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笑嫣

小渔村元曲八期作业汇总贴

[复制链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7-28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0-7-28 22:40 编辑

元曲八期作业汇总(第1至第15讲)  曲875东方欲晓:

小渔村元曲八期 875东方欲晓 第8讲作业:
1.试作重头小令《南吕•干荷叶》题目自拟,同韵重头,要求3支以上(包括三支)组合。
例词1:〔南吕•干荷叶〕元代:刘秉忠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2.曲牌格式:干荷叶,又名〔翠盘秋〕。
谱:×平×▲,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仄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仄韵)。
3.参照曲谱:刘秉忠的《南吕•干荷叶》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干荷叶,映着枯蒲,折柄难擎露。藉丝无,倩风扶。待擎无力不乘珠,难宿滩头鹭。
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锉。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繁华过。   4、对仗:第4、5宜对仗。
曲谱符号注释:
—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答:
          〔南吕•干荷叶〕  看社戏
来村县,沿门店,社火般般见。兴无前,语欢颜,喧天锣鼓彩旗翻,老太麻花辫。
一双眼,难看遍,鼓点响成片。乐无边,喜开年,火龙飞舞地天旋,
秀女胡须颤。
鞋挤散,怎生站,摇摆方寸乱。日三竿,人撒欢,太平社火醉心田,逍遥回家院。


小渔村元曲八期 875东方欲晓 第9讲作业:
作〔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一首,题目和韵部自选!要求:
1)限用《中原音韵》;  (2)1对2;3对4。全曲两个偶句。
3)每句上三字“×××”以用仄平平为宜。(4)静景与动景相映,围绕主题,景色与情思相融。
简析:〔双调•雁儿落〕小令兼用。本曲带得胜令或清江引碧玉箫合为带过曲。四句宜作两对。不独用。〔双调•得胜令〕小令兼用。可独用。如能首四句作两联,后四句作两排,较为整齐。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回史 元•乔吉
身离丹凤阙,梦人黄鸡社。桔槔地面宽,傀儡排场热。
名利酒吞蛇,富贵梦迷蝶。蚁阵功城破,蜂衙报日斜。豪杰,几度花开谢。痴呆,三分春去也。   注:(“也”字平上互代)
曲谱:×平×仄平(上)△,×仄平平去△。
×平×仄平(上)▲,×仄平平去△。
〔过〕×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厶▲,×平×仄平(上)△。
平平△,×仄平平去△;
平平△,×平×厶平(上)△。
——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云顶游趣
春山无限娇,云顶这般俏。云飘山䀲明,山隐云缭绕。{带} 重会在明朝,欢声乐今朝。痴鸟迷深树,灵猿度远桥。魂销,何日再相邀。偷瞧,一轮骄阳火样烧。
小渔村元曲八期 875东方欲晓 第10讲作业:
1、参照元•盍西村〔正宫•脱布衫过小梁州〕春宴,试作〔正宫•脱布衫过小梁州〕一首,题目和韵部自选!
2、例词: 〔正宫•脱布衫过小梁州〕春宴      
                元•盍西村
柳花风微荡香埃,梨花雪乱点苍苔。锦绣云红窗缥缈,麝兰烟翠帘叆叇(ài dài)。〔带〕
〔小梁州〕珠箔银屏次第开,十二瑶阶。蔷薇洞侧牡丹台,神仙界,何必到天台。〔幺〕金笼鹦鹉舌头快,向人前说的明白。翠槛边,雕栏外,金沟一派,只许燕莺来。
3、曲谱:
〔正宫•脱布衫过小梁州〕小令、套曲兼用。亦入[中吕]。每句上三字“×××”以用仄平平为宜。[脱布衫]带[小梁州]合为带过曲,无独用者。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厶上(韵,可平),×××、仄平平去(韵)。
    〔正宫•小梁州〕小令、套曲兼用。上接[脱布衫]为带过曲,可独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平厶(韵),×仄仄平平(韵)。  [幺篇换头] ×平×仄平平厶(韵),×平×、×仄平平(韵)。×仄×,平平去(韵),×平×厶,×仄仄平平(韵)。
要求:
1.限用《中原音韵》;
2.〔正宫•脱布衫〕共四句,其句式:七七七七四个七字句,第一二句与三四句要求对仗。
3.〔正宫•小梁州〕小令兼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第一句可为×平×仄仄平平△。五句,句式为七四七三五,每句入韵,且平仄混押。
4.〔么篇〕共六句,句式为七七三三四五,押五平仄韵,也可句句入韵。 大家记住,这个幺是小梁州带的,而不是脱布衫带的。
5.静景与动景相映,围绕主题,景色与情思相融。
6.周三晚10点前开贴,次周二晚10点前交论坛。

——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正宫•脱布衫过小梁州〕
秦淮自古梦繁华,参差数十万人家。青楼楚馆宿娇娃,轻吟曼舞吴歌罢。〔带〕〔小梁州〕春日早歇旧琵琶,俏脸飞霞。真真是二八年华,伴天崖,何必说无暇。         〔幺〕学宫贡院杏坛跨,汇游人夤夜飞花,看此间个个奇葩。新绿茶,嫩枇杷,舫移柳下,素月挂窗纱。

小渔村元曲八期 875东方欲晓 第11讲作业:
试填一曲:〔醉罗歌〕题目自拟、韵部自选。参照曲
〔南仙吕•醉罗歌〕闺怨
〔醉扶归〕 冷落冷落秋千架,谢却谢却海棠花。荡子经年不还家。爻变了龟儿卦。
          〔皂罗袍〕 相如薄幸,也不似他。王魁短命,也不似他。山盟海誓都丢罢。
             〔排歌〕   临岐话,都是假。此时骄马系谁家。
         
