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路漫漫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宋06春风桃李作业本

[复制链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7-25 15: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隋组第二十二讲作业
隋04-春风桃李
作业:
1.你对尔朱荣打败了葛荣的看法。
答:
首先,尔朱荣首先对局势进行了清晰的判断,他指出葛荣军虽然众多,但是由于鱼龙混杂,战斗力差异很大,指挥更难以协调。其次,结合当地的地形设伏在山谷中,命令士兵敲锣,并且用马匹奔跑扬起尘土,让敌人琢磨不透自己究竟有多少兵力。然后,将葛荣军的先头部队放入谷中,尔朱荣见敌人进入包围,亲率骑兵断其后路,两军的前后夹击之下,葛荣第一时间毫无准备,阵形大乱。尔朱荣更是直指中军,生擒统帅葛荣,数十万军队树倒猢狲散,逃乱的逃乱,投降的投降。此一战,尔朱荣大胜而回,更是奠定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可以说,葛荣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对自己部队进行整编,休整。而更因为的尔朱荣清晰地判断的双方情况,认定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在叛军的首领被擒拿后,整个部队便陷入了溃散的状态,尔朱荣得以一战而胜。

2.咏葛荣题材自选,也可以写一段话。

七绝·咏葛荣
文/春风桃李
缘何不敌尔朱荣,
十万大军枉自轻。
一代枭雄终被掳,
虚张声势事难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8-1 21: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隋组第二十三讲作业
隋04-春风桃李
作业:你眼里的陈庆之是什么样的?
答:
陈庆之(484~539),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陈庆之自幼便跟随萧衍。萧衍酷爱下棋,棋瘾一上来可谓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达旦地和人对弈,其他人都会自己筋疲力竭,唯独陈庆之特别旺盛,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甚得萧衍的欢心。公元502年,萧衍登上了南梁皇帝的宝座。年仅18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期间散尽钱财,招集将士,常想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

  大通元年(527)十月,陈庆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后梁军依靠陈庆之的计谋大败魏军,涡水因为俘斩过多而断流,又接受了城中3万余人的投降。涡阳一战,魏军全军覆没。大通二年(528),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元颢遂于睢阳城南称帝。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

  大同五年(539)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其会丧。长子陈昭继承了他的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8-12 15: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隋组第二十四讲作业
隋04-春风桃李

作业:1.谈谈杨津、杨椿。
答:
杨津,字罗汉,原来的字叫延祚,孝文帝命他修改,才叫现在的字。他从小端庄谨慎,以器度恢宏被称赞。十一岁,任侍御中散。当时,孝文帝年幼,文明太后临朝执政,杨津曾进入宫内随侍在孝文帝左右。转任振威将军,领监曹奏事令一职。孝文帝南征,命杨津为都督、征南府长史。
景明年间,宣武帝到北芒巡游,杨津陪同。因而,任杨津为左中郎将,迁任骁骑将军。
他出任岐州刺史,不管大事小事,都亲自处理,终日孜孜不倦。至于地方官吏有贪求财货的,杨津不公开张扬他们的罪过,常常用私人书信的方式批评他们。于是,官吏们既感激又发奋,没有再违犯法纪的。因母亲去世,他离职守丧。
延昌末年,朝廷起用他为华州刺史,与哥哥杨播先后任职该州,人们传为佳话。原先,这里征收调绢,度量用的尺子特别长,当事者又借机侵欺,互相隐瞒求利,百姓叫苦连天。杨津便下令按公家的尺子度量百姓输纳的调绢,质量好的赏识一杯酒,质量差的也收下,但不让喝酒以显示对他的羞辱。于是,百姓互相劝勉鼓励,官调收得又快又好。
不久,他任定州刺史,又兼任吏部尚书、北道行台。
永安二年(529),杨津兼任吏部尚书。普秦元年(531),在洛阳遇害。太昌初年,追赠为大将军、太傅、都督、雍州刺史,谥号为孝穆。



