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936|回复: 10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六十三讲作业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7-16 21: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23-7-16 21:25 编辑

作业:1.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0

主题

474

帖子

48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9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7-17 06: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雨姐姐 于 2023-7-17 06:37 编辑

第六十三讲作业:宋21-心雨

作业:1.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答1:
北魏后期,官场日益腐败,史载:“时魏宗室权幸之臣,竟为豪侈,高阳王雍富贵冠一国,宫室园圃,侔于禁苑,僮仆六千,伎女五百,出则仪卫塞道路,归则歌吹连日夜,一食值钱数万。李崇富埒于雍而性俭啬,尝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 河间王琛,每欲与雍争富,骏马十余匹,皆以银为槽,窗户之上,玉凤衔铃,金龙吐旆。尝会诸王宴饮,酒器有水精锋,马脑碗,赤玉卮,制作精巧,皆中国所无。又陈女乐、名马及诸奇宝,复引诸王历观府库,金钱,缯布,不可胜计,顾谓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九原岗墓壁画“马匹贸易图”

官员争相贪贿,“民力疲弊”,“未尝施惠及民”,“比年以来,公私贫困”。特别是边镇官兵,怨气冲天,加上边将大肆贪污,终于引发势不可挡的“六镇起义”。

高欢七个朋友中,贾显智升官最早,贾显智父兄皆在六镇军中任职,父亲是沃野镇长史贾道监、兄为薄骨律镇别将贾显度,史书载《魏书》卷六十八《贾显度传》记载“弟智,字显智,少有胆决。孝昌中,告毛谧等逆,灵太后嘉之,除伏波将军、冗从仆射,领直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8

帖子

15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8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7-17 18: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六十三讲作业
一瓯茶
1.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答:高欢在怀朔结交的朋友有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孙腾、侯景、尉景、蔡俊,可以简称为“高欢七友”或“高欢旧友”,其中他与司马子如、刘贵和贾显智三人关系更为密切,史称为“奔走之友”。与另外五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八位朋友结交于怀朔,同是怀朔镇低级军官或官吏,深切感受北魏迁都洛阳后怀朔的衰落,军中无事,便聚在一起,或饮酒高论,或外出狩猎,情投志合。
旧友之一为侯景:
侯景名声仅次于高欢,跟随尔朱荣后,军事才略逐渐显露,迅速成长为名将,侯景初学兵法于慕容绍宗,不久锋芒毕露,反过来慕容绍宗有疑难总是征询他的意见。魏帝诛杀尔朱荣后,高欢崛起,乘势清除尔朱家族势力。侯景靠着旧谊,归顺高欢,屡次带兵作战,立下许多功劳。
高欢也对侯景深加器重,“使拥兵十万,专制河南,仗任若己之半体。”“每与景书,别加微点,虽子弟弗之知”。侯景是个人物,可惜忌惮高欢长子高澄,高欢死后,便率军投降南梁,引发震惊南北的“侯景之乱”,最后兵败,被“焚骨扬灰”。
旧友之二是尉景:
伴他一起投奔起义军的旧友尉景,也是高欢的姐夫。尉景是开国元勋,能力不大,性贪贿,屡犯过错,后来在青州刺史任上,“操行颇改,百姓安之。”死后得到善待,致使“齐受禅,以景元勋,诏祭告其墓。
高欢旧友之三是蔡俊:
蔡俊自始至终追随高欢,并且在进击葛荣,击溃尔朱氏的战役中,“并有战功。”曾任齐州刺史、扬州刺史等职,“为政严暴,又多受纳”,“吏人畏服之”。死后也享受到开国元勋待遇。
高欢旧友之四是刘贵:
刘贵是秀容阳曲人,与尔朱荣同乡,北魏后期,高欢未起兵时,一度追随尔朱荣。高欢逃离葛荣后,将高欢介绍给尔朱荣。刘贵不仅与高欢是旧友,从年轻就情投志合,正如墓志记载,刘贵与高欢二人“同德比义,事等鱼水”不难看出,二人关系融洽,推心置腹,配合默契。尤其是刘贵谨遵君臣之礼,“进退有度,信义无违”, 达到善始善终。仅凭这一点,就远远超过尉景。
旧友之五是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和高欢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据本传记载,他参加高欢队伍的时间是高欢攻占洛阳后,比尉景、蔡俊、刘贵诸人稍晚。由于高欢念旧,情谊深厚,一来就任命为“大行台尚书,朝夕左右,参知军国。天平初,除左仆射,与侍中高岳、侍中孙腾、右仆射高隆之等共知朝政,甚见信重。”
但是他不如刘贵“进退有度”,在任上“兼恃旧恩,簿领之务,与夺任情,公然受纳,无所顾惮。”数次被御史弹劾,北齐建立,他被高洋免官,其后高洋考虑到他是“高祖之旧,复以为太尉。”
旧友之六是孙腾:
史书记载,孙腾跟从高欢屡建功劳,俩人关系非同一般,如史书所载“腾以高祖腹心,入居门下”,“腾早依附高祖,契阔艰危,勤力恭谨,深见信待”。
细数孙腾功劳,一是察觉“抚宜镇军人谋逆,将害督帅。腾知之,密启高祖。”二是阻止高欢最后一次与尔朱兆聚会,免高欢于困危之中。三是“腾以朝廷隔绝,号令无所归,不权有所立,则众将沮散,苦请于高祖。高祖从之,遂立中兴主。”四是“与斛斯椿同掌密机。椿既生异端,渐至乖谬。腾深见猜忌,虑祸及己,遂潜将十余骑驰赴晋阳。高祖入讨斛斯椿”,避免一场政变。
数件大功,使得孙腾志骄意满,致使“在邺与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号为四贵,非法专恣,腾为甚焉。高祖屡加谴让,终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还有争抢民女,“遂相间构”,“ 违礼肆情”。尽管被高欢几次免官,然而仅是遮人耳目,掩息舆情,不久又异地调动,官复原职,爵品照旧。
旧友之七贾显智:
贾显智升官最早,贾显智父兄皆在六镇军中任职,六镇起义后,贾显度(贾显智之兄)兵败南下,路经秀荣,被尔朱荣留下。贾显智追随哥哥,投靠尔朱荣, “以军功累迁金紫光禄大夫,封义阳县伯。”
尔朱氏衰落,又归顺朝廷,高欢与朝廷矛盾逐渐尖锐,魏孝武帝元修西奔关中时,派贾显智留守长寿津,结果于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被高欢的相州刺史窦泰击破。天平初年,贾显智赴晋阳投奔高欢。因他去就多端,为人所耻,后坐事死,时年四十五。具体死因史书未载,估计与他“去就多端”有关,应验了昔年野外看相老妪“显智不善终”的预言。

