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042|回复: 3

29期诗班第十讲十一讲管理组作业贴

 关闭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729

帖子

405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5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QQ
发表于 2016-12-7 09: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9期诗班第十讲作业:

1、写出诗的承法
2、做两副律联
3、有能力的同学作一首七律

29期诗班第十一讲作业:
1、简单写明承的作用
2、以【咏菊】为题作一首七律,要求平水韵,不的见题字,不可用拗句

作业标头格式为:29期诗班第X讲 X组XXX 作业
作业截止时间:下周二零点。
周三零点前评阅完毕。给学员一天修改作业的时间。

0

主题

699

帖子

9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12-7 12:1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29诗班第十讲作业:
班长—诗音敏儿

1、写出诗的承法
答:承,即承上,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
承接的一联往往是颌联,颌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的颌联前后两个句子各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可以加深话题、意境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合起来形成对仗,共同完成承这个环节。
承与起的关系,就像中药剂学中的臣药和君药的关系一样,是起辅佐作用。
臣药从属并辅佐君药使其力量得以强化;
也就是说承从属并辅佐于起,
这一目的就是让起显得更有力度。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意境,应该加深情景的深度。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波浪式的简单机械推进。慢慢的扩展,而不是还停留在起的意境上原地不动。
为后面转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承要从起时间地点的基础上,层层推进,不可重复。而是螺旋式的向高潮演进。
其螺旋的中心,就是围绕着主题,步步提升,所提升的每一级,都是一个新的高度。
并且为后面转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们已经知道,承是承接起的句子,同时又是一个对仗的句子。知道起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同时,它是以写景的手法来交代的。
所以承就自然地按照起的景色来继续深入地描写,除了咏怀诗外,这是我们常见的律诗基本要求和特点。
为什么承和起在描写时有所不同?因为起是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在做什么的,所以对景色的描写就有了限制。
承因为没有了这样的限制,可以放开手来大笔墨地进行描写,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诗,起平平淡淡,而承美妙生动。
所以,承的功能就是要尽可能地把你要写的景色写得更好。
当然,不能只顾了描写而忘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也不能把主题要表达哀伤,而承的描写却写的很欢快,这样就会走题了。
二,按内容分
1、景承:
起写景主要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用,承写景则主要是对起的承接,是顺着起句自然而然延伸。
2.意承
3、 点题;
就是从诗脉发展上说,承具有点题作用。事实上点题和写意是分不开的。

2、做两副律联
满纸相思句【诗音】
半生落寞人【诗音】

一诺轻言囚我久【诗音】
半生执念系君痴【诗音】

3、有能力的同学作一首七律

七律.秋吟
诗音敏儿

南燕双飞暮色茫,林间红叶染微霜。
黄花寂寂含清露,野草凄凄褪丽妆。
怎奈秋风欺物尽,难凭妙笔叙情长。
诗成欲寄君心远,望遍天涯已断肠。


29诗班第十一讲作业;
班长—诗音敏儿

1、简单写明承的作用
答:1, 顺承:
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沿上句所造之 “势”,顺势延伸。
是在 “起’’基础上的发展.
安排意象要在“起’’的背景上展开。
2, 递进式承接。
即承的第一句承接首句,而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在两个句子中,后句的意思在前句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推进。
由不一定十分明确到比较明确,意思进了一层,两句间是递进关系
3, 并列承接:
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前后两个句子各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但这两个意思成横向并列,也就是说明关系的前后两句共说一个意思,是一句说明另一句)。
各层次平行排列,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表述诠释或验证中心主题,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
同在一个画面,但是没有依属关系。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结构完整。
注意点:
A.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B.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
4、一问一答:
这种设问的好处是一方面可引起悬念;二方面可使全诗跌岩起伏,避免单调、平铺直叙。
5、逆承:
是在承接起的时候,不是按起句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正好作了颠倒。这多出现在律诗中。
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有过精辟的论述:“三四(笔者注:此指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下同)自来只是承之一体,
不必用力太过。若上文发笔意在起句,则三四可尽承起句。
若发笔意在次句,则可尽承四句。若发笔起句次句尽有意,则三四必须双承之。
双承之者,或是顺承,或是逆承。顺承则三承一,四承二;逆则三反先承二,四乃徐承一也。
打破了颔联在颈联前应承接首联第一句、颈联在后应承接第二句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故称此种方式为逆承。
《诗法家数》中说过:“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要接破题,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无论律诗或绝句,承在诗中是四大台柱之一,作为一个要素存在,其地位决不可低估。
在诗中,如果将起承转合划分为两个小组,
承理所当然地应归到诗的前半部分,和起联手,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
为转合提供一个坚固稳定的平台,好让转合在其上演绎出撼人心魄的诗情。
四、如何写好颔联
1、 它是承接首联的句子,一般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对仗的句子除平仄相对外,还要区别词性,使词性相对。
2、要紧承首联,一浪接一浪,稳健顺承,紧接起的立意,要气脉相通,意境相连。
自然地按照起的意境来继续深入地描写。
除了一些的咏怀诗外,不能首联写电闪雷鸣,第二联写星转斗移;
不能主题要表达哀伤,而承的描写却写的很欢快 .这样就走题了。
3、 “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
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
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承在构思布局,考虑事物的内在联系,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4、在描写时,和起的描写有所不同。
因为起是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在做什么的,所以对景色的描写就有了限制。
而承因为没有了这样的限制,可以放开手来大笔墨地进行描写。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诗中,起句平平,而承句美妙生动。注意:承句动词不可叠用。
5、诗在一联两句之间衔接问题。如果说起靠的是物事(名词),那么承靠的就是动词。
而承的物事,必须要承起而展开,
也就是要为起而展开,要和转有关联,这是必须的。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其动起来,生动而不呆板。
总之,承,不能只顾了描写而忘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6、 承的讲究,重视律诗的层次与结构。
哪一句该承接哪一句或哪几个字,都有严格的章法,须得一丝不苟
7、 注意起如果是急的起,那么承宜纡缓,
起如果是缓的,那么承宜坚挺赴之。
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
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螺旋式描述之。
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
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
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渊永超迈之妙。
8、一般颌联后分句的最后三个字要为颈联做铺垫和准备。
特别说明一点,起和承是相同意境或话题下的两个步骤或环节。不能割裂开来。
承是起的佐辅,承的任务就是对起的意境或话题进行扩展、提升或深入,并以之突出起的意境或话题,使得起的意境或话题更有力度。因此,承,绝不能脱离起的话题而另起一个话题。

