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6-29 05: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馨馨 于 2025-7-1 01:17 编辑
小渔村四十五期评阅强化班疏影组第七讲作业
疏影15-雨曦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写诗评有分步简析法和综合分析法两种方法。
(一)分步简析法,就是按照诗词的创作步骤,来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拿到一首作品,首先要多读几遍,然后从立意,谋篇,炼字,押韵,对仗,引典,造句,修辞,平仄四声……等方面来看,按照平时写诗词的过程审视。你拿到的作品,怎么构思怎么写,就怎么评点。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是看主题。
2然后看用韵。
3格律。
4章法。
5句意。
6炼字。
7整体意境。
8相关诗法,用典。
(二)综合分析法,就是通读全诗,然后根据诗词的物像和意像来考量,要按照以下要点,综合分析,逐一点评。具体步骤如下:
1先审题,看诗词整体是否完全涵盖题目,题不入诗。
2格式标点是否规范齐全。
3诗词格律是否正确,忌孤平,三仄尾,三平尾,要用正格,尽量不要拗救。
4注意韵脚要使用同一韵部,少用孤雁格。韵字不入诗,忌窄韵等,韵字要求阴阳平衡。
5首字平仄比例要合适。
6注意入声字的运用。
7注意音节,尾三字最好不要出现词组。
8起承转合章法是否清楚,脉络是否清晰。
9看诗运用的是景加情,还是情加景,还是情景交融。
10要求起兴比合,意不尽。
11注意开头是否破题,交代时间、地点等,体会感情基调。
12起句景物不能超过4个,注意物像的画面感。
13承句是否承接起句,是否为转句做了铺垫,转句是否给合句埋下伏笔。
14第七句收了吗,第八句含蓄了吗。
15偶句工稳吗,忌合掌,忌四平头。
16避免中二联句式相同,句式要灵活,动名词要错开,结构要错落有致。
17景色和感情要符合。
18用典要恰当,尽可能化典于无形。
19观技法如何,是否做到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20注意诗的类别。
21寻找诗眼,注意炼字。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凝练,体味妙处。
22诗词的时间和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脉络是否顺畅。
23立意是否新颖,结尾是否含蓄蕴藉,意达言外。
24诗词的季节要保持一致,不能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物像混搭。
25诗词的感情色彩要和谐统一,避免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冲突。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答:点评诗词有六种思路
一 从分析作品意境入手
第1步:描绘作品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2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第3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从结构思路上入手
第一步:概述作品的内容。
第二步: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三 从分析作品技巧入手
第一步用提问方式:这首作品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用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第三步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情感的手段,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第四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其手法有效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 从分析语言特色入手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第二步:结合作品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阐述作品的用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 从语言风格入手
第一步:肯定作品中“好”或肯定哪个更好。
第二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第三步: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成句中所描摹景象。
第四步: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六 从分析炼字入手
二、 创作题
一)从讲义例诗中找一首诗做点评(运用所学评点步骤)。
二)写一首送别诗,无论是自己离开,还是送友人离开都可以。七律五律绝句不限,韵部不限,必须使用平水韵。
五律•秋暮送别
疏影15-雨曦
霜携寒浸道,袂断泪沾巾。
岐路终须别,旧情时扰频。
眸空销远影,暮黯没孤身。
叶落柔肠断,风随冷月巡。
自评:格律无误,全诗押平水十一真韵。韵字阴阳2:2,音韵和谐。无撞韵、挤韵、连韵等问题,首字平仄符合 4/4要求。起句破题,景中藏情(首联)承句延展,情随事生(颔联)转句拓境,境中寓理(颈联)合句收束,以景结情(尾联)。
起(霜寒、袂巾)→ 承(岐路、旧情)→ 转(眸空、暮黯)→ 合(叶落、风月),从环境到情感、从瞬间到永恒,符合五律"起要突兀,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的规范。
诗家语特色:
"霜携寒"拟人、"袂断"借代、"眸空销影"倒装等变形手法,使语言凝练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象压缩,同时通过"时扰频"的平仄调整,实现"文从字顺"与"格律严谨"的统一。
"霜"被赋予主动动作"携",与"寒"构成主谓结构,实为"霜寒浸道"的变形。"袂断"非实指衣袖断裂,而是 "挥袂告别"的动作省略("断"含"决绝"之意),"袂"借代离别行为。
霜携寒浸道
拟人化+意象嫁接
"霜"被赋予主动动作"携",与"寒"构成主谓结构,实为"霜寒浸道"的变形。
以动态拟人强化秋霜的侵入感,如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的意象活化手法。
袂断泪沾巾
动作缩约+借代
"袂断"非实指衣袖断裂,而是"挥袂告别"的动作省略("断"含"决绝"之意),"袂"借代离别行为。 以肢体细节代指离别场景,符合杜甫 “感时花溅泪” 的借代修辞传统。
旧情时扰频
语序倒装
正常语序为"旧情频时扰",为协平仄("频"需押平声韵)将状语"频"后置。
倒装后"漫扰频"形成"动词+补语"结构,突出愁绪蔓延的持续性。
眸空销远影
被动句省略+语序倒置
实为"远影销(于)眸空",省略介词"于"并将宾语"远影"前置。
以"眸空"为主语,强调主观视角下景象的消逝,类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视觉聚焦。
暮黯没孤身
使动用法+意象压缩
"没"为使动("使…… 淹没"),"暮黯"(暮色黯淡)与"孤身"构成因果关系,省略连接词。
用单字"没"浓缩暮色吞噬身影的过程,具李商隐"只是近黄昏"的意象张力。
风随冷月巡
拟人化+通感
"巡"赋予冷月巡视的动作,"风随"与"月巡"构成动态呼应,暗含时间流逝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