【谱式】
〔醉扶归〕  中中中仄平平去,中中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仄平平去。
〔皂罗袍〕  中平中仄,中中仄平;中平仄仄,中中仄平。中平中仄平中去。
〔排歌  〕   平中去,平仄上,中平平仄仄平平。
:红色系韵字。
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提示:〔醉罗歌〕
1、韵字:通篇一个韵。除了中曲〔皂罗袍〕的1、3句不押韵韵之外,其余句子,句句押韵。
2、四处特殊,其余皆可作正常诗句。
①首段1、2句句式:223两叠两叠三字尾
②首段末句:33句式
③中段1-4句, 扇面对
④中段1-4句,扇面对的后一句重复
〔南仙吕•醉罗歌〕好人家
〔醉扶归〕   朱牖粉墙秋千架,竹叶梧桐大荷花。曲水斜桥一人家。着罗裙描丝帕。
〔皂罗袍〕
小子灵性,也爱哼歌。闺女照镜,也爱哼歌。轻歌曼舞好年华。
〔排歌  〕    说出话,都好雅。此时天上过彩霞。


元曲八期   曲875东方欲晓   第12讲作业:
试填散套:〔仙吕•赏花时〕题目自拟
参照作品: 马致远〔仙吕•赏花时〕 长江风送客
冯客苏卿先配成,愁杀风流双县令。扑簌(簌)泪如倾,凄凉愁损,相伴(着)短檠灯。
〔幺〕愁恨厌厌魂梦惊,两处相思一样情。风送片帆轻,天涯隐隐,船去(似)驭云行。
〔赚煞〕碧波清,江天静,既解缆如何住程?灭烛掀帘风越紧,转回头又到山城。过沙汀,烟水澄澄,千里洪波良夜永。蛾眉月明,恰才风定,猛抬头观见豫章城。
谱式:
〔赏花时〕 ×仄平平×厶平△(上), ×仄平平×厶平△(上)。 ×仄仄平平△, 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幺篇〕 ×仄平平×厶平△(上), ×仄平平×厶平△(上)。 ×仄仄平平△, 平平×仄▲, ×仄仄平平△。
〔赚煞〕又名〔赚煞尾〕、〔赚尾〕。
仄平平,平平厶△, ×××、平平厶上△(平)。 ×仄平平×厶上△(平), 仄××、×仄平平△(上)。 仄平平△, ×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上)。
×平仄平△, ×平平去△, ×平×仄仄平平△。

注意对仗地方:
首牌〔赏花时〕,首两句我们要求对仗。
〔幺〕与〔赏花时〕的〔幺篇〕同始调,同始调的幺篇叫什么,幺篇的重头。 首两句我们要求对仗。
〔赚煞〕又名〔赚煞尾〕、〔赚尾〕。共11句,首两句三字句要求对仗,
——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仙吕•赏花时〕天河牛女
卧看天河牛女星,初见一诺倾耳听。风送那欢声,相思相见,尽晚月为灯。
  〔幺〕碧天晴夜涌思兴,晤面情深眸里清。四眼亮晶晶。梢头柳月,羡我团圆中。
〔赚煞〕孤床清,小窗静。鹊搭桥,天宫笑迎。七夕银河皓月镜,拳拳(都是)故人情,岁岁等,银水澄澄,每见经年绪未宁。琴瑟和鸣,千般憧憬,从今夜夜双星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7-28 22: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0-7-28 22:41 编辑

元曲八期作业汇总(第1至第15讲)  曲875东方欲晓:
元曲八期 875东方欲晓 第13讲作业:
试用新水令—驻马听—乔牌儿—水仙子—尾(收尾)作散套〔双调•新水令〕题目自拟,参照关汉卿〔双调•新水令〕闲争夺鼎沸。
关汉卿〔双调•新水令〕闲争夺鼎沸
(闲)争夺鼎沸(了)丽春园,欠排场不堪久恋。时间相敬爱,端的怎团圆?(白没事)教人笑,惹人怨。
〔驻马听〕锦阵里争先,紧卷旗旛不再展;花营中挑战,劳拴意马与心猿。降书执写纳君前,唇枪舌剑难施展。参破脱空禅,早抽头索甚他人劝。
〔乔牌儿〕都将咱冷句口店,心儿里岂不嫌?屯门塞户衠刚剑,纸糊锹怎地展。
〔水仙子〕从今后,识破野狐涎。红粉无情,灾星不现。村酒酽野花浓,再不粘拈。当时话儿无应显,好事天悭。
〔尾〕料(应)也不得为姻眷。有了神前咒怨,为甚脚儿稀,(尺紧的)阳台路儿远。
曲谱:
〔新水令〕曲谱: ×平×仄厶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厶平去△。
〔驻马听〕曲谱:×仄平平△,×仄平平平厶上△(平);×平×厶△,×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厶△。平厶上△(平),×平×仄平平厶△。
〔乔牌儿〕曲谱:×平平厶上△(平),×仄仄平去△。×平×仄平平去△,×平平去上△(平)。
〔水仙子〕曲谱:×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厶平△。×平×仄平平去△,平平平厶平△(上),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厶,×仄平△,×仄平平△。
〔尾〕曲谱:×平×仄平平去△,×仄平平去上△(平)。××仄平平,平平去平上△。
对仗要求:
〔新水令〕为这个套数的首曲,正格:六句,句式为七七五(三)五(三)四五(六),第三、四句宜对仗。
〔驻马听〕八句,句式为四七四七七七三七,前四句用扇面对,第五、六句作对仗。
〔乔牌儿〕共四句。其句式:五五七五,无对偶要求。
〔水仙子〕共八句,即“七七七五(六)七(六)三(四、五、六)三(四、
五、六)四(五)”。首二句宜对。六、七句可作五字,宜对;亦可作两个四字
句,与末句相配。
〔收尾〕又名〔尾〕、〔尾声〕、〔随煞〕。其句式:七六五五.无对偶要求。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 △,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 ∧,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双调•新水令〕
〔新水令〕曲谱: ×平×仄厶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厶平去△。
〔驻马听〕曲谱:×仄平平△,×仄平平平厶上△(平);×平×厶△,×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厶△。平厶上△(平),×平×仄平平厶△。
〔乔牌儿〕曲谱:×平平厶上△(平),×仄仄平去△。×平×仄平平去△,×平平去上△(平)。
〔水仙子〕曲谱:×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厶平△。×平×仄平平去△,平平平厶平△(上),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厶,×仄平△,×仄平平△。
〔双调•新水令〕七夕
〔新水令〕(有)天河返鹊(看)浪腾腾,碧天晴夜无思兴。晤面情泼泼,绣针意萦萦。(月转过)鹊儿影,时佳令。
〔驻马听〕(端的是)好个卿卿,心事密话伴云屏;牛女好相敬,濡湿相思话几升。泪舞婆娑气旋盈,缘深一世情难尽。并蒂影,绵绵思绪何时宁。
〔乔牌儿〕眉月挂梢眠不醒,相携不虚行。低语呢喃团圆境,梦随郎过岭。
〔水仙子〕飞船接踵有新晴,良禽搭桥无旧评。将儿挈女情深定,云飞云卷行。探天宫、别恨磨形。双荷景,满画屏,一曲歌鸣。
〔尾〕葱枝纤手凝,好个玉立亭亭。抬眼看窗前,窗前(卧)看双星。