杨椿(455~531年),字仲考,北魏大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命他改字为延寿。
杨椿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他的曾祖父杨珍在道武帝拓跋珪时任过上谷郡(故治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南桑干河岸)太守。祖父、父亲均在北魏做官,并担任过太守的职位。
杨椿出身名门,依靠门第入仕,初拜中散,管理皇帝的御马房,后迁内给事,与其兄杨播同侍宫中。后来出任中都曹(当时的北魏设有内、中、外三都大官),专管刑狱事务。他处事小心谨慎,查办比较公正,受到孝文帝的赏识,转任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后来,孝文帝将他调任豫州刺史,再迁冠军将军,改任济州刺史。平原太守控告他为官不廉,廷尉提议免官,受皇帝庇护,只降职为梁州刺史。
到了孝庄帝拓跋子攸(元子攸)即位后,杨椿晋升为司徒,当年又晋升为太保加侍中。后来因为“元颢(北魏反王)之乱”,政局动荡,杨椿无心继续从政。孝庄帝返还洛阳后,他多次辞职,于永安二年(529年)回乡。
临离京时,杨椿告诫子侄儿孙们说,我兄弟等所以有高官厚禄,正是对朝廷忠贞,小心谨慎,不议论他人过失,对人们不分贵贱,均以礼相待。你们当中有的人坐着待客,有的趋附权势门庭,有的好议论别人长短,这些都是立身处世之大忌。你们若能谨守礼义,不骄奢傲慢,是可以成名的。他还说,我今年75岁,不能理事,所以求退,是要让你们明白人应有满足的时候,不可苟求千载之名。
永安三年(530年)九月,操纵北魏政权的尔朱荣由晋阳南下入洛阳,孝庄帝与近臣杨侃等密谋诛杀了尔朱荣。这样,尔朱氏一族便和杨家结上仇怨。杨椿回归华阴原籍的第三年,即普泰元年(531年),在关中的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天光为了给尔朱荣报仇,杀了杨椿及其全家。