由上述诸友经历可见,高欢旧友除贾显智外,先后归随高欢,辅佐高欢成就大业,扫平政治和军事障碍,终得“大丞相”高位,建立东魏政权与晋阳霸府,执掌朝廷大权,成为无冕之皇。
高欢与上述旧友的友谊得以保持终生,有几个原因:
一是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政治上要维持稳定,军事上要与南朝和西魏作战,都需要心腹人才,他的旧友是最佳人选,忠诚可靠,有基层经验,出生入死,因此他对旧友是大胆使用,给于重任,
二是高欢重情义,胸襟广博,宽容豁达,容得下旧友的各种毛病。他执政后,非但没有疏远贫贱之交的旧友,反而通过建立姻亲加强友谊,如他和刘贵、司马子如就结为儿女亲家,他的底线是政治忠诚,不违背此原则,其余尽量放宽,容许他们犯错误。
三是旧友对他心悦诚服,唯他是瞻,尽心辅佐。随着位高权重,旧友与高欢分享天下,腐败滋生,但是在政治上,却是绝对忠诚,遵守底线,勤于政事,不负所托。
由此三个原因,他们的友谊才有始有终,成为历史佳话。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答:侯景之乱,使健康城血流成河,梁武帝萧衍活活饿死,但萧绎不在乎,他也并没有义愤填膺地拉起大军报仇雪恨,反而开始把争权夺利的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兄弟子侄。
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子河东王萧誉与哥哥邵陵王萧纶,又并击退侄子襄阳都督萧詧的来犯。
等到“安内”基本完成的时候,侯景的大军已经顺江而上。当时,侯景的水军号二十万,联旗千里,一路攻城拔寨,直逼王僧辩镇守的巴陵,在这里,侯景咄咄逼人,轮番攻城,王僧辩以静制动,见招拆招。侯景损兵折将,却依然拿巴陵城毫无办法,只好半夜撤军。王僧辩抓住战机,乘胜追击,一路收复失地,顺江而下数千里,来到健康城下。在城下,王僧辩遇到了从广东北上勤王的陈霸先,双方合军一处,同时对健康发起攻击。最终在王僧辩和陈霸先的携手合作下,平息了叛乱,逃往海上的侯景被杀,多灾多难的王朝得以延续。
因为王僧辩的勇武,萧绎得偿所愿。
公元552年,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成为梁朝第三任皇帝——梁元帝。
也许是因为健康战乱之后一片破败,“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也许是因为在江陵老巢更有安全感,萧绎并没有去往健康,而是让王僧辩坐镇。
不到三年,还在江陵的萧绎就遭到了来自西魏的突袭,江陵城破,萧绎身死,他的儿子们大多也一起送了命。
还好,当年萧绎把自己第9个儿子萧方智外放,担任江州刺史,才13岁的萧方智幸运地躲过一劫。
忠心耿耿的王僧辩又把萧方智扶上帝位,依然维持着四分五裂、破败的萧氏江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楼主| 发表于 2023-7-21 16: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第六十三讲作业
宋08-芳溶
1. 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答:
史书记载,高欢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自祖辈迁徙怀朔。随后 “世居怀朔”,娴熟鲜卑语,又娶鲜卑妻子,“故习其俗,遂同鲜卑”。成为 鲜卑化汉人。怀朔为北魏六镇之一,著名北方军事要塞,当地人多为驻防军队或家属。高欢成人后,选择入伍投军,成为一个低级军官,后担任信使,奔波于怀朔、洛阳以及各地之间。
由上引史载可见,高欢在怀朔结交的朋友有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孙腾、侯景、尉景、蔡俊,可以简称为“高欢七友”或“高欢旧友”,其中他与司马子如、刘贵和贾显智三人关系更为密切,史称为“奔走之友”。与另外五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八位朋友结交于怀朔,同是怀朔镇低级军官或官吏,深切感受北魏迁都洛阳后怀朔的衰落,军中无事,便聚在一起,或饮酒高论,或外出狩猎,情投志合。
高欢七个朋友中,贾显智升官最早,贾显智父兄皆在六镇军中任职,父亲是沃野镇长史贾道监、兄为薄骨律镇别将贾显度,史书载《魏书》卷六十八《贾显度传》记载 “弟智,字显智,少有胆决。孝昌中,告毛谧等逆,灵太后嘉之,除伏波将军、冗从仆射,领直斋。”
六镇起义后,贾显智随其兄与高欢分道扬镳,独自发展。其余六个,尔朱荣死后,先后回归,追随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
01 侯景
旧友之一为 侯景,侯景名声仅次于高欢,跟随尔朱荣后,军事才略逐渐显露,迅速成长为名将,《南史·侯景传》载:“侯景字万景,魏之怀朔镇人也。少而不羁,为镇功曹史。魏末北方大乱,乃事边将尔朱荣,甚见器重。初学兵法于荣部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后以军功为定州刺史。始魏相高欢微时,与景甚相友好,及欢诛尔朱氏,景以众降,仍为欢用。”
高欢对侯景深加器重,“使拥兵十万,专制河南,仗任若己之半体。”“每与景书,别加微点,虽子弟弗之知”。侯景是个人物,可惜忌惮高欢长子高澄,高欢死后,便率军投降南梁,引发震惊南北的 “侯景之乱”,最后兵败,被 “焚骨扬灰”。然而一直到死,他对高欢都非常尊重。
02 尉景
旧友之二是伴他一起投奔起义军的旧友 尉景,高欢刚出生,母亲病死,他就被寄养在尉景家,与尉景是总角之交。
除朋友关系外,俩人还是姻亲,尉景的妻子,是高欢的姐姐。《北史·尉景传》载: “尉景,字士真,善无人也。……魏孝昌中,北镇反,景与神武入杜洛周中,仍共归尔朱荣。以军功,封博野县伯。后从神武起兵信都。韩陵之战,唯景所统失利。神武入洛,留景镇鄴。寻进封为公。景妻常山君,神武之姊也。以勋戚,每有军事,与厍狄干常被委重。而不能忘怀财利,神武每嫌责之。”
尉景是开国元勋,能力不大,性贪贿,屡犯过错,后来在青州刺史任上,“操行颇改,百姓安之。”死后得到善待,致使“齐受禅,以景元勋,诏祭告其墓。皇建初,配享神武庙庭,追封长乐王。”
03 蔡俊
高欢旧友之三是 蔡俊,《北史·蔡俊传》记载:“蔡俊,广宁石门人也。……俊豪爽有胆略,齐神武微时,深相亲附。俊初为杜洛周所虏,时神武亦在洛周军中。神武谋诛洛周,俊预其计。事泄奔葛荣。仍背荣归尔朱荣。从入洛。及从破葛荣,平元颢,封乌洛县男。随神武举义,及平鄴,破韩陵,并有战功,进爵为侯。出为齐州刺史。为政严暴,又多受纳。然亦明解,有部分,吏人畏服之。性好宾客,颇称施惠。天平中,卒于扬州刺史,赠尚书令、司空公,谥曰威武。”
蔡俊自始至终追随高欢,并且在进击葛荣,击溃尔朱氏的战役中,“并有战功”。曾任齐州刺史、扬州刺史等职,“为政严暴,又多受纳”,“吏人畏服之”。死后也享受到开国元勋待遇。
04 刘贵
高欢旧友之四是刘贵,刘贵是秀容阳曲人,与尔朱荣同乡,北魏后期,高欢未起兵时,一度追随尔朱荣。高欢逃离葛荣后,将高欢介绍给尔朱荣。
在刘贵再次力荐后,高欢终于得到尔朱荣赏识,立住脚,得以开启他的雄图大略,直到羽翼丰满,掌握了六镇余众,脱离尔朱兆另图发展。
刘贵曾任尔朱荣的凉州刺史、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兼左仆射、西道行台,晋州刺史等职,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帮助高欢。高欢举义旗后,他断然离开尔朱氏,与高欢走到一起。《北史·刘贵传》记载过于简略,考察刘贵身世,需要依靠《北齐书》。《北齐书·刘贵传》: “刘贵,秀容阳曲人也。……高祖起义,贵弃城归高祖于邺。太昌初,以本官除肆州刺史,转行建州事。天平初,除陕州刺史。四年,除御史中尉、肆州大中正。其年,加行台仆射,与侯景、高昂等讨独孤如愿于洛阳。贵凡所经历,莫不肆其威酷。修营城郭,督责切峻,非理杀害,视下如草芥。然以严断济务,有益机速。性峭直,攻讦无所回避,故见赏于时。虽非佐命元功,然与高祖布衣之旧,特见亲重。兴和元年十一月卒。赠(都督)冀定并殷瀛五州军事、太保、太尉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曰忠武。齐受禅,诏祭告其墓。皇建中,配享高祖庙庭。”
