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680|回复: 12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19-9-28 19: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19-9-28 21:21 编辑

本期作业: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159

主题

673

帖子

67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9-30 17: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http://chinaxiaoyucu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269&fromuid=7569
(出处: 小渔村文学论坛)
本期作业:11愿你快乐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答:①乙未(十六日),东晋朝廷任命司徒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任郗鉴为太尉,庚亮为司空。六月,任王导为丞相,取消司徒的官职,并入丞相府。
(╭??????)╭?魏晋时期,“丞相”已经成为高于太尉、司空、司徒等三公的荣誉性官职,平时不常设,一旦设立,必授予权臣。另外,王导担任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统领中央及地方全部军队。这里的“中外诸军”,指的是驻扎在京城内的禁卫军以及驻扎在京郊的禁卫军。
②王导性情宽容仁厚,所委任的许多将领,如赵胤、贾宁等,大多不守法令,大臣们为此忧虑。庾亮给郗鉴写信说:“皇上从八九岁以至长大成人,入内则由宫女守护,外出则只有武官、小人们侍从,读书无从学音句,顾视询问则未曾遇见君子。秦始皇想使百姓愚昧,天下人尚且知道不对,更何况有人想使君主愚昧呢!君主既然正当茂盛的年华,应当还政于贤明的主上。王导不恭敬地归还政权,却开始自居太师太傅的尊位,豢养许多没有才能的士人,您和我都身负先帝托付佐政的重任,这样的大奸之人不清除,又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先帝呢!”因而想一起发兵废黜王导,但郗鉴不同意。南蛮校尉陶称是陶侃的儿子,把庾亮的谋议告知王导,有人劝王导秘密地加以防备,王导说:“我和庾亮休戚与共,像这种庸俗的传说,不应当由智慧之人的口中传播。即使如同你所说,庾亮假使到这儿来,我就头带方巾,归隐还乡,又有什么可惧怕的!”王导又给陶称写信,认为:“庾公是皇上的大舅,你应当好好侍奉他。”征西参军孙盛悄悄地劝谏庾亮说:“王公经常有辞绝政事、优游于尘世之外的愿望,怎么会干俗人所干的事情呢!这一定是奸佞邪恶之徒想离间内廷与百官的关系而已。”庾亮这才作罢。孙盛即孙楚的孙子。此时庾亮虽然驻守于外镇,却遥遥控制朝廷大权,权势显赫,又拥有强大的军队,趋炎附势的人大多归附于门下。王导心中不平,每当遇到西风扬起尘埃,便举起扇子遮蔽自己,缓缓地说:“庾亮的尘土沾污人!”
(?_?)王导和庾亮的矛盾,不过是互相看不上而已。二人都没啥大的野心。因此不会酿成大祸。
③王导让江夏人李充任丞相佐吏。李充因为当时风俗崇尚浮华空虚,于是撰著《学箴》。他认为老子所说的“弃绝仁义,百姓返归孝敬慈爱”,哪里是指崇尚仁义的的道路被断绝,然后才能产生孝敬慈爱呢?大概是忧虑真心崇尚仁义的少,假借仁义谋私利的多,因而想将责任归罪于圣人的提倡,把问题归咎以往的事情。平庸之人只看到外表的多,真正达到大道的少,追求圣人的业迹越是虔诚,离开圣人的本质也就越远,所以他作《学箴》,用以祛除流弊。文中说:“声名所彰显,道德之所以废毁,只有减损显赫的虚名,才能提高被弃废的道德。没有仁无法使万物生长,没有义无法统一羞耻观念,仁义原本不可以丢弃,只是要除去违害仁义的东西而已。”
??(◣д◢)??这种观点纯属讳疾忌医,因为有人做假,就否定真的仁义道德。这样只能是更加自甘堕落。魏晋直到南朝宋齐梁陈,就在这条道路上一直醉生梦死下去。
④冬季,十月,光禄勋颜含因年老退位。朝廷论议者认为,“王导是皇帝的师傅,名位高重,百官应当对他行拜礼。”太常冯怀就此询问颜含。颜含说:“王公的名位虽然贵重,但按理不应当特别示敬。行拜礼的说法,或许是你们的事。鄙人已老了,不识时务。”不久,颜含告诉别人说:“我听说攻伐他国不要询问仁人,方才冯怀拿谄佞之事来问我,我怎能有奸邪的德行呢!”郭璞曾经遇见颜含,想为他占筮。颜含说:“寿命在天,职位在人。自我修炼而上天不助,这是命;谨守道德而他人不知,这是性。人自有性命,不需有劳占筮卜龟。”颜含辞职二十多年,至九十三岁时去世。
??(◣д◢)??王导再德高望重,也是臣子身份,和其他大臣的关系,最多算资历较深的同僚。怎么能接受其他同僚的跪拜呢?颜含在整个朝堂都巴结谄媚王导的情况下,能坚持正论,实属难得。
⑤王导清简寡欲,善于顺因事势获取成功,治理国家虽然每日用度没什么宽裕,但每年的费用却有节余。他辅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代君王,担任相职,但自己却仓库无储粮,穿衣不加帛。
(? ??_??)?王导辅佐晋元帝开创江东基业,使得华夏文明在五胡乱华中得以保存于南方,功德无量。其个人品行也是非常好的,其兄弟王敦叛乱的情况下,竟然能不受到晋元帝的猜忌,可见皇帝对他的充分信任。