2.你对梁武帝的信仰佛教的认识。
答:
  南朝佛教发展的高峰是在梁代,梁代历四帝五十六年,以武帝萧衍在位最久,奉佛事迹最为突出。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省武进县)人,他的学问路线,是先习儒,再奉道,后入佛。
  少年时代是习儒阶段,“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述三教诗》,《广弘明集》卷三十一)。二十岁以后,改奉道教,一直到即位为帝后,仍未舍道。《隋书·经籍志》载,“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经籍志·道经》,《隋书》卷三十五)。
  称帝后的萧衍和道士陶弘景的关系极善,他每当遇到国家大事,经常要派人到茅山去向陶弘景请教,以致于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称。不过,在即位后的第二个年头,即天监三年(504),萧衍就颁布了《舍事道法诏》,宣布舍道归佛。
  而据其《述三教诗》,则称“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到晚年才开始研读佛经。这也许说明,他虽然已经颁布了事佛诏,实际上还未真正彻底放弃道教。但总的来说,颁诏以后,他是以事佛为主的(此诏的真实性,在学术界是存疑的,但无论其真伪,萧衍的奉佛则是事实)。
  萧衍对佛教的支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亲身修佛,二是从各方面扶持佛教的发展。萧衍本人归佛后,逐渐过上了佛教徒的生活,他颁布了《断酒肉文》,禁止僧众吃肉,自己也行素食,到了晚年,他经常日食一餐,所食也只是豆羹粗饭而已。
  对那些敢于饮酒食肉者,他以世俗的刑法治罪。他又颁布《断杀绝宗庙牺牲诏》,禁止宗庙的牺牲,这是有违儒家礼法的,但他坚持推行。他还正式受戒,据《续高僧传》卷六记载,他于天监十八年(519)“发宏誓心,受菩萨戒”(《慧约传》)。
  他最突出的奉佛行为之一是多次舍身为寺奴,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是朝廷花了大量的钱财才把他赎出来。他的第四次舍身是在太清元年(547)三月,历时一个月,所花赎钱为“一亿万”,这为同泰寺带来了巨额资金。
  萧衍本人是可以划入“义学”一类的,他对佛经很有研究,尤重《般若经》、《涅??经》、《法华经》等,他常常为大家讲经说法,召开各种法会,开设过千僧会、无遮大会。中大通元年(529)开设的无遮大会,参加者有道俗五万多人。
  他的佛教撰述,则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注解》(现仅存序)、《三慧经义记》(《三慧经》本是《摩诃般若经》中的《三慧品》,萧衍认为此品最重要,因而单独列出)、《制旨大涅??经讲疏》、《净名经义记》、《制旨大集经讲疏》、《发般若经题论义并问答》(均佚),另著有《立神明成佛义记》、《敕答臣下神灭论》、《为亮法师制涅??经疏序》、《断酒肉文》、《述三教诗》等,均存。
  萧衍在义学上对中国佛学的贡献,突出之处是把中国传统的心性论、灵魂不灭论和佛教的涅??佛性说结合起来了,他本人是属于涅??学派的,主张“神明成佛”,所谓“神明”,是指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它是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神明”也就是佛性。
  他又提出三教同源论,认为儒、道二教同源于佛教,老子、孔子,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教可以会通,同时,三教的社会作用也是相同的,都是教化人为善。除了自身奉佛,萧衍还大力扶持佛教事业的发展。
  他对外国僧人的译经,非常支持,僧伽婆罗被他召入五处译场从事译经,所译经典,又请宝唱等人写疏,他甚至“躬临法座,笔受其文,然后乃付译人”(《僧伽婆罗传》,《续高僧传》卷一)。真谛在萧衍门下也受到礼遇,只是因为侯景之乱,真谛的译事难申。
  在萧衍的支持下,梁代佛教达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萧衍对于佛教,可以说是佞佛了,他最后在侯景之乱时,饥病交加,死于寺中。还有更通俗的讲述:梁武帝和中国佛教身为一国之主,却不惜以皇帝之尊,先后几次舍身佛寺为奴,再由皇室臣僚们用高价将他“赎”出。
  这种咄咄怪事,不仅在中国历史,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其始作俑者,乃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一梁武帝萧衍。萧衍(464—549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道教的家庭,博学多才,不仅对佛学、道学、儒学有精深的研究,在文学、音乐、书法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撰写了各类著作一千多卷,在历代皇帝中,算得上是个才子。
  萧衍当上皇帝的时候,正值外来的佛教与一向被奉为正统的儒教和异军突起、土生土长的道教之间,为争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霸主地位,闹得不可开交。他从维护皇权利益出发,以一个皇帝所特有的机敏和狡黠,对三教的长短反复权衡,百般玩味,发现三教虽然旨趣不同,儒教讲忠孝节义,道教讲羽化成仙,佛教讲四大皆空,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求人们接受现实,满足现状,安分守己,放弃反抗和斗争。
  从这个共同点来看,儒教要人们恪守伦理道德,道教劝人们不要计较得失,佛教把人们召向极乐世界,无疑是各有妙处,异曲同工。因此,在独具“慧”眼的梁武帝看来,儒、道、佛三教之间,不是矛盾,而是相通的,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基于这种认识,梁武帝提出了“三教同源”说,尊称三教的始祖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为“三圣”,极力调和三教的矛盾,似乎三教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然后,他仔细比较了三教异同优劣。觉得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简便易行,对老百姓更具吸引力,所以,就想办法抬高佛教在三教中的地位,把佛教定为国教,把儒、道二教说成是佛教派生出来的,从而构建了一个以佛教为主体,以儒、道二教为补充的实用理论。
  为了提高这一理论的说服力,梁武帝居然把周公、孔子和老子说成是如来佛的弟子,接受过如来耳提面命之教。三教始祖之间的关系本是三教弟子为在统治者面前争宠、刻意抬高自己教派地位而编造出来的,如西晋道士王浮,炮制出一本《老子化胡经》,说老子曾去西天,教化释迦牟尼,因而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弟子。
  佛门弟子当然不甘心受此侮辱。于是如法炮制,编造了佛祖曾派遣他的三大弟子——孔子、颜回、老子到震旦(中国)来传教这样一个典故,以示回敬。诸如此类信口胡诌出来的所谓典故,当然纯属无稽之谈!可笑的是,梁武帝竟然在他的堂堂《诏书》里,也深信不疑并加以袭用。
  在此基础上,他又把佛性纳入到儒家所讲的善性中去,用善性解释佛性,强调内心清明,平时行善,如此方能保全佛性,这便是所谓的“真神佛性”说的主要内容(真神即指人的善性)。梁武帝提倡“三教同源”说和“真神佛性”说,试图把儒、道、佛三教融为一体,在儒学基础上建立起富于中国特色的儒化了的佛教,使三教更好地为其所用,以便巩固封建秩序,加强封建统治。
  梁武帝为调和三教矛盾所做的尝试,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它为隋唐时期的统治者消灭三教冲突提供了借鉴,再后来的两宋理学,也是沿着这条思想线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过,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如果说,梁武帝抱着实用的奔度,在理论上为抬高佛教地位,调和三教矛盾所做的解释,大胆到信口胡编,无所顾忌的地步,那么,他在实践上的所作所为,毫不逊色,同样令人“刮目相看”!且看:1.归佛受戒:梁武帝称帝不久,便于504年下了一道诏书,郑重其事地宣布:他从今而后,不再事奉道教,而饭依佛教。
  下过诏书后;梁武帝亲自率领僧俗人士两万人,在重云殿里手炒这道诏书,以示决心。15年后,在等觉殿屈尊受菩萨戒,从此,他就被称为“菩萨皇帝”。他不仅自己受戒,还号召王侯子弟、嫔妃姬妄,直到黎民百姓,都去受戒,当时响应的各界人士达4.8万人之多,可谓上行下效!既然受戒,就应当守戒,梁武帝一点也不含糊,受戒后,每天只穿草鞋,着布衣,睡草席,吃版饭,喝豆汤,不沾一点肉腥味,整个就是一个苦行僧!本来佛教并不主张绝对吃素(所谓蔬食),梁代以前的僧侣一般都吃荤,只要这荤肉不是为自己杀的,自己既没看见,也没听见宰杀场面或声音就可以(所谓“三净肉”)。
  是梁武帝改变了这一习惯,他自己带头不吃荤,最后勒令所有僧尼一律不可以吃荤。为配合这一主张的推行,他一连写了4篇《断酒肉文》,举出种种禁食酒肉的道理,最后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有哪个僧尼胆敢冒犯达一规定,照样吃荤,“只要他(她)还是梁国的臣民,就别怪我不客气而要治罪了”。
  由于皇帝的威严,僧尼们哪敢不从:从此,便形成了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一律吃素的传统。迄今为止,包括我国藏、蒙、傣等各兄弟民族的佛教徒在内的世界各国佛教徒,仍然可以吃荤(酒,是一律禁止的),唯独我国汉族佛教徒不杀生,不吃荤,一律素食。
  这一传统的形成,始于梁武帝的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2.集众讲经:梁武帝饭依佛门后,非常热衷于佛事活动,多次举办大规模的法会,允许佛门弟子自由参加,互相交流、切磋。在举办法会时,时常进行大赦,以示慈悲为怀。
  除举办法会外,梁武帝一有空闲,就亲自为众僧尼讲解经义,规模一般都在万余人以上。533年2月(农历)的一次讲经活动,为一个经题,他就整整讲了7天,而包括皇太子、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在内的各界听众竟达31.96万多人,真是盛况空前!在这种佛事活动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创立的“经忏法”——在佛、佛法和佛僧即所谓“三宝”座前自我表白、求哀忏悔。
  在他以前,佛教虽有“梵呗”,即唱经活动,但那只是在译经或讲经时,由和尚们按佛经中的某些韵文、赞语进行吟唱,表示赞颂之意。而梁武帝创立的“经忏”法,却使佛事活动日趋商业化、世俗化,因为,打那以后,谁想请和尚“念经”或“拜忏”,就得付出一定的报酬佛经忏文成了有价商品,更有甚者,一部分僧人就成了以叫买“经忏”为生的“生意”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8-21 2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隋组第二十五讲作业
隋04-春风桃李