刘贵不仅与高欢是旧友,从年轻就情投志合,从墓志记载的刘贵与高欢二人“同德比义,事等鱼水”以及史书记载的 “然与高祖布衣之旧,特见亲重”,不难看出,二人关系融洽,推心置腹,配合默契。尤其是刘贵谨遵君臣之礼,“进退有度,信义无违”,达到善始善终。仅凭这一点,就远远超过尉景。
05 司马子如
高欢旧友之五是司马子如,《北齐书·司马子如传》载:“子如少机警,有口辩。好交游豪杰,与高祖相结托,分义甚深。孝昌中,北州沦陷,子如携家口南奔肆州,为尔朱荣所礼遇,假以中军。”因为屡屡立功,被尔朱荣、尔朱世隆不断加官晋爵,最后官居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阳平郡公,邑一千七百户。
《北史·司马子如传》记载其事迹较少。不过也有《北齐书》本传失载者,如“子如初为怀朔镇省事,与齐神武相结托,分义甚深”。根据本传记载,他参加高欢队伍的时间是高欢攻占洛阳后,比尉景、蔡俊、刘贵诸人稍晚。由于高欢念旧,情谊深厚,一来就任命为“大行台尚书,朝夕左右,参知军国。天平初,除左仆射,与侍中高岳、侍中孙腾、右仆射高隆之等共知朝政,甚见信重”。
但是他不如刘贵“进退有度”,在任上“兼恃旧恩,簿领之务,与夺任情,公然受纳,无所顾惮”。数次被御史弹劾,北齐建立,他被高洋免官,其后高洋考虑到他是 “高祖之旧,复以为太尉” 。
06 孙腾
旧友之六是孙腾,《北齐书》卷十八《孙腾传》记载:“腾少而质直,明解吏事。魏正光中,北方扰乱,腾间关危险,得达秀容。……腾以高祖腹心,入居门下,与斛斯椿同掌密机。椿既生异端,渐至乖谬。腾深见猜忌,虑祸及己,遂潜将十余骑驰赴晋阳。高祖入讨斛斯椿,留腾行并州事,又使腾为冀相殷定沧瀛幽安八州行台仆射、行冀州事,复行相州事。天平初,入为尚书左仆射,内外之事,腾咸知之,兼司空、尚书令。……武定六年四月薨,时年六十八。”
史书记载很清楚,孙腾跟从高欢屡建功劳,俩人关系非同一般,如史书所载“腾以高祖腹心,入居门下”,“腾早依附高祖,契阔艰危,勤力恭谨,深见信待”。
细数孙腾功劳,一是察觉“抚宜镇军人谋逆,将害督帅。腾知之,密启高祖”。二是阻止高欢最后一次与尔朱兆聚会,免高欢于困危之中。三是“腾以朝廷隔绝,号令无所归,不权有所立,则众将沮散,苦请于高祖。高祖从之,遂立中兴主”。四是“与斛斯椿同掌密机。椿既生异端,渐至乖谬。腾深见猜忌,虑祸及己,遂潜将十余骑驰赴晋阳。高祖入讨斛斯椿”,避免一场政变。
数件大功,使得孙腾志骄意满,致使 “在邺与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号为四贵,非法专恣,腾为甚焉。高祖屡加谴让,终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 。还有争抢民女,“遂相间构”,“ 违礼肆情”。尽管被高欢几次免官,然而仅是遮人耳目,掩息舆情,不久又 异地调动,官复原职,爵品照旧。
由上述诸友经历可见,高欢旧友除贾显智外,先后归随高欢,辅佐高欢成就大业,扫平政治和军事障碍,终得“大丞相”高位,建立东魏政权与晋阳霸府,执掌朝廷大权,成为无冕之皇。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答:
王僧辩出身于显赫大族太原王氏,跟着父亲一起投降了梁朝。担任萧绎的参军有20多年,是萧绎的第一心腹爱将。救援建康失败后,被侯景放回荆州任竟陵太守。
作为梁元帝萧绎手下的将领,南朝名将王僧辩最大的功劳,就是和陈霸先一起平定了侯景之乱。但是,王僧辩却不被萧绎信任。为什么说王僧辩不被萧绎信任?有一个事件很能说明原因。当萧绎和他侄子萧誉内斗火拼的时候,他让王僧辩和鲍泉带兵去讨伐萧誉。他要置自己的侄子于死地,为自己当皇帝扫除障碍。
萧绎下了命令后,王僧辩并没有马上动身,因为他的所有精锐部队都在竟陵,而这些军队,还没有全部到来。他在等自己的部下,只有带着这支作战勇敢的部队,王僧辩才有取胜的把握。
为了不让萧绎以为自己有意拖延,不执行命令,王僧辩和和鲍泉一块儿去见萧绎,他们要和萧绎解释一下。萧绎正在生气,他生性多疑,现在,王僧辩又不服从命令,他怀疑王僧辩是因为害怕故意拖延。因此,当王僧辩到来时,他质问王僧辩,为什么还不出发?王僧辩实话实说,但以萧绎的性格,根本就不相信。而且,王僧辩还在据理力争。萧绎抽出宝剑,直戳向王僧辩,正中左大腿,鲜血直流。当场昏倒在地上。萧绎让人把他关进监狱,说是要依法处置。同时被抓的,还是王僧辩所有的儿子和侄子们。
王僧辩的母亲光着双脚,在萧绎面前哭着谢罪。萧绎才慢慢平静下来,赏赐给她特效药,让王僧辩保住了性命。恰在此时,岳阳王萧鮞袭击江陵,全城人心惶惶。萧绎派人把王僧辩从监狱里放出来,让他做都督,指挥江陵保卫战。他之所以不杀王僧辩,大概就是知道自己离不开这个善战的将军。很快,萧鮞被王僧辩打败了,江陵之围解了。而另一个将军鲍泉,则辜负了萧绎的厚望,没有打下萧誉据守的长沙。于是,萧绎就派王僧辩代替鲍泉,湘州很快平定。
再后来,王僧辩和陈霸先一起灭了侯景,历时五年的侯景之乱终于结束,王僧辩也因此进一步得到萧绎的重用。这也让王僧辩觉得受到了恩惠,他后来用生命报答了萧绎的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23-7-23 21: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六十三讲作业
宋07顿明作业:1.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答:高欢在怀朔结交的朋友有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孙腾、侯景、尉景、蔡俊,可以简称为“高欢七友”或“高欢旧友”,其中他与司马子如、刘贵和贾显智三人关系更为密切,史称为“奔走之友”。与另外五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八位朋友结交于怀朔,同是怀朔镇低级军官或官吏,深切感受北魏迁都洛阳后怀朔的衰落,军中无事,便聚在一起,或饮酒高论,或外出狩猎,情投志合。高欢七个朋友中,贾显智升官最早,贾显智父兄皆在六镇军中任职,父亲是沃野镇长史贾道监、兄为薄骨律镇别将贾显度,史书载《魏书》卷六十八《贾显度传》记载“弟智,字显智,少有胆决。孝昌中,告毛谧等逆,灵太后嘉之,除伏波将军、冗从仆射,领直斋。”六镇起义后,贾显度兵败南下,路经秀荣,被尔朱荣留下。贾显智追随哥哥,投靠尔朱荣, “以军功累迁金紫光禄大夫,封义阳县伯。”
高欢与上述旧友的友谊得以保持终生,有几个原因:
一是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政治上要维持稳定,军事上要与南朝和西魏作战,都需要心腹人才,他的旧友是最佳人选,忠诚可靠,有基层经验,出生入死,因此他对旧友是大胆使用,给于重任。
二是高欢重情义,胸襟广博,宽容豁达,容得下旧友的各种毛病。他执政后,非但没有疏远贫贱之交的旧友,反而通过建立姻亲加强友谊,如他和刘贵、司马子如就结为儿女亲家,刘贵 “世子散骑常侍千牛备身洪徽,妻大丞相勃海高王之第三女。”司马子如“子消难嗣,尚高祖女”。他自制力很强,“少能剧饮,自当大任,不过三爵。”“长而深沈有大度,轻财好士。”他的底线是政治忠诚,不违背此原则,其余尽量放宽,容许他们犯错误。史载他“其文武之士尽节所事,见执获而不罪者甚多。故遐迩归心,皆思效力。”对于功勋贪贿,他解释说,“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纵观他处理旧友贪污纳贿之事,他总是小错容忍,大错惩戒,继续任用。
三是旧友对他心悦诚服,唯他是瞻,尽心辅佐。随着位高权重,旧友与高欢分享天下,腐败滋生,但是在政治上,却是绝对忠诚,遵守底线,勤于政事,不负所托。
由此三个原因,他们的友谊才有始有终,成为历史佳话。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答:湘东王萧绎以王僧辩为大都督向东讨伐侯景,王僧辩军队到达巴陵,听到郢州已被侯景攻克,便在巴陵驻扎军队。萧绎给王僧辩写信说道,侯景现在既然乘胜,必然往西出军,你们不用带兵出去,以逸待劳,一定能胜。又对众多将领说,侯景如果从陆地与水上同时进攻江陵,这是上策,如果待在夏首,积累兵粮,这是中策,如果拼全力进攻巴陵,就是下策。巴陵城小而且坚固,王僧辩一定能守得住,侯景攻不下城,又没有粮食,瘟疫又起,一定能大败他。
后来王僧辩果然把侯景打得节节败退!萧绎对王僧辩的能力还是很肯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7-26 21: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六十三讲作业
宋06~春风桃李