王导辅佐朝政,每每采取宽恕态度。王导一死,没人能配得上丞相这个职位了。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朝廷的评论大多与蔡谟相同,于是成帝下诏不让庾亮转移镇守地。蔡谟的担忧不无道理。后赵和成汉不一样。第一后赵已经占据中原较长时间,中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而且地势平坦,利于骑兵机动。东晋居于南方,缺少马匹,其军队机动能力远逊于后赵军队。在抵御后赵进攻时,尚可利用长江淮河之间的水乡河网拖住后赵军队。而一旦出兵北进中原,则势必要面对以步抗骑和补给线过长的问题。后赵骑兵军团可通过袭扰以及迂回切断后勤等方式,使得东晋的步兵军团陷入被动挨打的地步。东晋的北伐部队一旦离开了水路,则处处被动。因此,自古以南伐北的成功性极低。虽然之前晋军在对同样缺少骑兵的成汉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要想对后赵复制同样的胜利,恐怕不可能。东晋的唯一机会就是趁中原陷入内乱或者出现政权更替时,出兵北伐,这样收复失地才是有可能的。

①当时左卫将军陈光请求伐后赵,成帝下诏派陈光进攻寿阳,蔡谟上疏说:“寿阳城小但坚固,从寿阳至琅邪,城墙互相可以望见,一城受攻,各城必然来救援。再者,君王的军队在路途上需要五十多天,先驱者还没到达,消息已经传播很久了,敌贼的邮驿,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传递消息,那么黄河以北的骑兵,就完全可以赶来救援。以白起、韩信、项籍那样的勇将,还要挖断桥梁,焚毁舟船,背水而战。现在想把舟船停泊在水渚中备用,领兵前往敌城,前方面对强敌,回头顾望归路,这正是兵法所戒的大忌。如果进攻不能取胜,胡虏的骑兵突然到达,恐怕中行桓子不知所措、士兵争船渡河,以致被砍断的手指双手可捧的局面又将重演。现在陈光统领的都是宫中精兵,应该让他们到哪里都是只有出征但不交战。现在却屯兵于坚城之下,用国家的宫中精锐攻击敌人的下等城邑,取胜则得利微小不足以给敌人造成多大伤害,失败则损失惨重足以有利于敌寇,这恐怕不是周全的计策。”伐后赵之事这才中止。
?ω?目前羯胡风头正盛,确实不是北伐的最佳时机。
②刘翔痛恨江南士大夫以骄奢、酣饮、放纵互相推崇,曾经趁着朝廷显贵们宴饮集会之机,对何充等人说:“天下反叛、动荡,已超过三十六年,宗庙社稷化为废墟,万民生灵涂炭,这正是朝廷焦虑的时候,忠臣效命的年代。各位君子却在江沱安乐游玩,尽情纵欲,以奢侈靡乱为荣,以桀傲怪诞为贤,忠正耿直的言论不闻于耳,征伐的功绩无从建立,准备靠什么来尊奉主上、救助百姓呢!”何充等人十分惭愧。
(?_?)中原沦陷,这些人还在醉生梦死,以偏安为荣。刘翔斥责的很对。无论现在是不是北伐的时机,至少应该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为北伐做好充分准备。看他们现在这样,是根本没有进取心。
③成帝下诏派兼大鸿胪郭持符节到棘城去册封燕王,和刘翔等人偕同北上。公卿大夫们在江边为他们饯别,刘翔对他们说:“往昔少康凭借一支军队除灭有穷氏,勾践靠会稽向强大的吴国报仇。滋蔓的野草尚且应当尽早除去,何况对敌仇呢!现在石虎、李寿,都想互相吞并,王室的军队纵然不能平定北方,斩且应当经营巴、蜀。一旦石虎抢先起事,兼并李寿并占据其地,依仗地形的便利兵临东南,即使有智慧的人出现,也不能妥善处理了。”中护军谢广说:“这正是我的心愿。”
??(◣д◢)??确实,秦灭巴蜀,对楚国占据了战略优势。曹魏灭了蜀汉后,东吴就岌岌可危了。一旦石虎拿下成汉,那么可以沿长江而下,一路攻至建康,难以抵挡。刘翔的提醒,对东晋至关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9-10-2 09: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07顿明第八讲作业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期作业: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王导,出生于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
王导一生在政界建立诸多功绩,最初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为他出谋划策,全心全意辅佐他,在元帝登基后,又助他多次平定谋反,维护帝室,稳固政权,严明君臣关系。
王导性情宽厚仁德,施行德政,讲求历法,能够隐忍,心怀恻隐,能够做到君臣关心和睦,社会风气良好,使百姓爱戴他,能够笼络人心,招募人才名士,为己所用。此外,王导任丞相期间,十分注重教育,兴建学校,选拔老师,复兴德理朝纲,改良社会的教化、风气。王导晚年不理朝政,保持糊涂,以此来稳定各势力之争的矛盾。
