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5 16:23: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顿明 于 2018-1-5 16:25 编辑
晋05顿明作业本期作业:
1.王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
答:当时的中下层地主阶级,对于刘家王朝早已丧失信心,他们希望能有一个人出来挽救地主阶级政权,因此,改良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运动便应运而生。而王莽正是这种形势下的杰出代表。
王莽凭借得天独厚的外戚条件,轻松地爬到政治顶峰,掌握了政权。由于王莽幼年孤贫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他认识到当时政治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他就推出了“托古改制”的变革政策,主要是针对土地兼并、奴隶盛行、商人资本发达三个深层次社会问题进行的,因而获得了中小地主的支持。
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中认为,王莽虽是一个最大的政治野心家,但他是西汉末年封建贵族中一个较有见识的人物。他指出,在封建正统史学家的笔下,王莽一直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伪君子、篡窃者而受到谴责和责骂。
但实际上,“王莽篡汉”这件事对评价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莽实行的改革,因为这件事关系到当时人民的生活,是顺应民意的英明之举。
当西汉统治集团腐烂到发臭的时候,王莽却能率先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危机是土地的高度集中及大批农民奴隶化,因而提出改制,这不能不说王莽是一个有远见的人。
当然,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王莽改制的主观目的,当然不全是为了农民利益,而是企图牺牲个别大地主、大商人的眼前利益,来重新稳定濒于崩溃的整个地主统治,也就是“杀富济贫”政策。
但在客观上,这样的行为对农民是绝对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他的改革才遭到大地主、大商人的疯狂反对而陷入全面崩溃。 东汉政权和西汉政权毕竟有血缘上的联系,自然不会给予颠覆西汉政权的王莽以正面的评价。东汉政权如果肯定王莽,不但是给西汉政权的祖宗抹黑,也是对自身政权地位的嘲讽,所以唯一能做的,那就是对王莽抹黑,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棒杀了王莽,还让后世的人们因无法窥知历史真相,从而对王莽的形象认知产生重大颠覆。
所以说直到今天,即使有人为王莽平反,依旧会遭到正统派的联合封杀。由此可见,处在西汉和东汉政治夹缝中的短命王莽政权要想还原那段历史,让真相大白天下还真的很困难,所以,王莽的黑锅注定还要背下去。
2.刘秀多次在不利战局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并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 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 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 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 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 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 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 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 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 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 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 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 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 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北,昆阳之战就 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大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它成就了刘秀,也给了新莽政权以重创,使之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而刘秀最终能走向成功,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