2、以【咏菊】为题作一首七律,要求平水韵,不的见题字,不可用拗句
七律.菊
诗音敏儿/文

繁花谢幕已临秋,满地萧条少力留。
谁道孤芳多寂寞,应知弱骨也风流。
东篱怒放金英美,西苑从容芍药羞。
娇艳南山霜下杰,陶翁喜待醉双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729

帖子

405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5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0: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29期诗班第十讲一粒沙作业:

作业:
1、写出诗的承法
答:景承,意承,点题。

2、做两副律联

十里枫红如墨染
千山秋色待诗耕

闲时泼墨书佳句
自在疏狂度余生

3、有能力的同学作一首七律


29期诗班第十一讲一粒沙作业:
1、简单写明承的作用
答:答: 顺承,递进式承接,并列承接,一问一答,逆承等等。
1,承接首联,一般是两个对仗的句子。
2,要紧承起的立意,气脉相通,意境相连,按照起的意境来继续深入地描写。
3,"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无论那种方法,均要考虑事物的内在联系,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4,在描写时,和起的描写有所不同。因为起是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在做什么的,所以对景色的描写就有了限制。而承因为没有了这样的限制,可以放开手来大笔墨地进行描写,承句动词不可叠用。
5,如果说起靠的是物事,那么承靠的就是动词。 而承的物事,必须要承起而展开,也就是要为起而展开,要和转有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其动起来,生动而不呆板,不能只顾了描写而忘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6,承须重视律诗的层次与结构。
哪一句该承接哪一句或哪几个字,都有严格的章法,须得一丝不苟。
7,起如果是急的起,那么承宜纡缓,起如果是缓的,那么承宜坚挺赴之。须以虚实螺旋式描述之。
8,一般颔联后分句的最后三个字要为颈联做铺垫和准备。特别说明一点,起和承是相同意境或话题下的两个步骤或环节。不能割裂开来。承是起的佐辅,承的任务就是对起的意境或话题进行扩展、提升或深入,并以之突出起的意境或话题,使得起的意境或话题更有力度。承不能脱离起的话题而另起一个话题。

2、以【咏菊】为题作一首七律,要求平水韵,不的见题字,不可用拗句

【七律·咏菊】一粒沙
重阳晴日小篱香,一夜霜吹劲草黄。
不与百花争秀色,秋深月冷自芬芳。
蛩消雁去丹枫渐,金蕊迟开傲骨扬。
墨客骚人皆喜好,风流千古尽疏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729

帖子

405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5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QQ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9: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29期诗班第十讲晚秋作业:
  

1、写出诗的承法
按内容分为:景承、意承、点题

2、做两副律联
北风拦路行心虑=
大雪弥天羁客忧
违心不吐余生苦=
失意坚持此志愉
3、有能力的同学作一首七律
生活感伤
无耐迁途离故乡,如今已有五年长。
当时雪瘦路空尽,此刻人衰心亦殇。
挥洒泪珠不得偿,深居山舍有谁望。
愁眉紧锁思亲友,还识家园那棵杨?


小渔村29期诗班第十一晚秋讲作业;

1、简单写明承的作用

答:承的作用就是对起的意境或话题进行扩展、提升或深入,并以之突出起的意境或话题,使得起的意境或话题更有力度。

2、以【咏菊】为题作一首七律,要求平水韵,不得见题字,不可用拗句

咏菊
八月中秋游岭南,黄花烁烁立茅庵。
时逢农女斜框篓,却把东篱采摘谈。
入盏烹茶千古事,清心礼佛万年龛。
风凌霜打终娇艳,国色应时渐觉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23:17 , Processed in 0.06584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