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如 于 2022-1-8 10:28 编辑
小渔村第11期元曲毕业作业 学号:1103 网名:枭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分类: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小令又分为寻常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集曲等形式。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一是内容上的特点: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二是在形式上句子长短更为参差;通常只有一段;曲有衬字。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方言俚语大量运用。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表示十二律,换成中国传统音乐术语,则可以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我国古代以“黄钟”为标准音,由管长来决定。 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宫调、曲牌和题目。 喜春来属中吕;凭栏人属越调(黄钟商声);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属双调;小桃红属越调;四块玉属南吕宫;醉中天入“仙吕宫”,亦可入“双调”或“越调”;干荷叶属南吕宫,亦可入中吕和双调;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一是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二是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三是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的对仗种类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各自特点是: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叫首尾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两韵对是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曲中的衬字相对就叫衬字对;叠字相对就叫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重头小令” 是一种联章体,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散曲的特点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重头小令和带过曲的相同点是都属于小令;使用的宫调都是相同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同调同题小令联合而成,而后者是不同曲调但宫调相同的小令组成的新曲谱。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衬字的特点 是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曲之“幺篇”与“重头小令”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是: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后庭花〕,我们通过对照“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增句。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一是借韵,二是赘韵,三是暗韵,四是重韵,五是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一是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二是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三是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其实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四是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17、什么是借gōng?借gōng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gōng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gōng。 借gōng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可以借gōng。 杂剧的体式特征:(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一是认真复习讲义,领会要领,掌握制度;二是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必须多看多记;三是多看例曲,加深理解,多加研悟;四是多练多写,勤能补拙;五是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指导意见;六是不懂不装懂,及时请教老师;七是在学习和创作中要带着问题,边学边写边提高;八、注意其他正常学习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问题;等等!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商调•集贤宾〕枣树下灰鸲复仇 枭 〔集贤宾〕河东树林迎日晓,薄雾覆青梢。浪漾起、黄花倒映,风吹过、绿叶轻摇。见炊烟、屋顶冉冉,听灰鸲、巢里嚣嚣。凭尖喙尝尝蜜枣,鸣几声、理羽梳毛。抓虫飞陌野,挖蚬入湖泊。 〔逍遥乐〕归来当乐,满载佳肴,急寻幼鸟。踪迹全消,哪还有、淘气含娇。只见长蛇嘴上咬,这般地、怎不心焦。凄凉顿起,哀绝未休,怒火频烧。 〔醋葫芦〕含悲藏密枝,发狂伸利爪。袭其对目刺其腰,身踡头昂真懊恼。奈何谋少,悔知恨大猛如刀。 〔浪里来煞〕无处逃,终卧倒。横尸树下不曾饶。疯撕乱划腹被剖,何须行恶。可怜切切叶中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