作业:
1.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答:
高欢在怀朔结交的朋友有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孙腾、侯景、尉景、蔡俊,可以简称为“高欢七友”或“高欢旧友”,其中他与司马子如、刘贵和贾显智三人关系更为密切,史称为“奔走之友”。与另外五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八位朋友结交于怀朔,同是怀朔镇低级军官或官吏,深切感受北魏迁都洛阳后怀朔的衰落,军中无事,便聚在一起,或饮酒高论,或外出狩猎,情投志合。高欢旧友除贾显智外,先后归随高欢,辅佐高欢成就大业,扫平政治和军事障碍,终得“大丞相”高位,建立东魏政权与晋阳霸府,执掌朝廷大权,成为无冕之皇。高欢的旧友(除贾显智外),都程度不同地在高欢势力发展过程中建功立业,对于东魏高齐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到重要作用。他们个人也都封官拜爵,成为朝廷权贵。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答:
王僧辩家本是北魏朝臣,但在王僧辩父亲那一代从北方投奔到了南朝,而王僧辩也出任了南梁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之后一直在湘东王手下任职。本来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王僧辩是不太可能会有成为名将的机会的。但后来的侯景之乱却将王僧辩逼到成为名将的道路上。
侯景之乱爆发后,湘东王很快就派王僧辩担任大都督,并且给了王僧辩一万军队让他前往建康驰援,结果王僧辩到建康的时候建康已经被侯景攻陷了,梁武帝也死了,全国调集的平pan物资也被侯景享用了,王僧辩看形势倒向侯景,自己这方现在的兵力不足以抵抗侯景,于是便带兵回到了湘东王萧绎的驻地。
当时的局势下,梁武帝萧衍已经死了,侯景控制了朝堂,随意废立皇帝。而在朝廷之外的皇室子弟都有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湘东王也自然不会放弃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于是他打算先向占据湘州的河东王萧誉动手,他再次派出王僧辩向湘州进发。湘东王当时急得像热锅的蚂蚁,居然仅仅因为王僧辩因部队未集齐完毕,打算推迟出兵的要求,便直接砍伤了王僧辩,甚至将其交给了廷尉治罪。
王僧辩差点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就掉了脑袋,不过幸运的是湘东王手下像王僧辩这样的将领不多,所以很快湘东王就在攻打长沙的战斗中吃到了苦头,又不得不将王僧辩从狱中放出,并让王僧辩继续指挥大军,不然的话可能南梁就要失去一位名将了。重新掌军的王僧辩很快便率军攻下湘州,湘东王也顺势恢复了他的官职。之后王僧辩还逼退了邵陵王萧纶的军队,自此能够与湘东王争锋的皇室子弟已经基本上没有了。
之后王僧辩的对手便只剩下侯景了,侯景也知道湘东王对自己构成的威胁,便率领军队西进,一路向西朝着湘东王的势力范围进行围剿,侯景带着号称二十万的水军,浩浩荡荡的朝王僧辩扑了过来。王僧辩也不傻,知道侯景兵多将广,不能和他硬碰硬,于是王僧辩选择以守代攻,驻守巴陵城与侯景对峙,结果侯景多次派兵攻打都被王僧辩以火阵等各种巧妙的方式化解,甚至其大将任约都被王僧辩擒获。最终对巴陵城久攻不下又损失了大将的侯景只能被迫撤退。王僧辩见侯景军队后撤遁逃,便展开了反击,他带着军队顺流而下,收复了之前被侯景夺取的江州、郢州等地。势如破竹的王僧辩剑锋直指建康城。
君与臣是相互成就,没有得力的大臣支撑,君位难保,甚至丟命;反之,再优秀的大臣,如果没有君王赏识重用,也等同于废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78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3-7-30 10: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六十三讲水晶作业:
1.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答:高欢成人后,选择入伍投军,成为一个低级军官,后担任信使,奔波于怀朔、洛阳以及各地之间。高欢在怀朔结交的朋友有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孙腾、侯景、尉景、蔡俊,可以简称为“高欢七友”或“高欢旧友”,其中他与司马子如、刘贵和贾显智三人关系更为密切,史称为“奔走之友”。与另外五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八位朋友结交于怀朔,同是怀朔镇低级军官或官吏,深切感受北魏迁都洛阳后怀朔的衰落,军中无事,便聚在一起,或饮酒高论,或外出狩猎,情投志合。
    高欢与诸友从正光末年六镇起义始,敏锐看出北魏日薄西山,孝昌元年,当“柔玄镇人杜洛周反于上谷”,高欢认为时机成熟,遂带领几位朋友加入起义队伍,随他一同参加起义的旧友有尉景、蔡俊等。
     尔朱荣很赞赏和重视高欢,“自是每参军谋”。他的几个旧友,如刘贵、侯景、司马子如、孙腾诸人,先后投奔尔朱荣,尔朱荣是当时最大的地方势力,“兵势强盛,魏朝惮之”。诸友在尔朱荣军中,分散各部,但是仍然保持密切来往。尔朱荣由于心有忌惮,唯恐高欢雄略过人,难以指挥,不敢放手使用。高欢虽说投奔尔朱荣,但对尔朱荣“河阴之变”屠戮王公大臣、阴谋篡位深为不满。孝庄帝诛尔朱荣后,高欢寻找机会率领六镇余部20余万脱离尔朱兆,在襄垣漳水河畔订立“白马之盟”,开始独立发展,又用计谋安抚六镇之众,恐吓20万人心甘情愿表态效忠。高欢的旧友都程度不同地在高欢势力发展过程中建功立业,对于东魏高齐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到重要作用。他们个人也都封官拜爵,成为朝廷权贵。
高欢与旧友的友谊得以保持终生,一是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政治上要维持稳定,军事上要与南朝和西魏作战,都需要心腹人才,他的旧友是最佳人选,忠诚可靠,有基层经验,出生入死,因此他对旧友是大胆使用,给于重任。二是高欢重情义,胸襟广博,宽容豁达,容得下旧友的各种毛病。他执政后,非但没有疏远贫贱之交的旧友,反而通过建立姻亲加强友谊。三是旧友对他心悦诚服,唯他是瞻,尽心辅佐。随着位高权重,旧友与高欢分享天下,腐败滋生,但是在政治上,却是绝对忠诚,遵守底线,勤于政事,不负所托。
      高欢的交友之道是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团结了昔日旧友,增加了政治稳定因素,对于稳固初建的东魏政权至关重要;不利的方面,有的旧友获得官爵成为权贵后,不可避免地出现腐败问题。对于旧友的腐败现象,高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默许态度,因此对东魏北齐政治不免造成不良影响。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答:侯景之乱的平定,靠的是王僧辩和萧绎,其中王僧辩可能并不是汉族人,而是乌桓人。萧绎这个王爷也真真是,在明明能看出毫无可能打赢战争的时候,非得派人去打,王僧辩不去就把他的股骨砍了,扔进了大牢里,之后需要他了,又把他从大牢里请了出来。不得不说王僧辩的生命力太顽强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没有死掉,最后还在河东王攻打江陵的时候被萧绎亲自请了出来。王僧辩出狱后,马上进入状态,不仅抵挡住了河东王的进攻,还把河东王的地盘反收了过来。这时候侯景也来打萧绎了,王僧辩又一次为萧绎成功的打下了一仗,他擒了侯景的主帅任约。之后就开始了对侯景的反攻,不久之后侯景就在王僧辩的攻打下败下阵来,被打败的侯景带着两个儿子再逃跑的途中,被自己随从杀死了。
   王僧辩一直跟随着湘东王萧绎,屡立战功。消灭河东王萧誉之功,守住江陵之功,击退侯景之功,平定湘州叛乱之功,拥立萧绎为梁元帝之功,王僧辩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司徒、侍中、尚书令,晋爵永宁郡公,食邑5000户。后来更有拥立萧绎的儿子萧方智为梁敬帝之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7

