫艳而野菊黄。此行不枉,笑语欢声之一路;众口难描,珍蔬硕果之满仓。极目驰骋,意气昂扬。值此时刻,宠辱皆忘。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十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32楼)
一、填空:
1、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 分叙)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 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隐匿不见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情况描写。
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理论上每个段落与段落之间,都需要这个环节。需要做铺垫与过渡。这表现在赋文中,或是用一二散句,或是用一骈句来完成。
“分叙”指的是腹段内容细写和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歌诀:“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笔回,渐收再望深无底。”其中“腹中细”与“内涵虚实层层替”这两句,就是专讲这“分叙”部分的。“腹中细”就是指腹段内容细写。“内涵虚实层层替”是指他的具体要求,就是说应该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文章欲结引笔回”就是说的这部分。这“渡结”旧塾将其归纳在“腹段”之内。其实现在来看,它也可以归属在“尾结”的大段之中。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文/鸣笛晓子
时值三月,乍暖还寒。冰融雪化,春返层峦。登临而欣绿草,望顶犹喜凝烟。柳引长条,倚岸梳妆姿窈窕;燕开双剪,凌空飞舞语呢喃。未放千花,枝上含苞而翘盼;苏醒万物,明朝生机即盎然。
夫百事待兴,一年好景。敢趁光阴而不负,何抛梦想而无争。效草心先启,旷野拾风;学柳眼早开,嚣尘拓境。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26楼)
以“竹赋”、“高铁赋”、“飞机赋”为题,任选其一为题作赋。
骈律赋不限,若作律赋题韵字自选。
字数300~500字(不含标点)。
《竹赋》
文/鸣笛晓子
若夫三月至,百花争,柳儿腰软,燕子身轻,风光夺目,景色怡情。对盎然之春事,余独醉之竹兴。
于时雷鼓声声,送来新雨;笋稚尖尖,破开坚土。裹棕服而安身,偎竹亲而立足。洁如雪后之光芒,净似晨中之清露。沐天阳之慈恩,和东风之逸曲,拔劲节而佳音,问清穹而高度。
壮哉!托深根而山川遍,携梦想于天地间。开枝散叶,半月十天。千杆澄翠,万叶青鲜。异蜂拥蝶戏之桃容美,同雪压霜摧之松品坚。操挺特以忘世,姿潇洒以超凡。
妙哉!离京苏子,竹杖徐行;闲居海瑞,堂匾孝忠;济民郑燮,百节长青。竹亦,人亦!
嗟呼!于轻凉之竹海,掀风雅之波潮。愿尔生之翠色,涤吾心之尘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