作业:
1.评论肖宝寅在北魏的遭遇。
答:
作为南齐皇子的萧宝寅却进入北魏做官的原因有几个。最重要的既是东昏侯萧宝卷在位时,萧宝寅被封为鄱阳王后,萧衍起兵攻入了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残忍的杀害了萧宝寅家族。萧宝寅深夜逃出了了南齐王宫,向北渡过了长江河畔,并在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北魏朝廷。在宣武帝时期,被封为了梁郡开国公,与南阳的长公主就结为连理。因为他一心想报萧衍灭他家族之仇,所以对北魏极为效力,出任官职期间,对北魏极为忠心,极为效力。在524年四月现今甘肃省天水市爆发了莫折念生农民大起义,因为军事紧急,九月萧宝寅被任命为大都督,率军镇压起义军。但起义军实力强大,萧宝寅几次与其战斗都以失败告终,难以取胜,人马都疲惫不堪,实力衰弱。朝廷于是怀疑他有二心,不真正的效力于北魏朝廷。
萧宝寅在北魏的官途并不太顺畅。因为他不能镇压起义军而引起了北魏皇帝的怀疑,皇帝派郦道元兼军,萧宝寅害怕皇帝要收他的兵权,十分害怕,便杀了郦道元。派手下将领郭子恢占领了潼关地区,以抵挡朝廷的讨伐,为自己争夺先机,保住性命。而孝明帝自然是不会允许萧宝寅起兵反抗自己的,于是孝明帝迅速命令长孙稚讨伐萧宝寅,萧宝寅投降。


