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3353|回复: 93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八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702

主题

4186

帖子

456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0-10 20: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八课作业: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 )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 )而自己做的( )。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  )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  )、(  )、(  )、(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作业要求:
1.理论答题,请复习讲义答题!
2.作业截止时间为次周五晚十点前。
3.迟交的作业不予点评。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0-10 20: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瓯茶 于 2020-10-11 20:32 编辑

第八课作业:赋 1413*一瓯茶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庚子之年,中秋之月。蓟北雄关,京东险阙。与家人之揽胜,涉足长城;望峻岭之登高,放怀层叠。
于是绕八卦城,环环迷阵;攀危楼阁,步步苔苍。临雄关叹之壮伟,过漫道慨而沧桑。稍安神雁之掠影,便移步云之牵裳。闭目太虚,​恍若仙境;托身胜地,只觉古香。
中秋游冶,喜气深藏。以笔记之,回眸难忘。



点评

仔细看了老师点评,非常受益,以后多多指教,真心感谢!  发表于 2020-10-13 21:41
有些句式的安排再考虑一下,比如第二段的开头第一句是隔句,隔句最好不要写在段首,避免头重脚轻  发表于 2020-10-13 07:43
句式的衔接不错,句子的节奏点平仄正确,句意之间的关系也不错,赞  发表于 2020-10-13 07:32
附加题开头两个紧句四字对偶句最好不要用虚词,五字以上加虚词  发表于 2020-10-12 23:32
问答题正确认真,赞  发表于 2020-10-12 23: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836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0-10 21: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点春 于 2020-10-15 11:55 编辑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8课作业:
1417一点春
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戊子之秋,八月在望。仰望苍穹,陡增神伤。仲秋之夜,虽有习习凉风,皎皎明月,然则无赏玩之宾朋,独怅然矣。记去年丹桂飘香处,旦夕朝暮,嚣哗沸舞,阮咸筝鼓,瓠巴拨奏,鸿钟音籁之及处,訇礚隆鸣之所遇,熙攘遍周,好不热闹矣。回思是时,环视而顾,感秋夕之又,月节之欲驰,见银盘之转还,月挂梢上影清清,影在心头人凄凄。翌年白书黄斑斑,昔时肝肺情绵绵。奈何即景生情,执笔着书,抒情流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

段首紧句不要用虚词,因为五字以上带虚词,四字词语没必要带虚词,虚词是链接作用  发表于 2020-10-15 14:50
附加题之秋和在望对词不工整,既望是指八月十六 ,在望是视野之内或即将到来  发表于 2020-10-15 14:48
回答问题正确认真  发表于 2020-10-15 14: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0-10 22: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课作业:雪后初晴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 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骈句 )。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 )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  )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  析义)、( 做珠(炼化) )、(寻较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实珠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虚珠法: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这个方法更有隐喻性,也更有想象的空间。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已至红枫欲火,篱菊初醒。聚仲秋之华彩,留新霁之空青。趁暇日,结朋盟。踏高山之欹石,截翠柏之云屏。举目之间,尽摇筛光之叶;行走之际,偶旋野鹤之清。及至农舍篱旁,几丛淡菊芬芳以待;条藤桌上,两盏香茗醇厚而迎。三五友人,斜倚晴光以醉;寻常俗事,霎随秋芬而平。

点评

多读古人赋文,合理安排句式和用词,上下联的句意之间不要总是并列要递进转折……  发表于 2020-10-15 07:53
有些上下联的对偶词用的不工整,例如:行走,动词的并列关系,举目,动宾关系  发表于 2020-10-15 07:50
附加题的句式安排还合理,就是句意有待提高,例如:长句,聚仲秋之华彩 ,聚华采用词不当,留空青用词不当。自己翻译一下句意是否通顺  发表于 2020-10-15 07:45
附加题节奏点平仄正确赞,有些词语有自造之嫌,例如:筛光  发表于 2020-10-15 07:39
问好同学,回答问题正确认真,赞  发表于 2020-10-13 07: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36
发表于 2020-10-11 05: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濛濛 于 2020-10-16 12:51 编辑

濛濛辞赋班第八课作业: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词组)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 典故或典事)而自己做的( 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俩)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个)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熟语  )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  析义)、( 做珠<炼化> )、(  寻较)、(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 典故,按来源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是运用经过提炼的历史故事,语典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现成语句来表情达意】订正:(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实珠法直接把典故或典事做成珠,一眼能看出来化典的出处源头;虚珠是不直接说出典做的珠,更有隐喻性和想象的空间感。】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至若时序仲秋,月轮一魄。有清辉,洒泠泠清意;看桂子,吐郁郁芳香。嘻嘻而戏,东吴浣女;敖敖而忧,北赵侠肠。远人则思故土,不寐徘徊;羁客则念茱萸,登高远望。傍凌秋之菊微香于斯,无乃感物华之各有其方。】

点评

句子的节奏点掌握不错,句子的上下关系也不错,赞  发表于 2020-10-17 17:18
散句没错后面加紧长隔这样段落才不会头重脚轻,  发表于 2020-10-17 17:17
附加题开头是个散句 后面跟了一个疏隔,这样安排句式不合理,  发表于 2020-10-17 17:15
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20-10-16 12:48
简答题第一题再看一下讲义  发表于 2020-10-15 08: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434