帖子

3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7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0-2 15: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三讲作业
1、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答:高欢在怀朔结交的朋友有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孙腾、侯景、尉景、蔡俊,可以简称为“高欢七友”或“高欢旧友”,其中他与司马子如、刘贵和贾显智三人关系更为密切,史称为“奔走之友”。与另外五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八位朋友结交于怀朔,同是怀朔镇低级军官或官吏,深切感受北魏迁都洛阳后怀朔的衰落,军中无事,便聚在一起,或饮酒高论,或外出狩猎,情投志合。
旧友之一为侯景:
侯景名声仅次于高欢,跟随尔朱荣后,军事才略逐渐显露,迅速成长为名将,侯景初学兵法于慕容绍宗,不久锋芒毕露,反过来慕容绍宗有疑难总是征询他的意见。魏帝诛杀尔朱荣后,高欢崛起,乘势清除尔朱家族势力。侯景靠着旧谊,归顺高欢,屡次带兵作战,立下许多功劳。
高欢也对侯景深加器重,“使拥兵十万,专制河南,仗任若己之半体。”“每与景书,别加微点,虽子弟弗之知”。侯景是个人物,可惜忌惮高欢长子高澄,高欢死后,便率军投降南梁,引发震惊南北的“侯景之乱”,最后兵败,被“焚骨扬灰”。
旧友之二是尉景:
伴他一起投奔起义军的旧友尉景,也是高欢的姐夫。尉景是开国元勋,能力不大,性贪贿,屡犯过错,后来在青州刺史任上,“操行颇改,百姓安之。”死后得到善待,致使“齐受禅,以景元勋,诏祭告其墓。
高欢旧友之三是蔡俊:
蔡俊自始至终追随高欢,并且在进击葛荣,击溃尔朱氏的战役中,“并有战功。”曾任齐州刺史、扬州刺史等职,“为政严暴,又多受纳”,“吏人畏服之”。死后也享受到开国元勋待遇。
高欢旧友之四是刘贵:
刘贵是秀容阳曲人,与尔朱荣同乡,北魏后期,高欢未起兵时,一度追随尔朱荣。高欢逃离葛荣后,将高欢介绍给尔朱荣。刘贵不仅与高欢是旧友,从年轻就情投志合,正如墓志记载,刘贵与高欢二人“同德比义,事等鱼水”不难看出,二人关系融洽,推心置腹,配合默契。尤其是刘贵谨遵君臣之礼,“进退有度,信义无违”, 达到善始善终。仅凭这一点,就远远超过尉景。
旧友之五是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和高欢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据本传记载,他参加高欢队伍的时间是高欢攻占洛阳后,比尉景、蔡俊、刘贵诸人稍晚。由于高欢念旧,情谊深厚,一来就任命为“大行台尚书,朝夕左右,参知军国。天平初,除左仆射,与侍中高岳、侍中孙腾、右仆射高隆之等共知朝政,甚见信重。”
但是他不如刘贵“进退有度”,在任上“兼恃旧恩,簿领之务,与夺任情,公然受纳,无所顾惮。”数次被御史弹劾,北齐建立,他被高洋免官,其后高洋考虑到他是“高祖之旧,复以为太尉。”
旧友之六是孙腾:
史书记载,孙腾跟从高欢屡建功劳,俩人关系非同一般,如史书所载“腾以高祖腹心,入居门下”,“腾早依附高祖,契阔艰危,勤力恭谨,深见信待”。
细数孙腾功劳,一是察觉“抚宜镇军人谋逆,将害督帅。腾知之,密启高祖。”二是阻止高欢最后一次与尔朱兆聚会,免高欢于困危之中。三是“腾以朝廷隔绝,号令无所归,不权有所立,则众将沮散,苦请于高祖。高祖从之,遂立中兴主。”四是“与斛斯椿同掌密机。椿既生异端,渐至乖谬。腾深见猜忌,虑祸及己,遂潜将十余骑驰赴晋阳。高祖入讨斛斯椿”,避免一场政变。
数件大功,使得孙腾志骄意满,致使“在邺与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号为四贵,非法专恣,腾为甚焉。高祖屡加谴让,终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还有争抢民女,“遂相间构”,“ 违礼肆情”。尽管被高欢几次免官,然而仅是遮人耳目,掩息舆情,不久又异地调动,官复原职,爵品照旧。
旧友之七贾显智:
贾显智升官最早,贾显智父兄皆在六镇军中任职,六镇起义后,贾显度(贾显智之兄)兵败南下,路经秀荣,被尔朱荣留下。贾显智追随哥哥,投靠尔朱荣, “以军功累迁金紫光禄大夫,封义阳县伯。”
尔朱氏衰落,又归顺朝廷,高欢与朝廷矛盾逐渐尖锐,魏孝武帝元修西奔关中时,派贾显智留守长寿津,结果于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被高欢的相州刺史窦泰击破。天平初年,贾显智赴晋阳投奔高欢。因他去就多端,为人所耻,后坐事死,时年四十五。具体死因史书未载,估计与他“去就多端”有关,应验了昔年野外看相老妪“显智不善终”的预言。