王导在与周伯仁这件事上处理不当,留下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句子。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北伐是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的,而各大豪门贵族之间却是互相提防着,经历了王敦、苏峻叛乱,东晋内耗严重,而这些人又醉生梦死,以偏安为荣。但不管怎么说,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为北伐做好充分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10-3 15: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答: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与琅邪王(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与族兄弟王旷、王敦等建议其移镇建邺(帝都),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共同扶佐司马睿,使之于乱世建国,成为东晋开国皇帝。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可以说,没有他和他的家族的话,晋朝早就在晋怀帝被杀的那一刻就终结了。因为他的聪明才智,琅琊王得以成为晋朝的皇帝。拥立元帝,建立东晋,王导是有功的。
  王导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是善于调剂新来的北方士族和旧居的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使得流亡士族在王导率领下逐渐趋于稳定。王导调剂南北士族矛盾,争取相对平衡的关键,在于分别给他盯以经济利益。 他还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东晋政权说来,是安置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发展了经济。王导在政治上的另一项措施是“维系伦纪,义固君臣”,也就是调剂王氏势力和司马氏势力的矛盾。王导为政的措施之三,是“清静为政”,即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法,来处理东晋统治集团和广大民众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在有势力的大族相互牵制下,以民众为牺牲,对于这些大族和代表他们利益的官吏压迫百姓的行径,不加干涉。
     除了政事以外,王导对于教育事业是关心的。当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他曾上书元帝,提出“尊道而贵士”,“先教而后战”…主张“择朝之弟”入学,“选明傅修礼之士”为师,“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当然,王导重视教育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测隐仁爱之心,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
   至于北伐恢复中原,虽然当时有祖逖等名将积极主张,而且祖逖曾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屡次击败石勒军,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祖逖后来并未得到王导和晋元帝的支持和信用,以致忧愤而终。这不能不说是王导政治思想的一个消极方面。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最主要的数祖逖和桓温。
     首先北伐的是东晋名将祖逖。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因为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和信任,耽误了北伐的好时机。
      永和元年,东晋王朝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平定蜀地,声威大振。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首次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帝奕为东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简文帝,自己则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不久病死。
   纵观东晋王朝,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结果没有把握好北伐的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7

帖子

112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6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9-10-3 17: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三年级第八讲
花未作业

1答:像王导这种三朝元老,一般来说,都精于保身,朝代更迭,尤其是其兄王敦从得势近乎纂位到失势人头不保,王导屡处权势中心和边缘,依旧能够全身而退并位居高位,其为人处世的智商,叹为观止。当然,有其历史背景原因,士族大户背景是其主要原因,令高位者忌惮,也得缘于其做人仍有正义大统存在,其为了维持家族的沿续,保存了一名士大夫应有的大部分气节,虽非完人亦有不少瑕疵,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失为名士,为家族荣耀兴衰尽职尽责,间接为中原保存了一部分实力,也算是功成身退了。