元曲八期 875东方欲晓 第14讲作业:
阅读杂剧
1)马致远的《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2)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
给大家推荐一个阅读地址:
http://course.bnu.edu.cn/course/ ...text/qyq/zj/038.htm
2.、参照元代汤舜民的〔南吕•一枝花〕题心远轩,作散套《南吕•一枝花》题目自拟。要求用:一枝花、梁州、尾(隔尾)套式,题目自拟。
〔南吕•一枝花〕题心远轩  元代:汤舜民
不从方外游,且向寰中住。但能通大道,何必厌亨衢。吾爱吾庐,选得陶诗句,楣间籀字书。黄庭静玩之无穷,灵源溢探之不足。
〔梁州〕七窍达八荒广漠,一帘隔万里空虚。(谁)不知方寸(地)无多物。玄参黄老,易论程朱。诗敲险怪,棋较赢输。(不闻满)耳喧呼,(只宜)竟日跏趺。恰枕肱(悠悠)梦绕华胥,不动脚(默默)神游洛浦,才合眼(飘飘)身在蓬壶。本无,间阻。山林城市俱同路,解到此中趣。便觉吾生百虑疏,遐迩何如。
〔尾声〕光风转蕙春生户,幽草生香月到除,不离蒲团三二步。(休道星蹿)月窟,(遮莫天关)地轴,垂拱之间在环堵。 
3.谱式:
〔一枝花〕×平×厶平,×仄平平厶△。×平平厶×,×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厶△,平平×厶平△。仄×平、×仄平平,×××、×平去上△(上)。
〔梁州〕××仄、×平厶上△(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厶△。×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厶上▲(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上)。×平×仄平平厶,平仄仄平去△。×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尾声〕 ×平×仄平平厶△,×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厶△。仄平△,仄平△,×仄平平去平上△。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 ×——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 △——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 ∧——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南吕•一枝花〕七夕
分离郁郁消,思念朝朝至。鹊桥银汉横,碧落白云堆。又是七夕,情切切只道牛女今宵会,意绵绵不过人间千载痴。看黄昏天幕低垂,忙乞巧新凉若水。
[梁州]东厢织锦风露侵,西畴耕地影花移。玉钩遥挂韶光曳。寒蛩浅唱,桐叶翩飞。晚妆眉画,香袖风吹。遥相望一水漪漪,隔经年深爱依依,尽无语别怨凄凄,忽一霎星疏鹊辞。愿违,叹息,相思痛和凄凉味,一滴泪落天际,两鬓云霜素手织,岁岁相期。
[尾声]几牵河汉几多事,手点银屏无绪时。兀的般冷落初心何处题,爱随,恨随,莫若红尘寄身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7-28 22: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曲八期 曲875东方欲晓 第15讲毕业作业: 
小渔村元曲八期毕业答卷  学号: 曲875  网名:东方欲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是一种韵文形式,又称长短句,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和散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元曲受民间歌曲影响而形成,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合成一套,也可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元曲以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从音韵上看,北曲入声字派人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字。
元曲的分类:根据作用,分为杂剧、散曲两大类。   杂剧:也叫剧曲,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即舞台动作),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是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散曲:无科白,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种。散套联合同宫调或管色相同的多支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每首各自为韵。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的产生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中期和末期。
(1)初期:元朝立国到元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着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元曲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套数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在表现爱情时,更注重“情”本身,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化、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中期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末期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六大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往往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不同特点,分别如下:
①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散曲通俗活泼。
②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散曲更自由些。
③在分类上:词有小令、中调、长调,曲有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④在格式上: 词:词牌十标题(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南吕.一枝花〕题心远轩。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⑤从风格上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清旷、愤激、典雅、婉约与艳丽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曲的风格也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某些特色。
⑥概括地说:1)、词贵雅,曲尚俗。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这是词和曲在语言上的区别,就语言特色而说“曲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手法多用比兴象征。因而以此作为词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曲则不然,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而又在当时普遍传唱的新诗体。它是唱给读书人(文人学士)和不读书人(所谓“村夫俗子”)听的。曲则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原音韵》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1)曲调: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  曲牌名,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
1、宫调及演变:“宫调者,所以限定朱器管色之高低也。”这是吴梅《顾曲麈(zhǔ)谈?论宫调》所注。就音乐而言,不管是当时的南曲,还是北曲,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2、宫调的分类:周德清《中原音韵》一书列举元曲使用曲牌的宫调共有十二种,它们是: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
3、宫调的应用:散曲中有一种情况,即同名的曲牌,所用的宫调不同,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曲牌了,比如〔正宫·端正好〕和〔仙吕·端正好〕是不同的。〔双调·水仙子〕和〔商调·水仙子〕是不同的。
    曲牌: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的调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曲牌名就是俗称“牌子”。曲牌的文字部分须“倚声填词”,多作长短句,少用齐言。
各曲的句数﹑用韵﹑定格(何处可加如“也罗”之类的和声),以及每句的字数,句法和四声平仄等,都有一定格式,从韵文文体来说,曲牌即为此种文体的格律谱;曲牌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其曲牌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曲牌的种类: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收有北曲常用曲牌计三百三十五个 。其中黄钟二十四个,正宫二十五个,大石调二十一个,小石调五个,仙吕四十二个,中吕三十二个,南吕二十一个,双调一百个,越调三十五个,商调十六个,商角调六个,般涉调八个。
    曲牌的来源:明王骥德《曲律》说:“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可见“曲牌”之称由来已久。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後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如〔折杨柳〕﹑〔后庭花〕﹑〔虞美人〕﹑〔懒画眉〕等﹐遂成“曲牌”。
    曲牌的基本形式:a.由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成一套;b.主要有一支曲牌多次重复(其中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构成一套;c.古人所说的“子母调”,即除引子、尾声之外,基本上由两支曲牌交互循环而成。类似缠达,套曲中的曲牌排列有一定的层次。基本上是慢曲在前,次为中曲,急曲在后,依次递变。
    曲牌的特点: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板腔体和曲牌体。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
    (2)元曲的标题格式如下: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
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天净沙”、“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
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如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3)宫调如下:
喜春来:中吕宫、正宫。
凭栏人:越调,即黄钟之商声也。
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
落梅风:北曲属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
醉中天:中吕、仙侣调。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都有此曲牌。南曲较常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7-28 22: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0-7-28 22:41 编辑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1)平仄: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 这一点大家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1、平仄严格。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
元曲平仄严格,但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如白朴的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草字处,以上声代替平声。
北曲中在一定条件下平声和上声可以互换),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
①律句:(1)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
(2)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
②非律句: 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2)韵律:《中原音韵》作为押韵的规范,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学做元曲,可以根据同一曲牌的共性,总结出这一曲牌最合理的平仄韵律关系,这一方法虽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还是可取的;另外《四库全书》在考校词谱时同样运用了这一方法;在《四库全书》的提要中说:“今之词谱,皆取唐宋旧词,以调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数;以句法字数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数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其平仄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可平可仄。自《啸余谱》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为科律而已。然见闻未博,考证未精,又或参以臆断无稽之说,往往不合于古法。”