2.分析尔朱荣和北魏皇室的矛盾。
答:
北魏尔朱荣的先人们从前就居住在尔朱川这个地方,所以连自己的姓氏用的也是这个地名,而这个姓氏上几代一直都是魏朝的将领,同时也有着一个爵位,后来这个爵位自然就落到了尔朱荣的头上。尔朱荣这个人从小就非常的聪慧,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在心里有自己的决断,后来到了北魏时期战乱四起,尔朱荣开始趁机用自己的财力招兵买马,很快就将自己的队伍和实力发展的十分的壮大,并且顺利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于是尔朱荣在北魏时期的权利生涯开始了。
这时候北魏朝廷也是十分混乱的,胡太后又秘密的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孝明帝毒死,而尔朱荣趁着这个机会以清理朝廷为借口将胡太后一党全部斩杀,但是北魏尔朱荣还是觉得自己在朝廷的根基不深,怕出了这样的事情后更加不好控制,于是听从了亲信的建议,决定将朝中的大臣一律屠杀,就这样震惊世人的河阴之变就发生了。
之后的尔朱荣在北魏之内立下了许多的战功,几乎把所有的朝政都把持在手中,到了最后的时候尔朱荣决定把北魏的皇帝拉下马,可惜最后却被孝庄帝一刀毙命,曾经不可一世的枭雄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8-23 14: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二十六讲作业
宋06-春风桃李

作业:你怎么看孝庄帝杀尔朱荣和孝庄帝被杀?
答:
先说孝庄帝杀尔朱荣。
历来权臣都没有好下场,一是皇帝用不着你了,自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二呢,担心功高盖主,等羽翼丰满了,会取而代之。尔朱荣的个人威望是建立在扎实的军功底子之上的,尔朱荣的权柄本身便来自于军功、挟持与僭越, 明眼人也能看出来尔朱荣的篡代之心,孝庄帝知道自己迟早要成为被废弃的棋子,就像曹操胁迫汉献帝一样,所以要先下手为强。
尔朱荣最大的决策失误, 就是“河阴之变”。尔朱氏在掌控北魏政权的过程中, 不能适时地调整政治方略, 而始终坚持暴力杀戮的野蛮做法, 特别是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滥杀无辜, 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恐惧与痛恨,尤其是孝庄帝为代表的皇族,结果使得尔朱氏集团早早地失去了人心,从而成为尔朱荣被杀的重要原因。魏收也指出:“河阴之下, 衣冠涂地, 此其所以得罪人神, 而终于夷戮也”《魏书》
所以呢,替皇帝打工,要弄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还要学会明则保身。


再说孝庄帝被杀。
事实证明,弱主常被人欺,甚至连哭的地方都没有。
孝庄帝吸取王允下令尽杀董卓党羽,结果导致董卓余部反攻长安的教训,于是下令赦免尔朱荣的族人。但尔朱世隆等人对此心怀疑虑,于是先带兵逃出洛阳,随后反攻洛阳。本来洛阳就没有多少军队,孝庄帝只得招募勇士出击,但新兵没有战斗经验,出战屡次失利。孝庄帝只得向尔朱世隆求和,但被他坚决拒绝。
尔朱荣的侄子汾州刺史尔朱兆听说叔父被杀,于是进军晋阳,联合尔朱氏族人聚齐大军,一路逼近洛阳。然后尔朱荣率大军攻入洛阳,擒孝庄帝并将其囚禁。接着尔朱兆为了给尔朱荣报仇,不听高欢劝阻,执意杀害孝庄帝。孝庄帝错误放过尔朱世隆,导致自己陷入与尔朱荣余部的苦战,无力加强洛阳防备。最后尔朱兆带大军到来,很快就攻破洛阳并杀害孝庄帝。
唉,可怜的孝庄帝,腰杆还没有挺直就成了刀下鬼。拳头不硬勿出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9-24 23: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二十七讲作业
宋06-春风桃李


作业:
1.评价元恭说出:“天何言哉!”四字来。
答:
元恭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孙子,孝文帝元宏的侄子。在胡太后时期,北魏国内元叉专权,元恭非常不满,于是就说自己有病,不去任职。对外说是“喑病”,也就是不能说话,哑巴了,并入住龙花寺,不再与人交往。转眼之间就是8年的时候。尔朱世隆担心元恭真的不能说话,于是派人去传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对元恭进行人身威胁。
元恭一看这架势,左手帝位,右手凶器,便说了四个字“天何言哉”。这四个字出自《论语·阳货》,大意就是上天何曾说话,老天说过话吗。意思是他对于做皇帝这件事情哪里还用再说什么呢。同时,他也把自己自比是天,表达了愿做皇帝的意思。尔朱世隆闻之大喜,原来元恭并不哑,真的会说话,于是马上把元晔给废了,改立了元恭做新的皇帝,还把国号由“魏”改成了“大魏”。元恭就是后世所说的“节闵帝”。
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吧。

