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2-9 12: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隋朝班班主任-路漫漫毕业三道问答题展示
第一讲
作业:请简述隋朝伐陈战役,与西晋灭吴之战的相似作战理念?
答:开皇五年(585年)七月,沙钵略可汗臣服,十月,隋文帝即命大将杨素为信州(今四川奉节)总管,打造舰船,训练水师。水师是伐陈战争必须的,但水师也只能是战争准备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隋文帝问高颍关于伐陈的方略。高颍回答说:“我以为伐陈宜用误敌、疲敌、弱敌之计.三计既然实行,水师亦准备就绪,必能一举平定江南!”“你先说说这误敌是怎么回事。”隋文帝一下给引起了兴趣。“江北地寒,田里的庄稼成熟得晚;江南土热,且有水田,收成要比北方早。咱就在江南收获季节,稍稍摆一点进攻的架势,扬言要过江袭击。陈朝只要听说,一定会屯兵守卫,人马一动,庄稼遭殃,农时一过,收成大减。而咱们干完了威吓的事,回过头来收获自己田里成熟的庄稼,一点也不违时不误事。”“唔,好计,好计!”隋文帝大笑,“那疲敌之计呢?”“疲敌之计与误敌连用,但又可单独使用:每回陈军闻警集兵,守卫备战,我即解甲北归;下一次,再来一遍。次数一多,陈军习以为常;以后真的发起进攻,也会以为是装装样子的。我乘陈军犹豫之际,迅速过江,登陆冲锋,兵气百倍“必能一举破陈!”隋文帝接过话茬说。“对了。”高颍顿了顿,说完了他的第三计,“还有,江南地方积贮粮食,大多是竹舍茅屋,更没有像北方那样用地窖的。咱们可以派些人过江去,暗暗放火,烧光他们的粮食。他再竹舍茅屋,我再放火烧掉。行此弱敌之计,不出几年,就可以使江南财力俱尽!”三计中的两计,直接影响到江南老百姓的生计,但为了削弱敌人,才顾不得那么多哩。隋文帝当即采纳,并开始实施。与此同时,杨素、贺若弼等将也争献计谋。其中有一位刺史崔仲方,提出了分为两个战区的作战方案。具体说,就是将武昌以东,作为长江下游战区;以西,作为长江上游战区。下游作好秘密渡江的准备,上游则大造顺江东下的声势。如果陈军将下游部队西调,重点防守上游,那么,下游隋军可乘虚渡江猛攻,一举拿下建康;如果下游陈军守着原地不动,那么,上游隋军当真沿江东下,下游隋军同时发动,一起强攻江南,陈军同样难以防御。这又是一条好计。于是,隋文帝命令杨素,造战船的时候,故意将碎木片进长江,让它漂到下游,威吓陈军,让敌人以为隋军将要沿江东下。他又命驻军于下游的贺若弼等,一边秘密作好进攻江南的准备,一边实行高频提出的误敌、疲敌、弱敌之计。贺若弼聪明得很,实行三计时还有所发挥:常常在适当的时候,集中军队,大张旗鼓,制造声势。陈军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来攻,急忙调兵遣将迎战。可是隋军只是摆开架势吓唬吓唬,转瞬之间即烟消云散。江北的隋军,还常常到长江边上打猎,闹得人喊马嘶的,扰得陈军心神不宁,却又不见来攻。贺若弼甚至悄悄叫人把军中的老马卖到江南,买回船只,不光好船,破船也要,前后买了五六十艘破船。他把好船隐蔽起来,沿江只漂泊着那些破船。陈军见北边只有些破船,更加麻痹轻敌。两年过去,杨素在长江上游建成了规模宏大的船队,练成了兵精将勇的水师。造出的战舰有大型的“五 牙”,甲板上耸起船楼五层,高一百多尺,容载士兵八百人,左右前后设置六副高五十尺的“拍竿”可能就是抛石机,也可能是类似高架跷晓板的东西,它的一头由士兵操纵,另一头是沉重的石块,能拍击敌舰,把它打沉打碎。比“五牙”小一点的是“黄龙”,可乘百人。另外还有小型的平乘、舴艋等战船。这两年中,高颍的误敌、疲敌、弱敌计策也发挥了充分的作用,扰得陈朝人心惶惶,国力大弱。开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为制造舆论,争取人心,下诏宣告陈后主二十条罪状,并抄录成三十万份,派人到江 南 散发。