元曲的韵律: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这一点大家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的对仗有10种:
一、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
二、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
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少见也即是有。
三、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这种对法在诗词中是不用的,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这种扇面对,辞赋中是隔句。
四、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五、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六、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七、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八、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九、衬字对: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由于衬字的出现,使得曲词中本来是对仗的句子,看起来不对仗了。
十、叠字对: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2)对仗的特点:
由以上对仗形式来看,古代戏曲曲词的对仗形式,较古典诗词更为丰富。它具有以下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戏曲作家特别注重剧本的表演性,就必须将曲词写得通俗明晓,使口语韵律化。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
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①小令: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但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②重头小令: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
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③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其特性有三点:
一是它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④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科,动作。白,道白),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
散曲的特点: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2)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3) 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我前面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⑤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
杂剧中只有套数,没有小令。散曲里有小令,也有套数。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
    衬字特点: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衬字能衬多少?无明确规定,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剧曲则更多;
与词名都同的曲子,衬字往往较少,甚至没有衬字;有些专为小令的曲子,如干荷叶、金字经之类,是不衬字的,还有鹧鸪天、秦楼月、粉蝶儿、太常引也很少衬字,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衬字均不拘平仄。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是戏曲音乐名词。 同曲变体连用。 在北曲中, 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 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幺者,通数字“一”, 幺篇还有第一篇(曲)或这一篇(曲)之意。当代?赵山林在《读曲常识》中,给“幺篇”下的定义是:“戏曲、散曲术语,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是写作‘幺篇’或简作‘幺’”。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在读北曲或北曲谱时,经常可以看到“幺篇”之谓,或写作“么篇”。曲之“幺篇”与“重头”是不同的。
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幺篇”,标示着北曲的一种体制形式。它的产生应该比较复杂,与词的“遍”、“换头”等有渊源,当然也与作者用它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或加大容量有关。
历代曲家对“幺篇”的论述,都较为简略,同时存在较大差异。“幺”字的来历,比较重要的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幺”字是“后”字的简写,用来表示后一篇。词之上片称前篇,下篇称幺篇,幺篇即后篇。一说"幺篇"为"腰篇"之省文,从中可知“幺篇”有后篇的含义。具体参阅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中的描述是:“同一牌名而为数曲者,止于首只列名其后,在南曲则曰‘前腔’,在北曲则曰‘幺篇’。(遍,乐曲的一套。每套大曲由十余遍组成,凡完整演唱各遍的,称大遍。)二是认为源于唐宋大曲大遍中的一遍“衮”,“幺”字是“衮”字的略写。《九宫谱定》云:“篇中或幺或衮,大率即是前腔”。三是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
“幺篇”与“重头”的关系: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7-28 22: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8、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就像词中有“犯”类似。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散套的首牌就是第一支曲子,不用标曲牌名,题目就是。从题目也可以看出套曲和带过曲的区别:套曲的题目只标首牌,而带过曲的题目需要把所有的曲牌都写上。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散曲套数的特点:
(1)散套由多支曲子组成。与散曲小令比较一下,文章相对要长很多,同一宫调的最少二支以上的曲子联缀起来,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宫调不同,而管色相同的可以“借宫”,以后我们会讲到,曲谱里常在某个宫调中某个曲牌的后面解释说: 亦入另一宫调。如:中吕宫的“满庭芳”,亦入〔正宫〕、〔仙吕宫〕,这是说“满庭芳”这个曲牌也可以被借到〔正宫〕、〔仙吕宫〕中与那里的曲牌组套。   (2)始终用一个韵。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 一篇套曲,无论用了多少个曲调,从头至尾,必须一韵到底。正是靠韵脚的一致,才从声情上加强了只曲与只曲间的联系,体现整体性。   (3)语言更俚俗、形式更活泼;
(4)曲牌之间的联缀次序有一定规律,有首有尾。作者在创作散套时必须依照成规组曲,不是说只要在同一宫调,想怎样组合就怎样组合。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王力在《曲律学》中也曾提到:如:南吕〔玄鹤鸣?哭皇天〕就是《北词广正谱》所谓“句字不拘,可以增损,周德清失注”的。( 就是这个曲牌可以字句增损,但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没有标注出来),还有刘长年在《格律新编》中指出了增损的曲牌。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曲字的增损很复杂,一个曲牌有可能有多种体式。
  句字增损与衬字的区别是:所谓句字可以增损,是和衬字不同的,衬字是曲字以外的字;而周德清所谓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曲字本身可以增损,衬字在句子中不论平仄,增句如加在正格押韵处,一般要求押韵。
如:无名氏〔新水令〕(散套)
    大明开放九重天,拜紫宸玉楼金殿。
    红摇银烛影,香袅御炉烟。
   (奏)凤管冰弦,(唱)大曲梨园,
   (列)文武官员,(降)玉府神仙,齐贺太平年。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周德清将平水韵重新划分成十九部。韵中宽、中、窄和险韵部划分,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王力先生对其中一些韵部进行了划分:
宽韵:齐微、鱼模、萧豪;
中韵:真文、尤侯、江阳、庚青、先天、皆来、家麻、歌戈、车遮和东钟十韵;
窄韵:寒山、监咸和支思
险韵:桓欢、侵寻和廉纤
从元曲作品看各韵的使用情况:王力先生曾就《北词广正谱》做过如下统计:齐微韵占90首以上;尤侯韵占60首以上;鱼模、萧豪、先天各占50首以上;家麻、皆来二韵各占40首以上;庚青、江阳各占30首以上;歌戈、真文、寒山、东钟四韵各占20首以上;
支思、车遮、监咸三韵各占10首以上;廉纤、侵寻、桓欢三韵都不满10首,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使用频率与韵的宽窄有关。
二、韵字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
①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曲里借韵的情形远不如词时之多,王力先生总结到《北词广正谱》只认为有十二处是借韵。如杨西庵〔赏花时〕,其中“衾人春裉分”为韵,属于真文韵,而在这里借用了侵寻韵部中的“衾”,这种情况属于借韵,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
②赘(zhuì)韵: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如:无名氏〔六国朝〕冰肌胜雪:
其中的黑隔二字当属车遮部,故而是准赘韵,而侠则是本韵部的字则属赘韵,又如:王伯成〔六么令〕《天宝遗事》:
这首曲子作者处处求谐和,主韵是先天,再仔细观察,尽、神、千、银、灿、远、天、紧、然、近都是和主韵相应的,以上我们看出曲家在度曲时,尽可能使它谐和,不肯放过一些机会。
③暗韵: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如: 关汉卿的散套《闺怨》:“乍凉时候西风透”这里的候字即是暗韵,相当于跻和撞。因候字与其句尾透字同属于尤侯韵部。
④重韵: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⑤失韵: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如〔商调?玉抱肚〕(套数) 
渭城客舍,微雨过,陌尘轻浥;
丝丝嫩柳摇金,情袅为谁牵惹
这里的“浥”字处本该用韵,这里却未用韵,曲中失韵者很少见,尽量避免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杂剧套数: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关于借宫,下节课再作交流。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这个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4)楔(xiē)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6)正名与题目: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原则?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借宫”:曲谱里常在某个宫调中某个曲牌的后面解释说: 亦入另一宫调。如:中吕宫的“满庭芳”,亦入〔正宫〕、〔仙吕宫〕,这是说“满庭芳”这个曲牌也可以被借到〔正宫〕、〔仙吕宫〕中与那里的曲牌组套。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当然,这与元曲当年所创造的音韵理论有关,可惜在元末即已经失传。因此,今人只好按元人留下的规矩执行,这有点像宋人创立词谱理论后来失传一样。散套一般不借。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一是务必学会学懂好元曲基础知识,创作方法等,把每个韵部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声彻底领会、用对。二是学以致用,多学多写。三是多多读书,多多练笔,积累辞藻,有的放矢,熟能生巧,先做好谋篇布局,风头点题,先声夺人,猪肚内容饱满,环环相扣,豹尾前后呼应,简短有力。;四是多读元代作品,品味曲牌在其中的运用的妙处,拓宽思路,取长补短,循序渐进。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例曲:〔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
元代:乔吉
恨青青画桥东畔柳,曾祖送少年游。散晴雪杨花清昼,又一场心事悠悠。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同心方胜结,缨络绣文球。
〔逍遥乐〕绾不成鸳鸯双叩,空惊散梢头。一双锦鸠。何处忘忧?听枝上数声黄栗留,怕不弄春娇巧转歌喉。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殢风流还自怨风流。病多不奈秋,未秋来早先消瘦。晓风残月在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你护雕,阑花甃香,荫苍苔石径纲。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灞陵别后酒。如今时候,只要向绿阴深处缆归舟。