2.你分析高欢反尔朱荣的历史事件。
答:
在北魏末年的时候,河北地区曾经爆发了一次人民起义。高欢不愿坐以待毙,因此也开始预谋出世。他最开始加入了杜洛周的起义军,但时间一长,就格外看不起杜洛周的为人处世,与三五好友一同商量,最后密谋想要杀害杜洛周。
奈何被拆穿,高欢一行人只好在外逃命,其中加入葛荣,之后归附尔朱荣。在其刚刚与尔朱荣会面之初,就提出了自己对现今社会发展的看法,十分符合尔朱荣的心意,使得尔朱荣格外欣赏他,将他任命为亲信都督。
在之后,尔朱荣就在高欢的建议下对洛阳发起了进攻。孝昌四年,洛阳北部爆发了河阴之变,高欢认为这是属于尔朱荣的机会,劝他趁此机会登基为帝。但尔朱荣却一直犹豫不决,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其麾下一位将领却认为不可,认为如果操之过急就好像是在挑战天下人,会遭到大家的唾骂。
尔朱荣这才反应过来,继续拥护孝庄皇帝。而对于提出这个事情的高欢,尔朱荣也开始对如何处理他而感到犹豫不决,贺拔岳建议杀害他以蔚天下,但其他人却纷纷劝阻,说什么现在天下处于混乱之中,应该保全武将来保存实力。
就这样,高欢得以逃过一劫。不久,葛荣遭遇失败,高欢趁机收编了其旧部。尔朱荣甚是欣慰,认为高欢的能力确实突出,因此将其任命为晋州刺史。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尔朱荣带领军队不断扩充自己势力范围的时候,孝庄帝也在预谋杀害尔朱荣,并取得了成功。尔朱荣家族自然不满,带领军队公开讨伐孝庄帝,孝庄帝实力不敌,遭到杀害。尔朱家族重新迎立长广王元晔为帝,高欢为平阳郡公。
但实际上,高欢并没有贸然的就参与了这场活动,他选择了明哲保身,带领属于自己的二十万军队回到了河北。而失去了尔朱荣的尔朱家族逐渐在走下坡路,再加上其子弟行为荒诞,放纵无礼,竟然在短时间内就遭到了天下人的愤恨。高欢意识到了他的机会的到来,有了想要覆灭其的念头。当时六镇地区有很多士兵不愿意臣服与尔朱家族的统治之下,他们多次造反,给当地的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此,尔朱家族的新任掌权者感到头疼,就询问高欢有何想法。高欢为自己的利益而提出了看法,并得到了认可,被任命为六镇降兵的统帅,拥有人数更多的队伍。对于高欢的统治,那些士兵无动于衷,高欢在杀鸡儆猴之后才使得这支队伍彻底臣服于他的统治。
在其收服这支军队之后,他就开始怂恿手下将领跟随他一起反抗尔朱家族,并于公元531年正式起兵。为了名正言顺,高欢还特意拥护北魏的宗室子弟元朗为帝,并在第二年占领了邺城。元朗喜悦,将其加封为大丞相。
为尽快覆灭尔朱家族,高欢将自己的心腹留守在邺城,他自己则带领数万军队对其发起攻击。在那个时候,高欢的战马数量不过两千,军队人数也不超过两万,但是尔朱家族却拥有大军二十万人。
见此情况,高欢干脆破釜沉船,用牲口来系在一起堵住自己军队的退路,又命令士兵严阵以待,颇有以死报国的决心。等到第二年,高欢就屡次接到捷报,最终逼迫尔朱掌权者自杀身亡,收服了其他军队。
宋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曾言道:“欢性深密,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制驭军旅,法令严肃。”
生逢乱世,危机四伏,但也具备和平时代没有的机遇。如果能够把握住,那必然能够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这高欢就把握住了机会,在混乱之中成就了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9-24 23: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二十八讲作业
宋06-春风桃李
作业:
1.你对于太子萧纲处理鲍邈之怎么看?
答:
北朝人鲍邈之,是小人中最阴险的一个。他原来是南朝梁国太子萧统身边的一个太监,颇受信任。太子母亲病故不久要做“生忌”,要一太监值宿一夜,太子便让这个小太监去。不料他竟擅离职守,跑去和宫女鬼混,正巧被太子巡视时撞见。要是别人不杀也得严惩,太子宽厚,没有治他罪,只是不如从前亲近了。哪知这小太监不识好歹,不思图报,反而怀恨在心,探听得皇上身体不适,便跑去密告太子请道士作法,埋蜡鹅咒皇上早死,密谋夺权篡位。太子受此不白之冤,又无法辩解,气急交加,一病不起,不久竟驾鹤西去,时年31岁。须知,此太子是编纂著名的《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文选》烂,秀才半”,就是对他的高度评价。想不到竟然死于卑鄙小人之手。