隋文帝列举的陈后主二十条罪状,如诛杀贤良,纵容小人,大造宫室,穷奢极欲,等等,全都确有其事。当杨素在上游造战船、练水军时,陈后主在建康建高阁,拥嫔妃,高阁的门、窗、栏、槛全用沉香木、檀香木制成!当隋文帝在北边紧锣密鼓备战南征时,陈后主昼夜腐化享乐,有位大臣向他直谏:“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更张,亡国就在眼前!”他大怒,竟当即把那大臣杀了!当年十月,隋文帝部署进军。隋军上游战区分兵三路:隋文帝第三子杨俊率水陆军由襄阳进军汉口;杨素水师出三峡东下;荆州制史刘仁恩率军出江陵,与杨素会师。下游战区兵分五路,中间三路为主力:隋文帝次子杨广出六合;韩擒虎出庐江;贺若弼出广陵;另外两路为东、西两翼,配合主力进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晋灭吴之后的又一次规模浩大的渡江战役。为配合军事行动,隋文帝扣留了陈朝派到隋的使者,以免走漏消息;又派大批间谍潜入江南,进行破坏与扰乱。十二月,隋八路大军都已集结待命,只要一声令下,战争马上爆发。
可是这个时候,陈后主毫无强邻压境之感,依旧纵玩享乐,虽然覆亡迫于眉睫,照样弦歌不息。他甚至下令,要长江防线的战舰,于春季那天会集于京师,作“元会之庆”,以歌舞升平!扼守江防的陈军将领,多次将隋军即将进攻的军情,火急报告朝廷,但急报都叫奸臣扣压了。奸臣说:“这是常事,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有头脑的文臣武将,多次请求出兵,以加强京口,采石等地的防备。陈后主回答:“元会之庆将近,这么兴师动众,给隋知道了不是要笑我国惊惶孱弱么?”直至战火已经点燃,陈后主还从容对左右侍臣说:“王气在此!从前齐三次来犯,周两次来犯,不都败退了么!”奸臣头儿都官尚书孔范,大言不惭地呼应皇帝的妄自尊大:“长江天堑,自古以来就是南北限隔,敌军岂能飞渡!那些守边将领企图报功,所以妄言情况紧急。我常嫌自己的官还不够大,要是敌军渡江,我趁机立战功,定可升任太尉公!”就在这年年底,隋上游战区首先发动了进攻。杨素率水军出信州,与刘仁恩会兵,东出三峡。陈军在巫峡设有三道拦江铁链。隋军猛攻,损失达五千人。陈军将死伤隋兵的鼻子割下作为请功依据,这一行径大大激怒了隋军。但隋军抓到俘虏,杨素一律释放,这一做法大大瓦解了陈军。
鉴于陈军江防严密,杨素与刘仁恩改变战术,登岸从陆上进击,大破陈军,然后除去了拦江铁链,继续从水路东下。与此同时,杨俊也已进军汉口,与陈朝守军对峙。部将请求出击,可是杨俊信佛,因怕杀伤生命,竟不许。任命这样的将帅,自然是隋文帝的疏忽,不过还算好,这个地方仗虽没打成,多少也牵制了陈军的兵力。长江下游战区,于开皇九年(589年)春节正式发动进攻。那一天建康、京口一带大雾锁江,而且下游的陈军早给隋的“疲敌”计麻痹,更由于当日陈军江防战船差不多都集中 京师开“元会之庆”去了,贺若弼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广陵渡江,进袭京口。与此同时,韩擒虎从横江夜渡,抵达采石。那的陈朝守军都在欢度新年,喝得七颠八倒,隋军一下就把采石占领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晋王杨广派行军总管宇文述率兵三万渡江,直指建康城西。京口、采石陈朝守将异常惊慌,急忙派遣飞骑驰告建康。陈后主发觉隋三路大军已逼住了建康,这才感到事态严重,于初三召集大臣们商议军事。第二天,他下诏宣告自己将御驾亲征,命萧摩诃、樊毅、鲁广达三人为都督,又令驻泊在姑孰的水军赶快东下,入卫建康。初六,贺若弼攻克京口。隋军军纪严肃,秋毫无犯。有军士向老百姓沽酒,贺若弼立即下令把此人斩了首。他还把俘虏的六千多陈兵全部释放,并发给粮食,使他们广泛宣扬隋军的恩德。次日,贺若弼西进,逼到建康城东的钟山.