曲谱:〔商调•集贤宾 〕
〔集贤宾〕×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仄平平(韵)。×××、×平×厶,×××、×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逍遥乐〕×平平去(韵),×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醋葫芦〕×厶平,×厶上(韵,可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上(韵,可平)。×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韵)。 (说明:[上]韵可[平]代)
〔浪里来煞〕平去平(韵),平去上(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去平平(上)去上(韵),+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答题要求:
1、自己复习讲义认真完成答题!
2、允许韵字重复,切记不可过多,不重复使用更佳。
3.注意对偶部分:
〔集贤宾〕“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
〔逍遥乐〕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鼎足对。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
4.答题截止到7月30日 晚10点统计。
            〔商调•集贤宾〕商序思亲
〔集贤宾〕时逢金樽月满,四处是团圆。俺捧菊香、请娘对面,凭月满、拉话桌前。娘听我、自是安详,俺听娘、倍感孤单。想别后朝朝望眼,算今日、十五华年。风吹干眼泪,思浸满心田。
〔逍遥乐〕恍惚天半,娘入厨中,儿攀灶边,看娘月白衫、靛蓝裤、发髻低盘。一抹斜阳映笑脸,才片刻、饭热汤鲜。六十年后,何处乡愁?最是炊烟。
〔醋葫芦〕盼过年,盼过年。打开腊月数天天,厮守娘亲炉灶前。弟兄掐算,今年饺子是三鲜?(幺)要过年,要过年。娘亲夜夜蜡烛前,花布映红娘的眼。飞针穿线,唇香几朵印新衫。(幺)喜过年,喜过年。噼啪鞭炮乐翻天,压岁红包妆笑脸。无忧无患,娘亲膝下小心肝。
〔浪里来煞〕惟知依样要吃穿,习惯了偎娘取暖。娘啊冷凄凄苦楚难言、风雨谁怜?唱到此处倍心酸,对明月向秋菊叹,风吹干眼泪,思浸满心田。娘啊,天上人间,万里心连。娘啊,愿处处菊香月儿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0