      王导为政的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为辅助,自己为南北士族首领;在上面安置姓司马的皇帝。此时,南北士族,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矛盾,王导作为中间人与士族领袖,一生都在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
        王导死后多年,桓温的图谋篡位事件,由于王谢两大士族的抵制未能实现。桓温死后,谢安执政,温弟桓冲与谢同心保护帝室,东晋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景象,不得不说,王导为求各方平衡,“镇之以和静"的作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为这种景象谛造出良好的政治背景,也算是一大功劳吧。

2答:北伐著名景点领军人物祖逖,因朝廷只想偏安,不愿动作,更猜忌逖,忌惮他的威望,令其忧愤而死,失地得而复失。另,庾氏兄弟,褚裒北伐均失败,根本原因,西晋王朝作壁上观,各地蕃王争权夺利,根本无心统一中原,地理位置决定了偏安南方是首选,南北士族之间矛盾重重。
        在内,如果有实权人物建立统一的王朝,平衡各方利益,以绝对的实力统领各方,可能会有北伐的一线光明。
         在外,同时期的胡人,夷狄开始内乱内讧,无法分身觊觎中原,亦不失为北伐的好时期。
         可惜,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依赖世族和地方支持而稳定局势,帝王依靠强大的士族来推翻野心家,使各势力趋于平衡。东晋根本没有能力和实力北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9-10-3 18: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魏晋班交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答:我认为王导是一个杰出的人,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为东晋王朝奉献了一生。王导,出生于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虽然权倾朝野,但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全心全意辅佐东晋政权,他维护帝室,稳固政权,严明君臣关系。能够隐忍,心怀恻隐,能够做到君臣关系和睦,社会风气良好,使百姓爱戴他,能够笼络人心,招募人才名士,为己所用。他虽然手握大权,但没有挟天子令诸侯,没有篡党夺权的狼子野心,王敦叛乱他大义灭亲,所以没有株连到他,这说明他的为人很可靠,所以皇帝相信他,他辅助三代皇帝,三代皇帝都依靠他相信他尊重他,没有害他没有除掉他,说明他的人格非常高尚,就算到现代我看也没有超越他的人存在。王导在与周伯仁这件事上处理不当,留下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句子。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东晋北伐最好的时机是内部团结一致,而外部互相争斗混乱实力削弱的时候,这样的时机非常少,稍纵即逝,很难把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10: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班主任-路漫漫第八讲作业
1.  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答:王导(公元276-339年),字茂弘,山东临沂人,东晋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王导出身士族,自幼才智出众,颇有远见。他十四岁时,陈留高土张公见他相貌不凡,曾对他的堂兄王敦说:“这孩子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オ器。”
成年的王导最初承袭祖父爵位即丘子,司空刘寔推荐他为东阁祭酒,后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最后,他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军事参谋。西晋末年,贾后篡政,她的“暴戾”和“专制天下”及废黜太子奸谋,引起司马氏宗室诸王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致使西晋政治混乱,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西晋从此“宗室日衰”。由于王导自幼跟随父兄周旋于司马氏皇室之间,与琅琊王司马容交往甚密。
王导预感天下将乱,于是一心拥戴司马容,希望能就此复兴晋朝的强盛统治。司马容对王导也格外器重,两人意气相投、情如知己。当时洛阳战火纷飞,一片混乱,王导多次劝司马容离开洛阳,回到自己的封国去。不久,司马越命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出镇下邳。司马睿当即请王导担任司马,委以军事。王导尽心竭力,军谋密策,知无不为。永嘉初年,司马越又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今南京)。王导跟随司马睿南渡,任安东司马。
司马睿对王导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事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不久匈奴汉国攻陷长安,掳走晋愍帝司马邺,一时晋室大乱。王导当即拥立司马睿为晋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王导出谋划策,联合豪强士族,拥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即为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王导位居宰相。司马睿称帝以后,对王导极为宠信,他深知自己能够得到帝位,王导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于是他曾请王导与他同坐御床受贺,都被王导再三辞谢了。王导的以身作则和躬行节俭,不仅使晋元帝对其大为宠信,同时也得到了群臣的敬重,天下百姓对他更是交口称赞。东晋王朝在王导的尽心辅佐下,政治局面逐渐趋于稳定。当时,国家政事大部分都由王导参与决定,而其堂兄王敦又是手握兵权,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其家群弟子一时布列显要,当时有“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的说法。
王氏兄弟权勢日益增大,渐渐威胁到了晋元帝,由此晋元帝与王氏兄弟之间也就产生了矛盾。晋元帝为了削弱王氏的势力,就暗中对付王敦,同时疏远王导。而王导并不以此为意,依然恪尽职守。但王敦却不甘受气,最终于公元322年,以清君侧和替王导诉冤为名,发兵攻入建康。王导得知王敦起兵造反后,惊慌不已,当即入朝向晋元帝请罪。晋元帝此时也产生了诛杀王导之心,想以此来告诫王敦。
幸亏周急忙劝阻,晋元帝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以讲和的方式平息了此事不久,晋元帝病逝,晋明帝即位。王导遵照晋元帝遗诏,竭力辅佐新帝,希望能够重振东晋国威。晋明帝深知王导的忠诚和才能,于是对他十分倚重,同时对王氏家族也是恩宠有加。公元323年,王敦再一次率兵谋反。王导大义灭亲,主动请兵,征讨王敦,平定了叛乱。公元325年,晋明帝病死,年仅八岁的晋成帝即位。王导再一次承担起辅佐幼主的重任。当时他与外戚庚亮辅政。庚亮骄横自重,排斥王导,任意逐杀大臣。历阳内史苏峻趁机举兵攻入建康,王导又竭力保护幼主,指挥荆州刺史陶侃、东州刺史温峤联军消灭叛军。