帖子

246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0-11 19: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赋14第八课作业:
浪淘沙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 )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 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两字)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字)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析义 )、( 做珠【炼化】 )、( 寻较 )、(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隐喻皆归此类。
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实珠是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虚珠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是采取一些委婉的方式。这个方法更有隐喻性,也更有想象的空间。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
文/浪淘沙
千里风霜,节序仲秋。重看其渡口,伫立于船头。枫叶飘零,飒飒浮之野岸;雁行归去,声声下之汀州。岂独西风瑟瑟,流水悠悠。

点评

附加题完成也很棒,虽然简短,但扣题,句式安排也很好,读起来有赋味,唯独就是略短了点,要是能再长一点,可以更好地展现你的才华  发表于 2020-10-19 20:29
填空简答题回答得非常好,学习了!  发表于 2020-10-19 2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99

帖子

7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99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0-12 00:09: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渔村紫璇 于 2020-10-12 08:45 编辑

14赋班第八课作业:
赋1407*紫璇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 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 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 古人的陈句 )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析义 )、(做珠(炼化))、( 寻较)、(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
“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典故——就是典以旧事(故事)。典事——就是典以今事。“典故事”与“典今事”结合起来,就是旧塾所谓的“血肉”。“典今事”是属于“肉”的范畴。“典旧事”属于“血”的范畴,这样就比较形象了。文章如果血太多,则谓之“旧事压今,宾欺主位。至血盈张而肉无存,若凌犯骨中,不敢谓之壮也。”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合理的。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1、实珠法
   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赋
文/紫璇
阴凉八月,季节仲秋。金风飒爽,稻浪怡悠。枝头翡珠,漫山之果蔬香溢:大地金灿,遍地之庄稼丰收。红叶飞之惬意,层林染之盈眸。佳节之时思念,月圆之夜情愁。桂花香之十里,明月照于九州。遂以赏圆月,食珍馐。阖家幸福,夫复何求!
惟愿月圆乃人更团圆!快乐无忧矣!

点评

虚词的运用上多下点功夫,“之”字用得过多,某些地方可以用其他虚词来替代,这样富于变化。比如:红叶飞而惬意,层林染乃盈眸。  发表于 2020-10-19 20:32
填空简答题都可以,学习了!  发表于 2020-10-19 20: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21

帖子

4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21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0-12 07: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浅淡淡 于 2020-10-14 17:33 编辑

小渔村赋14期第八课作业:
赋1433~浅浅淡淡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 )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 典故)而自己做的( )。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 )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  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分类)、( 析义 )、( 做珠 )、( 寻较 )、(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
答:“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实珠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而虚珠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金风颯颯,玉露泠泠。东篱菊韵以成;丹桂花香则溢。素秋佳节,万里神州共度于此时。渐斜日半竿隐于山巅,又清影一轮升于海上。光映轩窗皎洁,凭栏而思;目凝星斗参差,举盏而念。由是攒眉久,敬礼遥。今夕良辰,借景抒怀之酒;同袍挚友,题诗顾曲之情。




点评

附加题完成也不错,句式安排相对合理,赋句中的虚词运用也不错,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20-10-19 20:35
问好浅浅淡淡同学!填空简答回答很好!  发表于 2020-10-19 20: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

帖子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40
发表于 2020-10-12 09: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渔村春暖花开 于 2020-10-12 09:57 编辑

第八课作业:
赋 1435  春暖花开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观乎正置仲秋,时逢九月,枫燃火,菊绽金。东篱西子,霜侵红叶之肥。北雁南翔,露惹黄花而笑。喜丹桂乃飘香,风和日丽,获农田却仓满,人寿年丰。登高远望,节近重阳,对酒当歌,国富民康。

点评

附加题能够做到扣题,用词还是可以的,句式安排上还可以再灵活一些,使之具有赋味,可以多读读古人的赋,增加赋感。  发表于 2020-10-19 20:37
问好同学!基础题完成不错!  发表于 2020-10-19 2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3206

帖子

320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0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0-12 10: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课作业:赋 1452-若隐天涯
一、        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赋
文/若隐天涯
     时逢八月,序属中秋。望天清而云淡,观水净而霞浮。含笑登高,喜山间之菊艳;停身近水,欣泉际之枫稠。唐有刘公之雅兴,楚成宋子之离愁。此乃悲欢有异,今古谁谋。昔者嫦娥奔月,后羿添忧。多别妻之伤痛,无射日之风流。今者离家以千里,有泪而盈眸。既而天临夜色,月上山丘。岂知九龄观之肠断,苏轼歌而无休。辛苦利名,思故乡而遣雁;途径霜雪,累半世而为囚。嗟夫!影身为伴,寻路而归,今宵深锁于驿楼。





点评

很好的一篇短赋,有景有情,用韵也很到位,最基础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句式安排也比较合理,非常喜欢,学习了!  发表于 2020-10-19 20:40
问好若隐天涯!基础部分完成得很好,点赞!  发表于 2020-10-19 2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1 23:35 , Processed in 0.0802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