帖子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0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7-29 2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1课非常认真的云作业
《醉罗歌·夏荷》
〔醉扶归〕
淡静淡静河中立。羞答羞答洗身泥。绿蛙呱呱闹莲池。群鸭戏、排一一。
〔皂罗袍〕
痴肥香远,也是眼迷。轻圆影斜,也是眼迷。可孤可傲清心系。
〔排歌〕
经风雨,经酷暑,历凡尘侵染尤知。


第十二课非常认真的云作业
【仙吕  赏花时】赏荷
〔赏花时〕
蛙鼓高低断续鸣,蚊转东西侧耳听。翠海乱新萍,天高云定,拥日半池晴。
〔幺篇〕
香汗黏衣暑气蒸,顾影回身荷茎争。花伞蔽阳撑,开眉笑倩,粉脸展荧屏。
〔赚煞〕
几回遐,莲花盛。用心看,微风妙境。花落丝牵有得等。碧波叶、和水珠凝。竞芳荣,起舞疏亭,休管他人暗自省。感孚众萌,折留千柄,恋恋不舍有人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0

帖子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0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7-31 09: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八期毕业答卷
非常认真的云
第一部分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
(一)名词解释
①元曲是一种韵文。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特点:它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句法较词更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②元曲是一种戏曲。
一支曲,可单唱,几支曲可合成一套,也可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③元曲是一种乐曲。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
④元曲是一种杂剧。
又称长短句,其盛行于元代,乃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有关杂剧,宋代乃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至元代,发展成戏曲的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⑤也是一种散曲。
其盛行于元、明和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二)元曲的分类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其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①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②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杂剧也叫剧曲,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即舞台动作),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散曲无科白)。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根据作用分,分为元杂剧和散曲。
③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散套联合同宫调或管色相同的多支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每首各自为韵。
④从音韵上看,北曲入声字派入平、上和去三声,没有入声字。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
答:分为三个时期。
①初期。
自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还有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②中期:
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③末期:
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
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六大特点
1)民间性。
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
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
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
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
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往往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
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总之,元曲以其作品揭露深刻的现实,,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等。
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还有,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
①在语言上。
词,典雅含蓄;散曲,通俗活泼。
②在格律上。
词,要求严格;散曲,更自由。
③在分类上
宋词:小令、中调和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④在格式上。
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⑤从风格上。
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清旷、愤激、典雅、婉约与艳丽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
⑥概括地说
1)、词贵雅,曲尚俗。
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这是词和曲在语言上的区别,就语言特色而说“曲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手法多用比兴象征。因而以此作为词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曲则不然,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而又在当时普遍传唱的新诗体。它是唱给读书人(文人学士)和不读书人(所谓“村夫俗子”)听的。曲则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
①《中原音韵》的定义。
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和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②《中原音韵》的内容
三个方面内容:
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
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
“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
“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
①曲调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元曲曲牌宫调共有十二种,它们是: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其实,就是指的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
②标题格式
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天净沙”、“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简单说,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
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③宫调
喜春来:中吕宫、正宫。凭栏人:越调,即黄钟之商声也。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北曲属双调。小桃红:越调。四块玉:南吕。醉中天:中吕、仙侣调。干荷叶:南吕宫。山坡羊: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都有此曲牌。南曲较常用。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
①平仄
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的格式。 这一点,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去等。
特点:
首先,平仄严格。其次,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最后,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北曲中,在一定条件下,平声和上声可以互换。
①律句
1)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
2)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
②非律句
元曲虽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②韵律:
《中原音韵》作为押韵的规范。
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在查阅《中原音韵》的时候,每个韵部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声。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
①10种对仗。
一、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
二、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少见也即是有。
三、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这种对法在诗词中是不用的,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这种扇面对,就是我们在辞赋中学过的隔句。
四、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五、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六、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七、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八、两韵对:前面我们交流了,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九、衬字对: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对于衬字,我们将会在以后的交流中进行。由于衬字的出现,使得曲词中本来是对仗的句子,看起来不对仗了。
十、叠字对: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②对仗的特点
由以上对仗形式来看,古代戏曲曲词的对仗形式,较古典诗词更为丰富。它具有以下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戏曲作家特别注重剧本的表演性,就必须将曲词写得通俗明晓,使口语韵律化。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另外,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
①小令
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②重头小令
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寻常小令。
③  带过曲
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其特性有三点:
一是它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④散曲
