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谩题红叶 于 2025-8-17 22:49 编辑
小渔村45评阅强化班第十四讲作业 疏影19-红叶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把南朝与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其中所谓的“气质”或“贞刚”,显然带有“风骨”论的成分。但这还不能算是本来意义上的“风骨”论,因为唐初史家对“气质”的理解,是以儒家正统的“雅正”观念为核心的。 “和而能壮,丽而能典”(《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便可认作他们对融合南北、开创新风的具体标准,这跟“建安风骨”的任气使才、追求个性自由解放,并非一码事。 “南北文风融合” 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脉络,它源于地域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又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交流互鉴形成更具生命力的文学传统。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风格叠加,而是在 “刚健” 与 “柔美”“豪放” 与 “婉约” 的碰撞中,构建了中国文学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 从历史的演进线索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盛唐之前已经风行;“兴寄”说产生稍后,中唐以下始形发达。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不光是理论观念上的迁革,亦且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即从唐前期侧重诗人主观情怀的抒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社会事象的描绘。 二、创作 五律·酬和步韵王维《汉江临泛》
文/红叶 楚地湘天接,百湾川泽通。 浪推苍雪里,峰叠翠烟中。 帆卷沙鸥影,人牵云水空。 橘州风景好,同醉武陵翁。
原玉:五律·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