同一天,韩擒虎克姑孰。韩擒虎是文武全才,江南父老久闻大名,许多人到军营请求接见,实际上是表示归顺隋朝。久经沙场的萧摩诃预感到建康行将失陷,向陈后主提议:“贺若弼军刚到钟山,趁他立足未定,出兵掩袭,必可大破敌军!”但陈后主只是称赞了他一番,却不听从他的建议。陈军不出击,隋军却要来攻:贺若弼从北路,宇文述从中路,韩擒虎从南路,三路大军,包围了建康,一步步进逼。这时建康城中的陈军,连同刚刚从东南方向调来由任忠率领的援兵,共有十几万,按说完全可以与隋军决一大战。可是,几位将领提出的御敌方略,陈后主一概不听,只是昼夜啼哭。到正月中旬末,陈后主像讲梦话一样,忽然说:“这么下去,我心里实在烦透了,可请萧将军出击打一下。”这种想法做法,原不是最高统帅该有的。任忠眼见交战的时机已丧失,叩头苦谏,请求坚守,等待各地援军到来再出击。
孔范却鼓吹:“打!打个大胜仗!我们为陛下刻石纪功!”陈后主来了劲儿,立即变更部署:以樊毅守西北,拒文述军;任忠守门,拒韩擒虎军;而命萧摩诃、鲁广达、孔范等,在城东连结成南北二十里的战阵,准备出击贺若弼军。陈军既然连阵二十里,作出击攻战部署,就该具体决定,谁为诸军统帅,谁先出战,谁为后继,谁作侧翼,谁设理伏。可是没有,没有,什么都没有。这“出击”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陈军刚刚动作,贺若弼就带着几名轻骑,驰上山冈观察形势;见陈军列阵未定,立即下令冲击。鲁广达倒也能战,率领将士冒死拒敌,打败了隋军。贺若弼检点队伍,只损失了二百多人;而陈军那边,打了胜仗反而大乱。原来,那些当官当兵的,都抢割了人头,争着去向陈后主请赏,队伍哪能不乱!既然如此,贺若弼重整了旗鼓,迅即再次出击,进攻鲁广达边上敌阵最南面的孔范军。孔范平日自称“万人敌”,其实最没用场,一交锋就败,立时三刻死了五千士兵。贺若弼乘胜北进。萧摩诃没防到隋军会从本军南营而来,等发觉,来不及了,竟被生擒。陈军列阵于建康城东的二十里战线,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只有鲁广达还带着部下死死抵住贺若弼军,直到天黑后,力尽被俘。当贺若弼大破城东陈军时,任忠已打开建康城南门,向韩擒虎投降。陈军有的将士还想拒战,任忠挥挥手说:“老夫都已降了,还战什么!”陈后主听报,急得团团转,末了,带着嫔妃等人,跳入后宫一口井中。韩擒虎领兵直入皇城。军士追寻陈后主,找到那口井,瞅瞅底下黑古窿咚,又没水的反光,知道是枯井,便朝下扔石头来。刚扔了两块,底下有人大叫:“别扔了,快别扔了!放绳子下来吧!”士兵们断定是陈后主,便放绳子下去,再吊起来,嗨,怎么那么沉?怪咧!快拉到井口,才瞧清,原来不光是陈后主,左右还各有一个嫔妃,共有三人呢!当天夜里,贺若弼也从北边进了皇城,不过这时韩擒虎已抓到了陈后主,得了灭陈大功。两天后,杨广入建康,命陈后主写信给上游诸将,要他们投降。隋军没再费力,就平定了上游。后来,隋军用同样方法,进取了整个江南。隋文帝杨坚实现了秦、汉以来又一次全国的大统一。
================
第二讲
1.隋文帝为什么给高熲赐姓独孤?
