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11-12 22: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南北朝交三年级第六十八讲作业
1.梁元帝为什么不愿意回健康而迁都江陵?这么做有何后果?
答:公元552年,湘东王萧绎平定侯景之乱。作为梁武帝唯一尚存的儿子,萧绎随即在江陵即位称帝。他此时自然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还都建康还是定都江陵。为此,朝廷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
父死兄亡 萧绎等来梦寐以求的皇冠
萧绎是梁武帝第七子,由于出身在文学世家,他不仅是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还精通乐理、姓氏学、医学、围棋、周易、星相、相马等等。
萧绎于514年被封为湘东王,526年出任荆州刺史,从此便控制了长江中上游一带,成为地方实力派。他作为皇子,前半生一直养尊处优,吟诗作画,倒也逍遥自在。可惜的是,他早年因病一眼失明,性格缺陷与身体缺陷一样明显,在侯景之乱中一下子暴露无遗。他拥有强大的军力却作壁上观,暗藏私心,迟迟不愿发兵勤王,直到其父梁武帝被侯景叛军围困活活饿死在宫中。因为猜忌,他先后杀掉弟弟桂阳王萧慥、侄子萧誉、孙辈萧栋,并袭击兄长萧纶。他唯恐武陵王萧纪插手平叛,将萧纪之子萧圆照部阻挡在白帝城,不准东下;侄子萧圆正率领部下接受他的指挥,却被他囚禁在岳阳。他怕兄弟来抢地盘,向西魏求救,使西魏趁机夺得了蜀地。
侯景之乱平定之后,他成了梁武帝唯一尚存的儿子,顺利在江陵即位称帝。萧绎称帝之后,考虑还都建康,首倡东迁,但立马遭到很多朝廷大员的反对。关于定都何处的争论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涉及到参与争论各方的切身利益。
定都之争 强势的西部士族完胜东部士族
当时朝廷官员明显分成两派。黄门侍郎周弘正 、王褒等人意愿东迁,认为继承大统就应还都建康;而领军将军胡僧佑、太府卿黄罗汉等都不同意东迁,他们认为建康凋残、江陵全盛,不必再东迁重建建康城。前者都是东部士族,后者都是西部士族,这场争论很明显地有着地域色彩。
这一场争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六朝政局基本上是由士族门阀主导。西晋继永嘉祸乱之后,又遭匈奴南侵,北人纷纷南渡。南渡的北方士族称为侨姓士族,土著的南方士族称为吴姓士族。在统治集团内部,侨姓士族在政治地位上优于吴姓士族,而在侨姓士族内部又因地域关系分为东部士族和西部士族,东部士族地位明显优于西部。侨姓与吴姓士族、东部与西部士族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东晋、宋、齐、梁四朝之中,东部士族一直主宰着政局。侯景之乱基本结束了东部士族的政治优势地位,其军事依靠力量基本被打击殆尽。这就使得他们被迫依附于各方实力派,或附逆贼侯景,或依荆州萧绎集团,或南下依附南方土著豪强。
以荆雍集团为主体的西部士族在平定侯景之乱后一下子就强势起来,再加上梁武帝本人就是以荆雍起兵而建政权,梁朝的军事将领也多出自西部,因此要求定都江陵的呼声一直较高。萧绎尽管以帝王之尊首倡东迁,但终究不愿违背西人之愿,他也顾虑再发生政治风波,所以最终决策定都江陵。
江陵所在的荆州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开阔地域,沿江上溯可入蜀,顺江而下可进江南,北上经襄阳可入中原,南下过五岭可入广交(交趾),是一个战略要地,同时又是一个“四通之地”、“四战之地”。江陵政权如取攻势,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攻出发地和后方基地;但如取守势,由于四面皆“通”,易攻难守,政权中心在此难以立足。所以,建都江陵从战略上讲,必然会给帝王执政留下隐患,后果可想而知。
建康空虚 北齐南下攻城略地
东魏(公元550年,高洋取而代之,建北齐)一直对梁朝虎视眈眈,在侯景之乱时就伺机取利。549年3月,侯景军攻下台城,完全掌控建康时,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同年7月派人攻占合肥。之后,北齐军又陆续占领寿阳等地,不久就取得了江淮一带,逼近建康。
552年11月,梁元帝萧绎即位称帝、定都江陵,建康空虚。次年9月,高洋派遣侯景余部郭元建率2万大军在合肥一带大量集结舟舰,准备袭击建康,同时派出大将邢景远、步大汗萨、东方老等率各路人马相继来攻。同时,早在549年就投奔东魏的湘潭侯萧退也随军而行。
显然,北齐军对此次进攻进行了充分准备。他们也深知建康的重要地位,一旦渡江攻下建康城,将立即扶植傀儡萧退政权,并以萧退为正统,以建康为中心倾覆梁元帝萧绎的江陵政权。
当时司空陈霸先代大都督王僧辩镇守建康,听得消息后,立即派人飞马快报江陵。梁元帝接报后,命从江陵回建康途中的王僧辩立即到姑孰(今安徽当涂)组织防御。王僧辩到姑孰后,调集侯瑱部3000精兵在东关(在今安徽巢湖东濡须山上)筑垒,严防南侵的齐军,后又派吴郡太守张彪、吴兴太守裴之横等率所部与侯瑱部在东关会合,并击败来犯的郭元建军。齐军见梁军准备十分充分,撤军而退。湘潭侯萧退不得已,灰溜溜退回到邺城 。
萧绎亡国 侨人东部士族的时代结束了
梁元帝萧绎以江陵建都而不还都建康,本是无奈之举,却把北方的邻居西魏搞得很紧张。由于江陵离中原不远,以为萧绎要取攻势进攻自己,于是紧急整军经武,准备先发制人,主动向江陵用兵。
根据西魏对梁朝防御方针的判断:梁元帝萧绎跃军沔南 ,还都建康,乃是其上策;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音:pí dié),以待援军,乃是其中策;若难以移动,据守江陵,乃是其下策。经过周密部署,西魏派大将于瑾、宇文护、杨忠在554年10月率领5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下江陵。
萧绎登上皇位之后,完全沉浸在老庄之道中,在国策上哪里知道什么是上策、中策、下策。等到西魏大军围困江陵,他尚且集合百官大谈老庄之道。当西魏军攻打江陵甚急之时,萧绎登城视察敌情,还不忘口占一诗。随行之人也不忘附和,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待到南城陷落,火光冲天之时,萧绎来到东阁竹殿,命左右尽烧古今图书14万多卷,又用宝剑狂砍竹柱,仰天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11月,西魏攻陷江陵,俘获了梁元帝。南朝10多万人被迫迁往北方,其中包括大批士族,这是南朝士族受到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从此,侨人东部士族作为统治集团从历史上消失了,西部士族却因追随王僧辩镇守长江下游得以保全部分实力。
此时,江南土著吴姓士族因为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仍然保全着相当的势力。
江陵沦陷后,梁朝中央政权的中心人物是代表侨人的王僧辩和代表南人的陈霸先,他们共同拥立了萧绎第九子萧方智为梁敬帝。此时的梁敬帝年仅13岁,政权主要由王僧辩操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