公元339年,王导病逝,终年64岁,谥文献。臣民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无不为之落泪。王导历任三朝宰辅,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为方针,竭力调节各种矛盾,使得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多次转危为安,保持了东晋的安定局面。
2.  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 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祖逖、桓温、刘裕三人的先后北伐。
  首先北伐的是东晋名将祖逖。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末年北方大族,曾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同被共寝,闻鸡起舞,志向宏远。永嘉之乱后,祖逖率亲党数百家渡江,居于京口(江苏镇江)。。在东晋建国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被任为豫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当时中原郡县系统已经崩溃,到处都是坞壁,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祖逖死后,东晋内部连续发生王敦和苏峻之乱,朝廷忙于平乱,无暇北顾,石勒乘机占领了河南,晋军被迫退到淮南,祖逖北伐的成果也化为乌有。
  永和元年,东晋王朝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次年(346年),桓温乘成汉政权腐败,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江直上,率军入蜀。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平定蜀地,声威大振。桓温(312-373),字元子,东晋大将,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晋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曾率军三次北伐,欲收复中原。永和五年,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六年,朝廷以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并委以北伐重任,企图以此对抗桓温。可惜殷浩大败而回,后更被免为庶人,由是内外大权遂集于桓温一身。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首次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传》)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纷纷反对。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前燕趁东晋大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占领洛阳。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
  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帝奕为东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简文帝,自己则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不久病死。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朝政。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此时便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
  四月,率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岘(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收复青、兖两州,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七年(411年),镇压卢循起事军。八年(412年),消灭了刘毅,以及可能形成威胁的诸葛长民、晋朝宗室司马休之等,清除异己势力,巩固了后方。九年(413年),西攻谯纵,收复巴蜀。十二年(416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
  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这时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在朝廷中声望也达到极点,进而实现禅代。
  纵观东晋王朝,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东晋王室害怕北伐将帅功高难制,故对他们多方限制、监督,不肯充分信任与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晋元帝之掣肘。桓温反对「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的苟安态度,请求还都洛阳、「一切北徙」,但上表至十数次均不得批准。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如有的大臣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系「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南北世族对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
  北伐失利的另一原因是内乱频连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大权多握重臣悍将之手,致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响了北伐的根本大计。此外,北伐的将帅又每多心怀叵测。北伐将领之中,固不乏忠义之士,如祖逖等,但也有的像刘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区区权衡个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坚持到底。除了上述西晋方面的因素,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北方胡人武功颇盛。五胡之政权虽呈割据纷争之态,但整个北方均为其所占,势力十分庞大。加以胡人多勇敢骠悍,一时很难制服之。
  可惜了,东晋出了那么多的北伐猛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局该有多么的糜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48