答:高熲家族、独孤楷家族和宇文述家族则是凭借私人依附关系而改易姓氏。具体论述如下:高熲之父高宾,曾被“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高宾作为独孤信的私人僚佐,与独孤信之间无疑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依附关系,故而得以被赐姓独孤氏。与之类似,独孤楷之父独孤屯在周齐之战中被独孤信擒获后,“配为士伍,给使信家,渐得亲近,因赐姓独孤氏”。独孤屯身为降将,在为独孤信家族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独孤信的信任,并最终被独孤信赐姓独孤氏,这表明二人之间亦同样建立了颇为紧密的依附关系。此外,代郡武川人宇文述,其祖是鲜卑宇文部酋长宇文俟豆归的仆人。凭借着这种主仆关系,宇文述家族便改姓为宇文氏,史称“本姓破野头,役属鲜卑俟豆归,后从其主为宇文氏”。由此可见,以僚佐、亲信、仆人等形式组建的私人依附关系,应是造成隋朝时期赐姓改姓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2.隋朝高熲文韬武略举世无双,为何无端被废为庶人?
答:一句雷人的话,葬送了自己的仕途。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隋朝开国功臣高熲(jiǒng),也是一句话,由荣转枯,直至丢掉自己的性命。
他的原话是:“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而在此之前,隋文帝杨坚对高熲的宠信,是举朝无比的。投身杨家,屡建大功高熲是渤海人,父亲高宾,从北齐归附北周,投入独孤信门下,赐姓独孤氏。因为这层关系,后来的独孤皇后,和高家常有往来。
也由于这层关系,聪明敏捷、有器局大略的高熲逐渐被杨坚所知。因而,当杨坚执掌北周的朝政时,就有意吸纳高熲加入幕府。高熲知道杨坚是能做大事的人,便欣然同意:“愿受驱驰,即便你的大事不成,我也不辞灭族之罪!”杨坚禅代建隋之后,无论是平定境内叛乱,还是灭陈统一天下,抑或是抵御突厥的入侵,高熲都勇于任事,竭诚尽力,屡建大功。
可以说,从大隋开国,到开皇盛世,高熲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史家这样评价高熲的贡献: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熲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功高如此,杨坚对高熲的回报,也是举朝无比的。他本人长期执掌朝政就不提了。杨坚每次都称独孤公而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而且,当有官员诋毁高熲时,不是被杨坚杀掉就是予以罢黜。另外,高熲的长子盛道,官至莒州刺史;次子弘德,封应国公,是杨广晋王府的记室;小儿子表仁,封渤海郡公,娶的是太子杨勇的女儿。可是,这种高规格的荣华富贵,就因一句话,烟消云散!片言遭恨,独孤报复高熲惹的是独孤皇后。隋文帝杨坚,史上有名的妻管严。妒忌心极强的独孤后,对杨坚的生活纪律掌控严密。杨坚有次在仁寿宫临幸了尉迟迥的孙女,独孤后知道后,趁杨坚上朝的时机把她杀了。杨坚一怒之下,骑马出宫,也不管方向和道路,信马由缰,狂奔二十里。当高熲和杨素追上的时候,杨坚负气地感叹道:“我贵为天子,不得自由!”这的确很憋屈,哪朝皇帝,谁不是三宫六院?临幸一个宫女,确实不算什么大事,独孤后管的也忒严了。高熲解劝道:“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这话没毛病!一国之君,一身系天下安危。赌气狂奔,不能完全不顾自身的安全。
可轻视皇后为一妇人,彻底触怒了独孤后。独孤后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恰巧碰上了太子杨勇失去了杨坚的宠爱。杨勇的两大特点,一是起居豪奢,二是纵情声色。这对崇尚节俭的杨坚,尤其是对妒忌心强的独孤后来讲,不可接受。杨坚认为杨勇不堪承继大位,而独孤后在杨广和杨素的影响下,也认同这点。不过,当朝宰相高熲坚决反对废长立幼。毕竟这种取乱之道,历史上不乏其例。可是,高熲的另一身份,让这话的政治正确大打折扣。