由上述诸友经历可见,高欢旧友除贾显智外,先后归随高欢,辅佐高欢成就大业,扫平政治和军事障碍,终得“大丞相”高位,建立东魏政权与晋阳霸府,执掌朝廷大权,成为无冕之皇。
高欢与上述旧友的友谊得以保持终生,有几个原因:
一是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政治上要维持稳定,军事上要与南朝和西魏作战,都需要心腹人才,他的旧友是最佳人选,忠诚可靠,有基层经验,出生入死,因此他对旧友是大胆使用,给于重任。
二是高欢重情义,胸襟广博,宽容豁达,容得下旧友的各种毛病。他执政后,非但没有疏远贫贱之交的旧友,反而通过建立姻亲加强友谊,如他和刘贵、司马子如就结为儿女亲家,他的底线是政治忠诚,不违背此原则,其余尽量放宽,容许他们犯错误。
三是旧友对他心悦诚服,唯他是瞻,尽心辅佐。随着位高权重,旧友与高欢分享天下,腐败滋生,但是在政治上,却是绝对忠诚,遵守底线,勤于政事,不负所托。
由此三个原因,他们的友谊才有始有终,成为历史佳话。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答:
答:湘东王萧绎以王僧辩为大都督向东讨伐侯景,王僧辩军队到达巴陵,听到郢州已被侯景攻克,便在巴陵驻扎军队。萧绎给王僧辩写信说道,侯景现在既然乘胜,必然往西出军,你们不用带兵出去,以逸待劳,一定能胜。又对众多将领说,侯景如果从陆地与水上同时进攻江陵,这是上策,如果待在夏首,积累兵粮,这是中策,如果拼全力进攻巴陵,就是下策。巴陵城小而且坚固,王僧辩一定能守得住,侯景攻不下城,又没有粮食,瘟疫又起,一定能大败他。
后来王僧辩果然把侯景打得节节败退!萧绎对王僧辩的能力还是很肯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1