帖子

135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50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10-11 1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17-快来爱阳光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回答: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为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王裁,官至镇军将军司马。王导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在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当宰相的材料。"

王导最初世袭祖父王览的爵位即丘子。后被司空刘寔任为东阁祭酒。迁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王导都未到任。其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助建东晋,义固君臣,提掣三代,位极人臣。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善于体察人情,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朝。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实行的"侨寄法",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

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只是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此举实为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
司马光:①既不能明正典刑,又以宠禄报之,晋室无政,亦可知矣。任是责者,岂非王导乎![20] ②晋室既衰,中原云扰,刘石慕容之辈,弥漫河洛,蟠据岱华,宫阙芜没,陵庙隳焚。元帝(司马睿)以宗室疎属,遁居江表,天下士民有思晋者,皆裹粮而归之,国于荆扬之间,子孙相承不绝如线。独明帝(司马绍)英武,克清大憝,不幸享国不永,自余孱弱孤危,外陵内叛,寄命于虎狼之口,几遇吞食者数矣,然卒能保其位号宗庙血食百有余年,何者?王导、卞壸、温峤、陶侃、谢安、谢幼度(谢玄)为之臣也,群贤既没,使道子(司马道子)、元显(司马元显)之徒辅之,败亡不亦宜乎?[21]

苏轼:①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 ②晋之王导,可谓元臣。

苏辙:①王导、谢安,江东之贤臣也。王导无礼于成帝(司马衍),而不知惧;谢安作乐于期丧,而不受教。则废礼慕道之俗然矣。[21] ②是时王导为相,达于为国之体,性本宽厚容众,众人安之。然生于衍、澄之间,不能免习俗之累,喜通而疾介,能弥缝一时之阙,而无百年长久之计也。更二大变,几至亡国。[22]

李清照: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回答:前秦已经夺取了长江中上游的有利地形,又有着超过东晋的强大国力,历史似乎要重演西晋伐吴统一天下的一幕。太元八年,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到达寿阳,与谢安的弟弟谢石率领的八万晋军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战争的胜负成败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虽然前秦在淝水的溃败并不是非常惨重,但是却成为国家崩溃的开始,各种势力纷纷起兵,北方再次出现了大混战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对于东晋的北伐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谢安的北伐,充分利用了前秦在淝水之战以后崩溃混乱的机会,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不但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而且深入河北,是祖逖以来的第一次,远远超过了桓温的成就,说明如果东晋朝廷能够下决心支持,再有适当的人选主持,抓住有利时机,北伐是大有可为的。但是这样迅猛的进展,东晋并没有充分的经营新收复的地区,招抚民众,及时恢复生产,再做进取。谢安死后,东晋朝廷再次陷了内乱之中。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时刘裕图以晋室名声安抚北方人民,故想奉司马德文之名北伐,司马德文因而上书出兵,以修谒晋室山陵,最终刘裕就与司马德文一同率兵出发。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扺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
灭了后秦,北伐的将士在长安休整。刘裕本打算留在长安经略西北,再图进取。但留在朝廷内主持大局的刘穆之病死,刘裕远征在外不归,则大权有旁落的危险。经过长期的征战,北伐的将士也很疲惫,思念家乡,刘裕不得不仓促东还。在关中的陇上流民,以为刘裕会继续进军,正好可以回到家乡,看到刘裕东还,非常失望。而关中的汉族百姓也非常失望,他们争相到军前去挽留刘裕,但刘裕已经无心在此,安慰了他们一番,率领晋军主力匆匆赶回建康。他留下年仅十二岁的次子刘义真为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雍、东秦二州刺史。刘义真年幼,刘裕还派王修、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等人辅佐他,并留下精兵一万驻守,但由于守军内讧,不仅没能守住长安,还损失了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龄石、蒯恩等一批很有能力的北府新锐将领。而刘裕回到建康后,就开始策划篡晋自立了,于是东晋被刘宋所取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1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三年级第八讲
18—东方作业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答:像王导这种三朝元老,一般来说,都精于保身,朝代更迭,尤其是其兄王敦从得势近乎纂位到失势人头不保,王导屡处权势中心和边缘,依旧能够全身而退并位居高位,其为人处世的智商,叹为观止。当然,有其历史背景原因,士族大户背景是其主要原因,令高位者忌惮,也得缘于其做人仍有正义大统存在,其为了维持家族的沿续,保存了一名士大夫应有的气节,虽非完人,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失为名士,为家族荣耀兴衰尽职尽责,间接为中原保存了一部分实力,也算是功成身退了。