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昭明太子同母胞弟)刚当上太子时,就诛杀了当初挑起“厌胜”事端的太监鲍邈之,为哥哥报了仇,“挥泪诛之”。鲍邈之是因为拐骗人口被捕拿的,但按法律规定,鲍邈之罪不至死,最多打几十棍子充军。但太子萧纲想到昭明太子的冤屈,将鲍邈之定成了死罪,一刀砍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

2.评论高欢信都起兵。
答:
公元531年,高欢在信都起兵,为了名正言顺,高欢拥立北魏宗室、渤海太守元朗为帝,次年,高欢攻占邺城,被封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尔朱兆听闻消息便起兵讨伐,没带多少军队被高欢打败,高欢也明白他和尔朱兆实力有差距,如果尔朱兆将全部军队带过来,自己必败无疑。
尔朱兆第二次来攻打的时候,高欢只能选择背水一战,高欢带领中军向前突进,大将军高敖曹领左军,他的堂弟高岳领右军,高欢中军进攻不力,只能后退,尔朱兆军队趁机前扑,高欢手下斛律敦收拢残将重振旗鼓,从尔朱兆后边突袭,高傲曹趁机从尔朱兆军中杀入,高欢军已经没了后路,各个以一敌百,尔朱兆被打败。
尔朱兆手下大都督斛斯椿见尔朱家族失势,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先行退回到洛阳,诛杀了尔朱家族党羽,立北魏宗室元修为帝,高欢被封为大丞相渤海王,之后节闵帝元恭被毒杀,元修迎娶高欢长女为后。
公元533年,尔朱兆在秀容兵败被杀,尔朱家族在北魏彻底失去了统治力,高欢走上了尔朱荣的老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2-1 09: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二十九讲作业
宋06-春风桃李
作业:
评论孝庄帝之死与高欢之崛起。
答:
公元530年,尔朱荣被杀,尔朱兆自晋阳起兵进军洛阳,邀请高欢一同南下,可高欢却以晋州少数民族反叛为由,没有出兵。尔朱兆攻陷洛阳,生擒孝庄帝,高欢派人去洛阳秘密会见孝庄帝,并准备搭救孝庄帝,共同讨伐尔朱兆,可孝庄帝很快就被押回晋阳,高欢的谋划失败!
孝庄帝死后,高欢采取合作的态度,赢得了尔朱兆的信任。两部人马甚至还合兵一处,防范在河西地区逐渐强大的步蕃势力南下。可最终,这两个人必然会走向对立,因为,高欢是从不肯屈居人下的。自公元525年八月,高欢投奔杜洛周,到公元531年,高欢与尔朱兆合作,短短六年的时间,他就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迅速成为了一条试图脱离尔朱兆,成就一番霸业的大鳄。
乱世出英雄,英雄得有聪明才智,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否则难成霸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2-1 09: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三十讲作业
宋06-春风桃李
作业:
北魏是如何分裂成东西魏的?
答:
孝文帝改革,摈弃鲜卑旧制力行汉化,将鲜卑皇权同汉人的门阀与贵族主义相结合,使北魏政权由鲜卑入汉化。不过,孝文帝改革并非全面性的汉化与贵族化,只是汉化部份鲜卑族上流阶级,多数鲜卑下层民众与旧军功阶级并未享受汉化的益处。致使这些北方旧勋贵,在政治改革冲击下,一跃由帝国股肱,沦落为洛阳新贵眼中的贱民。
正由于这种不满心理与现实压迫,加之孝文帝后北魏诸帝的无能,北方旧勋贵与汉人及汉化鲜卑贵族间的矛盾被迅速激起,六镇之乱、河阴之变等一场场大变乱随之而来。北魏政治、社会在这些变乱裹挟下,迅速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文化上,变乱者高举鲜卑化、胡化大旗,同中央政权的汉化、门阀化相抗衡。政治上,随着葛荣、尔朱氏、高欢等势力的崛起,中国北方于首都洛阳之外,相继成立诸多军事、政治中心,与洛阳相互并立、互相竞争。
在历经十余年的群雄逐鹿后,随着葛荣、尔朱氏等势力的败落,最终北魏末期的乱局,由出六镇的高欢与宇文泰二人终结。高欢扫平尔朱氏,控制华北及北魏首都洛阳,帝位废立悉听高欢,北魏皇帝名为帝王,实则傀儡。宇文泰则挟六镇余部,控制关中与高欢相持,虽奉北魏正朔,却与拥兵割据无异。二者分立东、西,而北魏政权在二人控制下已是名存实亡。
可以说北魏王朝自孝文帝改革后,随着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逐渐突显,又历经多次战乱,至孝武帝时政局早已是权臣把持,积重难返。因此,无论孝武帝出奔事件是否会在历史上发生,北魏的灭亡与分裂都是在所难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2-1 10: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三十一讲作业
宋06-春风桃李
作业:
1.你对高乾之死怎么看?
答:
在北魏孝武帝年间,孝武帝为了拉拢司空高乾一同对付权臣——自己的老丈人高欢,在一次酒宴之后,故意留下了当时的司空高乾,酒酣耳热之后,主动提出要和高乾拜把子,高乾立马跪倒在地向孝武帝表忠心。孝武帝因此一直认为高乾是自己的人,但是高乾却没过多久就向高欢告密,并劝高欢废帝自立,高欢因为时机不成熟便制止了高乾。事后,高欢为了“投桃报李”便上奏朝廷,希望朝廷任命高乾为侍中,结果一直没有结果,高乾感觉到了危险即将来临便秘奏高欢,希望到地方担任官职,远离朝堂这个是非之地。
就在高乾将要赴任时,孝武帝得知他与高欢的对话,让人放风给高欢说:“高乾曾和孝武帝私下有过盟约,如今却反复无常。”高欢听说高乾与皇帝结盟后,对他也产生厌恶,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高欢把高乾评论时事的文书,加以密封,送给孝武帝。孝武帝看了之后勃然大怒便把高乾囚禁在门下省,还在高欢的使者面前痛斥于他,令其自尽。高乾愤然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陛下自己有企图,反而说我反复无常,您把罪责推到我的身上,哪有活命的可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功大身危,自古如此,死就死了,我无愧于孝庄皇帝!”高乾说完自尽而死,年仅三十七岁。