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科,动作。白,道白),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
散曲的特点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2)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3) 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我前面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⑤套曲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杂剧中只有套数,没有小令。散曲里有小令,也有套数。
重头小令和带过曲的异同。
①异点
重头小令:名称不同。可达百支曲子,同题同调同内容,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小令衬字少。
带过曲:名称不同。最多三支曲子,不同曲子,可组成新曲谱。音律必须衔接、谐调。有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可加衬字,押韵灵活。套曲衬字多。
②同点
重头小令:联章体,同调,小令的一种体式。
带过曲:联章体,同调,小令的一种体式。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
①衬字
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
②特点:
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③衬字多少
无明确规定。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剧曲则更多;与词名都同的曲子,衬字往往较少,甚至没有衬字;有些专为小令的曲子,如干荷叶、金字经之类,是不衬字的,还有鹧鸪天、秦楼月、粉蝶儿、太常引也很少衬字,那么,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呢?答案是: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注意:衬字均不拘平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0

帖子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0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7-31 09: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八期毕业答卷
非常认真的云第十五讲分两次发出

第二部分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
名词解释:戏曲音乐名词。 同曲变体连用。 在北曲中, 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 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
幺者,通数字“一”, 幺篇还有第一篇(曲)或这一篇(曲)之意。
当代•赵山林在《读曲常识》中,给“幺篇”下的定义是:“戏曲、散曲术语,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是写作‘幺篇’或简作‘幺’”。
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
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我们在读北曲或北曲谱时,经常可以看到“幺篇”之谓,或写作“么篇”。
曲之“幺篇”与“重头”是不同的。
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幺篇”,标示着北曲的一种体制形式。它的产生应该比较复杂,与词的“遍”、“换头”等有渊源,当然也与作者用它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或加大容量有关。
历代曲家对“幺篇”的论述,都较为简略,同时存在较大差异。关于“幺”字的来历,给大家介绍比较重要的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幺”字是“后”字的简写,用来表示后一篇。
词之上片称前篇,下篇称幺篇,幺篇即后篇。
一说"幺篇"为"腰篇"之省文,从中可知“幺篇”有后篇的含义。具体参阅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中的描述是:“同一牌名而为数曲者,止于首只列名其后,在南曲则曰‘前腔’,在北曲则曰‘幺篇’。(遍,乐曲的一套。每套大曲由十余遍组成,凡完整演唱各遍的,称大遍。)
二是认为源于唐宋大曲大遍中的一遍“衮”,“幺”字是“衮”字的略写。《九宫谱定》云:“篇中或幺或衮,大率即是前腔”。
三是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
“幺篇”与“重头”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
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
1、什么是集曲?
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2、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3、集曲的写作要求
      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
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套的首牌就是第一支曲子,不用标曲牌名,题目就是。从题目也可以看出套曲和带过曲的区别:
套曲的题目只标首牌,而带过曲的题目需要把所有的曲牌都写上。
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
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王力在《曲律学》中也曾提到:如:南吕〔玄鹤鸣•哭皇天〕就是《北词广正谱》所谓“句字不拘,可以增损,周德清失注”的。( 就是这个曲牌可以字句增损,但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没有标注出来),还有刘长年在《格律新编》中指出了增损的曲牌。(具体看上节课的讲义)
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曲字的增损很复杂,一个曲牌有可能有多种体式。
句字增损与衬字有些什么区别?
所谓句字可以增损,是和衬字不同的,衬字是曲字以外的字;而周德清所谓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曲字本身可以增损,衬字在句子中不论平仄,增句如加在正格押韵处,一般要求押韵。
如:无名氏〔新水令〕(散套)
大明开放九重天,拜紫宸玉楼金殿。
红摇银烛影,香袅御炉烟。
(奏)凤管冰弦,(唱)大曲梨园,
(列)文武官员,(降)玉府神仙,齐贺太平年。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
一,《中原音韵》
我们知道了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周德清将平水韵重新划分成十九部。
①韵中宽、中、窄和险韵部划分
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王力先生对其中一些韵部进行了划分:
宽韵:齐微、鱼模、萧豪;
中韵:真文、尤侯、江阳、庚青、先天、皆来、家麻、歌戈、车遮和东钟十韵;
窄韵:寒山、监咸和支思
险韵:桓欢、侵寻和廉纤
②从元曲作品看各韵的使用情况
王力先生曾就《北词广正谱》做过如下统计:齐微韵占90首以上;尤侯韵占60首以上;鱼模、萧豪、先天各占50首以上;家麻、皆来二韵各占40首以上;庚青、江阳各占30首以上;歌戈、真文、寒山、东钟四韵各占20首以上; 支思、车遮、监咸三韵各占10首以上;廉纤、侵寻、桓欢三韵都不满10首,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使用频率与韵的宽窄有关。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
1、什么是杂剧套数?
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2、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有人说二者基本相同,只有大小和完善程度之差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
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3、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4)楔(xiē)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6)正名与题目:
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借宫”
曲谱里常在某个宫调中某个曲牌的后面解释说: 亦入另一宫调。
如:中吕宫的“满庭芳”,亦入〔正宫〕、〔仙吕宫〕,这是说“满庭芳”这个曲牌也可以被借到〔正宫〕、〔仙吕宫〕中与那里的曲牌组套。
  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当然,这与元曲当年所创造的音韵理论有关,可惜在元末即已经失传。因此,今人只好按元人留下的规矩执行,这有点像宋人创立词谱理论后来失传一样。我们今天只能按后人总结出的所谓词谱小心填写,不敢越池一步,就再也看不到那优美的今人所创的自度腔。
我们只能按照曲套的相关套式进行排列,其排列按宫调的排序基本有258套。
散套一般不借。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一、问答
答:
①多看讲义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还要多动手书写。
②把每个韵部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声搞清楚,以防止像诗词一样平仄出律。这是重点。
③学会构思一个故事情节,就像作文一样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等段落。这样,就容易下手写,不会大脑空白。大脑没东西,编造虚情,最难构思。这也是重点。
④积累词汇和辞藻,学会利用俚俗的语言,而不是顺口溜、口头禅。
⑤读一些元代作品,品味曲牌在其中的运用的妙处。
⑥初学可以试着模仿着去写,同时,把思路拓展开,增损上自己的语言。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
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例曲:〔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
元代:乔吉
恨青青画桥东畔柳,曾祖送少年游。散晴雪杨花清昼,又一场心事悠悠。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同心方胜结,缨络绣文球。
〔逍遥乐〕绾不成鸳鸯双叩,空惊散梢头。一双锦鸠。何处忘忧?听枝上数声黄栗留,怕不弄春娇巧转歌喉。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殢风流还自怨风流。病多不奈秋,未秋来早先消瘦。晓风残月在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你护雕,阑花甃香,荫苍苔石径纲。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灞陵别后酒。如今时候,只要向绿阴深处缆归舟。
曲谱:〔商调•集贤宾 〕
〔集贤宾〕
×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仄平平(韵)。×××、×平×厶,×××、×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逍遥乐〕×平平去(韵),×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醋葫芦〕×厶平,×厶上(韵,可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上(韵,可平)。×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韵)。 (说明:[上]韵可[平]代)
〔浪里来煞〕平去平(韵),平去上(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去平平(上)去上(韵),+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答题要求:
1、自己复习讲义认真完成答题!
2、允许韵字重复,切记不可过多,不重复使用更佳。
3、注意对偶部分:
〔集贤宾〕“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
〔逍遥乐〕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鼎足对。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