????? 王导为政的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为辅助,自己为南北士族首领;在上面安置姓司马的皇帝。此时,南北士族,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矛盾,王导作为中间人与士族领袖,一生都在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
??????? 王导死后多年,桓温的图谋篡位事件,由于王谢两大士族的抵制未能实现。桓温死后,谢安执政,温弟桓冲与谢同心保护帝室,东晋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景象,不得不说,王导为求各方平衡,“镇之以和静"的作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为这种景象谛造出良好的政治背景,也算是一大功劳吧。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北伐著名景点领军人物祖逖,因朝廷只想偏安,不愿动作,更猜忌逖,忌惮他的威望,令其忧愤而死,失地得而复失。另,庾氏兄弟,褚裒北伐均失败,根本原因,西晋王朝作壁上观,各地蕃王争权夺利,根本无心统一中原,地理位置决定了偏安南方是首选,南北士族之间矛盾重重。
??????? 在内,如果有实权人物建立统一的王朝,平衡各方利益,以绝对的实力统领各方,可能会有北伐的一线光明。
???????? 在外,同时期的胡人,夷狄开始内乱内讧,无法分身觊觎中原,亦不失为北伐的好时期。
???????? 可惜,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依赖世族和地方支持而稳定局势,帝王依靠强大的士族来推翻野心家,使各势力趋于平衡。东晋根本没有能力和实力北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10-14 12: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08-清心竹 作业
1.评价一下王导这个人。
答:一、王导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元帝开始统治江东的时候,王导与堂兄王敦同心同德,共同拥戴和辅佐元帝,得到元帝的重用,后来历任三公,一直得到朝廷重用。
二、王导家族情结太重。帮助建立大业,就是放不下家族利益,这事是他的一个软肋。他明知道羊鉴不是打仗的料,还执意让他去。只因为羊鉴是豪门大族出身,又是王导的弟弟王敦的舅舅。王导用人,不能唯才是举,而是以门第亲疏来看人下菜碟儿,没有一颗公允的心。
三、王导有大局意识,公私分明。其堂弟王敦自恃有功,而且宗族势力强盛,越来越骄恣拔扈,后来起兵造反,王导能站稳立场,与元帝共同讨伐王敦。
四、王导淡泊名利。当元帝因王敦的叛乱而对王家产生畏惧和憎恶,逐渐抑制和削弱王氏的职权,王导也逐渐被疏远的时候,王导能够听任自然,安守本分,性情澹泊,了解其为人的都称赞他能妥善对待职位的升降。
五、王导一生忠君不二,深得朝廷上下爱戴。
王导性情宽容仁厚,德高望重,清简寡欲,善于顺因事势获取成功,治理国家虽然每日用度没什么宽裕,但每年的费用却有节余。他辅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代君王,担任相职,但自己却仓库无储粮,穿衣不加帛。王导辅佐晋元帝开创江东基业,使得华夏文明在五胡乱华中得以保存于南方,功德无量。其个人品行也是非常好的,其兄弟王敦叛乱的情况下,竟然能不受到晋元帝的猜忌,可见皇帝对他的充分信任。王导去世后,其丧葬的礼仪参用天子的礼节。
2.东晋北伐的时机是什么?
答:广州刺史邓岳率军进攻成汉国宁州,成汉建宁太守孟彦抓获其州刺史霍彪投降。之前宁州抵抗了成汉数十年,最终孤木难支而沦陷,如今终于回到了晋朝的手中。东晋开始收复失地了,对成汉连战连胜。庾亮信心大涨,想要北伐后赵。但是遭到以蔡谟为首的大臣们的反对,于是成帝下诏不让庾亮转移镇守地。蔡谟的担忧不无道理。东晋居于南方,缺少马匹,而一旦出兵北进中原,则势必要面对以步抗骑和补给线过长的问题,东晋的北伐部队一旦离开了水路,则处处被动。东晋的唯一机会就是趁中原陷入内乱或者出现政权更替时,出兵北伐,这样收复失地才是有可能的。再说,目前羯胡风头正盛,确实不是北伐的最佳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31 , Processed in 0.0742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