2.分析贺拔岳军事集团的形成。
答:
六镇叛乱中,许多六镇居民辗转于官军、叛军或是尔朱氏之间。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方面依附这些实力人物以求生存,另一方面则是在伺机寻找机会以图发展。在这种流寓的生活中,以血缘和地域关系为核心的乡里关系自然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此时贺拔氏兄弟也是流寓依附状态,先不说他们是否有能力给武川流民提供庇护。就算有能力,尔朱荣也不可能允许他们私下培育自己的势力。那么现在只能说明以贺拔岳为核心的武川军人集团是在西征后形成的。
“此一时彼一时”,北镇军人求生存图发展,追随强者的功利文化对武川军人集团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西征初始,面对关陇强敌,主帅尔朱天光畏敌不前,西征军士气极为低落。这时贺拔岳挺身而出对西征军重新振作至关重要,“天光虽为元帅,而岳功效居多”。
在西征中,许多尔朱天光的部将都曾与贺拔岳并肩作战。在战争中贺拔岳的军事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现,这与尔朱天光的畏敌如虎形成了鲜明对比。强者姿态出现的贺拔岳让这些士气低迷的军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让他们与贺拔岳的关系日渐亲密,利益日趋一致。
从贺拔岳西征”也正是暗示了贺拔岳集团是在西征时期形成的,这个集团不只有武川军人,还有不少非武川军人,也侧面说明这个集团的形成依靠的不只是同乡关系。即使有,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入关后恶劣的作战环境迫使北镇军人再谋生路,北镇军人追随强者求生存图发展的功利心态正是武川军人集团形成的基础。以强者姿态出现的贺拔岳是维系武川军人集团的根基,但这也正是贺拔岳集团最为致命的缺陷。
大量非贺拔岳亲信的西征军人迫于形势加入贺拔岳集团,虽然扩大了贺拔岳的实力,但也使贺拔岳集团内部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西征军起初只有两千人左右,在入关后,不断招降纳叛,最后竟可达数万人之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6:36 , Processed in 0.0675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