【商调 集贤宾】荷畔眷侣

序:押先天韵
〔集贤宾〕
邀明月阴晴盼眄,闻碧叶香涎。迎眸看、星光数点,握纤指、并坐欢言。倚阑干、注耳顷心,思世事、情迷双肩。慨然叹、时光漫剪,无穷痴、我辈休缠。双双和对对,秀爱笑挥拳。
〔逍遥乐〕
几番寻见,荷盖波吞,满池翠洗。闲坐河沿,摇纨(wán)扇,极目花田。蝶恋鹊鸣娇韵园,银珠滚,汗落心泉。看花见叶,隐竹谁家,临水依莲。
〔醋葫芦〕
相聚欢,不问远。红尘里净客空前。零落神伤情难免。愁眉微展,再相会月亮圆圆。
〔浪里来煞〕
花月缘,甄别选。清贫累只要心坚。吾频念西窗共翦。有蒙天眷。不需要羡慕神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0

帖子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0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7-31 22: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曲八期 非常认真的云的毕业作业
第十四讲
【南吕 一枝花】荷语莲心
非常认真的云
〔一枝花〕
寻常喜放歌,美景盈心照,依稀晨起舞,天地百花朝。细茎长腰,并蒂莲花苞,清颜似火烧。燕啄泥,做客来鸿,鱼吹浪,萦身去鹊。
〔梁州〕
寻芝蕙,密林唤鸟,借风云,峭壁邀鹤。穿山入水苍天造。随云玉积,揽月霞高。英才谁识,正气争邀。献平生、托咏轩尧,抛贫富、无限风骚。最聪明、何怕没招,文书爻、算完便了。智多星,命也能逃。
子么,作么。风轻云淡何时了!辛苦睡眠少。历练天天走一遭,惟恐谁唠叨?
〔尾声〕
通幽一处思玄奥,苦海无边慢慢度。后悔清狂未堪傲。不飘,不骄,愚者开颜仰天笑。




注:押萧豪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8-2 21: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完成毕业汇总作业的名单:
1.曲867慢慢长大(1页、6页)
2.862-芝蘭
3.846--莲花色
4.840~前程似锦(1、6页)
5.曲851 石光
6.816~香山红叶飘
7.857-在水一方
8.西风漂流(2、6页)
9.859戈平
10.861*一万年
11.863孤山白子(3、6页)
12.809*花草公子
13.827冬生
14.剑客
15.烛光
16.870青青
17.803 冷玉寒冰
18.826孑孓
19.一点春
20.轻语
21.程瑞
22.非常认真的云(8/9)
23.东方欲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13:14 , Processed in 0.0757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