作为宰相,谏阻废嫡,理由正当;但作为太子的亲家,未来的外戚,就引起了杨坚的警惕。
毕竟,当初杨坚,就是以北周的外戚辅政,进而登上皇位的。所以,要改换太子,就必先驱除高熲;而要驱除高熲,就得先让他失去杨坚的信任。独孤皇后,向高熲发起了冲锋。
馋间交加,失去信任女人搬弄是非起来,很可怕。高熲的夫人离世后,独孤后跟杨坚说:“高仆射年老丧妻,陛下怎么不能给他娶一个呢!”高熲老泪纵横,谢绝了独孤后的美意。
“臣年事已高,退朝以后斋居读经而已。陛下哀怜眷顾我,我很感动,但纳妾,不是我所希望的。”可是,推辞掉皇帝的指婚,高熲的小妾就生了一个儿子。正当杨坚为此高兴时,独孤后泼了一大盆冷水。“陛下还信任高熲的为人吗?刚开始给他赐婚,他心存爱妾,当面欺骗您。现在他的面目已现,陛下怎么还要相信他呢!”皇后言之有理,杨坚于是渐渐疏离了高熲。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毕竟老来再得子,谈不上重罪。后来,杨坚执意征讨高丽,高熲苦谏不从。大隋第一次征讨高丽,由汉王杨谅、王世积担任行军元帅,高熲为汉王府长史。可惜因为天气不佳、缺乏粮草和疫病,不仅没有取得作战效果,还“死者什八九”。
独孤后趁机埋怨道:“高熲本来就不想去,陛下强迫他出征,我就知道这次出兵肯定不会成功。”另外,少不更事的杨谅,也因为发言献策不为高熲采用,怀恨在心。他跑回来跟老母亲独孤后说:“儿子运气真好,免于高熲所杀。”杨坚听闻此事后,下定了罢免高熲的决心。
两次诬陷,解职为民事情出在王世积身上。王世积有个亲信叫皇甫孝谐,他犯罪被通缉后,王世积没有庇护他。皇甫孝谐一怒之下,转为“污点证人”,反咬上司,称王世积谋反。
案子审理时,有牵涉到皇宫秘辛的事情。而且这些消息来源,都指向高熲。此外,相关部门有情报称:高熲和左右卫大将军元旻、元胄,与王世积勾结,受赠白马。高熲一心为国,有目共睹。受此诬陷,好多大臣都觉得冤枉。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㢸(bì)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以及兵部尚书柳述等人,都上疏为高熲辩白。宰相牵涉谋反案,还有这么多大臣为他辩解。这让杨坚看到了高熲在朝中的影响力。不清除这种影响力,就不可能减轻换掉太子的阻力。所以,此案对高熲的处理结果是:免掉上柱国、左仆射,以齐国公的身份回家养老。不久,高熲封国的国令上了一条猛料:高表仁将父亲比为司马懿。颎国令上颎阴事,称其子表仁谓颎曰:"司马仲达初托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知非福!"众所周知,司马懿受诏辅政,托病待机,最后经两代人的经营,篡位建晋。
私下以司马懿自命,明显是不想当大隋的忠臣了。杨坚怒气冲冲地批评道:“帝王自有天命,岂能通过力求?孔子以大圣之才,犹不能得天下。高熲父子谈话,自比晋帝,这是何居心?”
不过,罪名虽然严重,但处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除名为民。如果事情属实,哪怕片言只语有半句真话,那么灭九族都不为过。毕竟,皇帝对于威胁到江山稳定的人,从不手软。
可见,杨坚的本意不在于诛杀高熲,他也知道高熲是冤枉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解除高熲的职务,震慑大臣,为换掉太子杨勇铺路。
================
第三讲
作业:如何看待隋文帝建离宫?
答:开皇十三年,隋文帝为了避暑,于是就以杨素为监工,封德彝为土木监,宇文恺为大匠修建仁寿宫。于是东起庙沟口,西至北马坊河东岸修建了一个周长为一千八百步的城墙。内部以天台山为中心,宫殿、假山、园林应有尽有,而这些材料都是从各地耗费人力物力运来的。当时由于工期紧,杨素等人又催促赶工,于是这个宫殿盖下来死了近万人。然后隋文帝深受感动,于是用“尧舜行德,而民长寿”给宫殿命名为仁寿宫。一边滥用民力,一边却用尧舜给自己脸上贴金,不知道隋文帝哪来的勇气。事实上,仁寿宫建成以后隋文帝也很少来,这个耗费巨大财力修建的宫殿,最终成了杨素等人的政绩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