帖子

5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45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0-14 11: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六十三讲作业     宋15疏雨滴梧桐
1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答:高欢在怀朔结交的朋友有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孙腾、侯景、尉景、蔡俊,可以简称为“高欢七友”或“高欢旧友”,其中他与司马子如、刘贵和贾显智三人关系更为密切,史称为“奔走之友”。与另外五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结交于怀朔,同是怀朔镇低级军官或官吏,深切感受北魏迁都洛阳后怀朔的衰落,军中无事,便聚在一起,或饮酒高论,或外出狩猎,情投志合。高欢七个朋友中,贾显智升官最早,贾显智父兄皆在六镇军中任职,父亲是沃野镇长史贾道监、兄为薄骨律镇别将贾显度,史书载《魏书》卷六十八《贾显度传》记载“弟智,字显智,少有胆决。孝昌中,告毛谧等逆,灵太后嘉之,除伏波将军、冗从仆射,领直斋。”六镇起义后,贾显度兵败南下,路经秀荣,被尔朱荣留下。贾显智追随哥哥,投靠尔朱荣, “以军功累迁金紫光禄大夫,封义阳县伯。”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答:湘东王萧绎任命王僧辩为大都督,率巴州刺史丹阳人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郴州刺史裴之横等向东进攻侯景,徐文盛以下的将领一并受王僧辩指挥。梁太宗简文帝大宝二年四月戊申(初五),王僧辩等人率军抵达巴陵,见郢州已经陷落,于是就在巴陵驻扎下来。萧绎写信给王僧辩说:“贼兵凭借着胜利的气势,必然会向西进攻。我军不用远出奔袭,只要守住巴陵,以逸待劳,不用担心打败不了敌人。)”同时萧绎又对身边的将领谋士们说:“贼兵如果水陆两路齐头并进,直扑江陵,这是上策;如果据守夏首,蓄兵积粮,这是中策。如果他们全力攻打巴陵,这是下策。巴陵城小但很坚固,易守难攻,王僧辩足以胜任守城之职。侯景攻城不下,野外又没有什么可抢掠的东西,酷暑时节流行疾病不时发生,军粮吃完,士兵疲惫之际,打败他是必然的事!”于是命令罗州刺史徐嗣徽从岳阳出发,武州刺史杜从武陵出发,各率军队和王僧辩会合。
侯景派丁和带兵五千人守卫夏首,宋子仙带兵一万人为先锋,进逼巴陵,又另外派任约挥师直指江陵,自己则率大军水陆两路齐头并进。于是萧绎部下沿长江戍卫巡逻的士兵纷纷请降。侯景又把巡逻的范围扩大到隐矶。王僧辩依城固守,他命令卷起旗帜,藏起战鼓,城内安静得象没有人一样。壬戌(十九日),侯景的军队渡过了长江,他派轻骑兵先行来到城下,问道:“城内守将是谁?)”城内士兵回答:“是王领军。(”轻骑兵高声喝问道:“为什么不早早投降?)”王僧辩在旁从容回答道:“大军尽管向荆州进发,我这座城池也不能挡得住。)”轻骑兵听罢拍马回去了。
过了一阵,侯景派军士把王珣等人押到城下,让他向他的弟弟、城中守将王琳劝降。王琳高声对王珣喊道:“哥哥受命讨伐贼兵,不能以身殉难,难道竟不知惭愧,反而要来诱我投降吗!)”说着拿过弓就射,王珣惭愧地退回去了。侯景派士卒硬攻城池,城中鼓声大作,呐喊震天,飞箭、巨石象雨点一样打下来,侯景手下的士卒死伤很多,不得不退了下去。王僧辩又派轻便精锐的小部队出城袭击,打胜了就跑,这样出击了十几次,都获得了胜利。侯景披着铠甲在城下亲自督战,王僧辩身系绶带、坐着轿子,奏着鼓乐,吹吹打打地巡视守城将士。侯景远远看着他,不禁叹服他的大胆和勇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3-11-11 22: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南北朝交三年级第六十三讲作业
1.分析评价高欢七友
答:高欢七友指的是高欢在怀朔结交的朋友有司马子如、刘贵、贾显智、孙腾、侯景、尉景、蔡俊,可以简称为“高欢七友”或“高欢旧友”,其中他与司马子如、刘贵和贾显智三人关系更为密切,史称为“奔走之友”。与另外五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八位朋友结交于怀朔,同是怀朔镇低级军官或官吏,深切感受北魏迁都洛阳后怀朔的衰落,军中无事,便聚在一起,或饮酒高论,或外出狩猎,情投志合。
旧友之一为侯景:
侯景名声仅次于高欢,跟随尔朱荣后,军事才略逐渐显露,迅速成长为名将,侯景初学兵法于慕容绍宗,不久锋芒毕露,反过来慕容绍宗有疑难总是征询他的意见。魏帝诛杀尔朱荣后,高欢崛起,乘势清除尔朱家族势力。侯景靠着旧谊,归顺高欢,屡次带兵作战,立下许多功劳。
高欢也对侯景深加器重,“使拥兵十万,专制河南,仗任若己之半体。”“每与景书,别加微点,虽子弟弗之知”。侯景是个人物,可惜忌惮高欢长子高澄,高欢死后,便率军投降南梁,引发震惊南北的“侯景之乱”,最后兵败,被“焚骨扬灰”。
旧友之二是尉景:
伴他一起投奔起义军的旧友尉景,也是高欢的姐夫。尉景是开国元勋,能力不大,性贪贿,屡犯过错,后来在青州刺史任上,“操行颇改,百姓安之。”死后得到善待,致使“齐受禅,以景元勋,诏祭告其墓。
高欢旧友之三是蔡俊:
蔡俊自始至终追随高欢,并且在进击葛荣,击溃尔朱氏的战役中,“并有战功。”曾任齐州刺史、扬州刺史等职,“为政严暴,又多受纳”,“吏人畏服之”。死后也享受到开国元勋待遇。
高欢旧友之四是刘贵:
刘贵是秀容阳曲人,与尔朱荣同乡,北魏后期,高欢未起兵时,一度追随尔朱荣。高欢逃离葛荣后,将高欢介绍给尔朱荣。刘贵不仅与高欢是旧友,从年轻就情投志合,正如墓志记载,刘贵与高欢二人“同德比义,事等鱼水”不难看出,二人关系融洽,推心置腹,配合默契。尤其是刘贵谨遵君臣之礼,“进退有度,信义无违”, 达到善始善终。仅凭这一点,就远远超过尉景。
旧友之五是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和高欢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据本传记载,他参加高欢队伍的时间是高欢攻占洛阳后,比尉景、蔡俊、刘贵诸人稍晚。由于高欢念旧,情谊深厚,一来就任命为“大行台尚书,朝夕左右,参知军国。天平初,除左仆射,与侍中高岳、侍中孙腾、右仆射高隆之等共知朝政,甚见信重。”
但是他不如刘贵“进退有度”,在任上“兼恃旧恩,簿领之务,与夺任情,公然受纳,无所顾惮。”数次被御史弹劾,北齐建立,他被高洋免官,其后高洋考虑到他是“高祖之旧,复以为太尉。”
旧友之六是孙腾:
史书记载,孙腾跟从高欢屡建功劳,俩人关系非同一般,如史书所载“腾以高祖腹心,入居门下”,“腾早依附高祖,契阔艰危,勤力恭谨,深见信待”。
细数孙腾功劳,一是察觉“抚宜镇军人谋逆,将害督帅。腾知之,密启高祖。”二是阻止高欢最后一次与尔朱兆聚会,免高欢于困危之中。三是“腾以朝廷隔绝,号令无所归,不权有所立,则众将沮散,苦请于高祖。高祖从之,遂立中兴主。”四是“与斛斯椿同掌密机。椿既生异端,渐至乖谬。腾深见猜忌,虑祸及己,遂潜将十余骑驰赴晋阳。高祖入讨斛斯椿”,避免一场政变。
数件大功,使得孙腾志骄意满,致使“在邺与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号为四贵,非法专恣,腾为甚焉。高祖屡加谴让,终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还有争抢民女,“遂相间构”,“ 违礼肆情”。尽管被高欢几次免官,然而仅是遮人耳目,掩息舆情,不久又异地调动,官复原职,爵品照旧。
旧友之七贾显智:
贾显智升官最早,贾显智父兄皆在六镇军中任职,六镇起义后,贾显度(贾显智之兄)兵败南下,路经秀荣,被尔朱荣留下。贾显智追随哥哥,投靠尔朱荣, “以军功累迁金紫光禄大夫,封义阳县伯。”
尔朱氏衰落,又归顺朝廷,高欢与朝廷矛盾逐渐尖锐,魏孝武帝元修西奔关中时,派贾显智留守长寿津,结果于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被高欢的相州刺史窦泰击破。天平初年,贾显智赴晋阳投奔高欢。因他去就多端,为人所耻,后坐事死,时年四十五。具体死因史书未载,估计与他“去就多端”有关,应验了昔年野外看相老妪“显智不善终”的预言。
考察他与旧友间的交往过程,完全悖于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古代政治规律,确实做到了“苟富贵,勿相忘”,反映了他独有的交友之道。
高欢的交友之道是 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方面是,团结了昔日旧友,增加了政治稳定因素,对于稳固初建的东魏政权至关重要;不利的方面,有的旧友获得官爵成为权贵后,不可避免地出现腐败问题。《资治通鉴•梁纪十四》载:“丞相欢多在晋阳,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皆欢之亲党也,委以朝政,邺(即邺城)中谓之四贵,其权势熏灼中外,率多专恣骄贪。”
对于旧友的腐败现象,高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默许态度,因此对东魏北齐政治不免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如对尉景,“以勋戚,每有军事,与厍狄干常被委重。而不能忘怀财利,神武每嫌责之。转冀州刺史,又大纳贿,发夫猎,死者三百人。”尉景已经引起众怒,高欢从未严惩,每次仅是口头责备,尉景照旧贪贿,不思改过。甚至发展到窝藏朝廷追捕犯人,“坐匿亡人见禁止”。高欢仍然“诣阙曰:‘臣非尉景无以至今日。’三请,帝乃许之。”
另如蔡俊、司马子如和孙腾,也是在位期间,贪污腐败,有的甚至“求纳财贿,不知纪极。生官死赠,非货不行,餚藏银器,盗为家物,亲狎小人,专为聚敛。”而高欢仅是“屡加谴让,终不悛改”。 高欢的要求是政治立场,只要与他政治立场一致,对于其他过失,他则网开一面,能放过则放过。
如此为政,势必助长贪污之风,因此翻阅《北齐书》,记载的贪官污吏数不胜数,比又如娄昭的侄子娄睿,也是“睿无他器干,以外戚贵幸,纵情财色。为瀛州刺史,聚敛无厌。”《北齐书•崔昂传》记载:“时勋将亲族宾客在都下,放纵多行不轨,孙腾、司马子如之门尤剧。”
史臣评价说: “高祖以晋阳戎马之地,霸图攸属,治兵训旅,遥制朝权,京台机务,委寄深远。孙腾等俱不能清贞守道,以治乱为怀,厚敛货财,填彼溪壑。”这里说的是孙腾,实际上司马子如也是如此,“与夺任情,公然受纳。”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价高欢, “知人好士,全护勋旧。”胡三省注曰:“如尉景、司马子如、孙腾诸人是也。”
功臣如此,勋贵如此,推而广之,朝野政治怎能廉洁清明?北齐政权27年而亡,固然直接原因是军事失利,然而贪贿聚敛普遍,荒淫败德,卖官鬻狱,乱政淫刑,失去民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故史臣评论 “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惟天道也” 。

2你怎么看湘东王萧绎王僧辩的关系
答:王僧辩出身乌丸王氏,最初在北魏政权任职。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年~519年)随父亲王神念从北朝投奔南朝,出任梁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以后,随着湘东王职位的调动,先后任过湘东王府行参军、中兵参军、府司马等职,又代替柳仲礼为竟陵太守,号雄信将军。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东魏降梁大将侯景与梁宗室萧正德勾持。举兵反叛,进攻梁都建康。湘东王派王憎辩为大都督统领一万军队赴救建康之危。救援军到建康时,京城巳陷落,梁武帝亦蒙难而死。援军军资尽为侯景所有,王僧辩与少数几个将领回到湘东王驻地江陵(今江陵县),于是倍道兼行,向西投靠萧绎。萧绎以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2]
推举萧绎
梁武帝萧衍死后,其尚存的子弟,一个是侯景控制的皇帝萧纲,还有是在侯景起兵时,被任命为北讨大都督的邵陵王萧纶,占据上流重镇的湘东王萧绎,及梁武帝的孙子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等。萧绎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欲争皇位,他以为萧誉、萧詧要讨伐自己,因此他派王僧辩带军即日进逼湘州。当时,王僧辩因部下未全部集中,想等军队齐集后再发兵,引起湘东王的忌恨。王僧辩提出推迟发兵时,湘东王用刀砍伤王僧辩,并交付廷尉准备判刑。后来,当自己的军队不能攻克长沙时,湘东王才将王僧辩从狱中放出,派去指挥大军。在王僧辩指挥下,湘东王的军队很快攻占了湘州,王僧辩也恢复了领军将军。 [3]  萧纶在郢州修缮甲兵想讨伐侯景,萧绎忌惮,派王僧辩率水军一万进逼,萧纶因而军队溃散出走。 [4]
不久,侯景带军沿江西进,攻取了江州、郢州,准备西上进攻萧绎。当时,侯景的水军“号二十万,联旗千里,江左以来,水军之盛未有也。”在与侯景交战中,王僧辩充分发挥了其指挥才能。他首先带军屯居巴陵城与侯景军对峙,以静对动。侯景不断派军轮番攻城,都被王僧辩指挥大军采用火阵、围长栅列舸舰等办法击退,大将任约也被擒。侯景见巴陵城久攻不下,大将又被擒,只得烧营夜遁。王僧辩在取得巴陵城守卫战胜利后,带军乘胜沿江东下进攻侯景,很快收复江州和郢州,并直指建康,在建康城外,王僧辩与陈霸先军队汇合联营进逼侯景。侯景带军出战,与王陈联军大战于建康城北。联军又兵分两路,派强弩2000张进攻石头城西,很快攻陷石头城,并入居台城。侯景战败东奔,与心腹数十人乘船逃往海上,其党徒有的投降, 有的北奔,建康复归梁军。逃往海上的侯景被其部下杀死,给江南人民带来灾难的侯景之乱最终被平息。战后,萧绎即帝位,是为梁元帝。王僧辩因功被封为司徒、侍中、尚书令,永宁郡公,食邑5000户。
侯景之乱被平定不久,湘州境内又发生叛乱。陆纳等攻破衡州刺史丁道贵,尽收其军资,李洪雅等也率众响应陆纳,梁内乱又起。萧绎急派王僧辩、陈霸先分任东西都督,带军平叛。最初,王僧辩畏于叛军士卒骁猛,不敢轻进,只是联城进逼,后乘叛军无防备之机,指挥水陆两路军进攻,将叛军逼到长沙城内,湘州叛乱很快被平息。王僧辩带军回镇建康。
拥立萧渊明
在平定侯景之乱前,梁元帝萧绎曾向西魏称臣,既称帝便不再称臣,并要求西魏归还所侵占去的梁、益等州和襄阳等地。当时,西魏的实权掌握在大臣宇文泰手中,他在据襄阳的萧詧的请求下,派军进袭江陵。城破后,梁元帝被执处死。江陵城破后,王僧辩、陈霸先在建康拥立梁元帝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王僧辩以拥立之功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江陵陷落后,郢州刺史陆法和以郢州投降了北齐,北齐又捎信给王僧辩,认为萧方智年幼,梁朝处在多事之秋,应该推立长君,寒山被俘的萧渊明年龄较大,又是梁武帝的亲侄子,推他做皇帝较为适宜。实质上是谋求通过扶植傀儡皇帝,使梁国成为附属国。这种要求遭到王僧辩等人的拒绝。北齐于是派高欢第七子高涣领兵护送萧渊明过江。由于王僧辩无力抵挡高涣的大军,只得要求立萧方智为太子,得到萧渊明同意后,迎立其即位为帝,王僧辩被封为大司马,领太子太傅、扬州牧。
王僧辩面对强敌时的意志不坚定和软弱,导致了他被一直以来的亲密战友陈霸先抛弃。毕竟陈霸先在面对强敌时,更敢于放手一搏。
兵败被杀
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为帝的行为,引起了陈霸先的反感。承圣四年(555年)冬天,陈霸先偷袭王僧辩。当时,侯安都的舰船快要到达石头城时,陈霸先却停止前进。侯安都大惧,赶到陈霸先面前骂道:“今日作贼,已经造成了事实,生死关头必须赶快决定,在后边拖着还想等什么?如果事情失败了都得死,走在后头就能不被砍头吗?”陈霸先叹道:“安都在训斥我啊。”于是,陈霸先才敢进兵 [19]  ,俘获了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并以萧渊明为太傅、建安王。
陈霸先派人通报北齐,仍然请求向北齐称臣,永远当北齐的附属国,北齐派遣行台司马恭和南朝梁国在历阳订立盟约。同时,陈霸先上表朝廷,说王僧辩阴谋篡逆。最终,王僧辩被杀于绍泰元年九月甲辰(二十七)日(555年10月26日)。 [6-7]  
王僧辩死后,王僧辩旧部起兵报仇,但遭到镇压而失败。直到三十多年后,王僧辩的次子王颁为报父仇而参加了隋灭陈之战。此时,尚在人世的王僧辩旧部,仅剩下千余人。 [8]
历史评价
《梁书》:“自侯景寇逆,世祖据有上游,以全楚之兵委僧辩将率之任。及克平祸乱,功亦著焉,在乎策勋,当上台之赏。敬帝以高祖贻厥之重,世祖继体之尊,洎渚宫沦覆,理膺宝祚。僧辩位当将相,义存伊、霍,乃受胁齐师,傍立支庶。苟欲行夫忠义,何忠义之远矣?树国之道既亏,谋身之计不足,自致歼灭,悲矣!” [9]
张预:“孙子曰:‘天地孰得?’僧辩因贼有星坠龙去之异而成功。又曰:‘法令孰行?’僧辩虽能灭贼而御下无法。又曰:‘’军扰者,将不重也。’僧辩能据胡床而不动是也。” [10]
孙元宴:“彼此英雄各有名,石头高卧拟争衡。当时堪笑王僧辩,待欲将心托圣明。”
陈元靓:“侯景之乱,梁室几倾。爰复建业,时惟永宁。树威湘王,策定巴陵。乘风破浪,斩彼长鲸。” [11]
黄道周:“僧辩为将,射不穿甲。意气凌人,擒刘自拔。侯景反时,奉命讨伐。子仙伪降,命军掩杀。郅州既定,建邺进发。风浪惊人,拜平一云。景败石头,功已昭察。火烧兵掠,驭下无法。所以其终,不能善达。” [12]
蔡东藩:“王僧辩之从容拒景,智勇不在霸先下,瑜、亮并生,同辅一主,设非后日之互启猜嫌,各思攘柄,宁非亦萧氏之周召耶!” [13]  “王僧辩以齐师之逼,迎立为主,宜为陈霸先所讥。但霸先之袭杀僧辩,亦非真心为梁。利害切身,亲友可以不顾,朝婚媾而暮寇仇,军阀固如是乎!”
总之,王僧辩对萧绎是忠心耿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6:34 , Processed in 0.0882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